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中药

第二节 中药



  一、中药材

  (一)中药材栽培及资源利用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以下简称省中医研究院)付杰与哈尔滨师范大学刘鸣远等经国研究,揭示了东北龙胆的一般生长发育规律,种子胚胎生物学中的光萌发及水溶性抑制物质等特性,以及根及茎切伤后在适应条件下再生根的发育规律。并总结出选择肥沃土地春秋移栽,垄作加强田间管理,4~5年起收等东北龙胆栽培技术。该项成果1986年获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年5月,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以下简称省中药研究所)张儒喜、于立河、赵敏、季文志、陶春和承担省科委科技攻关项目“高寒地区人参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经过近7年的实地考察、区域小试和大面积推广试验,掌握了黑龙江省特殊地理条件高寒、高纬度地区人参生物学特性,摸清了高寒地区人参生长发育习性,了解了高寒地区人参对水、肥、气、热的需求规律,解决了人参人工催芽技术、田间管理措施、人参棚架研究、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建立了育苗技术和菱形镶嵌定植技术等高寒地区人参高产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6年作货人参测产平均达到1.84千克/平方米,优质品率达到70%,1万平方米移栽人参测产平均达到1.75千克/平方米。制订《黑龙江省人参栽培技术规程》,并通过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批准。该项研究成果199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6年,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研究所植化研究室乔博路、朴奉花、周兴东等对刺五加茎叶提取齐墩果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五加叶生产齐墩果酸是可行的,经药效学实验表明,齐墩果酸具有抗肝炎作用,为研制新药肝速康的有效单体。198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同年,省中药研究所研发的龙胆草野生变家种技术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在各栽培基地取得可喜成绩。1992年该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6~1989年,在黑龙江省山河屯林业局种植龙胆草406亩,1990年种植100亩,1989年收获龙胆草干品1万千克,平均单产达到500千克/亩,实现销售收入110万元。

  1987~1990年黑龙江省中药联营公司种植龙胆草300亩,收获龙胆草15万千克,实现销售收入96万元。1987~1990年,黑龙江省药材公司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的齐齐哈尔、富裕、泰来、大庆、肇源等地大面积种植龙胆草,仅1990年种植龙胆草1 360亩,收获龙胆草2.7万千克,农民增加收入45万元。

  山里红叶作为地产资源分布广博,但长期没有得到利用。1988年,省中医研究院高奎滨主持进行了山里红叶的生药利用和研究。该项研究,对山里红叶的植物形态、分布、鉴别特征、生药化学、生药鉴定学、毒理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山里红叶的提取物有抗缺氧、对抗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明显抑制兔血浆的凝固及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降低兔全血比黏度与大鼠脑血管阻力的作用。同时,临床观察表明,对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有很好疗效,有效率高达96%以上。据此研制新药“心安”胶囊获国家批准。1990年,该项研究成果获河北省新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东北甘草质量享誉国内外,但由于野生资源大量丢失,市场需求量大,使药、食、轻工兼用的大宗药材商品。历来依靠采集野生资源生产,方式落后、生产量低、生产力低下。1991年,省中医研究院傅克志主持研究中国甘草野生变家植的技术。该项研究从生物学和药学基础入手,在国内首次进行了中国乌拉尔甘草引种驯化的研究。从小试验到大面积生产性试验,解决了种子鉴别、处理、播种方法、幼苗田间管理和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制定了栽培技术要点;并对栽培甘草幼龄根的质量与野生老龄根作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栽培甘草的质量标准,实现了甘草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在国内开创了甘草药材原料生产的新途径。同时也为黑龙江大面积生产甘草、扩大北药药材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99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自2003年7月开始,省中药研究所栽培室朱飞、冯继承、秦晶等在原有桔梗种植技术基础上,经过3年的大量田间试验,进行桔梗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的研究,解决了桔梗播种前的种子处理方法、适合于桔梗的栽培方式、有利于桔梗生长和生产无公害规范化桔梗药材的田间管理措施,以及桔梗最佳采收年限等技术,达到亩产桔梗药材350千克以上,总皂苷含量不低于6%。制订《黑龙江省桔梗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形成黑龙江省桔梗栽培新模式,为田间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二)中药炮制

  中国炼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炮制工艺及方法落后也后继乏人。丹药很难买到,而且神秘自珍,有失传之险。为使炼丹术科学化、现代化、便于推广应用,1986年,省中医研究院骨科滕义、庞振等采用新的炮制加工和炼丹法改用电能代替木炭,温度控制恒定,丹药质量稳定,既可炼升丹,又可炼降丹。其质量成分及临床效果优于旧的炮制方法。该研究成果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1996年,省中医研究院于翔龙、原雪梅等,用炮制方法制成大黄制剂(尿毒平胶囊),并对其药物质量及药效功效和临床进行了实验,研究了大黄炮制后其药效指标。临床有效率89%以上,其制剂成为治疗尿毒症的有效药物之一。该研究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7年,省中医研究院于翔龙、原雪梅等应用传统加工炮制技术成功的解除了大叶柴胡毒性的问题。通过化学毒性、药理学等方法验证了炮制后大叶柴胡与药用柴胡有同等应用价值。该研究成果获黑龙江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中成药

