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航空运输 一、航空运输机场
(一)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
哈尔滨闫家岗机场位于哈尔滨市西南郊, 1979年4月1日投入试运营。1991年,哈尔滨闫家岗机场已有国内航线18条,每周飞行64班 ,当年完成旅客发运330 191人次。随着客货运输量的增长,机场的运输服务、通信导航及各种保障设施和航空运输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机场虽几经改建、增建,仍然难以满足旅客运输的需求。候机楼狭小拥挤,各种设备落后。1993~1997年,经国家计委、民航总局批准,投资12.03亿元,扩建哈尔滨闫家岗机场。其工程包括场道工程、航管楼工程、通信导航工程、气象工程、总图工程、环保工程。
1.场道工程
场道系统达到4D标准,可满足2005年的运输要求。新建站坪达到运行E类飞机的要求,设计机位18个,近机位16个、远机位2个。新建站坪38厘米水泥混凝土道面195 181平方米,12厘米混凝土道肩2 480平方米。扩宽平行滑行道、联络道、原停机坪34厘米水泥混凝土道面3.57万平方米,12厘米水泥混凝土道面3.5万平方米。运五机坪及维修坪34厘米水泥混凝土道面3.52 万平方米。扩建停机坪36厘米水泥混凝土道面2.9万平方米,16厘米水泥混凝土道肩3 082平方米。
2.航站楼工程
航站楼工程占地面积30 627平方米,建筑面积67 192平方米。二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采用桩基础,建筑高度22.4米。一层为旅客到港厅,二层为旅客出港厅。航站楼设计登机桥16部,已安装7部。可满足2005年旅客吞吐量666万人次,高峰小时3 000人次的功能要求。航站楼的结构、工艺、材料设计新颖,楼板为双面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最大梁跨27米,屋面板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双T板,最大板长18.5米,混凝土总浇注量3万立方米。室内外装修采用大理石和白色面砖装修,共计15万平方米。航站内安装各种设备600台套,其中有引进美国的楼宇自控、综合布线、广播、安检、航班显示、子母钟、监控、空调、程控电话系统等,以及供电、供暖、消防系统。楼前建有57 902平方米、可停放1 400台大中小型汽车的停车场。
3.航管楼工程
航管楼为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4 765平方米,塔高47米。设有独立变电所、48路自动转报和32路自动录音设备、短波收信系统、UPS电流设备、 机房空调设备、高频扩音设备、 消防系统、区调及站调指挥系统、航管雷达、塔台电梯,构成一个完整的指挥系统。
4.通信导航工程
新建5个导航台,更新4个导航台站设备,形成双向仪表着陆系统的保障能力。安装1500线数字程控交换机二套,摩托罗拉5频点800兆集群通信。场内铺设9.1千米通信电缆管道,从机场到市内铺设25.9 千米6孔砼中继通信管道,6芯中继通信光缆47千米,安装三次群环路数字复用设备2端套,高比特率传输设备,形成机场与市内通信网络,具备全国联网条件。
5.气象工程
安装了自动观测系统、卫星云图接收系统、自动填图系统、气象图表网络及用户终端。
6.总图工程
平整土地3.4万平方米,回填土方40万立方米。场内供暖:新建二处供暖锅炉房,采用保温直埋方式敷设供暖管道15千米。供水管线:铺设直径75~50毫米管线3 835米;改造旧管供水站一座,建筑面积671 平方米;建消防泵站326 平方米、蓄水池700立方米、深井泵房4个,安装设备25台(套),可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充足。排水管线:铺设直径200~400毫米管线3 835米。此外,还修建了场内各种道路、安检、消防、机务等生产生活用房。供电工程:在哈尔滨市电业局用电监察处配合下,新建、改建大小变电所14座,采用架空线路和电缆方式供电。
7.环保工程
安装锅炉一套、污水处理设备10台、消毒设备一套 、热交换器2台、焚烧炉1台。
1997年7月30日,受民航总局委托,民航东北管理局及有关部门对新航站楼进行了验收,8月28日,航站楼投入试运营。 受民航总局委托,民航东北管理局与黑龙江省计委于1998年4月9日至4月11日共同主持召开了哈尔滨机场扩建工程初步验收会议。会议认为,提交验收的工程初步达到设计和使用要求,总体质量合格,其中新航站楼等8项工程质量优良,同时提出了7项需要整改的意见共24个问题。通过整改,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扩建后的哈尔滨机场,各项综合运营和保障设施都得到改善,运输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同年7月,经民航总局批准,原哈尔滨阎家岗机场更名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同年,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被评为“全国文明机场”。到2000年,哈尔滨机场已有国内航线53条,每周有222次航班飞往全国各地;定期国际航线8条,特殊管理航线1条,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航空港。
