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地震工程

第二节 地震工程



  一、工程地震

  1984~1985年,工力所胡聿贤、孙平善等研究了场地条件(包括地基土、断层及局部地形等)对震害与地震动的影响。提出了“震害指数法”,把震害观象定量化,并指出震害是由于地震动和地基失效两种原因造成的,提出两种原因引起的震害的预防措施;研究了不同地基土上的震害分布和衰减规律;阐明了地基土对地震动频谱形状有明显影响;否定了“断层提高烈度”的观点;指出了发震断层与非发展断层的差别;掌握了孤立突出地形(山包、山梁、山咀)上震害加重的规律性;提出了砂土液化对震害影响的两重性及液化而失效的条件等。其中“场地条件对震害和地震动的影响”成果于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4~1986年,工力所廖振鹏、田启文、张鸿生、石兆吉、首培恷等完成《大连市地震小区划》的重要工程任务。在该项目中,将地震的破坏作用区分为强烈地震动和地基失效两种不同类型。在设计地震动小区划中,对地震环境和场地影响两者作统一考虑。通过地震危险性分析,评定在一定概率水平下的基岩地震动参数,并由此合成地震动输入;在详尽的场地勘探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地质剖面到速度剖面的转换建立了场地力学模型。计算地面各控制点的峰加速度、峰速度和反应谱,采用双参数标定模型表示设计地震动小区划的结果,与工程地质剪切模量和地脉动的测试结果相结合,给出了可直接用于抗震结构设计的地震小区划图。考虑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给出了地面失效小区划。大连市地震小区划已被大连市政府批准实施,其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合肥、呼和浩特、厦门、湛江、东川等城市的地震小区划中。该成果于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5~1990年,工力所廖振鹏、杨柏坡等针对近场地震动工程预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震源、传播途径、一、二、三维复杂场地对近场地震动的影响等的深入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①在考虑震源和波频散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真实地球介质中合成近场地震加速度图的半经验工程方法;②提出了复杂地形背景下地震烈度的统计衰减规律;③提出了修正的土体非线性IWAN模型代替等效线性化法分析一维土层放大效应;④为定量估计二、三维不均匀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和计算非规则介质中近场地震图等问题提供了有应用前景的工具。“近场地震动工程预测的基础研究”成果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7~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工力所研究员刘恢先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工程建设中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应用研究”。该项目的研究为中国工程建设中应用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打下初步基础,在工程建设中提高智能化程度做出了贡献。刘恢先等在该重大项目中具体完成了“场地地震危险性评估专家系统”的研究。在研究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A级潜在震源地震活动性参数在B级潜在震源上的加权分配以及系统集成和汉化的基础上,建立了A级潜在震源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智能辅助估计系统和B级潜在震源划分专家系统。

  1989~1994年,工力所杨柏坡等开展“二维显式有限元波动程序包及其在复杂场地影响研究中的应用”的研究,编制了可用于分析场地影响的二维显式有限元波动程序包,研究了山体、盆地、陡坎、断层破碎带与山边覆盖土层等二维复杂场地地震地面运动的特点;提出了在地震小区划中,考虑二维复杂场地对设计反应谱的影响的修正方法,并给出了若干城镇的修正系数。该项成果于1995年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4~199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工力所谢礼立与工力所陶夏新等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研究”中的一个专项“基于GIS和AI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信息系统”的研究。研究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人工智能(AI)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区划及地震灾害分析中的应用,包括地震构造信息系统的建造、GIS和AI结合识别潜在震源区、基于GIS和AI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GIS在地震损失估计中的应用、基于GIS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系统和地震损失快速评估系统的集成。该成果在工力所完成的“大庆油田防震减灾信息及辅助决策系统”中得到应用和发展。该成果于1999年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200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工力所研究员廖振鹏与工力所丁海平、周正华等完成“近场波动数值模拟及其应用”的研究,证明了透射边界近似等价于一大类无限介质的无穷远辐射条件,这一近似的误差和用有限元或有限差分模拟波动的数值误差具有同等的数量级。并进一步论证了此项技术的普适性和高效率。解决了在长时间动载作用下的大型复杂系统数值模拟的失稳问题。建立了滞回阻尼的合理的实用时域本构方程,将时域解耦技术推广到计入滞回阻尼。为减少反演问题的正演次数,提出了一种全局—局部优化算法。该项成果在小湾拱坝抗震设计和地震工程及其他领域得到应用。该项成果于2002年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996~200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工力所谢礼立等完成“基于性态设计的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研究。该项目得到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和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的支持。该研究提出了最优经济设防和最优安全设防的概念;中国2 000多个城市给出了大震和小震的设防地震动值;提出了确定建筑物抗震设计重要性系数和抗震设计分类的新方法;提出了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概念、抗震场地分类和确定场地特征周期的梯形方法。研究成果已被《建筑物抗震性态设计通则》和《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用。该成果于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3~2005年,工力所陶夏新、周正华、赵纪生等完成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活断层上强烈地震引起的地震动和地表破裂”的研究。该项研究建立了混合震源模型;发展了数值格林函数的简化计算方法;将高、低频段发展的两种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合成近场基岩强地震动的方法;采用经验方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研究了断层引起的地震地表破裂的影响。在震源模型、有限元模型在地震动影响中的应用、断层引起的地震地表破裂的影响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1986~2005年,工力所在黑龙江省开展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有几十项,其中有: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经济文化中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漠河机场古莲场址地震安全性评价、哈尔滨松北热电厂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鹤岗矿业集团2×50兆瓦煤矸石热电厂工程场址地震安全性评价、齐齐哈尔市西南城区热电联产新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双鸭山矿业集团2×25兆瓦煤矸石热电厂扩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绥化市地震小区划、肇源县烈度复合等。

