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通信技术

第五章 通信邮政

第一节 通信技术



  一、通信新技术引进与开发

  (一)技术设备引进

  1.电信终端技术

  (1)汉字电传电报打字机

  1986年1月3日,哈尔滨市邮电管理局(以下简称哈尔滨市邮电局)至大庆市邮电局间在省内首次引进并正式开通使用当时国内最先进的TS20型汉字电传电报打字机。汉字电传电报打字机,除具备电子电路控制和驱动,电报传输的功能外,通过键盘输入汉字、汉字信息转换报码,使电报传输速度提高50%,准确率达到100%,减少了人工译电环节,提高工效1倍。到1988年,黑龙江省全电子电传机增至392部,全省县以上邮电局全部使用了全电子电传机。其中汉字电传机202部,县以上邮电局全部配备了汉字电传机。随着电报业务的缩减,到1997年,电报业务基本上由用户传真业务所取代。

  (2)磁卡、IC卡电话

  1992年3月,哈尔滨市邮电局从韩国引进磁卡电话系统,在省内首次安装使用了30部磁卡电话机。磁卡电话机是一种用卡控制通话并计费的,但通过一段时间使用后,因质量较差,随后逐步被淘汰。1997年引进IC卡公用电话系统,到2005年末,全省IC卡公用电话系统终端已达50万部。

  (3)移动电话

  1991年,哈尔滨市邮电局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引进第一个模拟蜂窝式900兆移动电话系统,1992年2月移动电话系统开通,用户1 000户,移动用户发展到26.4万户,其中模拟用户14万户,数字用户12万户,累计达到110万户。此后引进瑞典、芬兰等GSM移动电话系统,2000年完成GSM三期扩容工程,用户累计达到169万户,基站累计达到12 719个。

  1995年,联通公司引进第一个GSM移动电话交换机,到2000年底,先后引进德国西门子D900移动电话交换机6部、意大利意达泰尔UT100移动交换机3部、加拿大北电DMS100移动交换机2部,还有国产深圳华为M900/M1800移动交换机4部,全省共建成GSM交换中心15个,交换机容量为121万门。到2005年末,交换机已达478万门、基站达5 949个、信道313 184个,全省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 132万户。

  2.电信交换技术

  (1)自动转报

  1987年8月,哈尔滨市邮电局建成256路程控自动转报系统取代了原64路自动转报系统与全国32个省会城市联网。全省80%市县邮电局引进自动转报系统,开通了900线用户电报交换系统,51个市县采用了公众电报智能终端设备。到1997年末,随着电报业务的逐渐减少,自动转报设备被淘汰。

  (2)程控交换机

  20世纪70年代,交换系统使用的设备,大部分为纵横制或半电子式交换设备,长途通信大部分使用人工交换机。1986年10月,哈尔滨市邮电局从日本引进长途1500线F-150程控10 000门数字式自动交换机,于1987年5月16日开通投产,取代了360路纵横制长途自动交换机,使哈尔滨市长途电话进入全国长途电话直拨网。

  1986年10月,哈尔滨市邮电局首次从日本引进F—150程控10 000门数字式程控交换机,1987年5月16日,哈尔滨市邮电局二二分局万门程控交换机开通。

  1990年,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以下简称省邮电局)引进法国阿尔卡特公司15.7万门E10B型程控电话交换机和4200路端长途交换机。1992年利用引进的法国阿尔卡特公司E10B系列交换设备,对12个地市的市话和长途交换设备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完整的哈尔滨(C2)至地市(C3)的长途自动交换网。

  1996年,部分县(市)邮电局进行扩容,引进安装了上海贝尔电话制造公司生产的S1240程控交换机24 000门。2000年,全省共引进市话程控交换设备、长途程控交换机349万门。2002年全省共引进市话程控交换设备744万门,2004年为953万门,至2005年达到997.8万门。

  (3)互动电视(SITV)新技术

  2004年8月,黑龙江省建成SITV、NGN、MPLS—VPN多种新业务网络服务接入平台,使原有互联网业务从单一接入发展为多元化、多业务的新一代网络服务平台,满足了各类用户需求,促进了互联网市场的发展,奠定了互联网业务长期发展的坚实基础。SITV技术是一种网络视频新技术,它突破了互联网带宽的限制,实现了宽带的高速、高清晰度的影视动画播放,成为互联网业务发展的新技术。9月底引进华为公司S1TV系统,建成中心接点,建立互联网SITV影视平台,实现了公司内部放号。11月15日,SITV业务面向全区用户放号,至2005年底,共发展SITV用户10万户。

  3.电信传输设备

  (1)数字微波

  1993年,黑龙江省引进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美国DMC和哈力斯公司生产的数字微波通信设备,至1994年底全省微波线路长度已达6 000多千米,微波站发展到142个,开通长途电路15 400多条。1998年4月,黑龙江省微波通信引进SDH设备,建成全省微波通信线路网。其中哈尔滨—牡丹江线路干线,全线长292千米,规模容量为622兆比特/秒系统。由于光纤通信的迅猛发展,从1998年以后,微波通信基本上不再发展。
   
  (2)光缆

  1992年,哈尔滨市至五常市光缆开通,这是黑龙江省首次利用光缆传输技术进行长途通信传输。到1994年,省内干线和本地网光缆总里程达到1.4万千米,实现了全省县以上和318个乡镇的传输数字化。同年,黑龙江省先后完成了京—沈—哈-齐干线通信光缆和连接省内所有市(地)及45个县(市)的省内通信光缆干线建设,同年建成通信光缆7 300千米,创造了国内1个省区1年建成光缆里程最长的纪录,其中本地网光缆传输2 700千米。同年,京沈哈光缆干线开通使用,黑龙江省的长途光缆通信与全国通信光缆大干线联网。2000年,联通公司建成省际光缆线路437千米,省内长途光缆线路长度为3 883千米,本地网数字微波线路长度为2 307.18千米。光缆以国产为主,光端机以武汉峰火科技公司和深圳华为公司为主。到2005年末,累计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64 254千米。

  (3)传输设备复用

  本地传输网经过长期的建设,至2005年已建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网络。哈尔滨本地网分为骨干层、汇聚层、接入层3个层面。其骨干层是由4个交换汇接局及长途局构建的网状lOG OSN光交换网络,骨干层是一个对窄带业务无阻塞的网络;汇聚层是由深圳华为公司2.5G、朗讯2.5G、富士通2.5G(市内、郊县)、阿尔卡特DWDM(承载郊县的宽带业务)几种设备构建的网络;12个郊县除通过富士通2.5G、阿尔卡特DWDM汇聚层传输设备与哈尔滨市内骨干网络相通外,县内还有中兴2.5G、622M环形网络汇聚各县内窄带、宽带业务至各县中心局。为使本地传输网络能够顺利向目标网络迈进,使得未来的本地传输网支持新的业务,满足各种业务的接入需求,解决现有网络的不足。

  (二)通信技术开发

  1985年,黑龙江省邮电科研所(以下简称省邮电科研所)李友发等开发B841-128门远端具有交换功能程控用户集中器,该集中器由两个端机组成,采用280单板机集中控制,电路制式位模拟空分割,主要解决远端用户中继线紧张的问题,分I、II型机,I型机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邮电局已开通使用2年,II型机研制成功后,同广东、浙江、江苏等省签订10部销售合同。

  1986年,省邮电科研所吴亚先、高明举等开发步进制交换机微机复式计次系统。可以对主叫用户进行复式A、B、C和单式计次,设有多种键盘命令,供操作维护使用,对设备软件设有故障诊断功能和双机相互控制工作,1987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为了改变市话营业人工受理工单、计费和查询的状况,在中国邮电科学研究院的协助下,哈尔滨市邮电局从1986年开始开发电信业务微机管理系统(B22),1990年投入生产,用于市话营业管理。该系统具有自动受理市话业务、查询和计费的功能。9月通过省邮电局鉴定,认为该系统设计合理,技术先进,适合于电信业务管理的需要。