(二)齐齐哈尔三家子机场
齐齐哈尔三家子机场距齐齐哈尔市中心13千米,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1995年机场进行第三次扩建。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C。主跑道长2 600米,接地带厚度0.32米。机场可供TU-154、三叉戟、波音-737、MD82、MD90、安-24、运-7等中小型客机起降。机场通信导航设施有塔台、陆空话台、南北近台、远台、盲降台、盲降下滑台、仪表着陆系统、信标台及卫星地地面站。候机楼面积增至8 000平方米,停机坪面积12 500平方米。
(三)牡丹江海浪机场
牡丹江海浪机场位于牡丹江市西南方向,距市中心约9千米。1992~1998年经2次扩建机场跑道达到长2 600、宽45米。跑道能够满足B—757以下中型客机的起降要求。该机场达到国家4C级机场标准。同时修建远距导航台,安装夜航灯光、一类精密进近灯光。站坪可供4架飞机使用,扩建候机楼3 644 平方米。
(四)佳木斯机场
佳木斯机场位于佳木斯市中心东南方向,9千米处。占地面积2 250亩。始建于1932年10月,几经扩建。1999年投资1.76亿元扩建机场。新建主跑道长2 200米,宽45米。停机坪可同时停放1架C类飞机,1架B类飞机。机场飞行区等级达到4C级标准。新建ILS盲降台、VOR/DME信标/测距台、NDB无方向信标台等通信导航设施,新建候机楼5 728平方米。在净空区55处装有140盏夜航障碍灯。
(五)黑河机场
黑河机场新地位于黑河市中心,15.5千米处稗子光南沟南山,面积65万平方米,机场为国内支线机场。1995年扩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级机场,跑道长2 500延长米,宽45米,联络道长170米,宽23米。主降方向设I类精密进近仪表系统,次降方向设置简易灯光系统。可以满足波音737、麦道82、图154等中型客货机起降。站坪停放2架C类飞机,航站楼4 200平方米。配套建设通信、气象、供电、供热、供水和排污工程。
二、航空器
(一)运-5型飞机
1992年,中国北方航空公司黑龙江分公司(以下简称北航公司黑龙江分公司)成立时,拥有国产运—5型飞机10架。 同年底由于飞行时间到寿有4架退役, 1994年又有退役2架。 1996年北航公司黑龙江通用航空公司成立后,所剩4架运—5型飞机及所有运—5型飞机航材一并交付北航公司黑龙江通用航空公司。
(二)安—24型飞机
1991年,民航第二十五飞行大队(北航公司黑龙江分公司的前身)拥有6架。 1991年11月有4架因飞行时间到寿退役。1992年11月经民航总局批准,所剩2架飞机连同可用航材一并无偿调给新疆航空公司。至此,哈尔滨地区不在拥有安—24型飞机。
(三)米—8波型直升机
1992年11月,由国家林业部出资,从俄罗斯购进4架米—8波型直升机交付北航公司黑龙江分公司执管。1993年11月,北航公司调派3架飞机由北航公司黑龙江分公司执管,至此,北航公司黑龙江分公司执管直升机9架。但由于飞机老旧、器材缺乏及飞机到寿等原因,到1995年底已有5架飞机退役。1996年,所剩米—8波型直升机及部分维修人员划归北航公司黑龙江通用航空公司管理。
(四)国产运—7型飞机
1992年10月,北航公司调派3架运-7飞机由北航公司黑龙江分公司执管。1993年1月,又调派运—7型飞机3架由北航黑龙江分公司执管。1996年10月北航公司调整机队,将其中3架飞机调派到北航朝阳飞行大队,剩下3架飞机于1999年10月在北航公司天鹅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鹅航空公司)退役。
(五)MD—82型飞机
1992年2月,2架MD-82型飞机进驻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1996年12月27日,北航公司调派6架飞机由北鹅航空公司执管。1999年,北航公司对机队进行重新部署,将其中4架飞机调回沈阳。2003年哈尔滨地区执管MD—82型飞机4架。
(六)MD—90型飞机
1999年3月,北航公司为进一步适应哈尔滨客、货运市场飞速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派MD—90型飞机4架进驻太平国际机场,由北鹅航空公司执管。
至2000年底,北鹅航空公司共执管飞机8架,机型为MD—82和MD-90两种。担负着41条国内航线,4条国际航线和1条地区航线的客、货运输任务。
2002年1月,北航公司将2架A300-600R型飞机投入哈尔滨基地运营。
三、航空运输服务
