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广播技术

第六章 广播电视

第一节 广播技术



  一、节目制作

  (一)节目录音制作系统

  1986年10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200平方米多功能录音棚设备更新换代,购进美国产HARRISON MR—24二十四轨模拟调音台(24路输入/输出),瑞士产STUDER A80—24二十四轨录音机和2台STUDER A80双轨录音机,开始进行多轨录音。从此,音乐等复杂节目的录制,从过去的一次性录制向多轨分期录音最后合成的方式转变。

  1988年12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建成300平方米多功能录音棚。录音棚安装了英国产DDA—24二十四轨模拟调音台(24路输入、16路输出),配备瑞士产STUDER A824—24轨录音机和STUDERA820双轨录音机等辅助设备,并配置DBX压限器、降噪器等信号处理设备。录音棚内设有多个效果室,为精品广播剧的录制提供技术条件。

  1993年,为了适应大型直播节目的播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对300平方米多功能录音棚进行了改造,增设了直播间和导播间,作为《你好,星期天》大型直播节目的直播现场。

  1998年6月,第一复制间安装美国产makie D8B数字调音台,购置protools后期制作站,配置24路数字输入输出接口,具备多轨后期制作的能力。同时配备CDR(光盘刻录机),光盘成为后期合成节目的主要载体。从此,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拉开了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化的序幕,并首次尝试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节目制作。同月,语言录音间安装使用日本松下RAMSA WR-DA7数字调音台。

  1999~2000年,建立计算机音频制播网络,语言录音间使用音频工作站作为录音设备。同时在各编播部门设置编辑工作站供编辑制作节目,解决了录音间资源紧张的状况,缩短节目制作的周期,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这项新技术的使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节目制播流程,实现了节目采集、制作、审批、编单、调用、播出、查询、存储的数字化、网络化,实现了资源共享;自动化播出减少了人工操作;数字记录格式和硬盘存储介质,克服了模拟磁带记录指标差、多次复制信号劣化严重的缺点。新系统的使用,使劳动生产率、播出质量、安全播出水平大幅提高。从此,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录制、编辑、播出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2004年,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搬迁新址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厦,增添RAMSA WR-DA7、YAMAHA DM2000数字调音台,DAT数字录音机、MD数字录音机、CDR光盘刻录机等设备,录制系统实现全面数字化。同时建立4个楼层制作间,每个楼层制作间设编辑工作位,2个小型录音工作间,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编辑工作站集中管理,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记录、存储、重放用的载体

  随着多声道录音工艺问世,1986年,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使用8轨至24轨进口录音磁带以及超慢速24小时多轨记录用0.5英寸、1英寸、2英寸带宽的进口专用磁带。

  1993年3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购置DAT2700型数字录音机,节目交换部分使用DAT数码录音磁带。

  1999年,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建立音频网,记录、存储、重放用载体变为硬盘。数字记录格式和硬盘存储介质,克服了模拟磁带记录指标差、多次复制信号劣化严重的缺点。

  2000年底,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成立文艺资料中心,开始对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原有的历史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储存。历时3年,将原来的模拟开盘磁带刻录成CD光盘,合计1.5万张,相当于2万小时节目,资料存储载体实现了数字化。

  2001年4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购置SONY MD100台,编辑记者采访内容的存储载体也变为数字存储和光存储。

  二、播控系统

  播控系统分为播出系统和总控系统两部分。播出系统承担所有节目的播出,总控系统承担节目信号的调度、处理、监控和传输。

  (一)播出系统

  1986年,国内还没有立体声播出调音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技术部何大强、李云生利用国产78型调音台单声道线路放大器模块,增加相位检测等装置,自行组装了播出调音台实现了立体声播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立体声广播试验播出,成为全国第一家立体声调频广播电台,并获得全省广播电视系统科技进步奖。当时,只有1小时自办节目,全天2次播出,中午12~13时首次播出,18~19时重播。

  1988年3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立体声广播播出机房进行设备更新,引进瑞士STUDER 970型立体声播出调音台和瑞士STUDER A807立体声开盘录音机,这是播出系统首次引进进口核心设备。

