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电子信息技术

第一章 高新技术

第一节 电子信息技术



  一、微电子技术

  (一)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

  198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叶以正、李仲荣、喻明艳、来逢昌、张迁仁等研制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分析系统”。该系统可进行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版图设计,可实现双层铝条版图的拼接,并采用了灰度拼接的先进技术,具有速度快、精度高、重复性好、准确可靠、实用性强等特点,属专用集成电路CAD系统。1992年该系统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8~199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电子中心和北京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组织17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研究开发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熊猫”ICCAD系统。该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开发的第一套大型集成电路CAD软件系统,为以后进一步开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EDA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喻明艳等研制“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分析系统”的第三版本HICAS-3,系统的性能得到完善和提高。该系统转让给无锡华晶公司、西安771研究所、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朝鲜科学院等国内外多家单位使用,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同年,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发布了VHDL-AMS用于集成电路设计的数字硬件描述语言(VHDL)扩充到混合信号设计的国际标准。1998~200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叶以正、肖立伊、李斌、王嘉芳与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黄国勇等研究开发VHDL-AMS(IEEE1076.1标准)混合信号模拟器。该模拟器是中国最早拥有自主版权的符合IEEE标准的高层次数/模混合信号模拟环境,并嵌入到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Zeni2000的VHDL模拟环境中,国内外多家单位使用。该模拟器非常适合高层次数/模混合信号电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应用领域不限于电学领域,还可以扩展到非电学领域,如机械、流体、热等领域及电学与非电学的混合系统领域,2002年获航天航空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二)微处理器(CPU)芯片

  哈尔滨工业大学叶以正、毛志刚、喻明艳自1988年开始微处理器(CPU)芯片的研制工作,1993年完成第一款16位处理器芯片的设计,并完成两款16位CPU、一款32位CPU等多款CPU芯片的设计,均获得投片成功并得到应用,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1~199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叶以正、杜惠莲、来逢昌、肖立伊、喻明艳与航天部772研究所合作研制抗辐LC80c86芯片,该芯片是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16位CPU芯片,1998年获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7年开始,哈尔滨工业大学胡铭曾、喻明艳与方舟科技有限公司李德磊合作进行CPU产品研究开发,到2001年7月研制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得32位CPU“方舟一号”(指标),2002年11月研制CPU“方舟二号”(指标)。该芯片是中国第一款投入市场的CPU产品。

  2000~200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毛志刚、来逢昌、王进祥与国微电子公司合作研制某型号16位CPU芯片,该芯片是中国军用急需的CPU芯片,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集成电路(IC)卡

  1992~199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电子中心叶以正、毛志刚、张国威、杨晶琦等研究出IC卡的模块制作和卡片封装技术,并研制HWZ-101型IC卡(没有加密机制的Memory卡),这是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的IC卡,符合国际标准,属国内领先水平, 199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4年,在国内首次研制HWZ—201芯片,具有逻辑加密功能,符合国际标准,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1997年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2000年,黑龙江大学杜西亮、李成、王铁流、王晶斐、吕国辉等采用先进的智能IC卡作为电子货币的载体,开发基于智能卡的成品油销售及管理网络系统的系列产品,所设计的系统工作可靠、自动化程度高,并可实现卡机联动,联网加油,方便用户,实现“进、销、存”统一管理。该系列产品包括“IC卡自动付油及计算机监控管理系统”“加油机IC卡试点工程改造”和“基于智能卡的成品油零售管理系统和加油机卡机联动改造部分”等应用项目50余项,并多次在全国性的重大工程项目招标中中标,研究成果已在哈尔滨、大庆、鸡西、厦门、银川、西宁、大连、乌鲁木齐等市推广,实现合同总额近亿元,200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7~200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电子中心毛志刚、金文毅等为日本日立公司开发了两种智能卡操作系统:支持两种通讯协议的通用智能卡操作系统及与其兼容的Win32平台IC卡命令模拟器; 支持PKI系统(采用1024bit的RSA加密算法)的智能卡操作系统。2001年,采用意大利、法国半导体公司提供的ST16系列智能IC卡芯片,为航天金卡公司开发了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卡标准的智能卡操作系统PowerCOS,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软掩模检测。2003年,与北京火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8051指令系统的智能卡操作系统,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软掩模检测。