1989年11月前,哈尔滨售票处以人工填写座位控制表和手工出票形式开展工作,工作人员根据航班销售情况填制旅客舱单,机场值机人员凭舱单为旅客办理乘机手续。中心售票处以外的各售票点则使用电话与控制室联系后向旅客出具换票证,旅客凭换票证到中心售票处换开客票。1990年1月,民航黑龙江省管理局中心售票处引进中国民航计算机分销系统(CAAC ICS)装配全国电脑联网订座系统终端,客票销售人工控制历史结束,电脑控制售票开始。系统使用后,人员劳动强度大幅度下降,出票准确率明显提高,旅客购票时限有所改变。原只可购一周内单程改为可购一月内联程或往返客票。3月1日,售票处借鉴外地经验,将银行请进柜台承担收款任务。国内售票收款由哈尔滨市工商银行承担,国际收款由哈尔滨建设银行承担。银行收款后无须与售票处核对现金和支票,直接存入各自账户。售票人员工作强度降低,钱款差错被杜绝。
1995年2月14日,哈尔滨售票处在省局服务质量上台阶活动中推出“金龙卡”一条龙服务,旅客持“金龙卡”用电话订票,到机场后出票。机场金龙卡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帮助旅客办理乘机手续、托运行李、购买机场建设费,然后送旅客进入安检通道进行检查后登机。“金龙卡”一条龙服务实施后,深受持卡者欢迎。10月底,销售量增加到447张,用金龙卡售票9 741张,销售额807万元,与11家航空公司签有“金龙卡”服务协议。
1996年5月,哈尔滨售票处计算机系统经过改造,售票升级为CRS系统,售票速度和准确率进一步提高,功能增加,航班可利用座位中性显示(AV)、建立与更改旅客订座记录(IATA)、记录编号反馈(ANSERBACK)、座位申请与确认和票价查询(FD)等一应俱全。
1997年3月,哈尔滨闫家岗机场引进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研制的触摸式航班信息动态显示屏,1套电视和录像机,8个时钟和3部IC卡电话机。8月,出港行李使用电子磅秤,过磅、安检、运送、分拣不间断一次性完成。同月,省局售票处加入国际航空协会(IATA),从此成为正式会员。同时引进自动出票系统(CAACTKT)。该系统自动以国际标准格式打印普通及中性客票。客票较手写时清晰整洁和规范,票面差错率几乎到零。
1998年2月,候机楼SEATS离港控制系统投入使用。离港控制系统与计算机订座系统相连。旅客办理乘机手续时,只需出示客票,值机员使用系统自动打印登机牌。旅客登机时,登机口通过条码阅读器自动检票和记数。它还可打印出港航班配载图和各类参数舱单,显示本次航班旅客数量、位置,使值机、配载一体化。离港控制系统使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减轻,旅客等候时间缩短。
1998年6月1日,民航总局印发《关于大力推行中国BSP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尽早使用开账与结算计划(BSP)机打票系统。2000年3月民航黑龙江省管理局引进全套设备,中心售票处及所属省市外点售票处全面实行BSP机打票。至此,手工客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航空公司机打票与中性客票同时并存局面开始。
1999年6月13日,哈尔滨售票处将机场旅客离港系统引进市内,旅客购票后直接办理乘机手续,客票到手,登机牌同时到手,保险单和机场建设费也同时办妥。这项业务开展后,很受旅客欢迎,为客人减少很多程序,使购票、乘机更加简捷,服务工作大幅度前移。
2000年5月,哈尔滨售票处启用自动出票系统,国内机票全部电脑打印。2001年,哈尔滨售票处启用电脑打印国际客票系统,出票速度提高,国际客票销售与国际接轨。
进入21世纪后,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实行开放式办理乘机手续,客人可在任何时间、任何柜台办理当日任意航班乘机手续。不再受柜台、时间约束。实践表明,旅客比较满意,机场档次明显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随之提升。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已具备大型现代化机场标准,可与目前国际大型机场婢美。
四、空中交通管制
(一)概况
自1990以来,为提高飞行保障能力,改善飞行管制手段,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和哈尔滨飞行管制区域内逐步安装了导航用全向信标系统(VOR)、测距系统(DME)、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系统和自动观测系统,并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扩建中,还引进安装了空中交通管制一/二次雷达、新型的仪表着路系统(ILS)、气象用714型雷达,实现了空中交通管制卫星通信。在此基础上,1995年1月5日成立哈尔滨高空指挥区,3月25日开辟了“北美航线”(1995年开始使用的中国民航行业用语,指从北京至哈尔滨、佳木斯至中俄国境线后再经俄罗斯到美国的国际航线。)。2000年6月,接受了哈尔滨至北京的航路管制指挥任务,使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一大步。
(二)飞行管制
1.管制空域