  1991年5月~1992年10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播出机房、第二套节目播出机房进行设备更新。分别采用瑞士STUDER 970型和美国MB—16型模拟立体声播出调音台,取代国产78型单声道调音台;采用日本OTARI MX-5050Ⅱ型立体声开盘放音机,淘汰了原国产635型电子管单声道放音机。新设备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体积缩小,稳定性、技术指标有所提升。自此,播出系统电子管设备退出历史舞台。

  从1993年开始,广播逐步向专业化发展,并且从原来的以节目录音播出、技术人员操控为主的模式,逐步向以主持人直播、主持人操控为主的形式过渡。同时,增加了嘉宾和听众热线参与节目形式。同年7月~8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金融广播、儿童广播、交通广播相继开播。播出机房分别采用英国产210型立体声调音台、美国产MB—16型立体声调音台,同时配备卡座机、CD机,节目形式以主持人直播为主。

  2000年,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机房开始数字化改造,购进了1套瑞士STUDER on Air2000数字播出调音台,以及3套美国INTEGRITY PACIFIC数字播出调音台,音频工作站全面取代开盘放音机。自此,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系统开始向数字化、网络化升级。

  2004年12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控中心启用,总建筑面积2 150平方米,共9个播出机房,负责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生活广播、都市女性广播、音乐广播、交通广播、朝鲜语广播、少儿广播(97频道)7个频率节目的播出。购置3台西班牙产BC—2000数字调音台。除了2005年1月1日开播的少儿广播采用模拟调音台外,其他节目的播出系统均实现了数字化。

  (二)总控系统

  1.信号播出与调度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各直播机房之间、各直播机房与外来转播信号之间的信号交换,播控机房送发射台的播出信号,通过北京长途电器设备厂生产的电缆交换立柜实现,采用四端插塞连接。

  1992年5月,总控机房安装了由哈尔滨市无线电五厂生产的YCQ1音频处理器组合机柜,具有单声道音频处理、放大和音频分配功能,提高了播出信号的响度。并满足中波发射台、微波首站不同的电平相需求。

  2000年,播出机房数字化改造。总控机房更换跳线柜,采用6.3毫米TRS插孔盘,占用空间小,信号交换更为方便;增加了美国ORBAN 8400ST立体声音频处理和挪威产VM110立体声音频分配器,适合立体声播出。同时,安装电话跳线盘,实现听众热线电话线路的调度。

  2004年12月,随着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控中心在新的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厦启用,信号播出与调度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建成2套完全独立的以音频矩阵(西班牙AEQ2000)为中心、以数字音频处理器(美国ORBAN 2200D)、数字二选一切换器(电子三所DAL-3100)、数字音频分配器(丹麦NTP677-100)为外围设备组成的音频播出系统。系统具有节目自动调度、停播自动垫乐、主备系统自动切换功能,实现了的节目播出、信号调度、信号传输的全面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在全国电台中处于领先地位。新系统投入使用后,节目播出质量、安全播出水平大大提高,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从此进入0秒停播时代。

  2.广播节目监控

  1998年以前,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监控手段很简单,利用慢速录音机,对总控机房输出的节目进行全程记录供事后查询,对无线发射信号,总控只能用收音机人工进行实时监听,没有记录。对播出故障的发现、故障点的判断完全靠人工来完成。

  1998年1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技术部曲福生、鲍雪峰、于淇、杨国栋、栾宏伟、剧大伟自行设计开发总控智能监控系统并投入使用。采用计算机作为系统管理和控制,采用单片机作为执行单元,采用LED电子大屏幕作为显示器,可对所有节目直播机房输出播出、总控机房输出、和无线接收环节进行信号采集、电平音柱显示、监听、故障报警,首次实现了信号可视化监控、故障智能判断和停播报警功能。播出环节由人管变为设备自动监管,播出的安全性显著提高。该系统的先进性、器件新频性、功能完备性、使用灵活性及智能化程度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2004年12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总控监控系统除了信号监听、监测外,还将整个播控区的视频监控纳入其中。监视墙由LED大屏幕、14台21寸彩色监视器和2台等离子电视机组成,分别显示播出信号、播控区监控图像以及电视转播信号。