  (四)SoC芯片、IP设计技术

  199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电子中心开展了网络之间互联的协议(简称网协,IP)核设计及复用技术、IP标准方面的研究工作,2002年,信息产业部组织企业、研究所和高等院校成立信息产业部IP核标准工作组,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电子中心叶以正担任工作组组长。工作组制定了标准的框架,推广国外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标准,为国内相关IP公司所用,推动了IP核设计技术的发展;制定与国内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相适应,与国际标准相兼容的标准。2005年,在工作组推动下,中国半导体协会与VSIA签订合作协议,VSIA同意中国在其发布的IP标准基础上制定行业标准。据此,同年标准工作组送报11项行业IP核标准(指导性文件)报批稿。

  IP核(IP Core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模块的简称)是系统芯片设计中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体。国际上IP核交易市场已经形成,中国政府和行业积极推动国内自主IP核的设计。2000年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电子中心喻明艳、王进祥开展了IP核设计技术及方法学的研究,并设计、开发、移植多种(包括嵌入式CPU核、接口电路、嵌入式MEMORY、AD/DA、PLL等)IP核。这些IP核已用于自行设计的系统级芯片(SoC)平台中,也为其他SoC设计单位提供IP核,同时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电子中心承担的民用和军用IP标准制定项目提供作为执行标准的IP核范例。

  2001年,信息产业部将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在进行的SoC平台的研究项目列入2002年电子发展基金项目。200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喻明艳、王进祥、来逢昌、王永生、李晓明等研建基于三总线框架结构的SoC开发平台(第一版),建立SoC软硬件协同开发环境。SoC平台采用了SPARC V8架构的32位嵌入式CPU。

  200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电子中心与珠海欧比特公司合作完成用于火箭控制的系统级芯片—S698(Lilac)设计。该SoC芯片集成了200多万个晶体管,有329个管脚,采用0.25微米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CPU主频133兆赫兹,可应用于嵌入式实时领域,能够满足多种特殊应用。该芯片于2003年7月26日通过国防科工委科技质量司组织的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S698处理器芯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二、半导体器件

  哈尔滨晶体管厂是信息产业部在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军用半导体器件定点生产厂家,主要研制和生产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包括大电流开关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大功率开关晶体管、低频大功率晶体管、太阳能保护二极管等,同时研制生产半导体制冷组件等制冷产品,共9大系列150多个品种。产品主要用于航天、航空、武器装备及民用产品电源系统。多次为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卫星、导弹、军用飞机、军事通讯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军用武器系统承担研制和生产配套任务。军用半导体器件产品质量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产销率达到100%。

  “七五”期间,哈尔滨晶体管厂曹国良、刘光宇、陆明惠等经过2年的研究,设计定型研制国家电子工业部下达的硅平面大电流开关二极管2CK28和大功率开关三极管3DK12两种军工产品,并成功用于“二弹一星”工程和军用电子计算机的开关电源中。这是中国新一代军用电子计算机开关电源的关键器件,属国内空白项目,其特点是开关速度快、压降小、电流容基大、过渡耗损小。随着国防重点工程项目对大电流开关二极管和大功率三极管的需求量增加,该厂对这两个系列产品不断创新和扩充品种,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多个品种,在中国军工重点工程和航天、航空应用领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成为工厂的主导产品。其中2CK28系列产品获国家银质奖,1991年该厂“飞天牌”大电流开关二极管被评为哈尔滨市名牌产品。

  哈尔滨晶体管厂担负着为国防军工项目配套大电流开关二极管和大功率开关三极管的生产科研任务,但生产设备、工艺手段相对落后,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军工产品配套能力,1986年从美国摩托罗拉四相系统公司引进1条3英寸CMDS生产线,安装在大功率器件生产线,1988年进行试生产运行,1989年竣工验收投入使用。该生产线投产后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半导体芯片生产5 000万只,3DK、3CD、SBD系列功率器件年产300万只;芯片的成品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80%以上,反向漏电流由原来的10微安降到1微安以下,产品质量由原“七专”提高到“七专”加严,大大提高了军工产品的配套能力,满足了军工科研项目的需求,达到改造项目的要求。