1994年12月17日,民航总局印发《关于调整沈阳高空飞行管制区和设立哈尔滨、海拉尔高空飞行管制区的通知》,规定了哈尔滨高空飞行管制区的管制区范围:自漠河(N53°30′00″E122°20′35″)、甘河叉(含)(N50°37′48″E123°02′12″)、诺敏大山(含)(N50°16′36″E123°46′18″)、查巴奇(含)(N48°31′12″E123°03′54″)、乌兰浩特(N46°04′12″E122°04′24″)、松花江(含)(N44°45′24″E125°54′42″)、东京城(N44°06′54″E129°09′30″)、国境点(N44°03′03″E131°17′47″)、沿国境线至漠河(N53°30′00″E122°20′35″)之连线范围。1995年1月5日,正式成立哈尔滨高空指挥区。
1999年2月3日,民航总局印发《关于转发〈全国军民航管制区调整方案〉和〈全国航路管制指挥移交和航线管制指挥方案〉的通知》,规定哈尔滨管制区为中、低空管制区,隶属于沈阳高空指挥区。哈尔滨中、低空飞行管制区为:自漠河(N53°30′00″E122°20′35″)、甘河叉(含)(N50°37′48″E123°02′12″)、诺敏大山(含)(N50°16′36″E123°46′18″)、查巴奇(含)(N48°31′12″E123°03′54″)、乌兰浩特(N46°04′12″E122°04′24″)、长春(N44°03′03″E131°17′47″)沿中俄国境线至漠河(N53°30′00″E122°20′35″)之连线范围。之后,为了明确管制区范围,民航总局又印发《关于调整民航管制区域和区域管制扇区边界及增设进近管制区的通知》,将哈尔滨高空管制区为调整后的中国民航27个高空管制区之一,其管制边界为:国境点(N44°03′03″E131°17′47″)、敦化(N43°22′00″E128°11′42″)、长春(N43°54′24″E125°11′48″)、通榆(N44°48′36″E123°04′30″)、乌兰浩特(N46°04′12″E122°04′24″)、查巴奇(含)(N48°31′12″E123°03′54″)、诺敏大山(含)(N50°16′36″E123°46′18″)、甘河叉(含)(N50°37′48″E123°02′12″)、国境点(N53°30′00″E122°20′35″)、国境线。于2000年6月30日零时实施,同时实施高空管制指挥。
根据民航总局空管局明传电报《关于调整延吉和敦化地区部分航线走向及沈阳和哈尔滨管制区边界的通知》,哈尔滨高空管制区边界调整为:国境点(N44°03′03″E131°17′47″)、BUTID(N43°37′24″E127°17′00″)、点(N43°52′40″E126°16′56″)、长春(N43°54′24″E125°11′48″)、通榆(N44°48′36″E123°04′30″)、乌兰浩特(N46°04′12″E122°04′24″)、查巴奇(N48°31′12″E123°03′54″)、诺敏大山(含)(N50°16′36″E123°46′18″)、甘河叉(N50°37′48″E123°02′12″)、国境点(N53°30′00″E122°20′35″)、国境线。于2003年1月23日零时实施,同时实施高空管制指挥。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区域:昌五镇—康金井—宾西—双城—万隆各点连线空间范围为航站区域。
2.管制方式与方法
1998年5月,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区域管制实施雷达监控下的程序指挥。6月,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引进意大利阿莱尼亚公司(ALENLA)生产的航管一/二次雷达并投入使用。航管雷达的使用,使机场塔台管制相继由程序管制方式转变为雷达监视下程序管制。
3.流量控制及飞行间隔
流量控制是调节飞机在某一机场或空域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速率均衡有序飞行,防止空中飞机堵塞、聚焦,尽可能减少飞机在空中和地面等待时间。
1990年3月,民航总局发布《关于空中航空器危险接近距离标准规定》, 5月发布《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规划》(1999年1月第二次修改)。哈尔滨机场指挥调度室按照《规定》和《规划》实施新飞行间隔。
2000年1月,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及其所辖空域实施雷达监测条件下小飞行间隔。雷达监控下间隔标准:航空器同航迹同高度顺向飞行时不得小于75千米;航空器相互穿越高度层时水平间隔不得小于:逆向和交叉飞行时(相遇和交点前)间隔20千米;平行飞行时侧向间隔20千米;顺向飞行时30千米。
(三)飞行签派
1991年1月,民航黑龙江省管理局航务处与各航空公司签订代理签派协议,调度员实施飞行代理签派员职责。11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签派工作细则》发布实施。到2000年,民航黑龙江省管理局航务处与33家航空公司签订代理飞行签派和延伸服务。
2000年,签派室日常值班工作模式调整,确定席位工作制度,设立质量评估席位、进出港管理席位、动态监控席位。2002年10月,动态控制系统(SOC)投入使用,动态控制席位增加公司短期(3日内)航班计划调整。2003年3月,在哈尔滨出港航班上实施计算机飞行计划(CFP)。
