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外科

第二节 外科



  一、 普通外科

  1980~1998年,哈医大二院陈昭民、韩德恩、吴德全、周文学、马玉林等对不灌洗器官移植进行了系列研究,包括大量的动物实验、离体器官保存和实际临床应用等研究。实验中通过对不同种动物所进行的大量的试验性移植,证明不经灌洗的器官只是切取前进行全身或局部降温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存活,说明了不灌洗移植的可行性;通过对各种不同器官的离体保存中利用生化、组化、光镜及电镜等多项指标进行的功能与形态学观察,证实不灌洗的器官在适当低温下可以保存一定时间,并且随着温度降低保存时间相对延长,足以达到临床完成移植手术的要求;临床应用甲状旁腺移植,肾、肾上腺及睾丸移植等治疗相应的疾病37例,取得了良好效果,证明不灌洗法尤其适用于小器官移植。采用不灌洗方法可以避免灌洗相关损伤,简化操作过程,缩短手术时间,改善移植物功能,提高存活质量,节省费用,易于推广,这一方法给器官移植又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避免以往在任何情况下均地采用灌洗法的弊端,为更多的病人挽救生命。该研究成果199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1988年,哈医大二院泌尿外科在国内率先研制肾脏自动灌洗器,不但解决了灌洗压力的恒定问题,减少了灌洗的相关损伤,使肾脏的切取由单侧切取灌洗转向整体灌洗切取,提高了供肾的利用率。1999年4月,哈医大二院泌尿外科完成黑龙江省首例活体亲属供肾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手术。2000年,该院泌尿外科与普外科合作,完成了黑龙江省首例同种异体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截至2000年,哈医大二院完成肾移植术400余例,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16岁,术后患者存活时间最长为18年,生活质量良好。肾脏移植手术已成为哈医大二院常规手术。

  肝移植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但供体的短缺、供肝质量不佳、排斥反应等因素仍然严重影响着肝移植的全面开展。针对这些问题,哈医大二院韩德恩、吴德全、孙世波、姜维良、陈大志等自1986年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系列研究,从实验设计到临床应用,历时8年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并取得成果:①银杏叶提取物(Ginaton)对无心跳供肝热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②供肝质量快速评价的实验研究;③IL-10基因转染供肝对大鼠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影响;④劈离肝移植实验研究。从以上各种途径探讨了延长肝移植生存的可能的实验方法,部分成果已应用于临床。并在临床研究上,提出供肝质量快速评价方法,改进了肝移植术式,研究了术后乙肝病毒复发的防治及肝移植病人的特殊营养支持等问题。1994年7月18日完成黑龙江省首例肝移植,截至2005年已完成10例,存活6例,最长存活时间已超过7年。其中包括省内年龄最大的肝移植患者(58岁),完成省内首例肝硬化病人肝移植、省内首例肝昏迷病人肝移植、省内首例肝癌患者肝移植。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9年,哈医大一院姜洪池等成功施行世界首例活体部分脾移植手术。1992年,姜洪池等为 11岁的血友病患儿蔡立丰实施活体亲属供脾劈裂脾移植术,使其有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与父亲共用一个脾脏的孩子。姜洪池等开展了脾切除后对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影响的研究,在世界上首次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了脾切除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机制,不仅为中国器官移植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出贡献,更为供体来源紧张的中国和全国数十万血友病人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路。

  1991~1995年,哈医大一院姜洪池等完成黑龙江省“八五”攻关项目“脾移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了有脾、无脾对Tuftsin因子的变化规律,并创造性地提出Tuftsin-TNF负反馈轴这一学说;研究了树突状细胞预处理对脾脏移植免疫的影响及正常脾脏基因分布概况变化,推动了中国脾脏外科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同期,姜洪池还完成国家教委出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项目“脾移植时供脾灌洗保存的实验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脾脏分段灌洗保存法,通过比较研究发现,WMO-I最适合于脾脏的灌洗与保存;对脾脏血管解剖铸型进行了离体、在体等研究,阐明了脾脏血管分布的变化规律,此项研究对脾脏移植的灌洗与保存、保脾手术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5~1999年,哈医大一院姜洪池等完成保留性脾手术的研究。2000年,姜洪池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完成ALR/IL—10融合基因的靶向表达与抗肝硬化中作用的研究;在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完成肝脾移植研究。姜洪池等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全国首例亲属活体供肠原位原血循环小肠移植、东北首例同种异体原位全胰移植、全省首例成人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等一系列器官移植成果,成功救治肝门间巨大肝母细胞瘤、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等诸多疑难病例。并编著《脾脏外科临床与进展》《实用肝脾外科学》等4部专著。2000年,姜洪池主持完成的系列性脾保留手术实验与临床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活体供脾部分脾移植获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奖一等奖;劈裂脾移植治疗血友病甲获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肝移植腔静脉阻断钳改制等还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权2件。截至2005年,哈医大一院姜洪池等对200多例病人实施了脾保留性手术,全部病例均获治愈。