  1995年开始,哈尔滨晶体管厂承担“神舟”号飞船工程配套任务。为了严格控制“神舟”号飞船配套供货产品的质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五研究院、第八研究院分别与该厂签订工程所需供货协议和技术条件协议。该厂将国家航天、航空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作为企业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研发方向,通过工艺改进,技术攻关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水平,把高质量、高密度、高可靠、大电流,小损耗的半导体器件提供应用在飞船上,以保证飞船发射成功。该厂先后为“神舟”号载人飞船工程和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提供了近2万只电子元器件,在飞船和运载火箭的供电、电源、保护、遥测遥感系统等关键部位中,起着蓄流、整流、开关的重要作用,保证飞船在太空各种恶劣环境下正常运行和瞬间开关。1999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艘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哈尔滨晶体管厂研制的大功率开关二、三极管2个系列产品用在飞船中,是飞船和运载火箭的电源保护和供电系统,起着蓄流、整流、开关的重要作用,该开关系统还可以保证飞船在太空中遭遇高温、低温、辐射等恶劣环境中电源系统能正常工作。2001年1月10日,中国又成功发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该厂研制生产的“飞天牌”系列晶体管与飞船成功配套。2002年3月26日,“神舟三号”成功发射升空,“飞天牌”系列产品又一次与飞船成功配套。2003年10月15日,举世瞩目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哈尔滨晶体管厂生产的2 000余只半导体器件随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遨游太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国家信息产业部、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分别为中国首次载人航空飞行成功做出贡献的哈尔滨晶体管厂发来贺电并予表彰奖励。

  根据军用整机的发展趋势,军品的需求量逐步增加,为了满足军工产品的需求,2001年5月经国防科工委批准,哈尔滨晶体管厂实施“××工程”批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2 800万元。改造的重点内容是:新增加部分芯片生产设备;补充组装与封装设备;购进试验设备和监测、检测仪器;新建筛选与质量一次性检验试验室;改造制冷机组;补充液氮贮罐和购进运输车。2004年完成技术改造项目,购进并验收使用设备83台(套),投入资金1912.8万元。通过改造,JT、JCT级产品年产达到1.2万只,JP级产品年产达到100万只,质量等级提高一个档次,保证了国防和科研项目配套任务的需求。该厂从20世纪70年代只能生产锗二、三极管的民用产品,发展到能够生产3大门类、17个系列、270个品种高、精、尖产品,为中国航天、航空、武器装备科研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三、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

  1987年,经机械电子工业部批准在哈尔滨市半导体敏特器件公司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广泛联合,建立以敏感技术企业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哈尔滨晶体管厂为核心的黑龙江敏感技术产业(集团)公司,机械电子工业部确定其为国内三大敏感技术基地之一。1991年10月,经机械电子工业部批准,投资1 500万元,在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进行气体敏感元器件、传感器及应用整机生产线技术改造。改造后形成气敏元件年产200万只、应用产品年产50万台的生产能力。

  1995年6月,由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与电子工业部东北传感器技术研究所(哈尔滨电子敏感技术研究所)共同出资组建黑龙江敏感技术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黑龙江敏感技术公司)。8月,黑龙江敏感集团技术中心经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海关总署批准建立中国第一个以研发敏感技术为主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该技术中心先后与吉林大学和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合作广泛开展了敏感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同时与美国工业科学仪器公司合资合作进行研究开发,引进美国先进便携式气体监测仪产品和技术,使哈尔滨市携带式气体监测仪产品和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2月,经国家经贸委批准,投资11 932万元进行气敏元件、传感器技术改造。改造后形成气敏元件、传感器年产400万只、气体报警器年产100万台、智能装置及应用系统年产2 000套的生产能力。

  2001~2002年1月,经信息产业部批准,黑龙江敏感技术公司投资1 450万元解决了低功耗一氧化碳(CO)气敏元件产业化工艺,形成200万只/年生产能力。2003年,黑龙江敏感技术公司扩大了气体报警器生产能力,建设形成专业化生产30万台/年家用报警器和1万台(点)/年工业及商服用报警控制器的能力(其中部分报警器选用进口电化学CO传感器)。经过技术改造,黑龙江敏感技术公司气敏元件、传感器及报警器、探测器、控制器(含火灾探测器及控制装置)等气敏技术产品具备批量生产能力。