五、通信导航
(一)通信
1.平面通讯
1991年9月,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开始安装使用国产BJC—03自动转报机,平面通信业务结构发生变化。通信导航处通信队组建了自动转报室,在各航站陆续建立转报终端,机场各业务部门建立了转报网,逐步替代了人工莫尔斯电报传递方式。到1995年,民航黑龙江省管理局平面通讯方式已基本过渡到自动转报,莫尔斯人工电报收递方式被淘汰。1998年安装使用民航总局电信公司UMS型48路自动转报系统,该设备传输率高,网络延时小,信息传输质量高。1996~2001年,牡丹江、齐齐哈尔、佳木斯、黑河机场先后安装使用国产自动转报机,有线电报传输全部实现自动化。
1995~2000年,民航黑龙江省管理局通信导航处先后安装使用了TP8分组交换设备和帧中继FRS800设备。TP8分组交换设备具有信息传输质量高、延时小、线路利用率高,能进行双工通信等特点,传递电报速度有了很大提高。帧中继FRS800是分组交换设备的取代新产品,在终端用户之间建立固定的虚电路连续并提供数据传输业务,具有差错控制,重发功能,自动切换和卫星网络等功能,为通信线路畅通提供了可靠保证。截至2000年底,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转报室拥有转报终端45个,日处理电报2.38万份。
2001年1月,民航哈尔滨空中交通管理中心保障部(以下简称技术保障部)转报室拥有转报终端40个,年底撤销收报台。
2004年5月,技术保障部转报室(以下简称转报室)安装了cisco公司生产的MGX8830 ATM交换机,由北京天航信民航通信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和东北空管局网络公司负责安装。该节点是民航ATM网络的二级节点。其交换能力为1.2Gbps,可以对用户提供电路仿真、帧中继、ATM、三层交换、语音等多种业务。提供32个单排(16个双排)模块插槽,并且可内接外部时钟信号。已开通对沈阳的视频会议业务。10月,民航ATM网络试运行。
UMS转报机没有声音报警系统,当后半夜出现线路中断时,值班员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给维护工作带来很大的隐患。而设备已无厂家的技术支持,因此,转报室李乔编制了报警软件,经过测试,声音报警系统运行正常稳定。2005年5月30日,转报室完成转报机声音报警系统最后的布线工作。此系统的开发,使值班员值班期间24小时及时发现故障。8月,技术保障部购买CMS98+电报终端为航务管理部空中交通服务报告室、区域管制室、航行情报室、气象预报室、气象观测室安装CMS98+电报终端,替换原JK-412M电传终端。11月24日,安装西安二十所研发的GNSS系统设备,12月8日,GNSS系统开始试运行。GNSS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监视卫星的完好性,由技术保障部转报室代管。
2.地空通信
(1)甚高频电台
1985年,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塔台使用了3M电台,发射功率6瓦。1992年,塔台使用英国PAE公司生产甚高频(PAE)电台,发射功率50瓦。1994年,引进使用意大利OTE公司产GTR100/50甚高频(OTE)电台,发射功率50瓦。1997年,哈尔滨闫家岗机场从德国引进甚高频通信系统,安装使用超短波收发信机,建立应急设备系统。1998年改用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产8通道甚高频电台,性能质量不断提高,通话质量清晰。自1990年开始,牡丹江、黑河、佳木斯、齐齐哈尔机场先后更新为甚高频通信系统或超短波收发信机。2002年12月,民航东北地区建成齐齐哈尔、五大连池、黑河、佳木斯机场甚高频遥控台。
(2)卫星站
1995年,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开始安装使用从美国休斯顿公司引进的TES和PES卫星站。1996年先后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4个航站安装使用TES和PES卫星站。卫星接收网提供电话通信、雷达联网、自动转报联网、甚高频遥控台等服务。利用卫星服务系统,民航黑龙江省管理局通信部门建立了RGS站。甚高频远端地面站,达到了覆盖“北美航线”及黑龙江省内航路甚高频通信,逐步取代了地空短波无线电通信,提高了甚高频电台通信距离。
2005年1月,塔台机务室安装北京东进记录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MDR3000E多通道数字语音记录仪设备。该设备可以记录64路话音信号和4路雷达数据信号并存储用于硬盘组成的SCSI 磁盘阵列和MO磁光盘中,该设备采用主备机互为备份的方式工作,实现对VHF 和HF地空通话和重要电话以及雷达数字信号的录音。10月,在哈尔滨、佳木斯安装两套Ku波段卫星设备。Ku波段卫星转发器带宽54兆赫兹,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主用网控站为民航总局空管局,备用网控站为上海浦东,远端站按规模分为五类,哈尔滨空管中心卫星站为二类站,佳木斯为四类站,天线口径均为3.7米。主要实现为ATM网提供应急备用中继电路,为雷达广播、甚高频等提供业务信道,与C波段卫星网优势互补等功能。