  1986~1987年,省邮电科研所毛春生等开发纵横制交换机微机复式计次系统,从1型发展到3型,采用(SC—801)双机并行,非同步工作,具有自测、自检功能和话务员统计功能,198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1987~1990年,哈尔滨市邮电局开发人工长话微机自动计时计费统计管理系统,于1990年6~9月进行试生产,效果良好。9月,通过邮电部电信总局组织的技术鉴定,认为:该系统设计结构合理,性能稳定可靠,各项功能齐全,计时计费统计准确,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尤其是人工长话微机自动计时计费部分,设计做到了台面改动少、成本低、效率高,减少了话务员操作的劳动强度,并有显示通话进程时间功能,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全国推广使用。

  1988年,省邮电科研所郭利江等研制程控交换机计费磁带脱机处理系统。该系统可将国内外各类程控交换机上的长途及市话计费磁带脱机后送入计算机进行计算和位计处理,具有造价低、处理速度快、准确率高等优点,已推广至广东省10个县邮电局。同年11月,该系统又在海南省三亚市开通使用,并与黑龙江省12个城市引进的法国阿尔卡特程控交换机配套使用。该系统199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0年,省邮电局计划处和省邮电科研所及部分市(地)邮电局联合开发了全国邮电统计信息自动化管理应用程序,并通过邮电部组织的技术鉴定。鉴定认为,该管理应用程序具有电信、邮政业务、劳动工资指标、财务指标等信息的采集、存储、打印处理及传输功能。该应用程序在全国邮电部门推广使用。

  为了解决114台人工查号不能满足用户需要的问题,1992年,哈尔滨市邮电局开发114微机查号系统,并通过省邮电局鉴定,认为,该系统设计合理、容量大、性能良好,解决了话务员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提高了劳动效率,建议推广使用。同年,哈尔滨市邮电局开发了同城电报业务微机管理系统并于1992年12月通过省邮电局鉴定,这是省内首家研制的微机管理系统。同年,齐齐哈尔市邮电局与邮电部数据研究所共同开发114微机查号系统并于11月30日通过省邮电局技术鉴定,认为该系统设计合理、性能良好、明显减轻了话务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已在全国推广使用。省通信设备厂在原DFZ—02型负载测试器的基础上经过技术改进,于1992年开发DFZ-03型电源自动负载测试器,并于同年6月13日通过省级技术鉴定,投入批量生产,成为邮电部向全国邮电部门推荐的重点产品,并销售到其他省市邮电企业。该测试器1993年获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年,该厂又根据市场调查,研制了新产品DKP—1型全自动直流控制屏,具有提高供电质量、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的功用,并能够微机监控。8月,该产品通过省邮电局技术鉴定。

  为了改变人工长途电话统计、计费工作由人工方式进行的落后状态,解决计费、统计、查询速度慢且错误率高的问题,1993年,哈尔滨市邮电局秦世杰等开发人工长途电话统计、计费处理系统并通过省邮电局鉴定。该系统采用微机局域网技术,实现了人工长途电话计费统计的自动处理,准确率达到100%,居省内领先水平。同年,哈尔滨市邮电局开发电话号簿微机管理系统并通过省邮电局鉴定。该系统主要解决了号簿资料的增删及日常资料的维护管理等问题。经该局两年试运行,在人工方式下进行号簿管理,市话容量实装6万门时需设立管理人员6人,利用该系统实现微机管理时实装16万门时只需要3人,提高效率4.3倍,过去编印1期号簿最快要6~7个月的时间,现仅需3个月,为1年出一期号簿创造了条件。

  1994年,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提供技术、省通信设备厂生产的GDIMF34HL-III型光线路复用终端机和GZIMF34HL-III型光线路复用中继机,是光纤电缆的配套产品。同年5月,省邮电局组织通信专家对该产品进行了测验和考评,认为,该产品性能全部达到设计标准,符合国际CCITT建议要求,居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可投产使用,弥补了黑龙江省光端机生产的空白。

  1996~1997年,省邮电科研所刘红军等开发办公室微机事务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种计算机软件系统,主要用于省邮电局各项任务指标报表,也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办公室的事务管理(如档案、人事、计财等)。它不仅可以大大简化办公手续,提高效率,而且为今后继续使用其软件建立各类办公室的微机事务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

  1997年,黑龙江省开始建设综合声讯(168)服务网,最初只开通省中心、哈尔滨、牡丹江3个节点。为满足全社会对声讯服务的需求,1998年,又开通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绥化、黑河节点,建成与7大本地网相对应的7个声讯节点中心。新建成的黑龙江省综合声讯网络采用两级星型结构:一级为省中心,作为全省的网络中心,负责全网的经营、网管和清算,同时作为全省信息导航中心,实现省内信息资源共享,还作为全国联网的出口;二级为各地市声讯中心,各地市声讯中心以一个2兆字节/秒电路和省中心相连,实现数据和语音联网。

  1999年8月,哈尔滨市邮电局利用数字通信技术,建立IP电话实验网,开办IP电话业务。IP电话是以数字形式进行传输,占用资源小,成本很低,价格便宜。哈尔滨市IP电话实验网是由上海贝尔公司提供IP电话网有关设备,哈尔滨市电信局多媒体通信分局与其联合建设的。实验网开设60条话路,接入号码为“17980”。

  2000年,黑龙江省通信管理局(原省邮电局,1999年邮政电信分营,以下简称省通信管理局)投入科研经费278万元,研制开发96180总经理热线系统(9月底正式投入运行),银行电话交费系统(在齐齐哈尔、牡丹江市运行)、省五大班子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广播电视厅办公系统、网管中心的黑龙江省电信竞争环境长途电话网管数据分析系统、黑龙江省通信软件工程局的黑龙江省IC卡公用话机盗打监控分析系统、黑龙江省通信建设工程局的邮电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黑龙江省电信支援中心的适用小型端局的电源监控系统、交换设备故障信息管理系统、哈尔滨市电信分公司的200平台技术升级、齐齐哈尔市电信分公司的齐齐哈尔市电信局综合企业档案管理系统、齐齐哈尔市电信分公司的公话公司用户档案管理系统、鸡西市电信分公司的线路资源空间管理信息系统、黑河市电信分公司的电算化联网系统。

  二、通信网络技术

  (一)传输网

  1.明线传输网

  1985年,黑龙江省长途架空明线杆路长度共计8 904千米,1988年6月30日,全省明线全部拆除,由微波及光缆传输所替代。

  2.电缆传输网

  1986年,省邮电局建设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小同轴电缆载波工程。1987年8月,大庆至齐齐哈尔小同轴电缆300路载波系统开通使用,9月10日正式投产,对缓解西部通信紧张状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4年底,全省长途电信线路中的电缆总长度达到819.7千米(不包括光缆)。

  3.光缆传输网

  1992年,哈尔滨市至五常市光缆开通,这是中国网通信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以下简称黑龙江网通公司)在黑龙江省首次利用光缆传输技术进行长途通信。

  1993年,黑龙江省进行东西两翼干线光缆建设,西翼即建设哈尔滨经大庆至齐齐哈尔的一级干线,东翼即建设哈尔滨经牡丹江至绥芬河的二级干线,形成横贯东西的信息通道。

  1994年,京沈哈光缆干线开通使用,使黑龙江省的长途光缆通信与全国通信光缆大干线联网。同年,进行东西两个光缆环路建设,西环即哈尔滨经绥化、北安、齐齐哈尔、大庆再回到哈尔滨的环路,东环即建设哈尔滨经牡丹江、鸡西、佳木斯、伊春、绥化再返回哈尔滨的环路,形成光缆传输网的骨架。1995年,以两个环路为基础,建设向各市县辐射的光缆线路,形成网中网,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干线和本地网光缆总里程达到1.4万千米,实现了全省县以上城市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

