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理学
第二节 生理学
1980~1989年,哈医大基础学院徐满英在中枢痛反应神经元和受体水平上探讨了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与电针或吗啡镇痛和电针或吗啡镇痛耐受的关系及其作用的机理,观察了吗啡镇痛和传统的中医针刺镇痛之间的关系及内在的作用机制,1989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7年,哈医大基础学院孙明智等首次发现了丘脑束旁核中痛抑制神经元的存在,并提出了中枢核团内有痛抑制神经元和痛兴奋神经元共同调制痛觉的新概念,推动了痛觉生理研究的发展,1989年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2年,哈医大基础学院程治平等完成卵巢功能及其调控的研究,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七五”科技攻关三等奖。1993年,哈医大基础学院倪江以卵巢激素为观测指标,应用各种干预手段,观察卵巢功能的调节因素,并取得了研究成果,为生殖内分泌学科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5~2001年,哈医大基础学院倪江等在生殖内分泌性腺轴的研究基础上,在中药治疗不孕不育的研究中,发现有些免疫性不育可以接受中药治疗有相应的改善,并完成中药治疗不孕不育的研究。其中消抗安胎口服液对免疫性不育的应用研究, 200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6年,哈医大基础学院曹兴福等将中枢神经的调节与生殖内分泌的性腺轴联系在一起,将电生理的研究手段引入到生殖内分泌的研究中,其中蟾蜍卵母细胞膜电位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199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4年,哈医大基础学院徐满英等在中枢痛反应神经元和受体水平上以及整体行为上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与吗啡镇痛和吗啡镇痛耐受的关系及其作用的机理,CCK-8抗吗啡镇痛作用。并从小肠平滑肌细胞和受体水平上研究了CCK-8的抗吗啡作用及其作用原理,开拓吗啡成瘾与戒断症状产生的机理研究。该系列实验将镇痛和成瘾联系起来,为临床上强镇痛药物的应用后成瘾的现象的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理论依据,同时也对药物成瘾后,寻找治疗戒毒新靶点提供了科学依据。2004年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