3.电话通信
(1)交换机设备
1992年,哈尔滨闫家岗机场引进爱立信公司的MD110型程控交换机,机场安装300门,市内安装500门,暂时满足了机场、市内办公及家属区住户的需求。1997年哈尔滨阎家岗机场扩建时,将机场爱立信交换机300门同市内交换机联用,机场再安装一部美国产ATQT—1500门交换机。此交换机功能较多,由集成电路组成,它实现了等位拨号、DID直接拨入等功能,维护方便,设备的内部功能及操作命令由计算机来完成,同时还可实现远端维护等功能,满足了机场、市内的共同需求。
(2)微波设备
1987年,为实现机场同市内等位拨号安装了两套模拟微波,经过几年的运行使用发现模拟微波极不稳定。1994年将模拟更换为数字微波NEC,解决了模拟、数字信号的传输从而实现机场至市内通讯的双备份。
(3)光端设备
1997年,机场扩建安装2套上海朗讯SLC-240型光端机,配有16个2mbs系统,同时可传输480路电话,功能相比更为先进,它可开通会议电话、专线等功能。
(4)集群设备
1997年,哈尔滨闫家岗机场引进安装2套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800M机群系统,取代了阎家岗机场以往使用的对讲机。该系统具有占用频点少、用户灵活,在有限的频点可以开通更多的用户,通信质量高、功能强大、保密性好等优点。
(5)通信电缆
1997年,更换了“7404工程”(1974年国务院第4号“关于修建哈尔滨民用机场”的工程编号)唯一能保障机场有线通信的38P19×4通信直埋电缆,铺设了六芯光缆,作为机场同市内通信传输使用。
(二)导航
1.机场导航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黑河、佳木斯、牡丹江、齐齐哈尔等机场设有远近距导航台、信标导航台、全向信标台、沿距装置和仪表着陆系统。
1994年,哈尔滨闫家岗机场开始建设全向信标台,在跑道中心点227度方向1 140米处修建全向信标/测距台,安装使用澳大利亚AWA公司生产的VRB-SID多普勒(DVOR)全向信标机2部(主备)和LDB-101型测距仪(DME)2部(主备)。1995年3月投入使用。
1998年,哈尔滨阎家岗机场新建南北远距导航台和南超远距导航台,新建的北远距导航台安装了美国SA100型导航机(NDB)2部,SA200型导航机(NDB)1部分别安装在南北远距导航台和南超远距导航台,原南北两个旧远台停止使用。同时修建南北航向台和南北下滑台,安装使用美国MK10型仪表着陆系统(ILS,亦称盲降设备)。该ILS系统安装在跑道的两个方向,使得航空器在49度和230度两个方向都能起飞和降落,提高了跑道的效率。
2.航路导航
1995年,从澳大利亚AWA公司引进航路导航系统VRB-SID/LDB101型全向信标/测距设备,安装在哈尔滨闫家岗机场、佳木斯、齐齐哈尔机场并投入使用。1999年,牡丹江、黑河机场安装使用意大利阿尔卡特(ALCATEL)公司生产DVOR-4000型全向信标机和FSD45型测距仪。
3.航管监视雷达
哈尔滨阎家岗机场雷达站始建于1997年,引进意大利阿莱尼亚公司(ALENIA)生产的全套一/二次航管雷达设备,包括1套一次雷达和1套二次雷达,一次雷达采用主动搜索的工作方式,可以发现跟踪覆盖空域内的所有飞行目标。哈尔滨机场一次雷达的覆盖半径为150千米,二次雷达采用应答的工作方式,雷达不停地发出询问讯号,安装了应答机的民用飞机回答这种信号。在中国空域内执行航班飞行任务的航空器都装有二次雷达应答机,哈尔滨机场则通过雷达设施对航空器飞行实施管制。二次雷达的覆盖半径为307千米,是东北地区主要民用航空雷达之一。1998年6月经校飞后投入使用, 1998年6月经校飞后投入使用。雷达是衡量一个机场飞行保障能力的重要指标,它的正式投用,标志着哈尔滨机场飞行保障能力已达到国际标准,被世界各国航空公司所认可。
2001年7月,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北极航路(在北半球近似与经线平行的航路,从哈尔滨向北简称为极地4航路)安装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DS)。该系统由美国IBM公司生产,由2个服务器、4个显示器、2个路由器、2个HUB和1个拨号猫组成。装备FANS系统的飞机,使用机载卫星定位接收机接收GPS卫星发射的定位信息,这些信息传到飞行管理系统使用,对于装配FANS系统的飞机,飞行管理系统将飞机的位置、速度和飞行动态预计信息以报文的形式通过地空数据通信链路(卫星数据链、VHF/HF数据链)传输给地面的ADS。地面ADS工作站系统根据收到的报文中信息,将飞机的位置、速度、飞行意图等飞行动态信息图以图像的方式显示在屏幕上,供管制员监视飞机的飞行动态。ADS系统因其覆盖范围广,无盲区的特点,弥补了二次雷达作用范围约380千米,边境一带无法覆盖的缺点,是远程(海洋)航路导航首选设备。
