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体解剖学 组织胚胎学 病理生理学
第一节 人体解剖学 组织胚胎学 病理生理学
一、人体解剖学
1986~2000年,哈医大基础学院王云祥、赵玲辉等经过反复实验对人体标本成功注射,显示了淋巴管,成为国内淋巴管研究的起点,填补国内淋巴管研究的空白,使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全国淋巴研究中心,被卫生部指定为全国淋巴管进修基地。王云祥在国内首先编著《实用淋巴解剖学》。淋巴管研究成果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组织胚胎学
1986年,哈医大基础学院李学均等完成胚胎骨移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198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5年,哈医大基础医学院郭筠秋完成 VIP免疫神经纤维在大鼠生殖器官分布研究和血管活性肠肽在日本猴生殖器官分布研究,1996年分别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1998年,郭筠秋又完成胎脑在脊髓内移植的实验研究,199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9年,哈医大基础医学院金连弘完成大鼠胎脑在脊髓内移植的实验研究,2000年获黑龙江省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4年,金连弘完成的大鼠脑缺血组织中树突细胞的来源、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年,哈医大基础学院刘慧雯完成同种心肌细胞移植到大鼠正常和疤痕心肌组织的实验研究,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三、病理生理学
1990年,哈医大基础学院王孝铭、梁殿权、张国义、李相忠等完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及分子机理研究,199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年,哈医大基础学院朱世军、苏晓华、王孝铭、马丽英等进行缺血性心肌生物力能学变化的特点及其规律性研究,揭示了心肌缺血时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规律,199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7年,哈医大基础学院马丽英、苏晓华、朱世军等完成“八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组织内的代谢和心肌缺血的关系研究”,揭示了心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代谢特点及与心肌缺血的关系,1999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9年,哈医大基础学院傅国辉、姜小姝、朱世军、王孝铭等完成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研究,揭示了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与心血管疾病的内在关系,200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0年,哈医大基医学院徐长庆、李哲泓、李玉荣等开展丹参制剂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研究,揭示了丹参制剂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离子电流基础,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2年,哈医大基础学院李延平、刘凤芝等进行新型生化药物-生白素滴鼻剂研制及临床药效学研究,为肿瘤放、化疗导致的病人白细胞减少的治疗提供一个方便有效的方法,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2年,哈医大基础学院傅国辉、姜晓姝、杜洪清等进行人类红细胞膜带3蛋白C端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阐明了人类红细胞膜带3蛋白C端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3年,哈医大基础学院徐长庆、朱世军、王孝铭、杨宝峰、傅国辉完成氧自由基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中心作用及心肌保护研究。该项研究阐明了氧自由基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揭示了内源性氧自由基(心肌缺血/再灌注时产生)和外源性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损伤的规律和特点,并证实了丹参保护作用;证明和揭示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增多和丹参清除自由基作用;成功复制出可靠、价廉的外源性自由基(FeSO2/Vc)致心律失常的模型,并揭示氧自由基致心律失常作用的离子电流基础;揭示了丹参制剂及青蒿素、红花黄素、小檗碱等中药抗心律失常及心肌保护的电生理机制;提出并论证了“以ADP50-10表示平台期最佳”的论断,为常规微电极技术判断某药物是否为钙通道阻断剂提供了科学依据;论证了氧自由基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包括钙超载、无复流、能量代谢障碍等)中的核心作用,以及丹参保护作用;揭示了心肌缺血/再灌注反应的规律性,证明缺血40~60分钟再灌注是可逆性和不可逆性损伤的临界点;证实不同预适应方法的心肌保护作用,并揭示其机制。2005年该研究成果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