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有机合成工业
第三节 有机合成工业
一、产业规模
基本有机合成工业又称基本有机化学原料工业,或称重有机合成工业,是有机化学工业的一个门类。大庆油田的开发和30万吨乙烯工程的建设,为基本有机化学原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七五”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黑龙江省基本有机原料工业主要分为以下三大部分,一是以乙烯及下游产品为基础的有机原料产品,主要生产装置为大庆石化分公司的丁辛醇、乙烯法醋酸、丙烯腈,中国蓝星哈尔滨石化公司的苯酚丙酮、苯酐,以及黑龙江龙新化工有限公司从意大利引进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二是以天然气或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气,进而生产碳一系列有机原料产品,如大庆油田甲醇厂20万吨/年甲醇装置、哈尔滨燃气化工总公司14万吨/年甲醇装置、黑化集团3万吨/年甲醇装置以及碳酸二甲酯装置等;三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通过粮食化工生产的有机原料产品。如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24万吨/年发酵法乙醇等。
黑龙江省有机合成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原料路线、工艺技术水平、产品品种、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一批国际先进生产技术,使有机合成化工工业进入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品种、技术创新为主的结构调整时期。其中丙烯腈、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叔丁基醚、丁辛醇、草酸、壬基酚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他有机化工装置技术则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二、主要科研成果
1986年,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省石化所)付愈康、于霁厚等完成2-乙基己酸钠小试,1987年,以小试实验数据为设计依据,与肇东化工厂共同承担中试,在肇东化工厂建立年产300吨2-乙基己酸钠生产装置。1989年9月通过省科委主持的技术鉴定。
1988~1990年,省石化所刘俊显、张淑琴等进行了由丙酮氰醇制偶氮二异丁腈的研究。偶氮二异丁腈主要用作聚氯乙烯、聚醋酸乙烯、聚丙烯腈、有机玻璃和离子交换树脂等高分子聚合的引发剂,也可作为塑料、橡胶的发泡剂,还可作为其他有机合成的中间体。通过大量的实验,取得了缩合反应及氧化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筛选出理想催化剂,为放大实验提供设计依据。1989年,省石化所与拜泉县化工厂以小试的实验数据为依据,建立100吨/年偶氮二异丁腈生产装置。1990年通过黑龙江省科学院(以下简称省科学院)主持的技术鉴定,199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8~1997年,受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简称中国石化总公司)的委托,省石化所王焕民、白雪峰、韩大维等研制β-巯基乙醇。该项目是中国石化总公司引进项目大庆石化总厂聚丙烯腈的配套项目。该课题组经过1年半的实验,完成常压催化合成β-巯基乙醇工艺,研制高效 “2020”催化剂。1991年通过年产600吨β—巯基乙醇生产装置可行性论证,1992年在黑龙江省绥棱化工厂建厂投产。1995年通过中国石化总公司主持的鉴定,200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2~1994年,省石化所苏海鹰等以改性石油烃为基料、引入亲水剂及其他助剂合成QS-3型合成腊。1996年通过省科学院主持的技术鉴定。东北轻合金铝粉分厂使用该产品生产亲水性加气铝粉2004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5年6月~1998年,省石化所王德成、韩祖竑、赵继芳等与黑龙江省安达市宏达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国家计划委员会“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 000吨/年乙醛缩合制乙酸乙酯”研制任务。1999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专家认为,乙醛缩合法制乙酸乙酯与传统的酯化法相比,具有原料利用合理、设备投资少、无设备腐蚀、成本低、产品质量优异、无大量污水排放等优点,该工艺实验的成功为中国乙酸乙酯生产提供一条合理的、先进的技术路线,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该工艺研制的催化剂乙醛转化率达到99%以上,反应选择率达到99.5%以上;用该工艺生产的产品纯度高、含水量低,达到国家优级品标准,拓宽了产品的使用途径。1999年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石化院,乙方)与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甲方)签订“年产2万吨用乙醛缩合法生产醋酸乙酯装置的生产技术开发”合同,2001年3月试车成功,达到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该项目甲方获得2001年上海市产、学、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乙方获得2003年省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