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免疫学
第四节 免疫学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1980~1989年,哈医大基础学院王文余、马英骥、田景先、李相忠、于丹萍等完成IgE及其介导的免疫反应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机制中及I型变态反应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机理的作用研究。该项研究首次揭开了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发病机理有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参与,并且依照原理,设计了早期治疗方案。该成果大幅度提高了对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且为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经医疗实践证明,这种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机制性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并在黑龙江省和山东省得到推广。该研究成果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哈医大基础学院李殿俊、王志华、任欢、李波等进行了肿瘤生物治疗基础与应用系列性的实验研究。该项研究历时15年先后完成TIL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抗肿瘤活性、癌症与生物调节因素的研究、新型效应细胞的抗转移活性及其免疫调节、肿瘤生物治疗的应用与评估、导入TNF、IL-2基因的TIL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肿瘤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肿瘤生物治疗新方法的研究。主要成果:①LAK/IL-2腔内、瘤周、内应用、小剂量IL-2的应用及LAK前体细胞的来源等研究当时为国内外首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②IL-2和IL-4联合诱导A-LAK具有更强的增殖促进作用,增强了体内外的抗肿瘤活性。③超微结构的变化观察TIL、CD3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机理。④2种转基因细胞可协同发挥抗肿瘤作用。⑤通过体内淋巴细胞去除测定证实转基因的瘤细胞主要活化CD+8、CD+4和NK细胞亚群、阐明了癌疫苗的作用机制。⑥通过研究转染含目的基因的病毒载体靶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发现转染的细胞超微结构有明显的变化。⑦遗传毒理学实验技术进行体内、外致突变性研究发现经修饰的逆转录病毒和腺病毒转基因载体未有致突变作用。⑧巨噬细胞制备肿瘤疫苗及所采用的制备方法。⑨分析了IL-12和IL-2诱导T 细胞的分子机制。⑩CIK细胞的增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该项研究共发表论文47篇,200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5年,哈医大基础学院李殿俊、李贺书、张青媛、刘旭、田长富等完成了病毒载体的细胞因子瘤苗抗肿瘤作用及其安全性的实验研究。本研究以IL-2、B7-1、GM-CSF作为目的基因构建了重组病毒载体,转染了多种肿瘤细胞系,肺癌、胃癌、肝癌、黑色素瘤、E-L细胞等,并系统全面的研究导入目的基因的肿瘤细胞的体内外生物学活性。该研究通过研究转染含目的基因的病毒载体靶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发现转染的细胞超微结构有明显的变化,细胞表面容貌变短,数量减少,出现了大量脂滴呈片状,这一研究成果为以病毒为载体的细胞因子瘤苗抗肿瘤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及线索。2005年该成果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