  3.标准时钟系统

  1991年前,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控一直使用尚志市生产的数字钟。该数字钟精度低,经常需要手动校时,而且只有6响报时,没有语言报时。

  1991年11月,更换为黑龙江省五金家电研究所生产的JSZ—900A广播语言报时系统,该系统运用数字电路技术,使用高稳定、高精度石英晶体振荡器和中、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走时准确、报时精度高,可编程设置定时报警,作为开播前提示。

  2004年12月,购置青岛广播科研所生产的带有GPS自动校时的标准时钟系统,实现了由手动校时向GPS自动校时的转变。

  三、现场转播

  1987年,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配备1台日本日产牌中客转播车,用于外出转播。车内装配有调音台、卡座机、均衡器、混响器、延时器、激励器、话筒、功放、音箱、耳机等。

  现场转播信号回传方式随着时间变迁不断发生变化。1992年前,采用电话电缆传送方式,即租用电话局的市话电缆,并跳过市话局内部的交换设备直接连通,传送单声道信号。这种传输方法在两端用调音台进行补偿,频响一般可达8千赫兹~10千赫兹,能满足调幅广播9千赫兹的频带要求。但随着调频广播的发展,对节目传送尤其是文艺性节目信号的传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用市话线已远远满足不了调频广播15千赫兹的带宽要求。1992年,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购置1套Moseley数字微波传输设备,传送一路立体声信号,信号带宽可以达到15千赫兹。但由于微波信号具有在视距范围传输、天线方向性强的特点,随着城市高楼的增多,天线架设越来越困难,这种传输方式逐渐被淘汰。

  1998年,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购置美国AEV模拟电话传输器和美国Comrex Vector数字电话传输器,进行现场转播节目的回传。模拟电话传输器利用普通电话线路来传送单声道音频信号,采用预加重技术弥补电话通路的幅频特性,带宽可达到7千赫兹。数字电话传输器,是利用普通电话线传输音频数据码流来提供宽带的音频信号,当连接码率超过24字节/秒时,能提供全双工的、带宽为14千赫兹单声道信号。

  四、信号传输系统

  (一)广播中心到发射台的信号传输

  1.广播中心到904中波发射台的信号传输

  1996年12月,启用30瓦小调频定向发射作为备用,1998年4月,使用卫星接收作为备用,撤销原30瓦小调频。2002年以前,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从广播中心到904中波发射台的信号传输主用音频电缆,2002年改为光纤传输做主用,卫星接收仍作备用。从模拟电缆传输到光纤传输,信号质量更好,声音效果更趋理想。

  2.广播中心到调频发射台的信号传输

  2000年10月以前,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从广播中心到调频发射台的信号传输使用模拟音频电缆。2000年10月,调频发射台搬迁至黑龙江广播电视塔(又称龙塔),信号传输变为通过黑龙江省网络公司的SDH(同步数字体系)平台传输作为主用信号,用数字微波作为备用;2004年12月,信号传输采用双路MADI(多通道音频数字接口)格式光纤传输,并采用模拟音频电缆作第三路备份手段。

  (二)广播节目向全省的信号传输

  1.微波传输

  1995年以前,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第二套节目通过模拟微波向全省传输。1995年,增加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生活文艺广播节目(立体声)。

  1999年11月,第一套节目微波停传,同时增加1路微波机架,将生活文艺广播(单声道)和交通广播(单声道)通过微波向全省传输。
  
  2.卫星传输

  1997年10月16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广播节目(单声道)同黑龙江卫视节目一起打包,采用数字压缩方式,通过亚洲二号卫星播出,覆盖人口30多亿。

  3.光纤传输

  2000年10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原第一套节目)、生活文艺广播、交通广播、妇女儿童广播4套节目通过黑龙江省网络公司的SDH(同步数字体系)平台向全省传输。

  2003年12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启动生活文艺广播、妇女儿童广播、音乐广播3套专业频率全省调频覆盖工程,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节目停传,更改为音乐广播向全省传输。