  1997~2003年,哈医大一院姜洪池主持完成系列性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研究。采用多种策略克服宿主对移植物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甲状旁腺细胞移植物的存活和保持长期功能;临床开展人胚甲状旁腺细胞移植治疗14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患者,无复发,疗效稳定;建立了一系列国际水平的胰岛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案,该方案涉及多种供体类型来源的胰岛分离纯化、移植方法,包括脑死亡来源供体、无心跳供体以及人胚胎来源供体,形成完善的临床工作体系;发展了多种策略克服宿主对移植物免疫排斥反应,首次在不用免疫抑制剂前提下,进行人胚甲状旁腺细胞移植,疗效稳定,最长已达6年,多途径降低免疫排斥效果良好;建立一系列本土化胰岛移植技术方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机械化、高通量胰岛分离、纯化系统,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临床细胞移植实验室和细胞库,完善了胰岛移植临床路径。2004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8~2004年,哈医大一院姜洪池主持完成微创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开展了二氧化碳(CO2)气腹对肿瘤生物学行为和复发转移影响的研究,证实不同浓度、压力CO2气腹下,结肠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存在差异,对病人的预后和长期生存产生影响,并验证了部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临床相继开展了腔镜下脾、全结肠、肝等器官切除术以及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规范性胃癌根治术、肠粘连松解术、断流术、肝门胆管癌根治术等;在国内较早确立了微创观念和微创外科的概念和内涵,首次明确提出了微创外科“3W原则”。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为了探索修复手指中节和末节皮肤缺损的新方法,1999年,哈医大二院杨大平、郑滨友、郑东友、徐学武、石艳玲等为16例新鲜肢体血管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通过X线片显示手背及指背皮肤内的血管结构和血管之间吻合类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应用了两种不同的跨区供血的手部微型岛状皮瓣。1999年以来共应用14例(以指动脉侧支为蒂的掌背逆行岛状皮瓣8例和以指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邻指背侧逆行岛状皮瓣6例),对指背及掌背皮肤进行解剖,结果表明指动脉背侧皮支与掌背动脉的指背支相互吻合形成皮下血管吻合支是上述两种皮瓣的解剖基础。临床应用14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色泽、厚度与质地与手部受区皮肤接近。跨区供血的手部微型岛状皮瓣扩大了指背和掌背逆行岛状皮瓣的旋转弧度,为修复手指中节和末节皮肤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该项成果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0~2003年,省医院刘丽等完成省科委攻关项目-腔内介入技术结合血管旁路术(双相转流术)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该项目通过开展股动脉-原位大隐静脉双相转流手术解决下肢动脉闭塞或狭窄,尤其是远端流出道不佳者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该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2004年该项成果获得黑龙江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哈医大二院张建国,秦华东,沈滨,张雅芳,李晓林等自2001年起采用猪—大鼠胰岛移植模型,研究FTY720单独用药和联合应用FTY720及环孢素A(CsA)在抑制异种胰岛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探讨巨噬细胞在异种胰岛移植排斥反应中的机制。实验证实,猪是异种胰岛移植的合适供体动物,适当的分离方法可以获取数量足够、质量可靠的异种胰岛;巨噬细胞在异种胰岛移植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单独应用FTY720或CsA对猪—大鼠胰岛异种移植的排斥反应无抑制作用;FTY720联合应用CsA在猪—大鼠异种胰岛移植中能够明显降低巨噬细胞的浸润从而抑制排斥反应的发生,对异种胰岛移植物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该项研究为临床胰岛移植提供了新型免疫抑制方案,为异种胰岛移植早日应用于临床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该项研究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心脏外科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哈医大二院夏求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具有挑战性的心脏、心肺移植的探索,先后确定了心脏移植的基本术式,探索出心脏移植术后抗排斥反应的有效治疗方法。同时,对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监测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为中国心脏移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6~1992年,哈医大二院夏求明、臧旺福、陈子道、姚志发等进行了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1)经过动物实验过渡到临床,建立了一个符合国情的心脏移植专业体系。(2)研究设计了符合供心质量要求及适合国情的“急性脑死亡”取心法,缩短供心热缺血时间,避免了供心热缺血损害;创立用温血灌注保护供心法,避免心肌冷挛缩发生,缩短了供心冷缺血时间。(3)移植技术的创新:采用了20世纪90年代最新的移植术式—双腔静脉吻合法心脏移植、全心腔原位移植术式,改变移植血管内翻创用全程外翻式血管吻合,预防移植后心房内血栓形成和二、三尖瓣关闭不全。(4)研究了术后早期主要死亡原因—右心衰竭的防治,探讨术后早期右心衰的机理和治疗方法。(5)研究移植术后远期死亡原因,首次发现急性脑死亡对供心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应激性改变;首次发现传统的深低温心肌保护法可诱发心肌冷挛缩,引起心肌缺血性改变,影响供心质量;首次发现并证实心肌缺血时不仅损害心肌,冠状血管内皮同时受损;内膜损害后修复和重建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缺血后冠状血管增殖性病变的影响研究。(6)采用最新的免疫抑制方案;研究心肌活检和急性排异的病理学诊断技术;远期随访工作中进行各种心功能测定,心肌超微结构的观察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1992年4月26日,由哈医大二院夏求明主刀,哈医大二院的20多个科室,上百名专家通力合作,为多年扩张性心肌炎患者——哈尔滨市太平区东风镇农民杨玉民施行了东北地区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1年后,杨玉民自食其力,并于第二年喜得女儿,到2005年杨玉民术后已健康生活14年,是国内心脏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生存质量最高的典型病例,成为亚洲心脏移植后健康生存时间最长的人。1994年2月,夏求明等完成了第二例心脏移植,使身为中学教师的这位患者重返讲台,继续他的教书肓人的繁重工作。2002年,又为57岁的作家杨孟勇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完成中国最大年龄的心脏移植案例,术后杨孟勇满头银发变成了黑发,容光焕发。自1992年开展临床心脏移植,到2005年,共完成原位心脏移植11例,获得长期继续存活者9例,存活时间最长者14年。

