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寄生虫学

第五节 寄生虫学



  一、绦虫、囊虫病

  (一)流行病学研究

  1986年5月,哈医大基础学院徐之杰等选择猪囊尾蚴病感染率全黑龙江省居中的讷河县,共查6个乡,实查居民近万人,人群囊尾蚴IHA阳性率为0.84%。表明黑龙江省囊尾蚴病感染率很高,阳性率与居民生活水平、卫生习惯和卫生知识有关。该项研究成果1988年获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院寄生虫学教研室1992~1995年,共驱线虫475条,除牛带线虫4条、阔节裂头绦虫1条外,均为猪带线虫,证明黑龙江省以猪带绦虫感染为主。

  (二)免疫机理的研究

  1989~1991年,哈医大基础学院徐之杰等研究了体液免疫的作用,检测表明囊尾蚴病患者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患者的总IgE水平与特异性IgE同步增加。皮肌型患者因囊尾蚴易将可溶性抗原释放人血,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IgE,而脑型患者因血脑屏障的作用使囊尾蚴抗原不易与免疫细胞发生反应,故IgE水平较低。检测证明,囊尾蚴病患者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的阳性率及血清中组织胺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在囊尾蚴抗原作用下也可出现明显的脱颗粒反应。表明囊尾蚴病患者血清中存在特异性IgE,致敏的肥大细胞在囊尾蚴抗原作用下发生脱颗粒反应,释放出组织胺等生物活性物质。肯定了IgE及其介导的免疫反应参与囊尾蚴病的发病过程。该项研究成果199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2~1996年,哈医大基础学院徐之杰等研究细胞免疫的作用,证明单纯中性粒细胞、单纯抗体、单纯补体对六钩蚴均无明显杀伤作用;研究红细胞的作用,检测发现囊尾蚴病患者RBC膜C3b受体花环率与对照组比明显下降,提示RBC发挥红细胞免疫粘附的辅助能力减弱,RBC膜IC花环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说明IC参与囊尾蚴病的发病过程;研究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协同作用,证明囊尾蚴病患者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的阳性率及血清组织胺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研究补体的作用,实验证明单纯抗体不能损伤囊尾蚴,可能与缺乏补体有关。随补体的消耗,免疫血清对囊尾蚴的攻击作用逐渐减弱,说明在抗囊尾蚴免疫机制中有补体参;研究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作用,实验表明囊尾蚴病人血清中CIC明显高于正常人;研究细胞因子的作用,检测了囊尾蚴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诱生IL-2、IFN-v和TNF水平,以及血清中sIL-2 R、IL-8水平。结果患者PBMC产生IL-2及IFN-v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研究粘附分子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虫体某些抗原也能激活巨噬细胞等吞噬细胞,引起CD11b表达增加,有助于杀伤囊尾蚴,这也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免疫。上述猪囊尾蚴病免疫机理的系列研究成果199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三)免疫诊断研究

  1995年,哈医大基础学院王凯慧等用 Sepharose 4B提纯猪囊尾蚴尿素溶性抗原和水溶性抗原,分别各分离出两组蛋白质,用ELISA法测囊尾蚴病人、包虫病人和肝吸虫病人血清。结果显示:这四种抗原均有与其他寄生虫产生交叉反应成分,但S1Ag-u和S2Ag-u明显少于S1Ag-w和S2Ag-w。尤以S1Ag-u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证实尿素溶性抗原在诊断上的应用价值。该项研究成果199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哈医大基础学院徐之杰等通过对233例皮下结节活检证实囊尾蚴病的病例分析发现,在实际工作中,IDT、IHA、ELISA的检出率各在70%左右,低于方法学研究的检出率,检出率与感染程度有关。指出部分患者单靠免疫诊断指标难以确诊,免疫试验阴性者,也不应贸然否定诊断,尚需配合其他诊断手段,以防漏诊。提出体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可能影响抗体的检出。该项研究成果199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二、弓形虫病

  1980~1998年,哈医大基础学院李雅杰等对329例弓形虫血清学试验(IHA)阳性者的脑脊液作了弓形虫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为9.1%。而直接涂片法和普通试管离心法检查,阳性率分别为0.9%及3%。250例已除外弓形虫病病人的脑脊液检查全部为阴性。表明脑脊液细胞收集器作为病原学检查手段,有助于弓形虫脑病的诊断。此法国内尚未应用于弓形虫病的病原学检查,此方法简单易行,脑脊液用量少,患者易接受,而且可克服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低和普通试管离心法检查需脑脊液量大的缺点。该成果199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三、蓝氏贾第鞭毛虫

  1999年,哈医大基础学院李雅杰等完成了蓝氏贾第鞭毛虫的研究。最先应用PCR技术从基因组DNA中扩增了基因的主要部分,通过对基因组基因库的筛选,位于基因组DNA上两个不同部位的3个相关基因被克隆出来并进行了序列分析。两个相同的基因(VSPrB2-1和VSPrB2-2)是以头对头方式排列,由1个3kb的中间区域分开。推导出的VSPrB2-3和 VSPrB2-1/2序列比较显示,他们的氨基酸序列有72%的同源性。1999年该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