  49研究所,是从事敏感元件和传感器技术研究、产品研发、系列化生产的国家级一类骨干研究所,系国内最大的传感器研发基地之一。该所一直以军用传感器研制、开发和国家军事预研课题研究为主,同时承担“863”计划项目、省和国家传感器技术“八五”“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任务。研究开发传感器品种近200种,其中:力敏产品,已开发小型半导体应变计、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流速传感器、石英晶体传感器、硅压力传感器、硅一蓝宝石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角量传感器等,建立压力传感器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5 000支;热敏产品,依托薄膜电阻贯军标准生产线年产1万只铂热电阻的生产能力,组建了温度传感器生产线,开发出半导体温敏二极管、集成湿度传感器、数量温度变送器(控制器)、温度开关等产品。温度传感器生产线形成年产2万支的生产能力;气敏产品,气敏元件可靠性能指标不断提高,形成年产10万只的能力。依靠元件的优势,建成年产5万台家用燃气泄漏报警器生产线及年产200台生产能力的工业可燃性气体报警生产线;湿敏产品,提高了湿敏元件的质量,已开发出陶瓷湿度传感器,高分子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等产品,建成了年产5 000支湿度传感器和1万支温湿度表的湿度传感器生产线;磁敏产品,开发出磁通门传感器,磁方位传感器和磁航向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海上石油勘探中;光敏产品,开发出波导打火传感器和紫外火焰传感器。49研究所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兵器、造船等国防军事工程领域,为100余项国防重点军事工程任务的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神舟”号载人飞船航天工程中,配套研制生产1 000余套各类传感器、遍布飞船的推进舱、轨道舱和返回舱3个舱段,以及航天员系统、热控系统、推进系统和惯导系统等四大分系统,为确保“神舟”号飞船四次实验发射成功做出突出贡献,得到国防军事工程项目主管部门的多次表彰。其中独立研发的“神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传感器分系统” 项目,2004年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成果特等奖。






  四、软件

  1984~1986年,由黑龙江省计算机应用开发研究中心杜长泰主持,与哈尔滨炼油厂和黑龙江大学、抚顺石油二厂、胜利炼油厂、大庆炼油厂合作研制催裂化装置人—机优化系统。该系统工艺控制软件是能够反映过程本质的在线运行动态模型,能够以各种约束条件为准则的自身进行周期修正,以在线仿真、在线优化为技术特点,实现了炼油厂催化裂化生产过程中的多变量计算机优化控制、监测和预报半小时内主要工艺参数的变化趋势、历史工况的回顾、产品收率的预报及操作条件的在线优化等,为操作人员掌握生产状态、进行原因分析和问题处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先后在全国27家较大型炼油厂推广应用。该项成果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8年12月~1990年9月,黑龙江大学李建中、孙文隽等研究提出了一整套新的科学与统计数据库的理论、技术和方法:①逻辑数据模型:语义数据模型MICSUM;②代数操作:统计与科学数据库上的MS代数;③数据定义与操纵语言MSDDL和MSDML;④查询处理算法,包括:基于位向量存储结构的查询处理和优化方法,基于多磁盘GRID存储结构的数据操作算法,成匹插值搜索算法;⑤事务处理方法,提出了允许故障出现的事务一致性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和故障恢复算法及其正确性证明;⑥物理组织和存取方法,包括紧缩多维B-树、位向量存储结构、多磁盘GRID存储结构、数据库压缩方法BAP、位向量压缩方法,直接在压缩数据上实现的数据操作算法。该成果共发表论文20余篇,199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4~1996年,黑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李建中等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行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研究”,并出版专著《并行数据库系统引论》。主要研究成果:研制具有高速并行通信网络和Hypercube拓扑结构的微机机群并行计算环境;提出了DCMD、并行GRID文件、并行B+-树等并行数据库存储结构;提出了一系列并行关系代数和排序算法,特别是基于并行数据库存储结构的并行数据操作算法;提出了基于并行数据流技术的并行数据库查询优化方法、基于多重加权树的并行数据库查询优化方法。基于上述基础研究,研制并行数据库系统原型。

