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电视广播技术

第二节 电视广播技术



  一、节目制作

  (一)电视转播

  1983年,黑龙江电视台自英国安培公司引进模拟五讯道转播车,1991年更换摄像机,由原安培BBC20升级为SONY BVP70;1996年对转播车视音频系统进行改造,摄像机更换为日本池上公司HL-55摄像机,切换台采用SONY 3200CP,整车技术水平达到当时主流广播级模拟复合系统。2002年更换转播车车体,由原来雪弗兰更换为东风,车体车载视音频系统重新集成。

  为迎接1996年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第三届亚冬会),确保赛事转播,1995年7月开始建设黑龙江电视台台第一套EFP转播系统,该EFP为模拟复合系统,采用箱载式,集成4个讯道(后扩容为6讯道),切换台使用一级半 SONY 3200P,摄像机为日立F3。该套系统为黑龙江电视台对外转播及临时演播室搭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黑龙江电视台开始试制10讯道全数字电视转播车,并于2001年6月投入使用,车体长15.2米,具有9套数字摄像机和1套无线微波摄像机十个讯道,系统配置齐全,切换台为SONY DVS7250,摄像机为日立SK-2700P。该车是当时全国最长、设备一流的全数字转播车。该车采用拖挂式,车头与车体可以分离,车体采用侧拉箱式,使空间得到进一步阔展。该车是黑龙江电视台历史上第一台大型转播车。

  2001年,黑龙江电视台试制三讯道标清电视转播车并投入使用,该车包括2个有线讯道和1个无线讯道,长7.1米、宽2.1米、高3.65米,突出新闻转播特性,方便灵活,功能完备。车载系统选用主流配置,切换台使用飞利浦DD10,摄像机为LDK9000。

  (二)电视演播室录制

  1990年,黑龙江电视台800平方米演播室节目制作系统正式投入使用,结束了演播室内使用转播车的历史。该系统能实现大型综艺类节目的直播录制要求,为黑龙江电视台日后节目的丰富多彩打下了基础。

  1991年,第七届全国冬运会在哈尔滨举行,为此黑龙江电视台台增加了1个400平方米演播室用于相关节目制作。

  1996年2月,黑龙江电视台150平方米演播室建成并正式投入亚冬会的直播包装,使黑龙江台演播室正式进入模拟分量时代。5月,800平方米演播室视音频系统升级为亚冬会高山滑雪转播系统。

  1998年5月,黑龙江电视台李宏志、王洪涛、周宏飞、李晨辉建成首座数字化新闻演播室—476新闻数字演播室,该演播室系统在播出安全性,系统先进性都大大提档升级。黑龙江电视台在此之前的新闻节目制作流程都是录制主持人导语,再串联片子的流程,476新闻数字演播室完成后《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也完成录播到准直播,升级到直播的技术制作流程。

  2000年,800平方米演播室周边部分设备包括摄像机等数字化改造;4个小型数字化演播室建成,标志着黑龙江电视台台演播室已正式迈入数字化门槛。同年,黑龙江电视台李宏志、王洪涛、王黎明建成另一座数字化新闻演播室—537新闻数字演播室,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共度晨光》节目在此演播室直播,演播室摒弃了传统舞美装修形式,首次采用了开放式演播室的概念,主持人后方就是编辑网,主持人出镜时编辑记者正常工作,开放式演播室在以后演播室舞美形式上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2004年12月,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夜航》《共度晨光》等新闻节目分别使用新址的3号7号8号新闻演播室,特别是《共度晨光》使用的3号演播室是黑龙江电视台新址标志性演播室红宝石演播室,《新闻联播》所在的8号演播室还使用了香港捷图公司安装集成的轨道摄像机。同月,黑龙江电视台在新址正式运行,包括亚洲最大的2 800平方米10讯道数字演播室、红宝石演播室等大中小22个数字演播室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黑龙江电视台全面实现演播室节目录制数字化。

  (三)电视音响制作技术

  自1994年底至1995年初,随着东北三省《关东人》春节联欢晚会的启动,黑龙江电视台殷宗江、苏丽萍、韩萍、龙小卫、陈鹏对黑龙江电视台当时最大的800平方米演播室音响系统进行全面更新,正式进入了现场立体声制作和直播时代。