  五、调频发射系统

  1986年8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立体声广播开播,采用哈尔滨广播器材厂1千瓦电子管立体声科研样机,用FM104.5兆赫兹发射,实现全国首家立体声广播。由于科研样机性能不稳定,1988年购置哈尔滨广播器材厂HGHG3型1千瓦调频发射机,前级实现固态化。

  1993年8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金融广播、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儿童广播,利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FM104.5兆赫兹SCA副信道播出。8月28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正式开播。采用已有的哈尔滨广播器材厂1千瓦电子管科研样机用FM99.8兆赫兹发射,单声道播出。

  1994年8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FM104.5兆赫兹和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FM99.8兆赫兹扩容至10千瓦,购置北京双桥广播设备厂的10千瓦TF-520 电子管调频发射机2部,交通广播也变为立体声模式播出。

  黑龙江广播电视塔的建成,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发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2000年9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调频发射机房搬迁到黑龙江广播电视塔。10月1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广播改名为妇女儿童广播,从副信道播出改为调频立体声播出,通过10千瓦电子管发射机用FM102.1兆赫兹频率发射。为了加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在城市的覆盖,10月16日,购置美国BE公司1千瓦FM-1C1型全固态立体声调频发射机,用FM94.6兆赫兹覆盖哈尔滨市及其周边。

  2001年,购置美国BE公司3千瓦FM-3C型全固态立体声调频发射机,用FM95.8兆赫兹发射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金融广播节目,金融广播从副讯道播出改为调频波段播出。2003年1月28日,金融广播节目停播,改为音乐广播节目播出。

  2002年,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FM99.8兆赫兹、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生活文艺广播FM104.5兆赫兹设备更新,购置两部美国HARRIS公司Z10CD型10千瓦全固态发射机。由于进口发射机采用全固态技术,性能比较稳定。同时购置的陕西广播设备制造厂(762厂)1部10千瓦固态调频发射机,供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妇女儿童广播FM102.1兆赫兹发射使用,但性能不太稳定。

  2005年1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儿童广播(97频道)开播,购置北京吉兆3千瓦立体声全固态调频发射机,采用FM97兆赫兹频率播出。2月,94.6兆赫兹发射机扩容,采用北京吉兆3千瓦全固态调频发射机,覆盖范围扩大到尚志市玉泉镇、宾县等地。

  六、全省调频广播覆盖

  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覆盖范围成为各台竞争的有力手段,为了扩大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生活文艺广播和交通广播的覆盖范围,1995年黑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803台,用10千瓦电子管发射机发射生活文艺广播(FM93.5兆赫兹)节目。1999年11月,增加1台10千瓦电子管发射机发射交通广播(FM91.9兆赫兹)节目。调频覆盖范围扩大到哈尔滨市以东的依兰、方正县等地。

  1999年11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804台用2部10千瓦电子管调频发射机发射生活文艺广播(FM97.5兆赫兹)、交通广播(FM93.9兆赫兹)节目,调频覆盖范围扩大到哈尔滨以东至牡丹江地区。

  2002年7月,在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的支持下,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利用省局下拨的发射设备和当地现有频率,启动了交通广播的全省调频覆盖,采用黑龙江省网络公司的SDH干线网作为信号传输方式。至2002年12月,在全省建立了10个发射点,分别是:黑河市:频率106.9兆赫兹,功率1千瓦;北安县:频率106.7兆赫兹,功率1千瓦;海伦市:频率99.8兆赫兹,功率1千瓦;绥棱县:频率106.9兆赫兹,功率1千瓦;铁力市:频率90.5兆赫兹,功率1千瓦;伊春市:频率100.9兆赫兹,功率1千瓦;安达市:频率106兆赫兹,功率3千瓦;齐齐哈尔市:频率96.3兆赫兹,功率1千瓦;双鸭山市:频率97.1兆赫兹,功率10千瓦;建三江地区:频率89.8兆赫兹,功率1千瓦。