  1994~2003年, 黑龙江大学李建中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八达集团、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开发计算机机群并行数据库系统。并行数据库系统包括具有自主版权的并行数据库管理、并行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和并行数据库管理中间件等软件系统组成:并行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全部功能,采用了先进的并行存储结构、并行存取方法、并行数据操作算法、并行查询优化技术,支持数据操作内并行、数据操作间独立和流水线并行、事务间并行等3种并行性,能够有效地支持海量数据管理,优于其他同类产品;并行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系统是支持历史数据管理与联机分析的并行软件系统,基于机群系统,与并行数据库系统相关联,支持多维数据模型,采用了数据压缩、并行多维存储结构、并行存取方法、并行联机分析操作算法、并行查询优化技术,具有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和强有力的数据收集、提取、处理、转化与集成能力;并行数据库中间件是架构在单机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之上的系统,只需在机群各节点安装单机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可使用户得到机群并行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具有高效全局并行查询优化与处理和全局事务处理2个子系统,提供了高效并行数据库管理能力,为已具有单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提供了花费极小就可获得并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机会。基于计算机机群的并行数据库系统已用于黑龙江和贵州两省的省、地市、县三级地方税务信息系统、国家审计总署、国家网络与计算机信息安全中心、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等部门,取得经济效益3 000余万元,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列为2002年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科软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王泽斌、金飞、祝军研制“科软”企业资源计划(ERP) V1.0,2000年12月通过中国软件评测中心(CSTC)按ISO12119《软件产品质量测试要求》国际标准进行的确诊测试,并被评为优秀产品,成为中国软件行业第一个通过该项测试的ERP软件。“科软” ERP为企业提供了企业过程再造(BPR)、扁平化、供应链管理(SCM)、产品数据管理(PDM)、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平台,提高了企业各个层面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科软”ERP是基于广域网的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它包括“进销存链”的流通领域ERP和“供产销链”的制造业ERP。该软件已经在哈尔滨医药集团、航天科技等上市公司得到应用,其中,哈医药集团的流通领域ERP系统,实现了供应、库存、配送、质量、物价、财务和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更适应中国企业的管理特点,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该软件使企业的管理机构扁平化、优化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济效益,如某企业应用该软件后经济效益提高10%,管理人员减少到1%。

  2001年,为落实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省政府下发《黑龙江省加速发展软件产业的实施意见》,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重点推进哈尔滨软件园和大庆北方软件园建设。2004年,建成哈尔滨软件园和大庆北方软件园,园区软件企业入驻园区68户,软件销售收入41亿元,软件外包出口突破350万美元。哈尔滨工业大学科软公司的ERP软件产品分别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信息产业部攻关项目,获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共引进风险投资和基金支持达2 000万元。成立黑龙江省计算机网络与软件评测中心,具体承担全省软件产品的评测、系统集成企业的资质认证、网络工程监理和评估等工作,软件产品评测及系统集成资质认证工作全面展开,并完成系统集成认证企业10户。黑龙江省软件行业协会认定软件企业9户,登记软件产品104种。开展了网络工程的监理和评估业务。

  2002年,黑龙江信息产业厅牵头组织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及有关企业制订中国第一个软构件标准—《企业管理信息化软构件》黑龙江省地方标准,由省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并在全省企业信息化中进行试点。在重点企业中推行CMM(软件能力成熟模型)评估,哈尔滨亿阳售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了CMM3级评估,黑龙江国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了美国SEI(软件工程学院)的CMM2评估。推进软件外包出口,黑龙江伊斯特公司对日本软件出口额达到7 569万日元。

  200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张健沛等完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中数据集成优化技术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对Petri网理论进行了适度的扩充,引入了层次Petri网的概念,并用层次Petri网描述分布式数据库设计的整个过程,基于Petri网理论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法,开发出一种新的分布式数据库设计工具软件。技术先进、功能齐全、使用方便、运行稳定可靠,使分布式数据库设计工作规范、合理、高效,从而优化了CIMS系统中数据集成,缩短开发周期,加快CIMS工程的实施步伐。研究异构数据库联合使用技术和异构数据库透明访问方法,为多种不同的数据库提供信息共享、信息交换的能力。该成果2003 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年,全省实现软件出口104.3万美元。全省有37户软件企业营销额超过1 000万元,有12户软件企业营销额超过5 000万元,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工程公司等6户企业营销额超过亿元。2004年,组织哈尔滨工业大学科软公司和斯达公司等企业成立了ERP软件企业联盟,全面介入全省传统产业改造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与辽宁、吉林省联合实施了东北三省软件联合行动计划。

  2005年,全省经过认定的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164家,软件产业销售总收入61.5亿元,有37户软件企业的软件销售总收入已超过1 000万元,有12户企业软件销售总收入5 000万元,其中6户企业已超过亿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400多种,其中,69种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4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获金奖3项、银奖1项、创新奖1项。同时,在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语音识别系统、图像处理、智能机器人、汉字输入系统、多种语言翻译系统、GPS组合导航系统、电信综合管理系统、智能客户服务系统和ERP软件、工控软件、财税征管软件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建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计算机网络与软件测评中心,承担着软件产品测评、计算机网络工程检测、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认证、IT技术培训等各项任务,为软件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先进的软件开发平台和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