  1996年11月20日,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大连至哈尔滨光缆通信干线省内段竣工。该工程起始于大连,经丹东、延吉、牡丹江至哈尔滨,光缆线路全长2 413千米,在黑龙江省境内长495千米。全程敷设36芯直埋式光缆,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朗讯公司SDH传输设备。全省长途干线网形成了以10孔6辐射格形光缆网为主体、以微波网为辅助、多路由的现代化通信网格局,基本实现了乡以上电话网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

  1997年,全省敷设光缆5 000千米,光缆总里程达到2.7万千米,形成了以十孔六辐射光缆为主的电信传送格局,可提供省内电路7.82万条,满足了黑龙江省7个大本地网相互之间直达传达室输电路及除哈尔滨以外的6个大本地网出省电路的需求。同年,黑龙江省第一条硅芯塑料管道长途光缆通信线路在哈尔滨至大庆高速公路沿线建成,长度为130千米,结束了黑龙江省没有长途管道通信的历史。

  1998年,黑龙江省建成光缆线路6 310千米,全省通信光缆总长度达到3.4万千米。其中:长途干线光缆达到1.1万千米;大连至哈尔滨光缆干线全面竣工,安装2.5兆比特/秒、622兆比特/秒SDH设备各1个系统,为黑龙江省提供了第三个出省路由;建成覆盖全省的干线光缆监测网;进行了省内干线网、7个大本地网的光缆SDH传输网建设,建设ADM站、TM站、REG站共270个,工程于1999年上半年全面投产。截至2000年底,黑龙江省已建成一级长途干线光缆1 805千米,二级长途干线光缆2.2万千米,本地光缆3.07万千米,光缆总里程为55 038千米。电信长途光缆主要以8芯一24芯为主。

  2000年,中国联通通信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以下简称黑龙江联通公司)为了满足发展业务的需要,加大了干线光缆传输网建设,全面展开国家一级干线和省内二级干线光缆建设,基本建成一个连接省际和通达全省13个市(地)的干线光缆传输网络。二级干线建设规模为5 805千米。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黑龙江分公司(以下简称黑龙江移动通信公司)自有中继电路,仅在哈尔滨市内建有1套用于2个TMSCl之间的2.5Gbiffs SDH光传输系统,及少量155兆比特/秒 SDH光传输系统(不含局间中继光缆)和小PDH数字微波系统。2000年该公司启动建设省内传输干线和哈尔滨、大庆城域网及本地网传输系统,提供两地交换机之间绝大多数中继传输电路及全部新建基站的接入传输电路。本地网内自身传输电路不足部分,仍采用租用固定网的传输电路来解决传输问题。该公司有二级干线光缆长度为2 861千米,本地网光缆长度为1 200千米。至2000年末,全网租用2兆字节/秒电路约3 883条,DDN电路约159条,年电路租费约2.4亿元,占年总成本的11%左右。




  (1)微波工程

  1991年,省微波通信总站利用哈牡微波干线上使用日本NEC微波无人值守设备中的哈尔滨至尚志间采用邮电部西安微波设备厂生产的2GC-300路微波设备和广州通信设备厂生产的载波设备。同年,哈尔滨至永吉微波通信工程竣工,该工程引进美国2 400路二手微波通信设备,使黑龙江省电信网经永吉进入全国网。该工程全长为340.17千米,共设8个微波站,其中黑龙江省内段158.61千米。

  1992年,省邮电局把微波通信建设作为重点,并把西北部数字微波干线全线安装工程列为各项工作之首。至年底,全省微波通信线路已达3 112千米,微波站增至72个,微波设备总容量为1.8万路,长途电路达到4 874条。同年,省邮电局引进法国阿尔卡特公司数字微波设备,开通了哈尔滨—黑河、哈尔滨—加格达奇、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北安4个方向的微波线路。至1995年,黑龙江省现代化的微波通信网已经形成规模,技术层次、设施装备和服务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电路总容量达到10 978路,开通长途电路1.4万条;微波维护站点由29个增加到142个,维护里程由1 500千米增加到6 400千米,传输方式由模拟转变为数字,传输业务在原有电话、电报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扩展到数字数据、可视图文、图像、分组交换、移动通信、无线寻呼等新领域。1995年,黑龙江省沈长哈数字微波扩容工程终验结束,新增2 100条出省电路开通使用。该工程黑龙江省容量为4个波道7 680条电路,开通南京、上海等18个省的出关电路。

  2000年,一级干线PDH数字微波终端复用设备容量(140兆比特/秒)4个,实占容量4个;二级干线PDH数字微波终端复用设备容量(140兆比特/秒)3个,实占容量3个。全省数字微波波道千米数为10 871千米,一级干线PDH数字微波波道千米数为822千米,二级干线PDH数字微波波道千米数为10 049千米。全省数字微波线路长度4 614千米,一级干线PDH数字微波线路长度228千米;二级干线PDH微波数字电路4 386千米。

  (2)微波设备

  1992年,全省微波收发信机共有246部,微波线路长度为2 027千米。

  2000年,微波设备总数2 220部。其中:①数字微波设备:为意大利TELETTRA140兆字节/秒设备;法国ALCATEL140兆字节/秒、34兆字节/秒设备;加拿大HARRIS 34兆字节/秒设备;富士通二手34兆字节/秒设备;503厂34兆字节/秒、8兆字节/秒设备;506厂 34兆字节/秒设备;邮电部四所34兆字节/秒设备;美国AT&T复用设备;524厂复用设备;519厂复用设备。②模拟微波设备:日本NEC二手2 400路设备;日本NEC 1 800路、960路设备。数字一级干线为意大利-特莱特拉设备,模拟一级干线为美国二手和日本NEC设备。省内二级干线 哈尔滨—绥化—北安—加格达奇、黑河为法国-阿尔卡特140M设备。同年,全省共有微波电路1 235路,其中省际电路990路,省内电路245路。

  5.无线传输网

  1986年,黑龙江省短波发信机共有401部,现用135部。1993年,黑龙江省短波发信机共有256部,现用107部,2000年后逐步减少,被战备无线移动通信车系统取代。

  6.卫星传输网

  (1)卫星工程

  1992年12月,省邮电局在距离哈尔滨市60千米的阿城市红星乡振兴村建成哈尔滨卫星地球站,它是中国“八五”期间首批新建的7个站之一,承担与中央站各省中心站的通信联络,解决了黑龙江省特别是哈尔滨市至北京及各省的长途电话的出口问题,增加了通信网的灵活性和可靠性。经过装机施工和国际、国内入网验证,于1993年12月14日通过邮电部初步验收后交付使用。一期工程开通了哈尔滨市-北京、哈尔滨-上海、哈尔滨-广州、哈尔滨-成都、哈尔滨-西安、哈尔滨-青岛的IDR电路330条。哈尔滨卫星地球站采用的设备是由加拿大斯帕尔公司提供,主要设备采用美国TRT公司生产的140兆字节/秒微波收发信机两部,瑞典ERICSSON公司生产的VZJ-2700H高功率放大器1部、美国LNR公司生产的FT4-50DP低噪音放大器1 部。工程总投资3 500万美元,由邮电部北京设计院设计,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第二工程局施工。1994年4月,卫星通信在黑龙江省首次投入使用。

  2000年,哈尔滨卫星地球站开始进行五期扩容:新增3个载波并配置上下变频器、调制解调器设备,使扩容的电路数在重庆、兰州、济南、贵阳、青岛、厦门6个方向均增加240条IDR电路,扩容电路总计1 440条。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卫星电路2 204路,全部为省际电路。

  (2)地球站

  由于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在轨卫星的转接,因此星上转发器资源可直接影响到卫星通信网的规模和各站的通信能力。为了满足通信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国内卫星通信网的潜力,提高地球站已有设备的投资效益,中国又对卫星通信网进行扩容。在一至四期工程建设之中全部采用ECI公司的DTX—240、ECI公司的DTX—360、DTX—600和日本三菱公司的DX—7000型产品,中国的IDR、DCME设备也在其中。四期扩容改造工程于1997年3月26日开始设备装机,该工程作为全国卫星地球站示范工程在全国各地推广。此次扩容使黑龙江省的卫星电路由原来的570条增加到2 910条,同时增开通达15个省会城市的卫星电路。扩容改造后,黑龙江省的卫星电路通达全国24个省会城市及主要大中城市。转星工作是在信息产业部中国电信总局统一部署下,全国卫星网29个地球站同时进行的。1998年9月28日22时至29日0时34分,哈尔滨卫星地球站中星六号至中卫一号卫星业务倒接工作顺利完成,所有IDR载波业务、电路交付使用。

