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篇 医学

第七篇 医学



  黑龙江省共有各级各类医学科研机构95个,其中独立院所17个,附设研究所28个,研究室50个。黑龙江省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哈医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黑龙江省医院等大学、医院和科研单位为依托,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基础医学领域,内科、普通外科、心血管外科、骨科、肿瘤科、眼耳鼻咽喉口腔科、麻醉科、超声医学科、医学诊断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医学领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等预防医学领域,克山病防治学、大骨节病防治学、地方性氟病防治学、碘缺乏病防治学等地方病防治学领域,中医基础医学、中医内科、中医外科、妇科、儿科、中医针灸科等中医学领域,药理学、中药学、中药材学等医药学领域进行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986~1990年,黑龙江省完成了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1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国家“七五”攻关课题22项。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1991~1995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厅局级以上课题200余项,国家“八五”攻关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级成果奖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7项。1996~2000年,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500余项,完成国家“九五”攻关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1项为重大项目子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56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部委级成果奖21项(教育部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卫生部二等奖1项、三等奖12项,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13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5项,三、四等奖103项)。2001~2005年,完成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 020余项。其中,“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973”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863”计划项目子课题 3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引导项目1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子项目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2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8项),黑龙江省科研课题300余项,其他科研课题56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77项,其中,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合作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省级成果奖151项。1986~2005年,黑龙江省中医科研体系逐渐形成,全省中医药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厅局级以上奖项51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13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150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349项。

  同期,黑龙江省医学界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38项。其中: “神经内窥镜的临床应用研究”“八肽胆囊收缩素对中枢神经和小肠痛觉调节机制的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系列性脾保留性手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实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消化系器官淋巴管的分布及场黏膜免疫研究”“人非小细胞肺癌和胃癌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禁闭法吸入麻醉的基础与临床学研究”“胎儿心脏病的诊疗技术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锌对慢通道的作用及与心肌损伤的关系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妇幼卫生示范县小儿佝偻病现况及防治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大骨节病病因学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全国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的病情监测、技术指导、预防和控制策略研究”“碘缺乏病的防治和研究”,分别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止泻退热微丸”,获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药与肾小管离子通道关系研究”“新型利尿剂发掘研究”,分别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抗心律失常药物离子通道靶点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