  苦参总碱对氯化钡、乌头碱、哇巴因、氯仿—肾上腺素诱发的心律失常有显著的治疗和预防作用。1982年,省中药研究所于喜水、王有志、赵晓丽等进行了苦参抗心律失常的研究,据此研制心律宁片。临床抗心律失常验证了234例,经3种途径给药(口服、肌注、静注),对各种心律失常总有效率为83.55%,其中对早博的总有效率为84.73%。口服与肌注相似,总有效率分别为82.11%,82.97%,静注的瞬间作用,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组乙胺碘呋酮相似。1985年黑龙江省卫生厅正式批准生产心律宁片,1992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并转让给该研究所实验药厂,该厂生产心律宁片获得经济效益近5 000万元。

  1983年,哈尔滨制药六厂汪兆金主持研制开发了护彤牌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该药采用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西医药理论相结合而进行科学组方,既含有清热解毒作用中药人工牛黄,又含有具有退热止痛作用的西药对乙酰氨基酚,止痛退热效果显著,能缓解感冒引起的头痛、咽喉痛、发热、流涕等症状,是婴幼儿及儿童理想的感冒用药。为改善药物口感,提高药物适应性,采用国内先进的包衣制粒技术,使中药牛黄及对乙酰氨基酚严重苦味得到充分掩盖,口感得到极大改善,适于广大儿童患者服用。2002年10月该药通过哈尔滨市科技成果鉴定,2003年被省科技厅列为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

  1986年,省中药研究所秦向东等在双黄连注射液的基础上开发小儿消炎栓,同年11月通过黑龙江省医药局鉴定。小儿消炎栓是在双黄连注射剂处方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和科学方法开发的一种新制剂。由双花、黄芩和连翘3种中药配伍,制成栓剂。工艺简单,质量稳定。据动物和人体生物药剂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儿消炎栓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长,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药物协同使用。小儿消炎栓荣获1987年全国儿童生活用品新产品金鹿奖。

  同年,省中药研究所完成的苦参总碱抗肿瘤的研究项目通过省科委成果鉴定。鉴定认为,苦参总碱提取工艺简便易行,药品质量稳定,成分低廉,药源丰富,具有适应工业化生产的优点;药理实验证明苦参总碱对体内外有抗肿瘤作用,有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毒理学实验证明该药无毒副作用,试验数据完整、准确、可靠。1992年,省中药研究所与哈尔滨制药三厂共同申报的苦参总碱注射液(商品名:吗特灵注射液)获卫生部新药生产批件及新药证书,1994年该药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8~1990年,省中医研究院和哈尔滨中药二厂罗佳波、郎伟君、王伟明、王英新、秦向东合作研制具有抗病毒、广谱抑菌、提高免疫功能的世界上第一个中药粉针剂——“宝葫芦”牌双黄连粉针剂。该项研究,根据药物固体存在状态比液体稳定的原理,采用流化技术,将复方中药制成静脉粉针,解决了中药水针剂在长期储存时,有效成分在水溶液中不断水解、氧化、易析出沉淀,微粒数增加,易造成血管栓塞,导致水肿和炎症,影响用药安全等问题,是中药剂型改革的重大突破,在工业化生产方面属国际首例,成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首选药物。1990年11月20日在哈尔滨中药二厂正式投产,仅1991年产值达到3 000万元,获利税737万元。1992年3月,双黄连粉针剂获得了发明专利权(891036008),同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9年,黑龙江省中西药品质量监测中心姜梅荣、李萍研制刺玫果保健茶和刺玫果固体饮料。该课题确定了最佳的茶叶和刺玫果配比及果的粉碎度,对刺玫果茶浸出液中的维生素C、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P进行了测定。刺玫果固体饮料的研究课题以野生植物刺玫果为原料,经科学加工而成的一种颗粒状饮品。并在该饮料中补充了一定量的锌元素,适合青少年身体成长的需要。经过省卫生防疫站指定单位的检测,刺玫果饮料中含有15种氨基酸,饮料中还含有人体每日所需的1/4的维生素C和必要的微量元素,卫生学检查和安全性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1991年6月通过哈尔滨市科委鉴定。