  在大力开展心脏移植临床手术的同时,哈医大二院夏求明等意识到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是心脏外科发展的基础,反复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研究,对缺血性心脏停跳、含钾冷晶体心肌停跳、冷血钾停跳、温血钾停跳等心肌保护方法进行了系列研究。主动脉窦瘤修补术,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纠治术,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等相继成为医大二院心外科常规手术。包括所有常见心脏病及婴幼儿复杂心脏病、小体重微创手术、瓣膜置换及成形手术、停跳及不停跳搭桥手术、大血管手术、器官移植手术等,哈医大二院完成心脏手术1 000例,成功率达96%。Rastalli手术、Fantan手术及Bantall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医大二院心外科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及大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哈医大二院心外科是全国唯一一家能同时开展心脏移植、肺移植、主动脉全弓置换、低体重复杂先心病治疗、冠心病搭桥、生物瓣膜或机械瓣膜置换、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等多项高精尖技术的心外科中心,已成为东北三省名列第一,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重点学科。夏求明课题组在心脏移植系列研究方面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现代心脏移植》专著,取得各级成果奖10余项,其中同种原位心脏移植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8~2003年,省医院郝建潮等完成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应用研究。该移植术手术时间短、对机体影响小,并可降低术后输血量、减少并发症,对合并肾、肺、心功能不良的老年病人更是一种合理和安全的术式。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该成果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三、骨科