  二、工民建抗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造成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惨重破坏。为了给人类留下珍贵的经验,工力所刘恢先、吕敏申、何度心等组织国内100多个单位的300多名专家,自1979年开始,历经近10年,对唐山大地震震害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编写出版专著《唐山大地震震害》。全书分四册,其中:第一至第三分册为文字部分,共300万字:第四分册为震害照片,约800幅。全书包括背景材料、工程震害和地震社会学。在工程震害方面,包括唐山市及市郊十余县以及北京、天津、秦皇岛等重要城市的各类工程—民用建筑、古建筑、工业厂房、工业构筑物及工业设备、铁路、公路、水利、水运和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全面系统的经验总结。“唐山大地震震害的调查研究”成果于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0~1986年,工力所杨玉成、杨柳等以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面运动特性的预测研究为基础,用震害统计方法,对豫北安阳小区现有房屋(多层砖房)进行了震害预测,给出了震害预测图,可作为抗震加固、损失估计、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依据,也可用于制定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应急措施的计划。该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1~1987年,工力所胡聿贤、江近仁等完成“抗震设计概率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参数估计、结构地震破坏准则和结构地震破坏概率分析等方面。该项成果于1988年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4~1987年,工力所夏敬谦、丁世文等完成“砖结构房屋破坏倒塌机理与抗倒措施研究”。该项研究通过40片墙体和三幢模型房屋破坏倒塌振动台试验及对中国数百片砌体试验资料的整理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砖房剪切破坏与砌块滑移倒塌机理,给出了砖结构双参数破坏准则基本参数和构造柱砖房提高抗震能力的指标,提出了无筋与配筋墙体剪切强度计算公式。该项成果于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6~1990年,工力所夏敬谦、黄泉生等研究了粉煤灰加气混凝土承重多层房屋抗震性能与应用问题。进行了十余片墙体水平往复荷载下的破坏试验,研究了加气砼恢复力特性、抗剪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以及破坏特征。给出了抗剪强度表达式,证明了水平配筋与构造柱等抗震措施的有效性。还进行了四幢房屋模型的振动台模拟地震试验,试验表明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房屋满足7度设防要求,同时表明该研究提出的抗震措施十分有效。还提出了这种房屋设计中有关结构概念设计和细部构造等若干建议,供地震区设计应用。该研究成果于1992年获国家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7~1991年,工力所杨玉成、王治山等研制 “城市现有房屋震害预测智能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工程建设中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应用研究”的专题“城市现有建筑物地震灾害预测和决策分析的专家系统”研究的具体成果。该系统可用于预测城市房屋的群体震害,评估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识别高危的房屋类型和街坊小区,给出潜在震害和危害的分布并绘制彩图。该系统已用于太原、三门峡、湛江、厦门、无锡等市的震害预测与制定城市防震减灾规划,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8~1990年,工力所尹之潜、李树桢等完成“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及减轻灾害对策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和减轻灾害对策的效益分析方法。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概率方法,另一种是确定性方法,两者的表示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致的。该方法适用于中国几类主要建筑的震害损失预测。该成果于1994年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9~2000年,工力所孙景江、张令心、江近仁等开展了“建(构)筑物抗震性能及反应分析方法若干研究”,主要研究建(构)筑物地震反应性态和实用计算方法,提出了贮仓非线性地震位移反应估计公式;在1:6比例尺九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地震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层分片单元模型;建立一个新的底部剪力法。该成果已纳入《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中, 2005年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90~1995年,工力所张敏政、赵威等完成“建筑结构基底隔震和被动控制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铅芯积层橡胶隔震支座、调谐液体阻尼器、摩擦摆支座及相应的控制系统。隔震房屋的研究成果已用于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座教学楼的隔震工程设计中。该成果1997年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1~2003年,工力所朱镜清、朱敏等完成“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及有关阻尼问题的研究”。对有顶塔多层建筑、顶层空旷多层建筑、超高层电视塔等进行了抗震分析,提出了用于系统识别的一个修正的单纯形法和非弹性反应谱计算的一个改进算法。研究了频率相关阻尼系统、复阻尼理论、阻尼耗能等结构抗震分析中的阻尼问题。该成果于2005年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92~1995年,工力所尹之潜、胡聿贤等完成“大城市地震减灾损失预测及减灾对策研究”。考虑到大城市人口、建筑物、现代设施和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快的特点,重点研究了跟踪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动态震害预测方法和间接经济损失分析模型,并建立了相关的分析模型和预测方法。该项成果于1999年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3~1995年,工力所尹之潜完成“十年尺度中国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研究”专题,该专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十年尺度中国地震灾害损失研究”的一个专题。重点研究了全国城镇房屋的增长速度,建立了震害预测的动态分析方法;对全国现有房屋进行地震易员性分类,全国分区建立了2000年的震害矩阵。该项成果于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6~2000年,工力所张令心、孙景江、江近仁等完成“建筑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该研究建立了基于自平衡力的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理论;完善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多竖线单元模型;将基于自平衡力的分析理论应用于框架结构、带负刚度恢复力特性的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以及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并编制计算程序。该项成果于2002年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2~2004年,工力所张敏政等完成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工程结构性态抗震设计和控制研究”。该项目完成了高层建筑抗震分析和PUSHOVER方法研究;偏心结构性态抗震分析方法;砌块结构性态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抗震设计非线性反应谱研究;近断层地震场的数值模拟研究;抗震设计中的地基性态分类研究;混合振动控制技术研究;无线遥测系统及其应用研究。同期,工力所进行了黑龙江省德都、沾河、山西大同—阳高、内蒙古包头、中国台湾、伊朗、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国内外数十次破坏性地震的震害宏观调查。在大同—阳高地震宏观调查中提出了地震损失现场快速评估方法。震害宏观调查为地震工程研究、结构抗震设计和加固积累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三、生命线工程抗震