  国家广电总局把2003年确定为“广播发展年”,黑龙江省广电局对“广播发展年”非常重视,把广播发展作为全局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在2年内实现省电台各专业频率覆盖到全省的工作目标 ,2003年年初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对全省覆盖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收测,全面掌握了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生活文艺广播、交通广播、朝鲜语广播几个频率在全省的覆盖情况。10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了生活文艺广播、妇女儿童广播、音乐广播在12地市的调频覆盖工作。11月末,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技术处重新对省内频率进行了调整,使省台在各地市调频覆盖的频率数量由原来的两个(新闻广播、生活文艺广播)增加到5个左右,并将99.8兆赫兹频率指定给交通广播,为后来的同频覆盖打下基础。年末,为了加快各频率的覆盖工作,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技术中心杨春建、何大强、杨国栋、于淇、孙庆和专门从事覆盖工作,至2004年6月,完成了齐齐哈尔、牡丹江、双鸭山、伊春、七台河、黑河、绥化、加各达奇8个重要中心城市的3个专业频率覆盖工作。

  七、计算机网络中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内改变工作方式,提高信息化程度,提高效率;对外进行信息整合,实现多媒体多维传播。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成立数字化中心,建立电台的音频网、办公网和互联网站三大网络。

  (一)数字化中心

  1999年7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在总编室下设网络中心,负责电台内部办公网络的筹建,当时人员只有3名,硬件设备只有1台DELL服务器和3台办公电脑,没有计算机机房,服务器只好在黑龙江广电局的计算机机房托管。

  为了进一步加强电台数字化的推广力度,2000年6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成立独立的数字化中心,在原有的网络中心职责之上又新增加了对台内音频制播网络的管理,和对全台数字化进程进行整体规划的职能。

  (二)音频制播网

  1998年4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就开始筹建以硬盘和网络播出为核心的音频制播网络,11月第一批投资300万元购进英夫美迪A3音频采访、编辑、制作和播出系统,包括8套播出工作站10套录制编辑站、3套管理工作站。磁盘阵列容量186G,大约相当于存储节目1 300小时,百兆交换。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向数字化广播全面过渡。

  1999年4月19日11时,音频制播网络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二套朝鲜语广播开始试运行,这标志着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制作播出开始步入网络化时代。至2000年7月,5套节目全部采用音频制播网络播出。
2001年底,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完成音频制播系统的扩容工作。音频存储能力增加到720G,可以存储6 700小时的节目。

  2002年10月~2003年年初,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对音频制播网络进行升级,系统软件版本由A3升级到S1,数据库由原来的ACCESS升级成大型SQL数据库,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客户端编辑软件由四轨升级为八轨,提高了编辑记者的音频编辑能力。

  2004年12月,对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音频网络进行了升级,网络连接从服务器到楼层交换机达到千兆,楼层交换机到终端编辑器达到百兆;音频存储达到2T,相当于可以存储2万小时的节目;同时还重新完善了音频备份手段,使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音频系统实现了2次备份,保证了音频网的安全。截至2005年底,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共有音频工作站48台,一播四播出工作站2台。

  (三)办公网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稿件的编辑从1992年8月开始正式使用自主研发的BNS新闻编播系统。当时的BNS新闻编播系统共有10台编辑站,具有稿件编辑、提交、审批、远程传稿等功能,1997年7月,实现全省市(地)新闻微机联网,为发挥广播的整体优势、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提供了保障。但由于该新闻编播系统开发较早,整个编播系统完全基于DOS操作系统,随着WINDOWS操作系统的日趋完善,BNS新闻编播系统也逐渐显露其弊端。

  1999年8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购置100台联想奔月电脑,基本做到了新闻中心编辑、记者人手一台电脑,办公自动化正式在全台普及。由于原有的BNS新闻编播系统已经不适应新闻编辑自动化的大范围普及,10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购置方正文稿系统,并在全台范围推广使用。自此,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逐渐摆脱了手写稿的历史。

  2001年初,黑龙江电台TRS新闻资料全文检索系统正式启用,实现了全台新闻资料的共享和检索。3月,新华社稿件系统接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网络,电台记者第一次通过卫星接受新华社最新稿件。5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在硬件上为电台网络增加了防火墙、在局域网内安装了网络杀毒软件。10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网络通知系统开通,使电台所有通知发布完全通过网络完成。