2003年12月26日,雷达站终端室配合成都民航二所完成雷达两项告警功能设备的安装并通过厂家的现场功能验收。雷达两项告警系统是对多协议多路航管雷达进行实时数据接收、处理、发送、显示的一体化系统,完成多路雷达信号的实时数据传输、协议转换、雷达格式变换、坐标变换、多雷达数据处理和合成、图形生成及显示等主要功能,为空中交通管制提供自动化管制手段。
六、航空气象
(一)气象保障
1.气象保障范围
国内航线气象保障范围,1987年至1999年6月,民航哈尔滨气象台负责哈尔滨航站和哈尔滨区域所有中低空飞行的气象保障,高空飞行的气象保障由沈阳桃仙机场气象中心负责;同期,国际航线保障范围,外航飞机进出港,由民航黑龙江省局气象台负责站调范围内和中低空航线飞行的气象保障,1999年6月开始,中空航线飞行的气象保障交由沈阳桃仙机场气象中心负责。
1997年以后,佳木斯、牡丹江两航站先后开通了佳木斯至伯力、牡丹江至海参崴国际航班飞行,两航线气象保障由民航黑龙江省局及后来的空管中心气象台负责。
1999年6月开始,民航气象台只负责哈尔滨航站和哈尔滨区域所有低空飞行的气象保障,中高空飞行的气象保障由沈阳桃仙机场气象中心负责。但对国际航线保证规定为,外航飞机进出港,由民航哈尔滨空管中心气象台负责机场区域内和低空航线飞行的气象保证。
2.预报
1987~1999年6月,气象台主要做本场航站天气预报,包括9小时航站预报和24小时航站预报;中低空航路天气预报(6 000米以下,含6 000米),代做佳木斯、伊春航站天气预报;按协议做农化基地的航站天气预报;1999年7月,增加了趋势型着陆天气预报,中低空航路天气预报改为只发布低空航路天气预报(3 000米以下,含3 000米),中空航路天气预报由沈阳机场气象中心发布;2000年6月30日,在以前预报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发布低空重要气象情报。
3.观测
1987~2000年4月,定时观测时间为08时至20时,观测项目有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能见度、云、天气现象、降水量、积雪深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等。
2000年1月1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启用自动观测系统,定时观测时间改为24小时观测,观测项目不变,不定时发布天气报告。
2003年5月,黑龙江省测绘局对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水平能见度观测目标物进行了重新校订,增加10个观测目标物,解决了自1998年搬迁到新航管楼后,一直没有准确的能见度观测目标物的问题,提高了观测室对机场水平有效能见度的观测准确度。
4.填图
1987~1998年5月,收填的固定图表包括:02时、05时、08时地面小图;时欧亚地面大图;08时温度——对数压力图;08时850百帕、700百帕、500百帕的欧亚高空图;14时地面中图;14时地面图;20时的850百帕、700百帕、500百帕欧亚高空图。收填的不固定图表包括11时地面小图。1998年6月~2005年,05时地面小图改为不固定图表,收填的固定图表除去05时地面小图,其他内容不变。对外提供的天气文件报告表,由填图室负责制作,包括:06~12时,12~18时,18~24时的天气文件及哈尔滨—洛杉矶航线的欧洲航线的天气文件报告表。
(二)气象设备
1.气象雷达、传真设备
1989年12月,CZ-80型传真机投入使用,取代了旧设备。1991年11月,气象台又安装了ZSQ-3型气象传真接收机。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提高了传真图的收图质量。
1995年9月,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建成新的雷达楼,安装使用成都784厂生产的新型714C型测雨雷达,探测有效距离400千米,水平0~360度,俯仰角0~90度。711型测雨雷达和与之配套的“老雷达楼”随之淘汰,于2003年上半年拆除。2003年4月,由成都784厂对714C型测雨雷达进行中修及升级,提高了雷达探测气象回波的自动化程度。
1997~2000年,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气象台、齐齐哈尔机场气象台、佳木斯机场气象台建设使用气象卫星传真广播系统(620系统)和接收系统(621系统)。该系统从美国进口设备,北京天译公司制作软件,按照国际民航气象组织标准通过620系统对外广播,由621系统进行接收。该系统由1台服务器、1台通信机和若干台终端组成。该系统接收由沈阳转发的全球观测(或探测)的与航空有关的气象资料,以及基于这些观测资料加工而成的与航空有关的气象分析产品、预报产品、图形图像产品、航空气象情报等资料,为气象台实施气象保障和服务工作,为航行管制部门实施飞行管制工作,为相关航空公司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气象数据资料,保障了飞行安全。该系统自使用以来,服务器及通信机均为compaq486,随着数据量的成倍增长,该硬件设施满足不了要求,哈尔滨空中交通管理中心于2003年7月对该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