  1985~1989年,工力所尚久铨、杨连弟、赵威等完成“地震作用下海洋平台的研究”。通过渤海某导管架式海洋平台模型的一系列静态与振动台试验和计算分析,摸清了甲板的模态参数变化规律,观测了水、砂与桩相互作用规律,建立了实验结果一致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破损检测试验,用振动方法开展海洋平台破损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该项成果1991年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期,工力所何度心、黄龙生等研究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方法。在前期进行的大量的桥梁原型和模型试验以及收集到的震害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新的设计反应谱,扩展了反应谱长周期段;研究了梁式桥和拱桥的地震力实用理论和桥台地震土压力公式;提出了桥梁抗震措施。该成果被纳入《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7~1999年,工力所王前信、柳春光等完成“工程结构上界地震力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由于刚度分布不明,传统的抗震分析方法失效。该研究求解最不利刚度分布下的上界反应以完成抗震计算。上界地震力理论已应用于悬吊体系和挡水结构的抗震分析,并成功推广应用于结构抗风分析。该项成果于2001年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97~2002年,工力所郭恩栋、冯启民、薄景山等完成“地震地表断裂及其对地下管道影响的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主要开展了输油气埋地管道跨断层抗震实验技术;地震地表断裂位移对输油气埋地管道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及软件研制;覆盖土层场地地震断裂实验技术、覆盖土层场地地震断裂数值模拟方法及软件研制;地震地表断裂影响距离分析方法等的研究。该研究成果于2003年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四、岩土工程抗震