  1996年2月,黑龙江电视台承担了第三届亚冬会电视转播及报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填补了中国对雪上运动项目进行电视直播的空白。当时自由式滑雪项目音频负责人是陈鹏,大回转项目音频负责人是龙小卫。同年,前期录制和后期制作中有音频人员全程介入的专题片《即将沉没的鹭岛》获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类一等奖(金帆奖的前身),这是黑龙江电视台首次在全国广电录制技术类评比中获桂冠的殊荣。

  1997年3月9日,陈鹏、龙小卫在大兴安岭漠河现场直播“日全食-海尔·波普彗星同现苍穹”的天象奇观,实现了中国现场直播天文现象和在最寒冷地带进行电视直播的突破。同年,黑龙江电视台着手建设录音棚项目。该项目由安恒利(国际)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负责录音棚的声学设计和施工、录音系统的设计、设备安装和调试,黑龙江电视台技术负责人王晓滨、杨枫负责项目的调研和认证,音频技术人员龙晓卫负责项目管理并和技术人员李冰茹、王芮、常全等参与设备的安装调试、系统测试和验收工作。经过3个月的施工建设,将黑龙江电视台原用于第三届亚冬会的面积为200平方米的设备库房进行了格局改造和声学装修,通过采用“房中房”的声学结构,使其在紧邻锅炉房、存在较严重的固体传声的恶劣条件下,声学指标达到了广播电视部录音棚声学指标的一级标准。该项目引进了当时世界领先水平的录音设备,其中包括英国AMEK公司生产的数控模拟调音台REMBRANDT 56CH、瑞士STUDER公司生产的数字多轨录音机D827-48及数字音频工作站Dyaxis II;话筒采用德国NEUMANN公司生产的U87、TLM193、TLM170单通道话筒和德国SENNHEISER公司生产的 BF521、BF504单通道话筒及NEUMANN的SM69、SKM 140立体声制式话筒;声音效果处理设备采用美国LEXICON 48OL、LEXICON 300、LEXICON PCM-90、EVENTIDE H3500、DIGITECH STUDIO Quad 4等数字效果器及APHEX 250压限器、APHEX 320声音激励器;控制室监听设备采用芬GENELEC公司生产的有源远场监听音箱1039A及有源近场监听音箱1030A,录音室监听设备采用美国CROWN DC-300AII、jBL 4410监听扬声器及FURMAN HR2耳机放大器、德国SENNHEISER HD 520II监听级耳机。系统工艺严格按照广电部系统施工要求。经测试,系统指标达广电部音频系统电声指标甲级标准。该项目1999年获黑龙江省广播电视系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1年,黑龙江电视台陈鹏负责完成十讯道标清转播车的音频系统集成,该项目获2002年东北地区电视技术质量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电视转播车为当时国内最长车体的转播车,采用了最先进的设备进行系统集成,该转播车承担了亚洲冬季运动会、世界速滑锦标赛、斯坦科维奇杯国际篮球赛、省人民代表大会等重大节目的转播。

  (四)电视舞台显示技术

  1993年,黑龙江电视台引进深圳康佳电视机厂的一组可拼装、拆卸的彩色显示屏,是黑龙江电视台首次在舞台上使用这种舞台显示技术,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巨大的屏幕都有很宽的边框,成组装在一起更会在图像中产生明显的黑格,而且这种彩色屏幕通过摄像机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还有滚帧现象,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仍然是舞台显示技术的飞跃。1996年2月初,购进宁波生产的GQY彩色显示屏。这种屏幕虽然也是可拼装的单个显示器,但是边框小了很多,并且用的是背投影技术,录制出的画面无滚帧现象,基本解决了当时面临的问题。但这种屏幕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比如图像中还是有明显的黑边,而且长时间使用会使显示出来的图像发灰、亮度弱。2000年,黑龙江电视台引进日本NEC公司的BARCO(P-10)彩色显示屏(LED技术),无论色彩、亮度、清晰度都满足了舞台的所有呈现要求。在这个基础上,2004年黑龙江电视台引进北京星光公司的LED彩色显示屏。

  (五)节目后期制作及网络技术

  1997年,黑龙江电视台购置3套AVID非编系统,这是黑龙江省首次引进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后期制作设备。它打破了传统录像机对编系统的线性编辑思想,采用非线性编辑的方式立即在专题片制作、MV制作、节目包装等领域独占鳌头,使当时的《开心擂台》《黄金假日》等多档栏目发生了质的变化,节目品质大幅度提升。

