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社会公用事业科学技术
第五篇 社会公用事业科学技术
1986~2005年,黑龙江省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黑龙江省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铁路运输科技方面,哈尔滨铁路局引进大型线路养护维修机械,实现了线路养护机械化。1997年以来,为适应全国铁路大面积提速,三棵树机务段先后配属东风4D型0104号快速机车、DF4DZ型机车、NZY1型动车组、JK-00430型机车和25K型高等级客车、25T型客车,并安装使用LJK-93型、LJK-2000型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2001年哈尔滨-大连电气化铁路投入运行,此后积极开行重载长大列车及5 000吨、6 000吨、6 500吨系列重载列车。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中心研制开发了12个系列60多种减速顶产品,其中可控减速顶、加速顶、停车顶、平板阀减速顶、单向顶、高速销闭顶、双临界速度减速顶属于国内外首创,填补中国铁路编组站调速设备的空白,减速顶、加速顶等调速技术和产品出口俄罗斯、波兰、哈萨克斯坦、美国等国5万台。哈尔滨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先后研制HTK—187、HTK—289、HTK—391型及适应360千米/小时速度的HTK—499型等铁路车辆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已在全国铁路干线上推广应用,并出口南非、澳大利亚等国。2005年,哈尔滨铁路局研建5T系统,即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THDS)、货车滚动轴承早期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TADS)、货车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TFDS)、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TPDS)、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TCDS)。哈尔滨铁路局工业总公司研制的STY—1型数字化通用机车信号车载设备已在哈尔滨铁路局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上安装1 030台,为铁路运输生产提供安全保证。哈尔滨铁路局研建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TDCS),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运输指挥工作现代化。1986~2005年,哈尔滨铁路局共取得205项科技成果,其中,7项获铁道部科技进步奖,2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5项获哈尔滨铁路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取得发明专利权5件,实用新型专利权19件。公路运输科技方面,1986~2005年,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以下简称省公路设计院)累计完成高速公路1 015千米、一级工路688千米、二级公路4 600千米,大型、特大型桥梁380座的勘察设计。其中: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获国家首届建筑工程鲁班奖;哈大高速公路设计获黑龙江省优秀设计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十大明星工程;“十五”期间该院设计的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西段瓦盆窑至秦家段四方台斜拉桥,是东北地区跨径最大的公路斜拉桥,获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八五”以来,共完成部、省级科研课题1 482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8项、国内先进水平的57项,获奖52项,有12项成果被列为部级重点推广项目,11项成果纳入行业或地方规范,其中1项获发明专利权、4项获软件著作权。水路运输科技方面,1987年以来,黑龙江省先后引进和研制垫气驳船、水翼船、气垫船,其中省水运规划设计院研制的600吨垫气驳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自行研制的水翼船、气垫船,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水路客运高速化,结束了黑龙江省航运在流冰期不能进行船舶运输的历史。建造绞吸式挖泥船、爆破船、铣削船等水上施工设备进行水上建设和航道疏浚,其中1992年开始历经6年对松花江三姓浅滩进行了疏浚、爆破整治,彻底解决了100年来浅滩整治难题,获交通部水运工程质量奖。建造1 500吨级、3 000吨级江海直达船,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打破了黑龙江省不能建造海船的历史。航空运输科技方面,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经改建扩建后飞行区技术等级达到4E级,候机楼使用面积6.7万平方米,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60万人次、高峰小时3 000人次、日起降180架次需要,经营航线76条,伊尔—86型、MD—82、MD—90、A300—600R等大型客机投入主要航线运营。齐齐哈尔机场、牡丹江机场、佳木斯机场、黑河机场经改扩建后飞行区技术等级达到4C级。1996~2005年,引进启用自动出票系统(CAACTKT)、候机楼SEATS离港控制系统;实施雷达监测条件下小飞行间隔,在哈尔滨出港航班上实施计算机飞机计划(CFP);安装使用TP8分组交换设备和FRS800设备、MGX8830ATM交换机、CMS98+电报终端等设备,保证了民航地面电台间相互传递飞行动态、航行情报、航空气象、运输业务、安全生产的电报、电话通信,开通使用中低空通信网、高频通信网、网际通信网,保证了航路地空通信;安装使用美国SA100型和SA200型导航机、澳大利亚航路导航系统VRB—SID/LDB101型全向标/测距设备、意大利一/二次航管监视雷达,为实现空中交通管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引进气象雷达、气象卫星传真广播系统和接受系统、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卫星云图接收设备为飞机的起飞和降落、飞机在航线的正常飞行提供气象服务,保证了航空器的正常飞行和安全。
黑龙江省建筑工程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民用建筑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中高层建筑发展,建筑设计与施工新技术、新工艺,建筑结构,寒地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取得了重要成果,创建了一大批以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工程为代表的精品工程,1987~2003年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30项。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40层140米超高层建筑融府康年大厦,获黑龙江省优秀设计一等奖;该院主持创建的世界最大的500米超大跨度体育建筑北京室内四季滑雪馆,居国际领先水平;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共同完成的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工程设计,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单体建筑最长618米,是超高层(38层、高度170米)大型综合建筑,采用了128米跨张悬梁钢结构索拱体系、312米跨钢结构栅罩体系、超大空间空调系统和消防灭火系统、大面积玻璃幕墙节能设计等,2005年获全国优秀设计一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了大跨空间结构、高层钢结构与轻钢结构、金属与组合结构、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与工程加固改造、防灾减灾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创造了多项具有典型意义的新型空间结构,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奖10多项。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冻土与地基基础技术、建筑冬期施工技术、混凝土及混凝土外加剂技术、建筑节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完成1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和14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国家级奖10项,省部级及厅级奖102项。主持或参加了3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和8项省地方标准的制订工作。