  1986~1987年,省医院任国宝、张久全、周志海等完成庆大霉素—聚甲塞丙烯酸甲脂结合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此项研究成果已用于临床近百例患者,在解决人工关节术后局部有效地应用抗菌素收到较好效果:①庆大霉素粉剂直接掺入到骨水泥中混合,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在局部可长时间持续释放出有效药物浓度,对人体无毒副作用。②庆大霉素粉剂与骨水泥按0.5∶18(W/W)比例混合,并不影响骨水泥的抗压强度、抗冲击强度、抗弯曲强度。扫描电镜超微结构显示多孔性,有利于庆大霉素的释放。③临床病人术后48小时内局部引流液中庆大霉素浓度>10微克/毫升;血清中药物浓度<0.5微克/毫升;术后30天血清中仍可测到庆大霉素。本实验研究为防治人工关节术后感染提供了理论依据,不留其他异物是一种新型局部理想的抗感染途径。该成果1988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6~1994年,哈医大一院骨科于钟毓、张信英、毕郑钢等主持研究带血管自体骨膜移植治疗骨不连及骨缺损技术。通过动物实验确定自体骨膜移植后血管再生与骨血供重建。1990年该项技术被收入《中华显微外科新技术进展》一书中,199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8~1991年,哈医大二院王志成、李晓冬、富德、闫景龙、赵国良等进行了过量摄氟对肌肉骨骼系统慢性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该项研究以大白鼠实验性氟中毒动物模型及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狗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病理学、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的研究。研究结果:①在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应用病区狗作为实验对象,解决了难以从人体取材,无法了解氟中毒病理变化的问题;②通过对实验性氟中毒大白鼠和地方性氟中毒狗两组资料的研究,证明了骨骼肌受累是原发的,对前人的研究作了重要补充修正;③骨的扫描电镜观察较过去报告更为详尽,观察到了氟骨症表面结构的改变,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填补了空白;④通过实验,证实了氟中毒时骨软化的原因是高浓度的氟导致原发和继发的破骨活动障碍,从而引起骨质软化,这一论点前人未曾论及;⑤在氟骨症的诊断中,曾提出氟骨症前期的观点,通过实验研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氟中毒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199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0~1994年,哈医大二院林欣、唐英翰、陶树青、杨大平、于方堤等在研究手指及肢体血管解剖特点及血液灌流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常见的复杂断指(肢)几种软组织损伤类型,设计了应用综合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再植方法及加快多指离断再植速度的手术方法,包括:应用动—静脉转流再植指背静脉完全损伤的断指,邻指动、静脉转位再植近端动脉、静脉长段缺损的断指,皮瓣桥接法再植合并较大范围血管及皮肤软组织同时缺损的断指(肢),足背静脉弓移植解决近节水平多静脉缺损的断指再植,一次固定法多指再植,均获满意效果。此系列研究基本上解决了不同情况复杂伤断指(肢)再植技术问题。此系列方法的推广应用,使一大批原来无法再植的复杂断指(肢)有了可靠的再植方法,挽救一批断指(肢)伤员免于截断指(肢),提高了再植水平,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199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1~1996年,哈医大二院闫景龙、王志成、富德、赵雅君、张丽辉等通过光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骨形态计量学及力学测试,观察卵巢切除或/和低负荷情况下,大鼠胫骨松质骨和皮质骨的变化,深入探讨骨量,骨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防治效果评价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199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1~1999年,哈医大一院毕郑钢主持研究出双亲腓骨移植加自体带血管骨膜包被治疗儿童四肢大段骨缺损技术。该技术是采用近亲异体(父、母体)大段游离腓骨植骨,同时加自体胫骨骨膜吻合血管游离移植、包被异体腓骨段的手术方法,治疗小儿的大段骨缺损。自1992年初步报告后的10年间共治疗大段下肢骨干缺损患儿11例,经长期随访,疗效比较满意,属国内首创。1999年获中华医学会中青年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年获卫生部新技术成果奖一等奖。