  (二)电话交换网

  1.本地电话

  1990年,全省邮电部门共增加市内电话交换设备13.3万门。年底,全省交换机总容量共有37.9万门,其中自动有37.7万门。1994年底,全省市话交换机总容量共有157.3万门,市话交换机实占容量为97.3门。同年,省邮电局根据电信基础网已实现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乡镇电话网改造迅速,技术水平与大网同步发展,乡镇电话市场需求旺盛等实际情况,决定打破以往按市区、郊区、城市和农村划分本地网的界限及行政区的划分,建立统一的自动电话网。

  1995年,省邮电局建成9个扩大的本地网。这次本地网建设按着“最佳路由”的原则将原来的13个电话网合并成9个,各本地网内的电话号码均由6位升至7位,解决了重新划分大本地网和通路组织问题,标志着全省通信网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2000年,黑龙江电信公司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新增省际长途电路775个2M,全省拥有长途电路1.02万个2M,比上年增加了25%,满足了业务发展对电路的需求。同年,全省交换机总容量为469.3万门。2005年,全省交换机总容量为9 978万门。

  2.农村电话

  1990年,农话交换机机总容量纯增6 903门,其中,自动交换机增加1.03万门;增加特高频收发信机10套,增加微波收发信机10部,增加农话用户交换机261门,增加农话用户中继线47对。

  1995年,省邮电局建成光缆7 000千米,全省光缆总里程达到1.5万千米,覆盖全省各市县和570个乡镇,提前5年超额40%完成了2000年全省光缆传输规划目标,并在东西两环和黑河—北安、佳木斯—抚远光缆干线上建成数字同步系列(SDH),使全省县以上城市和750个乡镇实现了传输数字化。

  2000年全省农话用户达99万户,2005年为272万户。

  3.长途电话

  1986年,全省邮电部门长途交换机容量为自动360路、共电4 300门、磁石510门。为使长途电话和市话向一网化发展,同年,哈尔滨市邮电局引进日本富士通株式会社程控长途1 500线自动交换机。

  1995年,全省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为88 820路端,全部为程控交换机,实占容量为44 323路端。

  2000年,完成全省各本地网长途交换机扩容工程,并进行了N—ISDN网建设,全省12个地市和大部分县的交换机已具备提供ISDN业务能力。年度全省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11.8万门。2005年,全省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997.8万门。

  (三)移动通信网

  1.信道、基站




  1991年1月8日,哈尔滨市邮电局引进美国摩托罗拉公司EMX—100PIUS900兆赫兹大区制模拟移动电话设备,经安装调测,12月31日开通。此次引进移动电话交换机1部,容量1 300门。该设备采用114米高全向发射天线和110米高定向接收天线,信道5个,基站1个,通信覆盖半径30千米。

  1993年,黑龙江移动通信公司新增移动电话局28个,采用设备均为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产900兆赫兹模拟移动通信设备。

  1995年9月5日,黑龙江联通公司大庆分公司开通26个基站,主要分布在大庆市区和郊县油田内,信道672个。

  2000年,黑龙江联通公司首先在鸡西、七台河、鹤岗、双鸭山四地市重新安装了独立的移动电话交换机,绥化、黑河、伊春、大兴安岭四市地新安装了移动交电话换机,使联通公司整体通信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通信能力明显提高。全省累计基站达到1 238,信道4.3万个。2005年全省累计基站达到5 949个,信道28.3万个。

  2.交换设备

  1993年1月20日,哈尔滨市邮电局引进美国摩托罗拉公司EMX—500PIUS移动通信设备。此次引进的设备新增4个基站,由大区制改为小区制,实行蜂窝式组网,系统容量为1.2万个用户。

  1995年,省邮电局引进瑞典爱立信公司数字移动通信设备。这是黑龙江省首次引进数字移动通信设备,是黑龙江省建设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一期工程。同时与京、津、沪、粤等国内17个省、市自动漫游联网,系统容量为12万户。同年,黑龙江联通公司只有大庆1.5万门GSM交换机1个。1996年,增加哈尔滨1.5万门GSM交换机1个,总容量3万门。哈尔滨增容3.5万门总容量达到了11万门。

  1999年,GSM交换中心仍然是5个,哈尔滨市增容了22万门,大庆市增容了2万门,总容量达到了35万门。同年,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网络系统设备得到不断更新扩容,从最初900兆大区制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发展为模拟A网、B网和数字G网,网络覆盖区域从哈尔滨市区扩展到所辖13个县市。移动交换机从1部增至30部。系统总容量已达到94.5万户。

  2000年,全省建成GSM交换中心15个,交换机容量为121万门。交换机型号为西门子D900、意达泰尔UT100、北电DMS100、华为M900/M1800。

  3.无线寻呼

  1987年,哈尔滨市邮电局首次开通本地网寻呼,到1991年全省13个地市全部开通。

  1992年以后陆续开通的省网和1998年开通的150M全国网、280M全国网高速寻呼设备均由省统一组织订货:人工操作系统是北京福道公司产品;自动是引进美国建利尔公司的GL3000;发射机是建利尔公司生产的E5300、E5510和E8310、E8411;排队机是深圳华为公司的C&C08机。

  2000年末,全省有寻呼系统29套,寻呼系统总容量725万户,共使用14个频点。其中,国网系统13套,系统容量295万户,使用4个频点,无线容量520万;省网系统16套,系统容量430万户,使用10个频点,无线容量460万。卫星主站4套,寻呼VSAT上行站17个,寻呼VSAT单收站331个。2005年已基本停用。

  (四)数据通信网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是通过电信网络实现人和计算机以及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通信的一种非话业务。20世纪90年代初,黑龙江省开通连接全国的分组交换网,后又陆续开通了数字数据网、宽带业务网、智能网、计算机通信网和电信管理网。

  1.新业务网

  (1)分组交换网

  1993年6月,省邮电局建成省内分组交换通信网(一期工程),设备采用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CODEX6525节点机8部,分别安装在哈尔滨市邮电局及其四一分局、八八分局和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黑河市邮电局,可提供数据通信用户端口620个;引进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CODEX6525多规程分组拆装设备4部,分别安装在鸡西市、绥化等地区邮电局,可提供数据用户端口480个。1994年5月28日,黑龙江分组交换二期扩容工程通过验收,至此全省有13个地市和8个县邮电局开通了分组交换设备。分组交换网经过扩容和完善,设备达到21部,端口数800个,覆盖了21个地市县。

  (2)数字数据网(DDN)

  1994年,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SIMUX36XX系列数字数据通信设备,建成覆盖全省所有地市县和亚冬会滑雪场的数字数据网(DDN网),共安装节点机89部,总端口数达3 010个。

  1999年,各类数据信息网端口总数达29 158个,中继电路超过620条,总带宽879M,实现了全省数据信息网络在人口、地域及业务种类三方面的完全覆盖,形成了一个完整、统一、能满足多层次应用需求的高速率、宽带化、大容量、多媒体、交互式的公用信息网络体系。

  2000年,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省数据局采用旧设备在全省13个地市建成161网,适时解决了经济能力不高的用户的组网要求,为业务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组网方案。网络的宽带化使DDN网络的建设趋于缓慢,但对于一些乡镇等网络未覆盖的地区的需求仍然要满足,因此,采用成本相对较低的DDN延伸设备组网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2000年全省新增DDN延伸设备150个点。

  (3)窄带业务网

  1998年,进行了N—ISDN网建设,全省12个地市和大部分县的交换机已具备提供ISDN业务能力。上网信息库超过80个,与5类6专业信息网进行了互联,并实现了与20个省、市的联网检索。新建成哈尔滨和牡丹江两点的综合声讯信息服务网。