  中国邢台、海城、唐山地震在广大地区引起了砂土液化,各类建筑物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害。为了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必须对液化做出正确预测。为此,1975~1986年,工力所刘颖、谢君斐、石兆吉等完成“地震作用下砂土及轻亚粘土液化的预测”研究。总结了历史地震经验,开展地震现场调查,全面掌握饱和土液化的背景。经过多次现场和室内试验,给出了地震作用下饱和土液化的条件,可作为液化可能性的定性判别;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建筑场地和地基的液化判别式和地基液化指数表达式。该成果于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0~1998年,工力所门福录、崔杰、景立平等完成“饱水地层中的波传播与土壤地震液化理论”的研究。研究了饱水介质中的波传播理论、强间断波在此种介质中的传播、波的弥散与耗散、平面波的传播以及粘弹性的影响;研究了单层与多层地层中地下水的波动、地层成层性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研究了砂土液化的物理机制,提出了RayLeigh波是砂土液化的主要动因的理论和砂土液化的不确定性评判方法;研究了建筑物对地基液化的影响;探讨了地震机制对波传播、地面运动和土壤液化的影响。该成果于1999年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4~1986年,工力所刘颖、冯启民、王治琨等完成“南海北部湾涠11—1海区工程地质评价”。该项目是国家经委、财政部下达的中国科学院的攻关项目,由中科院数理学部主持,中科院力学所牵头,工力所在内的四个研究所参加。工力所承担了海洋土动力特性指标的确定和在地震、波浪作用下海底砂土的液化预测以及海区地震危险性分析等研究。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拟建的南海海洋平台和海底油气管道地基设计提供了完整的数据,也为海区工程地质评价提供了实用的实验分析方法。该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5~1987年,工力所谢君斐、石兆吉等进行了液化危害性分析研究。实践表明,有的液化场地上的结构破坏严重,有的场地上结构则安然无恙。因此,不但要判别液化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对液化的危害性进行评价。该项目开展了土壤震陷试验、震陷计算程序的编制和修正系数的确定、液化危害性分析等的研究工作。对33个液化实例计算了建筑物的液化震陷值,提出了计算震陷值为指标划分液化等级和破坏程度的液化危害性分析方法。该成果于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1~1995年,工力所袁晓铭、廖振鹏、门福录等开展了不规则和非均匀区域弹性波散射解析研究。该研究发展了解析方法中经典的波函数展开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严格解析库,提出了表面圆弧凹陷和凸起等四种典型不规则和非均匀区域散射问题的闭合解。该项成果于1996年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8~1999年,工力所冯志仁、廖健、刘志刚、薄景山等完成“大庆葡北油库—哈尔滨炼油厂输油管线穿越松花江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此项穿越工程在河流宽度、穿越地层深度、地层复杂多变性等方面均为国内穿越工程少见。该工程通过野外勘察、地形测量、野外钻探及标贯试验、静力触探、波速试验等多种手段查明了详实的地形地貌、古河道位置及特性;查明穿越管线有限深度内的地层成因、沉积规律、厚度、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文地质条件;测定及给出了地基土的各种参数;分析评价穿越松花江的岩土工程并确定了最佳可穿层。该成果分别获得2000年的中国地震局优质勘察工程奖一等奖、2000年的建设部优秀勘察工程表扬奖和2002年的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998~2002年,工力所袁晓铭、孟上九、孙锐等完成“地震下土体大变形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Seed有效循环次数方法用于分析土体地震大变形的可行性研究;适于地震波的土体残余大变形计算模型的建立;建筑物不均匀震陷机理分析;建筑物不均匀震陷分析方法的建立;建筑物不均匀震陷的简化分析方法及工程应用等。该成果于2004年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4年,工力所薄景山等完成国家科学技术部的国家公益性研究专项“三峡重庆库区水库诱发地震研究”。该项研究主要包括:通过研究武隆及邻近地区的断层和岩溶的时空活动性特征,掌握武隆地区的发震构造背景;架设3个声呐和电磁地震前兆监测站,获得江口地区的高精度地震资料,对水库诱发地震进行前兆研究;通过利用可信的地震资料与水库水位和库容的时空变化、断层及岩溶分布资料,确定水库诱发地震的机理;对库区介质破裂过程进行模拟试验,建立数字模型,揭示诱发地震的物理机制,反演诱发地震孕发过程。