  同年,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朴奉花、马桔云、陈志歆等开展中药浸膏制剂研究,对陈皮、干姜、甘草、桔梗、桂皮、黄连、茴香、苍术、当归、枸杞子、五味子等12种药材分别进行不同质量标准的工艺研究,制定了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浸膏生产工艺,并与哈尔滨市医药经济贸易公司共同开发中药浸膏产品,出口创汇。1992年通过省科委鉴定,同年获黑龙江省振兴经济奖。

  同年,经黑龙江省卫生厅批准世一堂制药厂仿制生产牛黄消炎片,成为该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支柱产品。此后该厂邵作锟,王丽娜又制薄膜衣片牛黄消炎片(国药准字Z23020152),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疗、痈、疮、疥。1995年获黑龙江省医药行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年,哈尔滨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精制药有限公司姜林奎、李志平、范宁、王翠兰研制开发国家四类新药双黄连口服液,1992年批复生产。双黄连口服液是由双花,黄芩,连翘等为主要原料,经科学方法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主治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临床结果表明,该产品对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疗效,对某些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疗效,无毒副作用,1996年4月获黑龙江省医药行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2年,哈药集团人民同泰制药厂生产的麝香虎骨膏,获得首届中国医疗保健精品博览会金奖。该药是治疗风湿痛、关节痛、神经痛、腰痛、扭伤的最佳外用制剂。1993年,麝香虎骨膏被省医药管理局、省中西药品质量监督所、省医药质量管理协会联合授予黑龙江省医药名牌产品称号。

  1993~1999年,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邵作锟,刘巍、任广伟、王丽娜、韩枢研制冠心泰丸。该药是三类新药,为中药材经提取、浓缩后制成的浓缩丸。该药主要成分:人参、黄芪、地黄、五味子、丹参、麦冬、路路通等十几味名贵药材组成。 功能主治:益气养心,活血通脉,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即胸痹心痛之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胸闷气短,间作刺痛,心悸乏力,夜寝不安,舌有瘀点等症。1999年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证书,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003年获黑龙江省优秀新产品奖一等奖。

  1994年,哈药集团中药二厂陈金霞研制心安口服液,1995年获得四类新药证书,并被批准生产。心安口服液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对于气滞血瘀、胸部闷痛或刺痛、心悸气短、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良好的疗效,199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同年,省中药研究所于喜水、朱飞、王有志在以往苦参总碱提取工艺、苦参总碱剂型的研究基础上,改进树脂法工艺将苦参总碱纯度提高到90%以上,收率保持在3%以上。从剂型上,将过去的苦参总碱片剂改为速效剂型即苦参滴丸,使心律失常患者在较短时间内解除病痛。1999年苦参总碱新工艺及速效剂型的研究项目被列入省科技厅攻关计划,当年开发了“心律宁滴丸”,2001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批件,同时申请发明专利权并以45万元转让给黑龙江银峰药业公司。该所于喜水等通过对苦参的研究,发现苦参总碱对肝炎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据此,进行苦参总碱抗肝炎病毒、药效、毒理的研究,2001年开发了二类新药乙肝灵注射液,并将苦参总碱的提取方法和治疗乙肝的注射液的制备方法转让给哈尔滨仁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该所于喜水、马桔云、赵晶岩等还对苦参总碱外用剂型进行研究,在苦参总碱新工艺的基础上研制苦参凝胶,2003年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此凝胶剂填补中国药典一部凝胶剂的制剂通则,此技术转已让给贵州海天药业集团公司,获国家药监局新药生产批准,并获新药证书。此后,该所马桔云、赵晶岩、李素梅等在苦参凝胶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风痛宁凝胶、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鼻用凝胶、疣必克(治疗尖锐湿疣)凝胶、脉管灵凝胶(治疗周围血管病)等研究, 2004年3月以盐酸青藤碱为原料药,研制治疗风寒湿痹症的透皮渗透制剂风痛宁凝胶,经对其处方设计、工艺制备、药效学、毒理等的研究,发现其透皮渗透作用与口服制剂相当,2005年6月新药风痛宁凝胶获国家药监局临床批件。

  同年,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王英新等研制 “宝葫芦”牌注射用丹参(冻干),并于1995年投产。该药在临床上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的治疗。在生产过程中,该厂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控制丹参素及总酚的准确含量,使丹参粉针剂具有质量更稳定、作用更迅速、疗效更确切、保存期更长的特点。同时,对丹参粉针剂的不溶性微粒、重金属、砷盐分别作了严格的限量要求,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2002年1月,丹参粉针剂荣获由省政府颁发的表彰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三等奖。