  (4)帧中继

  1997年4月2日,开通169黑龙江省公众信息服务网。年内实现了160、169数据库互联,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160、168、169三网全国互联,省内覆盖。并在开通169的基础上建设了宽带多媒体实验网。同年,黑龙江省数据网通达全国所有的地、市、县及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

  1998年,黑龙江省建成银行等金融系统的网络、省财政、保险、证券、物价审计、公安、政府等各大机关的局域网、覆盖全省的省教育信息网、省烟草专卖局的烟草信息系统、省建委的建设信息系统也已启动。

  2000年,黑龙江电信公司建成以ATM为核心,以IP应用为主线,帧中继(FR)网DDN网、分组交换网为基础的数据信息网络。面向全社会,可提供多种接入手段,对全省所有地市县、乡镇可实现业务、地域和人口全方位的覆盖。它联结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宽窄带网络综合应用平台,可以承载分组交换业务(X.25)、数字数据业务(DDN)、帧中继(FR)业务和公众多媒体通信业务(163/169)信息业务、ATM宽带业务及其他承载业务。它是一个完整、统一、先进的、能满足多层次应用需求的高速率、宽带化、大容量、多媒体、交互式的公用信息网络。同年,对黑龙江省原有的163、169网实施并网改造工程,统一了两网的网络设备、IP地址、传输中继、网络拓扑、路由策略及用户管理系统,对网络的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接入服务器等设备进行了升级和扩容,彻底改变原有163、169网并行的复杂网络结构。提升了出省和省内地市间的中继带宽,出省中继带宽已达1.4G,省内地市间中继带宽达到155M,省内中继总带宽达3G,彻底解决了中继的瓶颈问题。对全省接入服务器进行了扩容,年底之前又扩容3万线,使黑龙江省窄带接入端口总数达4.8线。

  (5)智能网

  智能网是把交换机系统、公共信道信令系统存储程序控制系统(SCP)、信令转接点(STD)智能外围业务节点(IP)和业务系统(SMS)等网络单元综合起来组成的通信网。它改变了传统的网络功能结构,使网络有更大的灵活性。用户对网络有更强的控制能力,并能以有限的基本功能组织实现多种业务的网络。

  1998年5月,省邮电局建成具有省内智能平台、覆盖全省,满足用户需要的智能网工程。同年,省邮电局完成全国智能网二期工程哈尔滨SSP设备安装工程,开放300号、800号业务。2000年,全省完成智能网建设和全国智能网SCP1和SCP6的割接工作,并实现了全国智能网前端采集系统的联网试运行。同年8月11日,原有200平台割接到智能网,并在原有200业务基础上开放全省打市话的功能。为保证省内智能网工程的及时开通,做好了相关的HSTP和DACS数据,完成全国七号信令网二期工程黑龙江HSTP设备安装工程,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南京HSTP的七号信令链路。
  
  (6)宽带业务网




  1998年,黑龙江省投资1 203万元建设哈尔滨、大庆宽带ATM试验节点。完成CHINANET-HL接入网改造工程,增加接入能力7 800户。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2000年初建设第一个宽带ATM网,于当年6月完成了省ATM骨干网的建设,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绥化6个市安装了ATM交换机,具备了高速的帧中继和ATM宽带接入能力。根据市场对宽带上网的需求,2000年电信企业建设了试验性质的ADSL接入网,并首先在哈尔滨和大庆市开通了此项业务。又与华为公司签订全省扩容3000线的合同,全省13个地市均开通此项业务。ADSL宽带接入业务的开通,大大提高了用户接入速度,一般用户的接入速率可达64K——8M。

  (7)联通数字数据网

  黑龙江联通公司是综合性通信运营商,到2000年末,在全省已建成ATM节点个数5个,ATM及帧中继端口120个,ATM及帧中继端口运营容量为234个2M;IP前置交换机运营容量为490个2M;VOIP接入服务器端口容量122个2M;165节点数5个,165路由端口容量255个2M,165接入服务器端口容量72个2M。

  2.计算机通信网

  (1)特服互联网(163)

  1996年,黑龙江省建成了覆盖到6个市并可为全省服务的internet省内接入网。特服号“163”分别接通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绥化市。

  (2)数据库互联网

  ①数据仓库

  1998年,黑龙江省开始进行数据库组网建设,并逐步与全国联网。2000年,黑龙江省各主要行业陆续建立了本企业数据仓库系统。

  ②数据库公共平台




  1998年5月,由全省电信部门投资10多亿元建立起来的黑龙江信息港开通,作为全省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和数据库,1999年信息容量已达60G,成为全省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网络市场及电子商务的公共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和数据库。1999年2月11日,黑龙江信息港访问人次突破100万,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访问人次突破百万的网站。1999年1月22日,由中国电信、国家经贸委信息中心联合48个部委(办、局)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得到了全国范围的积极响应。同年年初,省委、省政府等五大班子启动了办公自动化工程和17个厅局信息化工程,为黑龙江省“政府上网工程”的全面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年,黑龙江信息港建成了粮油、人才、绿色食品、煤炭、木材、边贸、农机、科技等8个网络市场和数据库。

  2000年,黑龙江信息港信息总容量达150G,成为黑龙江省政府上网工程、网络大市场、百强企业上网工程及电子商务的公共平台。开发了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数据库211个,初步形成了一个完善、统一的综合经济信息体系,确立了黑龙江省经济的整体形象和网上黑龙江的整体形象。其主站点的主页总访问人次达到3 219万次,每天的日访问人次达10万以上,成为黑龙江的门户站点和信息资源的集散地。

  2001年,黑龙江信息港建成全省14个地市级及73个县市级政府上网平台和数据库,形成黑龙江省内数据库组网并与全国数据库联网。2002年,建成铁路、电力、煤炭、石油、化工、林业、航运、农垦、民航、防汛、防空、防火、地震、邮政、联通、移动、网通、铁通、中国电信等292个商业网站和数据库;开发了政府机关、公检法、医疗卫生、教育、能源、通信、金融等19套跨省联网的应用系统数据库;为数百家企事业单位制作了主页,主网站访问人次累计达到550万次,已成为全省性的信息开发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并在欧洲、北美和香港等地建立镜像站点,实现中英文信息的同步发布。其主站点已经成为黑龙江各行业数据库的门户站点,树立了网上黑龙江的整体形象。

  ③宽带数据库技术

  从2000年开始上宽带网。2003年,黑龙江网通公司推出宽带中国·黑龙江网站(网址为 http:∥www.kdhlj.net)新版——白金钻石业务。白金钻石业务数据库包括经济、文化、生活、体育、警务、保健、医疗、股市、工业、农业、交通、金融、历史、地理、商贸、建筑、航天、地质、工矿、社保、民族等23个数据库,并与全国联网。同年,黑龙江信息港建成了新闻、政府、企业、社区、音乐、秀米、汽车、教育、旅游、导航、育苗E线、宽带商务、财经、绿色、北药、论坛、动漫、房产、商城、人才、冲印、悦铃、灵机E动、绿色卫士、中俄经贸、通信、IT、影视、游戏、数码城、供求、时尚、e农网、宽带邮箱、IDC、宽带神舟、招商引资等37个数据库,并与全国联网。

  截至2005年底,黑龙江省宽带上网用户总数已突破200万户。与此同时,在宽带数据库技术应用建设方面,黑龙江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5年底,“宽带中国·黑龙江”付费用户已达70万户。宽带内容和数据库应用在不断丰富中,“宽带中国·黑龙江”白金、钻石业务、绿色上网、视频点播、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邮件、网上炒股、视讯会议、育苗E线等,以及移动通信公司、联通公司的千里眼、视讯新干线、掌上股市、手机银行、医疗急救、远程覆盖、语音短信、世界风、定位之星、移动办公等新产品和新应用已经深入人心。