在环境保护科技领域,黑龙江省以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在大气污染防治、城市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城市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和松花江污染控制等方面开展了科技攻关,取得一批重要成果。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主持完成“松花江有机毒物污染及防治研究”,筛选出松花江水中28种有机毒物为松花江优先防治污染物,为环境管理部门指出了优先防治目标,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厌氧活性污泥工艺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并在中试研究基础上发明了高效连续流生物制氢反应器并取得发明专利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校发明的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除污染技术,改进和强化了饮用水除污染技术,全面提高了饮用水水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大庆石油学院研究的“油田含油污水处理新工艺及其配套技术”,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哈尔滨市文昌污水处理厂完成的“中水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牡丹江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等主持完成的“ZSLJ—300型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示范工程”,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300吨,发电机装机容量2 000千瓦时,烟气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垃圾低位热值1 160千卡/千克,无机物含量≤10%。2000年11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黑龙江省为全国第三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同年,黑龙江省制定《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为此,省科技厅进一步加大了环保与生态领域的科技投入力度,“十五”期间共组织实施生态省建设科技攻关项目138项,国家及省科技厅支持生态省项目总经费6 600余万元,为生态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重点推进各级生态示范村、镇、县及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研究与开发。
在地震科技领域,黑龙江省经过“九五”期间重点项目的改造,2001年建立数字地震台网,2003年1月投入观测并纳入全国地震台网管理。地震预测预报方面,黑龙江省对1986年德都中强震群做出中短期预测预报,1998年提出1999年前后东北地震区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内,黑龙江省及邻近地区存在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危险的中期时间尺度的地震预测,地震活动的发展与趋势预测结论大致相符;完成地震监测、预报等方面的研究课题106项,其中5项成果获省部级奖。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工力所)在北京建立强震观测中心,并开展强震观测,共获得强震记录2 294条。在地震工程方面,工力所完成地震区划、地震小区划、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地质和工程场地勘察等工程地震研究;完成破坏性地震的现场调查与建筑物安全鉴定、地震灾害损失预测与评估、建筑物动力特性现场实测等工民建抗震研究;开展了桥梁、水坝、海洋平台抗震和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信等系统的结构地震反应、震害预测、抗震鉴定等生命线工程抗震研究,以及土的动力特性、本构关系及地基、边坡和土工结构地震稳定性评价等岩土工程抗震研究;完成数十个大中城市和工矿企业的防震减灾规划等城市与工程综合防灾项目。研制强震仪、工程测量仪器、振动台、土动力学实验设备等。20年来,工力所完成科研项目611项,科技咨询项目1 600余项,共获得国家级奖11项、省部级奖79项。
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大量引进先进电信技术,并通过通信技术开发和电信设备的改造,通信技术水平与通信能力不断提高。通信网络由简单化向互联网、数据网、智能网方向发展;通信传输由模拟向数字化过渡;明线、微波向光缆、卫星等大通路过渡。到2000年,实现了全省县以上城市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全省通信形成了空中有卫星、地面有微波、地下有光缆、有线与无线互补的大容量、高速率、高可靠性和宽带化立体通信网络,为高效、安全的信息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截至2005年底,全省电话用户(含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 232.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8.5%;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达到165.8万户,数字数据网用户达到1.18万户,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22.8万户;全省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997.8万门,数字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 304.5万户;全省累计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6.4万千米;互联网拨号服务器端口2.68万个,DDN节点机端口2.45万个,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1.08万个,帧中继及ATM端口4 034个,宽带接入端口145.1万个;宽带用户总数突破200万户。积极开展“宽带中国·黑龙江”白金、视频点播、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邮件等数字信息服务,以及“灵通QQ”业务、GPS全球移动定位导航、移动QQ业务等移动通信服务新业务,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研制开发了汇兑稽核系统,把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通信邮政质量管理、业务管理、信息管理等各领域,并开发全国微机邮政编码检索系统,实现了全国邮电统计信息管理的自动化。1996~2000年,加大了邮政科技的发展力度,组织开展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对外合作、学术交流,取得了一批新成果,邮政科技跻于全国的上游水平,有些科技成果还填补了国内空白。2000年通信和邮政分离, 2001~2005年,黑龙江省邮政局组织实施了计算机综合网络工程、绿卡工程、邮政寻呼工程、“185”邮政呼叫中心工程、“黑龙江邮政之窗”信息网站工程、电子商务工程等。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和黑龙江省电视台通过技术改造、设备引进,播出及发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卫星传输、光纤传输、全固态数字调频发射机、数字音视频存储系统、计算机控制与管理等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为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2004年底,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和黑龙江电视台一同搬迁到新的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厦后,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实现了广播节目的采集、录制、播出、调度、传输的全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入数字化时代,与此同时完成8个重要中心城市3个专业频率的全省覆盖;黑龙江电视台实现了从信号采集、制作、播出到存储整个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节目信号的上载存储、处理和播出流程全部实现数字化的硬盘播出模式,播出中心实现了由模拟到数字化的全面升级和转化。建成广播电视光缆网络,光缆线路总长5 380千米、节点站60个、中继站5个,连接全省13个市(地)和51个县(市),实现了广播电视节目干线传输数字化、光纤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