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第四节 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为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进一步发挥火炬计划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示范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集成优势资源,培育区域优势产业,1995年12月,国家科委发布《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认定条件和办法(试行)》。2001年7月,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发布《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认定条件和办法》(国科火字〔2001〕号),明确规定特色产业基地申报条件、基地内企业申报骨干企业应当具备条件及特色产业基地的申报、认定程序等。根据国家科技部统一要求,2003年黑龙江省发布《黑龙江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黑科发〔2003〕107号),明确黑龙江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申报条件、认定程序,确定省科技厅归口管理全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工作。
到2005年,黑龙江省共建成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国家火炬计划哈尔滨利民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牡丹江特种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哈尔滨抗生素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大庆软件产业基地;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大庆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庆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和佳木斯农药产业基地。同年,全省特色产业基地总收入超过130亿元,利税23亿元,基地内企业200家,成为黑龙江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增长点,对产业升级和全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国家火炬计划哈尔滨利民医药特色产业基地
1998年,建立哈尔滨利民医药特色产业基地。2002年2月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医药科技园区,12月又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利民医药产业基地。利民医药产业基地占地3.55平方千米,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亿元,职工总数6 000余人,其中6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2002年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圣泰博士后工作站,2003年国家科技部授予圣泰药业实施火炬计划15周年优秀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5月,圣泰药业被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认定为2004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同年,圣泰药业被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经委、省药监局等六部门认定为省民营科技巨星企业。
截至2005年底,共引进医药企业28户,投资总额14.53亿元,设计生产能力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基地内现有10户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圣泰药业、济仁药业、三联药业、博莱药业、天宏药业、儿童药业等12户企业已经通过国家GMP认证;基地共承担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5项、地方级火炬计划项目5项、“863”计划项目3项;生产国家一类新药2个、国家二类新药3个、国家三类新药11个,基地企业共可生产11个剂型233个品种的药品。儒泰公司生产的“乳蛋白活性肽”获爱因斯坦国际金奖,博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1个项目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18个,圣泰、济仁两户企业被评为小巨人企业。
二、国家火炬计划哈尔滨抗生素产业基地
2004年1月19日,国家火炬计划哈尔滨抗生素产业基地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和省科技厅共同组织的评审,国家科技部以国科火字[2004]18号文正式认定国家火炬计划哈尔滨抗生素产业基地,并认定产业基地内的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为基地的首批骨干企业。
哈尔滨抗生素产业基地拥有员工8 213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近3 000人,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数849人。下设30多个车间,严格按着GMP组织生产,并拥有质量检测中心、药物研究所和二座总发电能力1.67万千瓦自备电站。基地主要生产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及心脑血管用药等30多种原料药和制剂品种。抗生素发酵规模3 000立方米以上,年产粉针剂30亿支以上,片剂10亿片,胶囊30亿粒以上,并同时具有6APA、7ACA、7ADCA三大抗生素母核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其中头孢唑林钠及头孢噻肟钠原料药、头孢唑林钠粉针产量和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一位,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地作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高的抗生素基地,已被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作为工业立市的六大高新技术领域支柱产业之一进行优先发展。自产业基地成立至2005年,先后完成6项国家级火炬计划(包括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生产6APA、头孢替唑钠、头孢他啶原粉及粉针新工艺的应用、半合成青霉素新工艺、膜技术分离青霉素发酵液的应用、钠盐法生产7ACA),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近20项,省长特别奖2项、哈尔滨市科技人员突出贡献奖3项。