  ④招商引资数据库

  2004年,黑龙江网通公司开发出招商引资数据库新业务, 建成了房地产、边贸、飞机、汽车、船舶、发动机、塑料、畜牧、纺织、建材、服装、亚麻、文具、家具、化妆、水产、养殖、肉类、禽蛋、奶类、蔬菜、粮油、餐饮、旅游、宾馆、航运、家电、机电、电子、计算机、机械、化工、炼油、钢铁、水泥、冶炼、铝材、锅炉、轴承等数据库平台60个。招商引资库是2003年黑龙江信息港(网址为http:∥www.hl_cninfo.net)开发的供全省各级政府及企业发布及查询招商引资信息的平台。该系统已经在黑龙江信息港供求网站(网址为http:∥gongqiu.0451.net)及绥化数码城(网址为http:∥www.digish.net)、大兴安岭数码城(网址为http:∥www.digidxal.net)等地市数码城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为全省信息化做出了贡献。

  (3)公众多媒体网

  1997年4月,省公众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多媒体通信技术,在全国第7个开通公众多媒体通信(黑龙江信息港前身),上网信息库超过80个,与5类6个专业信息网进行了互联,并实现了20个省市联网检索。用户随时可通过拨特服号“169”上网,黑龙江省公共信息服务网是根据国家统一规划建设的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服务平台,覆盖全省、连接各地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等各类信息源。

  1998年10月,为使广大的非计算机终端用户能使用多媒体网上的各种应用,特别是基本电子商务技术开发的各项应用系统,中国电信决定在多媒体网上设立非计算机终端用户接入服务器,把各种应用提供给简易终端及电话用户,扩大用户群,并启用“179”作为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非计算机终端接入特服务号。“179”是多媒体通信网上各种专门应用系统(如用于缴费的应用平台等)的接入号非计算机终端用户(简易终端和电话终端等)使用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业务的接入号。“179”号码在全国统一采用5位编码即“179XX”,具体业务编码由电信总局根据业务发展统一制定。

  3.支撑网

  (1)网管中心

  20世纪90时代初,由于电信技术发展,现代电信网也在朝着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支撑网络是指能使电信业务网路正常运行、起支撑作用的网络,它能增强网络功能,提高全网服务质量,以满足用户要求。

  1995年,在全省地市邮电局和部分县市邮电局建立初级网管中心和电信技术支援中心。

  1996年,省邮电局在电信支撑网建设方面,建成干线光缆传输网、长途交换网以及哈、齐、牡扩大本地电话网的网管监控系统,省网管中心建成MFOS和DACS系统并投入使用,完成了全省地市以上的数字同步网工程。

  1997年,全省已建成长途交换、本地电话、SDH、DDN、分组交换、6SM网的网管系统,完成了全省7对信令转接点(LSTP)的建设,基本形成了县以上N97信令准直联网。建成了全省同步时钟系统。建成省网管中心和7大本地网管理中心,网络已覆盖到全省所有地、市和部分县。移动通信服务网在部分地区实现了国际、国内自动漫游实时计费,网络已覆盖到部分地、市、县。

  1998年,省邮电局强化后台支撑系统建设,完成全省移动服务网和计费网的一期扩容工程,对13个地市局和所属67个县局服务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在联机计费方面,完成模拟网和数字网的系统扩容及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版本升级,建成实时联机向部中心及13地市的高额报告发送系统,完成移动客户服务系统的实验工作。

  (2)信令网

  省邮电局根据邮电部关于建设长途电话网NO.7信令网的安排,于1993年9月制定《黑龙江省省内二级干线电话网NO.7信令网建网方案》。

  1995年,哈尔滨市邮电局在全省率先开通N〖ZZ(Z〗o〖ZZ)〗7信令网,并引进设施程控交换机的监测、监控系统和网管中心设备,建成112集中受理、光缆集中监测、电缆遥测、空调、电源集中监系统,还相继开发应用了营业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IC卡交费、114电脑查号、188话费自动查询、人事、劳资、计划、财务、办公室微机管理系统等一批技术,建立200中国电话卡业平台和语音信箱系统,缩短了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差距。

  1998年,省邮电局完成全国No.7信令网二期工程黑龙江HSTP设备安装工程,开通至北京、上海、南京HSTP的No.7信令链路。1999年,进行No.7网割接,至年底,全省已接入80%以上的信令点。配合两次资费的调整,完成了对移动长途详细计费、移动入中继跳表、上网费用减半、目的码统计接通率和中国长城网、寻呼、信息、联通、移动等公司局数据的制作。

  (3)同步网

  1997年,黑龙江省电信支撑网初具规模,全省已建成长途交换、本地电话、SDH、DDN、分组交换、6SM网的网管系统。完成全省7对信令转接点(LSTP)的建设,基本形成了县以上No.7信令准直联网。建成全省同步时钟系统。

  2000年,全省电信时钟过渡工作总投资4 802万元,共改造设备1 692套,从而使全省电信网安全、平稳地进入2000年。

  2000年,黑龙江省完成全国骨干网163三期扩容工程,建设骨干网络让黑龙江省网与全国同步。还完成了全国骨干网IP VPN工程的施工。

  三、 数字信息服务新技术

  (一)宽带信息服务

  1.网上证券股市

  1993年,哈尔滨市开通上海、深圳股市业务以后,黑龙江通信公司信息港 “宽带中国·黑龙江”网站设置“网E通”“网上炒股即时”服务栏目,网民进入家庭电脑网上炒股的时代。哈尔滨市8家主要证券交易大厅,正常交易日行情服务的日均访问人次达到35万人次。另外,网站还设置 “股市三人行”“学习财经知识”“投资参谋”和“炒股助手”“股票行情解答”“大盘分析”“股民交流”等栏目。优惠的上网资费、低廉的交易佣金、丰富的股市资讯、双向的即时交流等优势使证券“网E通”成为广大股民的最佳选择。证券“网E通”可以访问申银万国、银河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华夏证券、中信证券、湘财证券、光大证券等国内各大证券公司主页及其股票行情服务器。

  2.远程教学

  2003年,黑龙江网通公司建立远程教学育龙信息网后,远程教学互联网已逐渐走进教师及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互联网,学校可以实现教学、教务的管理,教师可以实现在线备课,学生可以自学,也可以和同学们互相沟通。为了利用网络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使教育无“校界”,缩小各学校间的教学水平差距,建成育龙教育信息网(网址为http:∥WWW.am89.com)。对于远程教育,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30余家高等院校及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等重点学校与全国主要高等院校及中学办起了网络学校,省内主要中小学开设了“校校通”网站,实现了网络远程教学。该网站设立“教师俱乐部”“学生天地”“学校共建”“下载中心”“育龙社区”“客户服务中心”“资源交流中心”等栏目。在临近中考、高考时,该网站还会适时推出由教育专家和名优教师做客的“中考专区”“高考专区”专栏,以满足广大考生、教师和家长的不同需求。

  3.宽带电子邮件

  2003年,黑龙江通信公司开发 “宽带 Mail”新业务。“宽带Mail”业务是面向个人宽带接入用户、大客户和商务用户推出的收费邮箱服务。它除具备免费邮箱原有的POP3、SMTP、IMAP4、Webmail和地址簿管理等功能外,还具备系统管理和邮件域管理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丰富邮件服务产品,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宽带Mail”系统还包括多种增值功能:大容量、反病毒、反垃圾、小灵通短信互动邮件、网络硬盘、语音邮件、视频邮件、安全邮件。

  4.远程医疗




  2004年9月,黑龙江通信公司推出宽带联盟网(网址为http://www.91kd.net)。该网站建有教育、健康、生活等主要频道,开通的合作业务有远程医疗、健康人生等内容。远程医疗栏目,有48位全国著名的医学博士、专家主讲,为患者诊断、治疗、临床演示和指导,本节目中有疾病的相关图例,全部配有字幕说明,清晰易懂,还可提前预约。在预防疾病方面,健康人生还介绍春补、夏补、秋补、冬补等十大类200道食疗食补菜肴的制作方法及日常保养、体育锻炼等健身知识。