  1998年,黑龙江电视台引进全数字化特技合成机房,该机房配备SONY全数字化的切换台、特技机、编辑机、调音台、录像机等设备,全部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多版制作图像质量损耗低,在历年春节晚会、大型综艺节目的制作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1999年,黑龙江电视台新闻部开始建设新闻文稿系统,新闻编辑走进网络化、无纸化时代,实现了文稿创作、审核、配音、编排、评等定级等功能。2002年,新闻系统扩展到全台,建立了总编系统,新闻直播编排、节目编排都还依托着这套系统。

  2001年,黑龙江电视台汪欣、门锐建成全国第一个MPEG-2压缩格式的非编网,虽然只有8个工作站,但实现了25Mb码率的读写。该网络承担了当时黑龙江电视台5个频道的节目包装和节目宣传工作,每天制作的播出带达十几个小时。

  2002年,黑龙江电视台李洪志、周宏飞、张云龙建成25个站点的新闻非编网,是当时全国第一个大规模、功能齐全的新闻非编制播一体网。当时全国仅有几家电视台有非编网,并且规模不超过8个站点。该非编网包括收录、编辑、配音、审片、演播室播出等25个站点,为2004年的全台节目制作网络化的顺利实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4年,在新的广电中心,新闻网、制作网、收录网的全面投入使用,黑龙江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开始全部转向以非线网制作为基础的网络化制播体系中,从此,黑龙江电视台基本就不再使用传统对编设备。

  2005年,黑龙江电视台技术部廉士勇主持建成黑龙江电视台数字电视平台。该平台为DVB制作与播出一体化设计。包括DVB收录、DVB节目制作、DVB监控、DVB内容管理平台,全程采用TS流处理,保证了节目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可与DVB播出、IPTV等系统实现无缝连接,其内容管理平台系统具有支持增强式电视、数据广播、数字电视新业务的拓展等优势。DVB播出实现了22个NVOD数字频道、3个专业频道和6个移动电视频道节目播出及现场信号直播延播的任务,且为系统的后续扩展留有足够的空间。系统设计完全符合国家有关数字电视相关标准和规范及DVB标准。

  (六)节目前期采集设备

  1986~1991年,黑龙江电视台前期设备采用索尼1820摄像机、索尼4800录像机。当时摄像机与录像机分为两部分,中间通过电缆连接,拍片时由一个人负责摄像,另外一人负责录像,也就是所说的背包机。以后陆续购进JVC1900 、日立555、日立888,松下FP—22,池上79E、索尼MP3,MP3—APK等型号的摄像机。以上摄像机均为摄像管摄像机。摄像管摄像机分为单管摄像机、双管摄像机、三管摄像机。

  1991年后,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摄像机的功能和参数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固体摄像器件的发展促使摄像机制造业迅速发展。CCD摄像机研制成功,CCD图像传感器代替了摄像管,传统的背包录像机,也被摄录一体机代替。黑龙江电视台在这期间对摄像机进行了更新换代。1992年,黑龙江电视台引进12套日本产索尼BVP-7P/BVV-5PS模拟摄像机,4套日本产日立SK-F2SZ/BVV-5PS模拟摄像机。1995年,黑龙江电视台为了转播亚洲冬季运动会,引进了11台日本产池上HL-43/PVV-3P,及11套池上MⅡ,日立Z1超8摄像机。

  1996年7月,黑龙江电视台组建ENG设备管理科,全台各部门的ENG设备集中起来统一管理(新闻部除外),共收集有29套摄像机。其中摄像机有索尼BVP-7P/BVV-5PS,日立SK-F2SZ/BVV-5PS,池上HL-43/PVV-3P等。外录设备还有6~9英寸交直流彩色监视器,直流镍铬电池,电池充电器,交直流转换器,摄像机三脚架和各种采访话筒等。

  1998年,黑龙江电视台引进荷兰PHILIPS (飞利浦)LDK—120数字摄像机PHILIPS DVCPRO 摄录一体机,所有的视、音频信号处理均是在数字范围内进行的,没有模拟预压缩、预伽玛等处理;采用了2个内部大于22比特处理的强大数字处理器DSP。以1/4`金属微粒磁带为基础,磁带小型化时长1小时。黑龙江电视台新闻部同年也开始配置9套日产池上V73数字摄像机。原先使用的池上MⅡ模拟摄像机被逐渐淘汰。黑龙江电视台在这期间还购进一批钢笔式、眼镜式偷拍机,增加了记者采访的手段,使节目更加丰富精彩。