  1991~2002年,哈尔滨市第五医院(以下简称哈尔滨市五院)王少卿主持完成海洋珊瑚治疗骨缺损及骨不连的临床应用研究。根据海洋珊瑚骨与人体骨相近的特点,在1 000余种中国出产的珊瑚骨中,筛选出鹿角珊瑚骨做实验材料。1991~1993年进行了动物实验,1993~2001年进行了人体实验,并同时与人体骨及人工合成骨对比,结果证明:产于中国海南省的鹿角珊瑚骨是最佳的自体骨替代者,虽然在成骨及骨愈合时间略滞后于自体骨,但优于人工合成骨,为临床上治疗骨缺损及骨不连,找到了一种新的天然材料。1993~2001年在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五常市等地共完成了105例,经平均27个月的随访,全部治愈。珊瑚骨相互交通的管道具有虹吸现象,能吸附相当于自身体积1/5的液体于体内,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生物载体。与自体骨在修复骨缺损及骨不连的病例中效果相同,优于人工合成骨。2003年该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哈医大二院姚猛、董大明、朱觉锦、刘庆鹏、孙明智等通过对15具成人尸体腰神经后支的走行、分布特点及其与周围骨性标志的关系等进行详细、精确地解剖观察和测量,确定了靶神经的进针点,进一步探索出腰神经后支病变性腰腿痛症候群的规律与特征。在此基础上,研制智能型射频热凝机,通过射频热凝技术,更精确地阻断靶神经——受累的腰神经后支产生的痛觉传导,同时根据动物实验,找出能确切阻断神经传导的最适温度,以治疗腰神经后支病变性腰腿痛病人。其优点是损伤小、定位准、疗效确切,优良率达95%以上。该技术为所谓的“原因不明的腰腿痛”的治疗探索出一条新的治疗途径,200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5~1996年,省医院王明伟、高永发、刘凯等完成同种异体骨螺钉加入可吸收性生物骨胶即可吸收性骨钉的研究。可吸性骨钉,可应用于全身长管状骨,比正常骨愈合减少1/3时间,生物性能好,组织相容性强,固定物与组织性能基本相同,有刺激增强骨折愈合性能,病人免受再次手术,骨折愈合时间短早期功能恢复,给病人减轻痛苦,病人容易接受,为黑龙江省填补了同种异体内固定的空白。先后在东北三省进行临床应用,1997年获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6~2002年,哈医大一院张信英主持,对308例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进行回顾分析,提出具体修复方法:①单纯修补缝合受损的血管。②血管端端吻合术。③血管移植。在手术时机和术式选择方面做了详尽的研究,提出损伤时间超过6~8小时患者就可能截肢,血管缺损2~3厘米以上就需要做血管移植,该组病例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先后发表论文13篇,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8~2000年,省医院杨松、杜庆田、张忠哲完成同种异体胎儿骨和胎盘混合充填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本研究探讨脱矿胚胎骨和胎盘比例混合后对骨缺损愈合修复的作用,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填充入经处理的骨缺损中分别进行放射线学、力学和组织学观察,其结果脱矿胚胎骨和胎盘混合充填修复骨缺损明显优于对照组,混合充填后的成骨方式早期仍以软骨内化骨为主,同时伴有膜性化骨过程。而晚期却改变了这种成骨方式,由一种速度更快的方式――膜性化骨为主的成骨方式,从而加速骨缺损的修复。通过本研究找到脱矿胚胎骨与胎盘在修复骨缺损过程中的最佳比例,使两者在混合充填时可以发挥最大的协同作用,使诱导成骨的能力明显加强,成骨更快、量更多,从而指导临床应用,为解决大块骨缺损充填材料来源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200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8~2002年,哈尔滨市五院兰青主持完成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术治疗颈椎病、颈椎椎管狭窄的研究与应用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术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是评价本术式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术的动物实验研究,用以检测本术式的安全性,植骨融合后颈椎的稳定性;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术的临床应用,探讨临床的有效性、可行性。1998~2002年,应用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术对颈椎疾患实施手术51例。通过实践证明该术式切实可行,临床效果好,2002年获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0~2002年,哈医大一院毕郑钢主持研究同种异体复合组织(肢体、手)移植。在基础研究中,深入探讨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的反应机制,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药物作用机制等;临床应用中先后完成4例6手,在肢体的成活、对抗免疫排斥反应、肢体的功能恢复等方面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同种异体复合组织(肢体、手)移植总体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肢体的数量和移植后的功能恢复均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2003年获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00~2003年,哈医大一院毕郑钢等在顺行切取的基础上将过程进行改进,即沿腓骨长肌和比目鱼肌间隙暴露腓骨外嵴,牵开前、后肌群。进一步做切取段腓骨前、后游离,切断各肌肉附着点(区),保留好肌袖,尽量做到超半环形(即C形)游离。于骨膜下截断切取段腓骨的远、近端,骨段远端的腓血管切断并结扎。向外牵拉骨段,沿腓血管逆行向上切开骨间膜,显露骨段内的腓血管,沿途结扎血管分支。进一步外拉已松脱的腓骨瓣,前、后肌肉牵开,于比目鱼肌和屈趾肌群分离,继续逆行沿腓血管向上,显露胫后血管和其腓血管分叉部。于腓血管分叉根部,离断腓血管蒂,彻底游离腓骨瓣。带血管腓骨瓣(或骨皮瓣)逆行切取法解决了顺行切取法的缺点,而且耗时短、血管蒂暴露清晰。2004获黑龙江省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应用奖一等奖。