  5.网上家教服务

  2004年,黑龙江信息港(网址为http:∥WWW.h1.cninfo.net)开设黑龙江人才市场家教中心(网址为http:∥teach.0451.net),这是全省第一家开放式免费服务的网上家教服务中心。该家教中心,是一个完全开放式服务的网上家教市场,用户一经登录注册,便可免费发布、修改和查询家教中心所有的家教供求信息,操作非常简单,网络的无界性决定了家教中心庞大的信息量、丰富的内容为供求双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6.信息真实社区

  2004年,黑龙江网通公司开设宽带信息港真实社区网站(网址为http:∥club.0451.net)。真实社区网站,已成为集多种娱乐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站,不但有“论坛”“聊天室”等供网友交流的互动性栏目,还有“每周一星”“贺卡中心”“小爱动漫”等诸多的特色内容,使网友登录网站,便真正进入了娱乐世界。

  7. 流媒体(Streaming Media)影音服务

  2004年,黑龙江网通公司开发宽带流媒体影音新业务,用户登录到黑龙江省最大的宽带门户网站——宽带·中国.黑龙江网站(网址为http:∥www.kdhlj.net),可在互联网上在线看的电影、听的音乐,其实都是流媒体的具体应用。

  8.“白金钻石”业务

  2004年9月,黑龙江网通公司开办宽带中国·黑龙江网站(网址为 http:∥www.kdhlj.net)新版——白金钻石业务。新版宽带中国·黑龙江网站,在栏目设置、内容导航、页面设计等方面,力求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电信级的宽带内容应用服务。黑龙江网站又开发了一项全新的商用业务品牌——白金钻石业务。钻石业务包括“财经”“生活”“教育”“体育”“在线杀毒”“军事警务”6个频道,以包月计费的形式、视频为主的内容服务于省通信公司的宽带用户。

  9.视频商务电子邮局

  2004年,黑龙江网通公司开通宽带视频0451商务电子邮局(网址为http:∥vip.0451.com) 。该邮局开发了个性20、先锋40、商务60、经理人100共4种空间大小不同的电子信箱产品。0451商务电子邮局具有视频电子函件系统、内嵌病毒网关等服务内容,支持中文多内码、多级文件夹、短信、POP3抓信分拣等功能,能够发送30M的大附件,也是全国少数能够提供收发视频电子函件功能的商务电子邮局。

  10.宽带“视界”

  2005年,黑龙江网通公司开发宽带视界新业务。宽带视界是一种利用宽带网,以电视机+机顶盒作为主要终端,集互联网络、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让家用电视与互联网完美连接,使电影、电视剧、音乐MTV、卡拉OK能够自由点播,满足用户视听体验的终极梦想。至2005年底,已开通电影频道、电视剧频道、文艺频道(包括相声小品、戏曲、时尚、服装等生活类内容)和综合频道(包括教育、财经、体育、健身等内容)。

  11.“绿网·网e通”

  2005年,哈尔滨市通信分公司专门为有孩子的宽带用户推出 “绿网·网e通”服务,该服务通过对等功能实现对互联网的控制,让孩子们在通过互联网增加知识、扩大视野的同时不被网上不良信息所侵害。

  12.“商务e动力”

  2005年,黑龙江网通公司推出宽带“商务e动力”。“宽带商务e动力”业务是基于宽带网络平台,配之以全面的企业信息服务解决方案,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在线式、可移动办公的全方位信息服务。该业务的服务范围包括网络安全类(安全专家、智灵专网)、信息化应用类(企业自助建站、IOA协同办公)以及通信应用类(企业邮箱、网视通),同时,还可提供企业展台、企业产品展台以及信息交互平台。

  13.智灵专网办公系统

  2005年,黑龙江通信公司开发智灵专网业务。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希望通过网络将内部各种应用拓展到各个分支机构、移动办公客户和其他业务伙伴之中,以满足其对电子邮件、企业网页、网络音频,视频会议、ERP、CRM和Net Meeting等多方面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智灵专网业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具备的方便性和覆盖率,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加密隧道,将分散在各地的企业分支机构、企业的移动办公员工、分销商和合作伙伴虚拟到一个局域网络之中,从而实现跨地域、跨网络接入方式的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任意两个客户端间的远程连接。智灵专网业务还可以使企业客户通过目前广泛使用的互联网,以方便、快捷、安全的手段建立任意两个客户端之间的远程连接。

  14.农村信息服务站

  2005年,在黑龙江通信公司哈尔滨市分公司与呼兰区委、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呼兰区首家集互联网—业务、话吧、小灵通业务于一身的农村信息服务站,在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单位——呼兰区伟光村开通。省内双鸭山等分公司也先后推出 “龙江宽带第一村”。通过增加互联网设备,对原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等办法,该区60%的行政村已具备开通互联网业务的能力,其中利民开发区所有行政村已经基本实现互联网网络全覆盖,为互联网业务向农村普及打下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15.网络数码冲印业务

  2005年,黑龙江公众信息产业公司开设信息港·网络数码冲印网站(http:∥www.pic.0451.net) 。该公司应用传统连锁店铺+电子商务网站的商业模式,利用数码冲印网站对连锁店进行管理,通过互联网连接客户,让客户真正体验到超值享受。黑龙江信息港·网络数码冲印在哈尔滨市区已经形成近200家加盟商为依托的业务收取、物流配送体系,省内齐齐哈尔、绥化、鹤岗.伊春四地通信分公司也已经在所辖的40多个营业厅开办了此项业务。
  
  16.旅游网超市

  2005年,黑龙江网通公司开设黑龙江信息港——黑龙江龙游网的旅游超市(网址为http://www.longtour.Net/longbusiness/market.asp)。龙游网旅游超市为游客提供了国内游、省内游、海外游、悠闲自由行4大种类近200条优秀旅游线路。游客可分别按照产品的类别、所在省份、城市及关键字等信息对线路进行查询。旅游超市还提供了发布该信息的旅行社的详细资料。

  17.IDC数据中心业务

  2005年,哈尔滨信息港开发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哈尔滨信息港的IDC业务包括:建网站、服务器托管、网上商城、网络广告等内容。其主要优点是:企业用户建立的网站开通后,企业都有一个进入自己的网站空间内的账号和密码,可以随时更改网站内容,用户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使企业的经营策略得到快速实施。

  18.互动电视(SITV)

  2004年8月,建成SITV、NGN、MPLS—VPN多种新业务网络服务接人平台,使原有互联网业务从单一接人发展为多元化、多业务的新一代网络服务平台,满足了各类用户需求,有效地促进了互联网市场的发展,奠定了互联网业务长期的发展基础。SITV技术是一种网络视频新技术,它突破了互联网带宽的限制,实现了宽带的高速、高清晰度的影视动画播放,成为互联网业务发展的新技术。9月底,哈尔滨通信公司引进深圳华为公司的SITV系统,建成中心接点,搭建了互联网SITV影视平台,实现了公司内部放号。2004年11月15日,SITV业务面向全区用户放号,截至2005年底,共发展SITV用户1 0万户。

  (二)移动通信服务新业务

  1.无线寻呼

  1987年4月,哈尔滨邮电局从广东引进无线寻呼系统,首先开通第一家无线寻呼业务(台),用户容量1 000户,1989年,全省16个市县相继开办无线寻呼业务。无线寻呼业务是一种没有话务的单向广播式。无线寻呼系统,经数据电路送到基站,并由基站发送到被寻呼机的系统,当年拥有用户1.62万户。到1995年全省已达33万户,20世纪90年代由于移动电话的兴起,无线寻呼业务逐步消失,到2005年全省仅有社会专业寻呼台3家,用户仅为200户左右。

  2.无线市话“小灵通”

  2002年12月,哈尔滨率先开通业务“小灵通”业务。“小灵通”是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固网运营商经营的无线市话业务的称谓。它利用现有固定电话网络的交换、传输资源,以无线接入网方式提供可在一定范围内流动使用的无线通信系统。它的问世,为中国电信行业存量巨大的国有资产的挖潜、再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了功能更多的服务。截至2005年末,全省小灵通用户已达300万户。

