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人工影响天气

第五节 人工影响天气



  一、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技术

  1986年有57个市、县和部分农场开展高炮增雨防雹作业。人工增雨防雹高炮93门,作业影响面积约7 000平方千米左右。

  1989年,为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水平,黑龙江省人工降雨办公室在绥化、海伦、望奎等县(市)的2.6万平方千米的区域建立了地面人工增雨试验区,共布设17门高炮、一部711天气雷达、100余个雨量观测点和15部甚高频电话,采用雷达指挥作业,通过加密的雨量资料进行效果检验。通过2年试验,总结出统一指挥、联合作业的技术方法。1990年在宾县建立人工防雹作业技术试验区。宾县烤烟种植面积大,多雹灾,对烟田危害重。为总结防雹作业技术,在试验区内布设高炮9门、车载711天气雷达1部、甚高频电台12部。结合防雹抗灾作业进行为期3年的作业技术与作业效果研究,连续3年使80万亩农田未受雹灾,作业效果明显,总结出人工防雹作业技术。到2005年有80个市、县(区)、79个农场使用高炮和火箭发射架进行作业。全省高炮总数达738门(不含部队农场46门),其中63个市、县(市、区)布设作业高炮473门,其中有48个县(市、区)作业高炮(含火箭)为5门以上, 23个县(市、区)为10~21门(部)。农垦总局近80个农场有作业高炮265门。全省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约达9.3万平方千米,基本适应农田抗旱需要;防雹作业防护面积约为2万平方千米,高炮(火箭)作业规模居全国各省前列。

  二、发射式航空焰弹催化系统

  为了提高飞机增雨催化技术水平,从1989年起黑龙江省人工降雨办公室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国营建华机械厂共同研制机载发射式航空龙B—1型焰弹系统。经4年的开发研制与试验,1993年1月通过了经国家气象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该焰弹在不同风向条件下平均射程160~180米,在气温-7.5℃至-20℃时成核率可达1015/g·Agi,在高温段的成核率、核化速率尤于美国、俄罗斯焰弹3倍多,达国际领先。不仅适应层状云催化作业,也可用于积状云外围作业。龙B-1型航空焰弹发射系统从1992年起,先后投入黑龙江省以及河南、深圳等省市飞机增雨作业使用。此项研究成果199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2年又完成了龙B-1型焰弹发射系统的改造研究,形成龙B-2型焰弹系统。龙B-2型焰弹发射系统在2003年后投入黑龙江、浙江省飞机增雨作业使用,2005年11月出口到古巴用于人工增雨作业。

  三、人工影响天气多尺度技术系统和催化系统

  黑龙江省人工降雨办公室科技人员与国内知名专家合作,从1986年起经过10年的研究与试验,在国内首次把计算机通信网络、地基遥感、卫星遥感、雷达组网、图形图像工作站、专家系统、中尺度数值模拟和云降水数值模拟等20世纪80年代先进技术有机结合,综合应用,建立了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系统。在增强作业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提高作业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95年连同焰弹催化作业技术系统,通过优化、完善和改进,形成省级预警、区域指挥、空地传输、催化技术以及各级资料处理等一批最新应用系统软件。到1996年推广到5个省、市、自治区,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四、大气水汽时空分布特征

  2003~2004年,省人工降雨办公室与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合作对东北地区及黑龙江省大气水汽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利用1980~2000年分辨率为2.5°×2.5°逐日各标准等压面的温度、湿度、位势高度风分场资料,计算相关的物理量场,先后对东北地区及黑龙江省的多年平均大气水汽场及各月可降水量、经向和纬向水汽输送及各月可降水量、总水汽输送特征、水汽通量散度、水汽收支及空中水资源利用的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各季的降水效率(实际降水量占空中水资源总量比),冬季大庆、齐齐哈尔不足2%,其他地区在3%~7%;5月大部地区在9%;夏季大部地区在10%~12%,但6月齐齐哈尔、大庆市及8月牡丹江、七台河和鸡西市不足10%。由于实际降水效率不高,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有相当大的潜力。

  五、省市县级人工增雨防雹作业雷达指挥系统

  2005年12月,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研建黑龙江省市县级人工增雨防雹作业雷达指挥系统,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系统采用VC为开发平台,根据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将雷达图像、闪电定位、高空资料、云图资料、作业点信息在同一界面中显示。直接调用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体扫资料,经过处理形成PPI、CAPPI、ETPPI、CR、RHI和VCS等多种产品,可同时显示雷达回波强度、速度和高度,并具有放大、缩小、移动、查询地图操作等功能。利用计算机内建立的模型实现人工影响天气预警、指挥和作业效果评估。系统采用手机短信方式与各作业点联系,实现雷达预警、指挥和评估信息的下传及作业点信息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