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章 化学工业

第四章 化学工业



  “七五”期间,黑龙江省化学工业依靠科技进步,自主研发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产品创造产值2.7亿元,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并逐步消化吸收投入生产,其中,30万吨乙烯、2万吨有机玻璃、2万吨苯酐等项目是同期中国引进的最大的同类型生产装置,具有20世纪80年代国际水平;引进子午胎技术,经消化吸收开发了无内胎子午胎生产技术;引进乳液法PVC生产技术,开发出A—25和A—31等新型树脂。省级鉴定科技成果21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项。

  “八五”期间,黑龙江省化学工业在新产品开发、科研攻关、新技术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共开发新产品281项,实现新产品产值8.4亿元,新产品产值占当年新增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28.6%提高到1994年的64.3%。共完成科研课题131项,其中国家攻关课题2项、化学工业部攻关课题19项、省级攻关课题21项。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的有73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2项,填补国内空白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36项,28项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全行业共推广新技术成果56项,其中桦林集团采用压延机加强力和轮胎轻量化技术、齐齐哈尔化工总厂催化裂化装置采用微机优化控制技术、牡丹江橡胶二厂胶鞋生产采用微机群控技术,均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高缩率腈纶膨体毛条、丙酮氰醇提纯、35%高浓度双氧水新工艺、改性烟用聚丙烯丝束、高纯焦亚硫酸钠、β—巯基乙醇、光氯化氯烃—70等自主开发的成果已应用于千吨级或万吨级的生产装置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40项,采标率占省管产品的64%。

  自“九五”至“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化学工业实施 “65610”工程,即进一步搞好为省内农业、石油工业、医药、建材、汽车制造、电子6大行业的发展服务,重点开发生化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改性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技术、分离技术、工程放大技术、复配技术等5项关键技术,重点推广提高化肥利用率、水质稳定技术、热管技术、氯碱行业节能技术、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橡塑并用技术等6项先进技术,逐步形成甲醇、甲醛系列,乙醛、醋酸系列,顺酐、苯酐、偏酐系列,甲基丙烯酸甲酯系列,苯酚、壬基酚系列,芳烃,高分子材料加工系列,有机硫化物系列,腐殖酸产品系列,农副产品及天然化合物系列等十大类化工产品深加工系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成转化能力得到了增强,一批行业急需的和对行业发展带动较大的新技术、新工艺取得突破,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及其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了巨大效能。如通过对引进聚丙烯酰胺、苯酐和甲醇装置及技术的消化吸收,初步掌握了国外化工单元操作的相关技术,并已在实际开发中得以应用。这一时期,全省化工科研机构和企业共获107项省级科技奖励。变性燃料乙醇、羰基合成醋酸生产技术、氯代苯酐、宁南霉素、低指数聚苯乙烯(GPPS)、ABS生产新工艺、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技术(FDFCC工艺)等新技术新工艺成功实现了产业化,乙烯-1、ABS生产新工艺等取得重大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