  2000年,黑龙江电视台新引进10套数字模拟兼容的SONY DNW-7P (SX)、3套日立 Z-1800摄像机。这是一款在向数字技术转变的同时兼容了老模拟BETACAM的摄录设备。SONY DNW-7P其紧凑轻巧的外观,加上电池、磁带和镜头部,其总重仅6千克;一个充满电的BP-L90锂离子电池支持DNW-7P边续工作165分钟,使用小型磁带最多可记录62分钟的节目;为拍摄高速移动的特体,有多种速度的电子快门;像素对比度自适应控制(DynalatitudeTM),自动跟踪白平衡(ATW) 等特点都非常适于外出录制节目,深受摄像师的喜爱。新闻部在这一年也配置了16台松下D800数字摄像机。

  2001年,黑龙江电视台引进16套SONY DNW-7P摄像机。2002年,黑龙江电视台购进2套SONY HDW-750CE高清晰度摄录一体机进行一些节目的摄制创作。该机采用了220万像素的2/3型POWER HAD CCD 传感器,体积小、重量轻,可提供优异的图像质量,其有效像素数为1920×1080。

  2003年,黑龙江电视台在新闻部投入使用16套松下广播级摄录一体机AJ—D910数字摄像机。该摄像机部分配备了最新开发60万像素IT-3CCD,这种CCD具有宽高比兼容性,摄像师可以随时在16∶9和4∶3的幅型比之间进行切换。AJ-D910WA采用1/4″录像机机芯,结构紧凑,重量轻,整机在全负荷工作环境下只有6.6kg。高信噪比(一般不低于61dB)。录像机部分采用了先进的DVCPRO50格式(50Mb/s),该机除了以DVCPRO50格式(50Mb/s)记录外,还可以以标准的DVCPRO格式(25Mb/s)进行记录,加倍录制的时间。即使是第一次使用DVCPRO50摄录一体机,操作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2004年,新购置13台日本松下AJ—908MC 摄像机。该摄像机采用了2/3英寸的60万像素3CCD图像系统,再配上逐行扫描功能和新款的12比特DSP芯片,因此其图像质量十分优异。

  二、电视节目播出、发射及传输技术

  (一)电视节目播控技术

  1986年,黑龙江电视台播出中心采用Z80单板机为核心的半自动控制信号切换播出系统。配备索尼视频切换台、音频调音台。信号源有3类,外来中央台信号、本台演播室信号、盒式录像机信号以及同步信号、测试图信号等。其中录像机型号为2台BVU,3台VO录像机。每天播出一套节目,5个小时左右。

  1990年初,黑龙江电视台王力伟等对播出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美国自动化播出系统,实现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的节目信号切换。播出串联单输入微机,操作菜单由计算机屏幕显示,节目播出时长、下一节目切换倒计时时长、信号源等播出设备信息和播出状态一目了然,保证了信号切换的精度,提高了安全播出的可靠性。此次技术升级,锻炼了技术队伍,为播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开始,筹备二套节目,经过1年的努力,二套节目于1993年6月28日正式开播,每天播出十几个小时。同年2月,黑龙江电视台马晓波带领相关技术人员独立完成全台节目信号控制调度中心——主控机房建设任务。采用20x20的矩阵,将4个演播室,中央电视台、微波机房、发射机房、播出中心等各路信号实现自由切换调配。建立各演播室、播出机房、发射机房全台时钟控制系统、信号同步系统、联系通话系统。填补了建台以来,没有节目信号调度、控制处理中心的历史空白。

  1997年,采用上星设备(美国),将黑龙江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信号,经信号编码、复用、调制一系列技术处理,通过光纤传输至卫星地面站。1997年10月16日,第一套节目正式通过亚洲2号卫星传输,覆盖中国全境及亚太5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8年,对一、二套播出系统进行改造。分别建立设备机房和播出控制监看操作机房。为确保供电安全,添置一套10千伏安,延时10分钟的UPS不间断电源(美国)。增加了视频信号降噪处理设备(美国)、音频电平自动增益处理设备(美国),10路通话系统(美国)。播出系统日趋完善,技术先进程度进入省级台领先行列。6月28日,第一套节目实现24小时全天播出。

  2001年3月,有线4个频道的播出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黑龙江电视台播出数量达到6套节目,每天播出节目100多小时。

  2005年1月,黑龙江电视台的技术设备全面实现了数字化,从信号采集、制作、播出到存储整个过程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节目信号的上载存储、处理和播出流程,全部实现数字化的硬盘播出模式。播出中心实现了由模拟到数字的全面升级和转化,播出中心迈向数字化播出的全新时代。卫视频道、影视频道、法制频道、公共频道实现全天24小时播出,文艺频道、都市频道、少儿频道达23小时的播出量,每日总播出量达165小时。