  五、经济信息化

  “八五”期间,国家开始实施经济信息化计划。1995年6月省政府批准成立“黑龙江省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黑龙江省借助国家实施经济信息化的机遇,着手研制开发信息化所需产品,开发“金卡”工程应用产品IC卡及技术系统,组建股份形式的先行金卡公司,建成全国首家年产50万片能力的IC卡中试生产线。开发了一批使用IC卡的电度表、门锁、加油系统等应用产品,为全省经济信息化的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使电子行业形成新的产品格局。

  1997年3月24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省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成立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规划和网络一体化建设、国际互联网安全、政策法规3个工作小组。从此,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步入有计划有组织整体推进阶段。

  1998~2000年,省委连续3年坚持把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列为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实行重点工作专题推进落实。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建设软件基地;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促进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经过3年的发展信息产业专题推进落实,黑龙江省在振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通信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促进电子工业由传统单一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软件制造、软件开发推广应用、信息服务诸业并举的现代信息产业转变。2000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了信息产业发展,加快全省信息化进程,到2000年底,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由“九五”初期的20.8亿元增加到100亿元,年均增长37%,在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排序16位。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以微型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大屏幕彩电、金融电子、IGBT焊机、机电一体化、新一代家电、广播通信、电子应用产品等为主的数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黑龙江省已组建黑龙江省软件园、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园、黑龙江大学软件园、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园、大庆软件园、黑龙江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软件基地。通过“863”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在并行数据库、计算机集群技术、声音汉字输入系统、掌上型笔输入电脑、生物医学工程、化工流程模拟计算机软件等研究、开发、应用中,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成果和软件产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0~2005年,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3大工程,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截至2005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①企业信息化。从“九五”开始,黑龙江省组织实施了CAD、CIMS应用示范工程,被列为中国第一批计划应用示范省行列,先后有9家企业实施了CIMS应用示范、102家企业实施了CAD应用推广,创建了企业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筹建了企业共享软构件库,解决了企业信息化软件的成本、风险、进度和重复开发等问题。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可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成本,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和应用水平,有效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自2001年开始,黑龙江省先后投入企业信息化资金超过1.4亿元,引导企业资金6亿元以上,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业、乳品业等 重点领域的应用取得显著的成效,在林业、煤炭等领域的应用,初步改变了过去粗放经营的模式,全省涌现出哈尔滨斯达造纸有限公司、哈飞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鸡西矿业集团物资供应公司、朗乡林业局、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中央红集团等一批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信息化示范企业。②农业信息化。全面建成开通涵盖省级农委、农机、水产、农大、农科院、畜牧局和全省13个市(地)以及108个县(市、区)局域网的宽带网和1 000个乡镇拨号终端的四级农业信息网络。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的研发进展顺利,已完成大豆、水稻、玉米、小麦、奶牛、奶牛疾病、肉牛等15个专家系统;种植业专家系统在13个核心示范区基点应用,示范面积241.5万亩,辐射面积565万亩;养殖专家系统在4个示范基点应用,示范奶牛2.6万头,辐射22万头,效益显著,全省粗放型农业向精准农业过渡。③政务信息化。初步完成黑龙江省骨干网的建设,全省13个市地及部分县市已经联通。初步建成以省、市(地)、县中心平台连接其各直属单位的横向政务专用宽带网络系统,“工商网上并联审批”、“投资服务网上审批”等电子政务项目已开通应用,实现了由传统式的“一厅式” 服务,发展成为“一网式”审批。基本完成黑龙江省国税系统及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和绥化市的政务呼叫中心及黑龙江省信用信息中心建设。④其他领域信息化。配合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系统的应用,全面推广“数字林业”管理模式,促进林区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木材运输管理系统、木材贮销管理系统、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森林管护经营管理系统和森林防火指挥系统等,实现森工企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全面提高林区的信息化程度和应用水平;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全省77.6%的高中和49.7%的初中装备了计算机教室,39个市、县(区)的448所中小学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和最低生活保障信息化部分应用系统已经开始运行;建立旅游信息发布平台,具备了一定的旅游电子商务功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应急系统、审计信息化和金盾等信息化工程建设与应用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为保障信息安全,建立黑龙江省信息安全检测和信息安全防范应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