  2004年12月,在中心机房增加了功能更加强大的核心交换机,楼层采用了三层交换机,网络实现千兆到楼层,百兆到桌面。

  2005年1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完善了内部网站的建设。在办公通知的基础上,制作了内部网的网页(www.nbw.com),并在内部网的网页上嵌入了楼层制作间的监控系统,使全台都可以及时看到楼层制作间的空位情况,使音频站的共享程度达到了最大化;内部网还集合了TRS新闻资料系统、新华社信息系统、电台考评系统和通讯录等;同时配合电台历次重大活动,内部网还把相应的音频和图片等资料上传到网上,保留了电台的历史档案。8月和11月,为改善编辑记者办公条件,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又购置100台办公电脑,充实到采编一线,对台内大部分可再利用的电脑进行了升级。

  (四)互联网站

  2000年1月开始,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租用联通公司哈尔滨分公司的1条2M专线,供电台互联网站及全台记者上网使用。为了保证网络的安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还购置了专门的硬件防火墙及网络杀毒软件。3月16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对外推出官方网站——龙广在线,注册国际域名采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外呼号即www.am621.com。

  2001年5月13日,妇女儿童广播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塔母亲节现场直播活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尝试进行了 “网上直播”。这在黑龙江省还是第一次,对于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展具有一定开创意义。

  2003年3月,龙广音乐网(www.fm958.com)正式开通。10月,新大学生时代网站(www.newschooltime.com)正式开通,这是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首个以节目为依托建立的网站。

  2005年1月,97频道网站(www.fm97.cn)开通。3月开始,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网站启用www.hljradio.com域名,并将其定位为全台官方网站“龙广在线”的网址,原www.am621.com网址改为龙广新闻网,使网站定位更为合理。7月,都市女性网站(www.fm1021.net) 正式开通。8月,“龙广在线”网站还利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大量音频存储的优势,向网络有声期刊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开设了有声期刊专页,在页面上第一次实现了文字介绍与音频播出的同步。10月,龙广交通网(www.fm998.com.cn)正式开通。11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网站利用音频淘汰的800G阵列,使网站音频存储量首次突破1T,成为黑龙江省内最大的广播音频播出网站。

  八、广播基础设施

  1993年3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完成系列台4个直播间、2个导播间共计127.7平方米机房的改造装修。同时完成了6个调音台、9个开盘机、8个盒式机、数字钟、光盘机等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

  1994年3月,为了改善播出质量和工作环境,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重新装修了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直播间,为省一套节目和文艺台更换了2台进口调音台。设备的更换,不仅改善了播出质量,也为安全播出打下基础。另外,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还对控制室的用电线路进行了改造,消除了事故隐患。

  1994年5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投资60万元购置2部10千瓦调频立体声发射机、假负载、稳压电源及天线倒换系统,不仅确保了安全播出,还扩大了覆盖。同时,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还投入3万元装修了调频机房,大大改善了工作环境,使值机人员可以在隔音隔辐射的监听室进行检测工作。

  2000年10月1日,黑龙江广播电视塔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塔总高度为318米,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钢结构塔。塔楼位置基本按照黄金分割线比例确定,即、下塔楼(一层)高度为180米,旋转厅(二层)为185米,观光平台(三层)为188.8米。上塔楼一层高度为206米,二层为210米,上塔楼以上为天线区,高度为100米,也就是218米起至318米止。调频发射机房搬迁到黑龙江广播电视塔,调频发射机房按播出四套调频广播设计,为保障发射安全,设有一备四的备机倒换系统,天馈线采用四功器将高频信号送入天线。

  2001年9月黑龙江省新的广电中心建设开始建设,2004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

  从2004年11月15日开始,黑龙江朝鲜语广播在新大楼正式开播,到12月10日生活广播最后搬迁到新大楼,在短短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完成新闻广播、交通广播、生活广播、女性广播、音乐广播、朝鲜语广播6个频率的技术搬迁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次技术搬迁,使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全面数字化的标准。目前黑龙江电台使用的数字音频矩阵居世界领先地位,它不但能够实现广播音频信号的完全自动调度、监控,同时为下一步广播实现完全数字化打下了基础。此外,在电台网络化方面,实现了千兆交换,安全性、冗余性大幅度提高,全面提升了电台的编播自动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