  同年,哈药集团制药四厂万玲、邹凤玉、邱宇虹自行研制强力脑清素片,其配方独特,国内首创。该药用于脾肾两虚,心神失养引起的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尿频,神经衰弱。具有补肾健脾,养心安神之功效。解决了浸膏粉制成的片剂吸湿性强、易漏油、裂片、褪色等的难题。1998年获国家中药保护证书(当时为全国独家)。在保护期间,该厂收集Ⅲ期临床数据,在国家部颁标准基础上进行标准提高,延长该品种生命周期,使之成为拳头产品之一。该药200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5年,哈药集团制药四厂万玲、邹凤玉、邱宇虹等研制双黄连片,1996年获得国家批复中药四类新药证书,2000年获国家中药保护证书。该药是由双黄连口服液改变剂型而成,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该品种剂型很多,但片剂具有质量稳定、成本低、副作用小、服用、贮存、携带方便等特点。该药1997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获黑龙江省第二届优秀新产品奖二等奖。

  1996年,哈药集团制药六厂研制的双黄连糖浆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属国家四类新药。该药为纯中药制剂品种,处方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含有多种抗病毒成分,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具有抗病毒作用和广谱的抗菌作用。用于治疗由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肺炎、肺脓疡等疾病。该药是哈药集团制药六厂引进国内先进的管式离心设备,采用国内先进的中药提取技术、浓缩精制技术等进行生产的,具有疗效确切,携带方便、安全有效、口感优良等特点,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清热解毒药物,2002年被国家中药保护管理办公室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同年,哈药集团三精制药有限公司姜林奎、曲光、张春滨、李志平仿制注射用穿琥宁,同年批复生产。注射用穿琥宁是从中药穿心莲叶中提取的穿心莲内酯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的抗病毒活性药物,穿心莲性寒,味苦。能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具有明显的抗炎解热作用,对病毒性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均有较好的疗效。该产品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5年6月获黑龙江省第五届优秀新产品奖二等奖。

  1996~2002年,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邵作锟,王丽娜,刘丽杰自主开发了四类新药牛黄降压片,该药为纯中药制剂,是传统的蜜丸牛黄降压丸经剂型改革而成。具有清热降火,镇惊化痰,用于治疗肝火旺盛,痰火壅盛,头晕目眩,烦躁不安的高血压。市场上降压药物大多会出现精神障碍、性功能障碍、咳喘、头痛、头晕、疲乏无力及心悸等副作用,但牛黄降压片治疗高血压临床应用无不良反应,技术水平属国内先进。2002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证书,2003年4月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05年获黑龙江省优秀新产品奖三等奖。

  1999年,省中药研究所马桔云、邢秀芳等以《中国药典》收载品种“山楂化滞丸”为基础方,由大蜜丸剂型改为咀嚼片,通过对处方水提、醇提提取工艺的筛选,采用醇沉分离技术并配合药效学的筛选,开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山楂化滞咀嚼片”,其工艺先进、剂型先进、口感好、便于服用,2002年通过国家药监局审评获得药物临床批件。

  2000~2003年,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刘晓放、王瑞红等研制开发美愈缓释胶囊, 2004年6月获得药物临床研究批件,2005年10月获得专利权(专利号:ZL03100532.2),并已转让山东省曲阜圣地药业有限公司。

  宫血停颗粒是在“补中益气汤”方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妇科用药,用于治疗月经过多、非月经期流血及子宫不正常出血。2000年,哈药集团中药三厂隋艳君、刘巍以甜菊素代替蔗糖制成无糖型颗粒,并且在保持生药量不变、疗效不变的基础上减少了辅料用量,使服用量减少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克服了以往中药颗粒剂含糖量高的缺点,解决了糖尿病患者,肥胖患者及其他禁糖患者的服用问题,具有服用量少、口感好、无糖等优点。在制剂工艺中采用了较先进的喷雾干燥法。2001年获得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0~2004年,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邵作锟、王丽娜、刘丽杰开发了镇咳宁含片。该含片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无毒、副作用,与化学镇咳药品相比,避免了成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含服时药物通过唾液和口腔粘膜吸收直接作用于咽部或支气管,迅速发挥镇咳祛痰作用,具有口感好、吸收迅速、起效快等优点,且携带和服用方便。2005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2003~2005年,省中药研究所陈志歆等研制开发了五仁醇胶囊,并在原有适应证的基础上,增加了新适应证;该所采用先进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研究开发了用于治疗失眠症的五味子软胶囊,与原有五味子冲剂相比,具有有效成分提取更完全,释药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药效显著等特点,获得了药物临床批件及发明专利权;省中药研究所马桔云、赵晶岩、李素梅等开发盆炎清栓、痔疮宁栓、伤痹通擦、银杏叶片,2005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生产盆炎清栓、银杏叶片。

  1986~2005年,哈药集团三精制药有限公司批准生产中药30种、世一堂制药厂批准生产201种中药、药三厂批准生产83种中药、中药二厂批准生产99种药品人民同泰制药厂批准生产91种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