  (二)电视发射技术

  1989年,黑龙江电视台王勇、孙泓、汪欣、车辑等先在1台发射机上试验改造,运行一段时间稳定后,于1990年又在其余3台发射机上进行了改造。改造后降低了运行成本和维护费用,减少了维护强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89~1990年,黑龙江电视台发射机房开始进行发射机固态化改造。当时发射机房共有4台10千瓦电子管发射机,放大级使用的放大器件是电子管,分三级串联放大到额定功率输出。电子管使用寿命短,维护成本高,更换麻烦,效率低。固态化改造就是将电子管放大器用半导体放大器取代。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还无法做出大功率的固态放大器,因此只对发射机前级电子管放大器进行了固态化改造。

  1992年,黑龙江电视台准备开播第二套节目。当时位于哈尔滨市中山路广播电视大厦13楼的发射机房因面积不够,无法增加新的发射机,原楼顶的发射天线也没有位置安装新的天线。于是在大楼16层新建了发射机房,将13楼发射机房整体搬迁到新的发射机房;在大厦前空地上新建一座电视发射塔,安装了新的发射天线。新建的发射机房总面积并没有增加,但对机房布局重新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新增加的一套节目的两台发射机(主备机)顺利的进行了安装。原楼顶天线高度为80米,新建塔高180米,大大增加高度,使得无线电视的覆盖范围和覆盖效果都较从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该项目获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0年,在位于哈尔滨市开发区的黑龙江广播电视塔三楼新建发射机房。新机房面积更大,环境更好,发射机房也更加先进,机房设备全部更新,发射机使用了技术先进的进口全固态发射机,监控检测设备使用了先进的IT和网络技术,发射机房工作方式实现了远程监控,无人值守方式。播出信号通过光缆由中山路广电大厦送到龙塔发射机房播出,发射机工作的监测信号通过光缆由龙塔送回中山路广电中心,技术人员在中山路广电大厦远程对发射机进行监测并发出控制指令。先进的工作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负责发射机的工作人员由原来的20多人减少到10人左右。负责机房论证、设计和建设由孙泓、车辑、王剑峰、于智等完成。该项目获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5年,全国开始流行数字地面广播。黑龙江省电视台孙泓、于智、张志涛等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开始建设黑龙江省第一个数字电视发射机房。经过论证,播出标准采用了当时在技术上和应用上都十分成熟的欧洲标准DVB-T。建成后的数字电视广播使用了2个频点对外播出,总计播出6套经过压缩的电视节目。数字发射机房建在龙塔190米,使用了2台哈里斯数字发射机,为适应龙塔的旅游观光需要,发射机采用的是水冷方式,更加安静,也更加清洁。数字发射机建成后,经过测试,其接收效果和覆盖范围,都远远超过模拟发射机。该项目获得了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卫星电视传输技术

  1997年初,王勇、王庆山、杨波等开始在哈尔滨市松北区月亮湾兴建黑龙江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10月16日建成,黑龙江电视台一套节目、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开始上星播出。播出使用亚洲卫星公司亚洲二号卫星,C波段,实现了黑龙江省广播电视节目在亚太地区的卫星覆盖。

  2000年,黑龙江电视台购进便携移动卫星站,归地球站管理、使用。设备采用KU波段传输卫星信号,最大输出功率为350瓦。同年,黑龙江电视台马宁志跟随节目组使用便携移动卫星站实现国内首次登珠峰电视直播,提高了黑龙江广播电视的知名度。

  2002年1月,王勇、董宝喜对便携移动卫星站进行改造,集成为DSNG(数字卫星新闻采集)卫星车。卫星车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节目的转播效率。

  2003年12月26日,亚洲二号卫星出现故障。在国家广电总局统一协调下,黑龙江广播电视上星节目由亚洲二号卫星转移至亚洲3S卫星播出。

  2004年,由王勇、车辑负责的地球站L波段光回传系统建成投入使用。作为新广电大厦配套工程,该系统配置八个L波段信号回传通道,可以作为信号源为台内提供常态卫星节目和收录节目素材。

  2005年3月,地球站对上行系统高功放进行升级改造,将原有750瓦C波段行波管高功放升级为3 000瓦C波段速调管高功放。该项目由王勇、车辑负责。大功率高功放投入使用,提高了地球站上行系统抗非法干扰能力,为播出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