  3.小灵通悦铃业务

  2003年,黑龙江网通公司推出小灵通悦铃业务。小灵通悦铃以丰富多彩的悦铃音内容,给广大小灵通用户带来了欢乐。悦铃音内容不断丰富,从流行音乐到相声小段、爆笑段子应有尽有。它满足了不同类型的小灵通用户及悦铃爱好者的需求,得到了广大小灵通用户及悦铃爱好者的喜爱与支持。小灵通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登陆www.116100.com或拨打语音电话116l00进行悦铃的注册、定制、修改。

  4.“灵通Q Q”业务

  2003年,黑龙江通信公司与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联手,为黑龙江省的“小灵通”用户开通 “灵通QQ服务”。“小灵通”用户抛开电脑、足不出户便可通过“小灵通”享受到与千千万万的QQ用户和QQ好友聊天、畅谈的乐趣。

  5.GPS全球移动定位导航

  2004年,黑龙江联通公司开发GPS全球移动定位导航服务系统。GPS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联通位置服务业务可以同短信、WAP、BREW或JAVA中的任一种方式来实现。实现方式大致分自我定位、第三方定位、位置信息查询三种。用户通过手机上的WAP业务查询自己关心的乘车路线、地点方位、路径搜索等信息。

  6.移动QQ业务

  2004年,黑龙江移动腾讯公司推出移动QQ业务,使人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和Q友保持联系。手机上网业务推出后,腾讯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WAP网站——QQ乐园(网址是wap.Qq.com)。它能够提供手机上网在线聊天服务,即WAPQQ。这是专门为手机设计的网站。现在新生产的手机有一部分具有K—JAVN无线下载功能,用手机上网下载QQ聊天软件,就可以使用JAVAQQ业务了。JAVAQO仍然需要用户连接上网,但这是一个专用的软件,它在手机菜单里形成一个独立的选项,只要在提示下输入QQ号码和密码,它会自动链接,并可在此软件里完成聊天时的各种操作。

  7.一键通

  2004年,黑龙江联通公司开发“一键通”业务,它是一种全新的即时通话业务,用户通过按住手机上特定的按键,即可呼叫预先设定的好友名单和通话群组,接收方无须任何操作即可接听。“一键通”的最大特点是呼叫和通话过程即时完成,集手机与对讲机功能于一体。具有动态群的调度功能,非常适合流动性强,通信需求比较密集的公安、物流、企事业单位等执行各种关键任务,处理突发事件和指挥调度。

  8.无线天翼通

  2004年,中国电信黑龙江移动公司开发“天翼通”(WLAN)无线宽带新业务。“天翼通”业务特点:①无连线,摆脱网络的束缚。在服务区域内可以随时随地上网。②宽带接入。上网速度比电话拨号方式快50倍,最高可实现11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③在WLAN网络快车覆盖区域内,允许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公司的办公网络或国内国际互联网,并实现移动办公。④使用方便,无须拨号,即插即用。⑤只要安装1个或多个接入点设备,就可以建立覆盖整个建筑或地区的局域网络,减少了施工量。⑥在无线网络的范围内,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接入网络。⑦无线局域网能够胜任从只有几个用户的小型局域网到拥有成千上万用户的大型网络,并且能够提供“漫游”等有线网络无法提供的业务。

  9.“世界凤”双模

  2004年,黑龙江联通公司开发“世界凤”G&C双模移动通信系统,它是中国联通自主开发的一项独特而领先的个人移动通信业务,它最大程度地利用联通GSM和CDMA网运营的优势和资源,实现了用户在保留号码资源的同时,在两网之间自由切换,以双网优势保障了可靠、自由、精彩的移动通信。“世界风”业务特点:号码携带,永不更换;增值服务,精彩无限;一机在手,两网保障;国际漫游,全球畅通。“世界风”横跨G、C两网,不但可以让用户享受CDMA无线数据业务,而且可以让用户“一机在手,畅游全球”。

  10.定位之星

  2004年,黑龙江联通公司开发星图业务和关爱之星业务,它是中国联通定位之星品牌下的两个具体业务。定位之星采用GPS ONE定位技术,使用CDMA lX定位手机,在行业用户和大众用户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星图业务”能够实现外勤人员的综合管理调度,可显著提高管理效率。它具有终端位置查询、收发指令信息、历史轨迹查询等功能,轻松满足用户及时掌握企业所属车辆、人员位置信息的需要,使用起来方便易行。

  11.移动办公

  2004年,黑龙江联通公司开发移动办公系统,通过移动办公系统,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无线接通企业内部网络和互联网,像坐在办公室里一样轻松方便地工作。而实现这一目的只需要通过CDMA 1X上网卡+笔记本电脑或者CDMA手机+笔记本电脑即可。它通过虚拟专网方式直连公司内部网络,安全可靠,速度快,还可以全国漫游,真正实现信息随身,无纸化移动办公。     

  12.千里眼监控

  2004年,黑龙江联通公司开发千里眼监控业务,千里眼系列是一项移动监控业务,它既能服务于智能交通管理,又能贴近人们的生活,满足行业和个人的需求。“手机千里眼”操作简单,用户只需在相应的地方安装普通摄像头,连接上电脑和互联网,就可以通过CDMA 1X手机,进行实时监控。无论何时何地,用户都可以让办公室、厂房、家庭等信息在手机上“现场直播”。“交通千里眼”主要为交通领域的道路管理、交通指挥、违章监控等提供无线实时图像传输的支持。该业务的最大特点是无须布线,利用CDMA 1X无线传输模块和专业摄像头一体的终端,可以在路面上快速部署,无线传输图像,还可以无线接收,从而为交通管理部门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13.视讯新干线

  2004年,黑龙江联通公司推出 “视讯新干线”业务,它是通过安放在城市交通干线上的视频探头,将视频信号接入视频服务器,用户可以通过CDMA lX手机观看交通实况。这种基于流媒体的实时播放技术能够充分体现CDMA 1X的技术优势。由于它使用有线摄像头采集信息,从而能让交通实况画面更清晰流畅。这种由单幅照片到摄像实况的改变也是CDMA的一大创举。

  14.掌上股市

  2004年,黑龙江联通公司开发“掌上股市”业务,具有速度快、效率高、资讯详实、保密性强等诸多优点。中国联通公司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无线证券交易服务。让用户通过CDMA 1X网络,在手机、PDA等终端上查看实时股市行情、财经资讯,便于用户随时随地完成交易。该服务可提供和电脑一样的可视化操作界面,具有行情速度快速更新、证券资讯丰富、费用低廉等特点。此外,“掌上股市”还具备手机键盘操作简单,无须通话等诸多优点,其全中文菜单,与电话委托交易相比可视效果更佳,从而能有效避免电话委托中常发生的操作失误。

  15.手机银行

  2005年,黑龙江联通公司开发手机银行,用户只需通过手机键盘的简单操作,就可以进行财务查询、证券交易、自助转账、自助缴费,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理财的乐趣。手机银行是中国联通公司与建设银行联合推出的手机理财服务。用户只需下载应用程序到CDMA 1X手机,手机便成为具备理财功能的金融终端,从而轻松完成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挂失、通知存款等银行基本业务,以及炒股、外汇买卖等增值业务。

  16.移动医疗急救信息系统

  2005年,黑龙江联通公司开发移动医疗急救信息系统。该系统是由深圳安科公司与中国联通合作开发的CDMA 1X移动医疗专用系统,具有网络覆盖全面,医疗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高、保密性强、安全性大,传输速度快等强大功能,可以实时完成救护车、120调度中心、急救网络医院之间的多向无线高速数据信息传输,大大提高了120指挥系统急救指挥的反应能力、准确度和全程信息化。移动医疗急救信息系统利用CDMA 1X网络和虚拟专网技术,将数据、语音、图像等有机结合,医生在医院就可以根据无线传回的数据和图像,为在救护车中的病人无线诊断,安排下一步抢救措施,有着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