1999年,安装使用黑龙江省民航气象台研制的航危报调报系统。
2.气象自动观测系统
1985~1994年,黑河机场气象台、齐齐哈尔机场气象台、牡丹江机场气象台相继修建观测场,气象观测场均配置全套观测设备和仪器。
1992~1997年,哈尔滨闫家岗机场气象台、佳木斯机场气象台分别安装使用长春气象仪器研究所研制的Ⅱ型气象综合遥测站,进行自动气象观测。
1996年,引进美国Artais公司生产的机场自动观测系统,1998年5月正式运行。同时放置野站气象仪作为备份设备,“老观测”场予以废置。2000年,又在航管楼西北侧新建一观测场。
1998年,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引进使用芬兰Vaisala公司AWOS2000自动观测系统。该系统是以标准PC计算机为基础,通过外场一系列传感器将风速、风向、气压、温度、露点、降水、能见度、云高等与飞行安全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产生气象报文(METAR,SPECI),并发送到机场各个用户。该系统可以同时向气象台和航行管制部门提供客观的RVR(跑道视程)、能见度、场压、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降水、云高等与飞行有关的气象数据。
1998~2003年,牡丹江机场气象台、佳木斯机场气象台、齐齐哈尔机场气象台也都从芬兰引进安装Vaisala公司生产的自动观测系统(AWOS2000)。至此,民航黑龙江地区各机场气象观测设备全面实现更新换代。
2001年,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气象台完成民航总局课题“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冬雾预报系统试运行”工作,并于2002年2月投入试运行。经过3个月试运行表明,该系统技术措施处理方法得当,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计划标准,达到了预期效果。在3个月试运行期间,该系统先后存储了每日规定的气象观测数据;发布了本年度冬季每天的最低能见度和能见度分时预报,预报准确率达86.8%。
2002年,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气象台完成民航东北管理局课题“AWOS数据接收处理系统”的研制、调试和试运行工作。该课题改进了从美国Artais公司引进的AWOS2000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终端软件。一方面,保留了原软件功能,另一方面,增加了维护、存储常规观测数据的功能,增加了自动监测、编发航空天气报告的功能,增加了统计月总簿、年总簿的功能。同年4月开始联网试用。由于该系统能够自动监测天气,当气象要素达到特殊标准时,能够立即以声音和信息提醒观测员;并且该系统设置了较为完整的错误陷阱,当要素发生错误变化(比如场压和修正海压变化值超过3百帕),系统能够立即纠正或提醒观测员,确保各气象要素特别是气压等关键要素编报准确无误。
3.气象自动填图系统
1987年8月,哈尔滨闫家岗机场安装使用长春气象仪器研究所等研制的平板填图机,初步实现自动填图。
1991年,哈尔滨闫家岗机场气象台、佳木斯机场气象台、黑河机场气象台、齐齐哈尔机场气象台、牡丹江机场气象台引进使用美国HOUSTON公司生产DMP-61型滚筒式自动填图、绘图机和郑州东西方信息公司制作的操作软件,实现填绘图自动化。
4.气象数据库
1997年,哈尔滨闫家岗机场安装郑州东西方信息工程公司生产的气象局域网,1998年5月正式运行。该系统是基于CLIENT/SERVER的气象服务系统软件,能接收、分析、打印各航站的气象资料。2003年5~6月,气象台对气象情报局域网进行了硬件升级改造,除了对已经陈旧、故障率较高的设备进行了更新,还对局域网服务器主机硬盘做了有效备份,解决了气象台局域网主机多年来无有效备份手段的问题,提高了气象设备正常运转率。7月,又对该局域网的硬件设施和应用软件进行了升级改造。经过几年的更新改造,将航空报和航路危险电报纳入局域网中,实现了气象台各项工作网络化。气象台局域网将621系统、卫星云图接受系统、自动观测系统、雷达回波接受系统、航危报调报系统统一纳入局域网中,并且在站调、区调、塔台、服务室、观测、预报安装了终端,可以随时调阅各种报文,随时了解天气演变情况。
5.卫星云图接收设备
1992年5月,哈尔滨闫家岗机场气象台安装使用WT-2型卫星云图接收机。1994年10月,引进北京巴特现代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卫星云图自动接收系统。1997~1998年,牡丹江机场气象台、哈尔滨闫家岗机场气象台、齐齐哈尔机场气象台安装使用郑州东西方信息公司研制的GMS-6型卫星云图自动接收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卫星云图接收能力和航空气象专项的自动化处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