三、国家火炬计划牡丹江特种材料产业基地
2002年12月25日,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以国科火字 [2002]160号文正式认定国家火炬计划牡丹江特种材料产业基地,并认定产业基地内的牡丹江市金刚钻碳化硼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基地的首批骨干企业。基地内企业粉体材料生产能力强、范围广,生产能力可达1 000吨,占全国实际需求量的55.5%。企业硅硼粉体材料占国际市场的40%,国内市场的80%;工业制成品占国际市场的15%,占国内市场的80%。牡丹江特种材料产业基地是国际上生产和出口绿碳化硅粉体材料的最大出口基地,2004年出口量达2万多吨,占国际市场的60%。基地内企业职工总数4 84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1 720人。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1亿元,销售收入18亿元,出口创汇0.82亿美元,交税总额0.61亿元,净利润0.228亿元。
四、国家火炬计划大庆软件园
大庆软件园占地面积7.57万平方米,拥有单体楼七栋,房屋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2003年9月企业开始入驻, 2004年9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大庆软件园为全国29家国家级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之一。截至2005年,大庆软件园进驻企业16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2家,15个高新技术产品;22家企业和38个软件产品通过双软(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认证;承担国家863计划3项,火炬计划项目17项,其中国家级9项。共获得专利权30余项,14家企业通过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2005年软件园企业实现总收入6.5亿元,同2004年相比增长12%;软件业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12%;利税7 025万元,同比增长5%。
大庆软件园以开发石油石化行业应用软件为其特色,如拓普公司的地质绘图与数据分析软件;澍汇公司的测井解释软件实现了油田测井资料数字化;信捷公司开发了XJGLMod三维功能库,实现了强大的三维交互操作功能。大庆软件园自建园来,园内企业还开发出多项高技术产品,三维公司开发的监控组态软件成功应用于中国“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宇宙飞船的燃料注入系统;朗默光电公司自主开发生产的远程红外夜视系统能在夜间无光源条件下看清3千米远的目标,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五、佳木斯农药特色产业基地
2004年4月,经省科技厅批准成立黑龙江省佳木斯农药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基地把农药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各类科技计划优先支持的载体,显著提高了基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截至2005年底,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6项,投入新产品开发资金5 000多万元,开发新产品10种。累计申请专利权12件,其中发明专利权3件。基地企业总数发展到12家,其中黑龙江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恺乐农药有限公司、兴宇化工股份有限、黑龙江禾芙康农药制造有限公司4家企业成为基地内的骨干企业。基地内职工总数达到1.6万人,科技人员总数达到300人。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78亿元,利税1.24亿元。
六、大庆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大庆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又称大庆林源园区,位于大庆市大同区北部,于2001年5月18日正式揭牌启动。2004年12月,省科技厅批准为黑龙江省新材料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成后,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9.55平方千米增加到25.67平方千米,累计投资4.2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截至2005年,基地24家企业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41亿元,工业总产值19.3亿元,工业增加值5亿元,利税1亿元。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骨干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3亿元。
七、大庆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基地
1995年,国家科委批准设立了大庆高新区兴化园区,依托于大庆石化总厂,发展石油化工产业。2000年,大庆高新区批准设立石油化工专业孵化器,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2003年,为了进一步拓展替代产业,深化以化代油的战略,延伸产业链条,大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大庆高新区兴化园区辟建大庆精细化工科技园,规划面积14.49平方千米,于2003年7月正式启动,一期工程当年引进企业13家。2004年二期工程启动,当年引进企业36家。一、二期合计开辟0.93平方千米,总投资5.8亿元,年产值规模15亿元,以生产石油、石化助剂和催化剂、水处理药剂等高技术精细化工产品为主。2004年,经省科技厅批准成立黑龙江省火炬计划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和黑龙江省精细化工科技企业孵化器。2005年,被确定为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精细化工项目区。
从2003年精细化工科技园启动开始,大庆高新区、兴化园区集中精力建设水、电、汽、工业风、路、讯等投资平台,累计投入资金近1亿元,建设了企业生产所需的各类公用工程,为企业入驻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创业条件。截至2005年底,大庆精细化工特色基地(企业孵化器)拥有3 200平方米办公楼1座,3栋代建工业厂房共计2 800平方米,企业已建成创业基地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中,海外学人创办企业1家,留学生人数20人;在孵高科技项目70多项,主要集中于生物、新材料、环保、表面活性剂、农药中间体和石化助剂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