  1986~2005年,工力所在黑龙江省完成的地质灾害评估项目有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双鸭山电厂三期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鸡西、伊春、七台河电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近期防洪治涝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数十项地质灾害评估项目。

  五、城市与工程综合防灾

  1994~199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胡聿贤和谢礼立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研究”。该项研究,结合国际减灾10年活动和中国灾害的危害性,重点研究了地震、风、洪水等对城市和交通、水利等工程的致灾和减灾理论,为中国初步建立了城市和工程的减灾理论体系,从而为减轻灾害做出贡献。

  1994~1997年,工力所杨玉成、杨雅玲、王治山等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中的“城市灾害预测和综合防御对策系统及其在示范城市的应用研究”专题,该专题以鞍山市为示范城市,调查研究了城市灾害源和工程防御状态,预测各类灾害和综合灾害的危害,同时研究了多种灾害综合成灾模式和工程安全冗裕理论、防御和减灾对策,建立了城市灾害预测和综合防御对策系统,并以一个工业城市鞍山市区为范例应用。

  1996~2000年,工力所冯启民、杨亚弟、赵振东、袁一凡等完成“我国城市防震减灾示范研究”。在乌鲁木齐市、自贡市、合肥市、天津滨海新区、大连开发区、泰安市、胜利油田(东营市)开展了示范研究,旨在开拓我国防震减灾新途径。针对中国城市面临的地震活动背景、建筑结构特点、生命线工程,如供水、供气、交通、通讯系统的现状,以及城市地理、地质、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情况,利用地震学、地质学、地震工程学、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方法,创造了一套在设定地震下智能预测城市灾害、评价城市抗震能力的方法,并基于GIS技术研制了7个城市的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动态地跟踪城市变化,实时提出防震减灾规划和应急对策辅助决策,为中国城市防震减灾及城市规划、建设、改造管理等提供了科学工具。该成果于2001年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998~200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工力所陶夏新等完成“973”计划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中的 “防震减灾能力评价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子专题。在调研国内外情况、分析城市致灾的机制和总结城市地震灾害的基础上,提出了防震减灾能力的特点、定义和评价准则,确定了影响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6大要素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的框架,建立了评价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给出了直接估计未来地震损失的评估方法,确定了可供各级政府选用的社会可接受的地震损失值,并对世界上10座城市进行了防震减灾能力的测定,证明了该研究提出的评价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框架体系是科学、合理、可操作的。

  2001~2003年,工力所赵振东、林均岐、郭恩栋等在研究地震时有毒、有害气体泄漏和扩散以及地震发生的危险性概率的基础上,建立有毒有害气体及火灾扩散和蔓延的模型;建立随区域变化的地震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和分析方法;对交通系统、地下管道等生命线系统的应急救灾建立量化评估模型;建立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的系统方法;研制所有相关分析软件系统。综合各地研究成果,最终建立地震致灾过程的应急评估方法。该成果于2004年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4年,工力所赵振东、金星、杨学山、李山有、郭恩栋等完成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能源供应系统地震安全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正在开展能源供应系统地震预警技术研究,研究地震记录实时处理、震相自动识别及地震参数快速确定方法;研究能源供应系统地震易损性评价和震害快速评估方法;研究长距离供气输油系统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模型和系统功能状态评估方法;开发能源供应系统的火灾、爆炸、溢毒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影响范围的数值模型和相应软件;集强震仪、报警、自动阀门为一体,自动速报烈度及烈度有关参数,按预先设定的烈度值自动关闭油气输送系统,采取应急控制措施。同年,工力所王自法、张令心、李山有、林均岐、刘如山、于海英、赵振东、郭恩栋等开展中国地震保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该项研究主要包括:地震活动性模型、考虑传播途径与场地的反应谱、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建筑结构物的信息库的建立、结构易损性分析模型、地震损失估计、软件系统的设计、系统的标定和测试等的研究,为建立和开展中国地震保险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