  2000~2004年,哈医大一院张信英主持完成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元再生能力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分别进行成鼠骨髓干细胞体外转化和体内移植实验,加快了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神经根再植入的速度及疗效。这为神经损伤组织工程修复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证实,骨髓干细胞采集方便、数量大、无排斥反应、不造成供区损伤,由此制作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可有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加速恢复肢体功能。该项研究属国内先进水平,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0~2005年,哈医大一院王文波主持完成椎间盘退变基因治疗的研究。该项研究包括: 对椎间盘髓核细胞中Sox9与II型胶原基因表达相关性的研究、Sox9基因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白细胞介素I对椎间盘细胞软骨特异性基因Sox9mRNA的调节作用等。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期,哈医大一院闫景龙主持完成微小颗粒骨诱导成骨及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包括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微小颗粒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复合同种异体颗粒骨修复兔桡骨缺损实验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微小颗粒骨诱导成骨过程中的表达、颗粒骨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硫酸钙作为微小颗粒骨载体的实验研究、同种异体颗粒骨移植在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过程中TGF-β1的表达。该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发表论文22篇,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1年,哈医大一院张信英、于忠毓等为异体双手移植术的患者因冻伤导致双手于腕部截肢的高某成功地进行了同种异体双手移植手术,这是世界第四例同种异体双手移植。进行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的软组织越多,排斥反应越强烈,难度也就越大。2002年以前,全世界完成17例同种异体手移植,全世界无人尝试全前臂异体移植。2002年,哈医大一院骨科张信英、于钟毓、毕郑刚、杨群等同时启动4个手术台,30多位医生参加,历经15个小时,完成世界首例同种异体全前臂移植手术。接受移植术的患者汪某是吉林省人,51岁,2000年不幸被炸断双臂,在转入哈医大一院骨科时,左前臂剩余部分为8厘米,右前臂剩余部分为12厘米,移植部分接近于肘关节,是当时世界上实现同种异体移植部位平面最高者,要想重新拥有完整手臂,唯有通过异体移植。

  2001~2002年,哈医大二院杨大平、方冬云、郭铁芳、韩雪峰、张颖等将猪血管内皮细胞和异体猪血管脱细胞基质相结合,探讨了一种制备血管移植物的新方法。该方法分别利用0.1%胰蛋白酶、0.02%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和1.0%TritonX-100对猪主动脉作用24小时和176小时进行脱细胞,分离出异体猪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体外细胞扩增,再将脱细胞的血管内表面种植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检测脱细胞血管基质是否存在细胞成分和内皮细胞是否生长其上。结果显示,酶—化学除垢剂的脱细胞方法几乎使细胞完全脱落,且基质纤维的三维结构变得疏松。体外扩增的异体猪血管内皮细胞可以种植在脱细胞基质上并且具有伸展和增殖功能。
  TritonX-100和胰蛋白酶制备的脱细胞基质与异体猪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结合到一起并在体外生成血管移植物。该项成果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3年,哈尔滨市五院曲敬等应用髋臼周围加股骨近端减压截骨术治疗中晚期Perthers病。本项目设计的新术式,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该病的远期并发症,改善患肢功能,并在长期随访中探求病因治疗和早期预防措施。2003年获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4年,哈尔滨市五院刘勇主持完成拇(足)背指甲瓣联合第二足趾背侧皮瓣移植再造拇指。设计了应用拇(足)背趾甲瓣联合第二足趾胫背侧皮瓣移植再造拇指的方法。可减轻供足的损伤,拇(足)背趾甲瓣联合第二足趾胫背侧皮瓣共用血管蒂、神经系统,手术时切取较为方便。皮瓣供区隐蔽。拇(足)背趾甲瓣联合第二足趾胫背侧皮瓣移植从血供的角度来说其实是一个皮瓣。该项目进行了拇(足)背趾甲瓣联合第二足趾胫背侧皮瓣的解剖学研究,成人拇指和拇(足)趾、第二足趾的测量。临床应用15例患者。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同年,哈尔滨市五院杨大威主持完成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所采用的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是根据Ilizarov原理在骨延长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在胫骨内侧骨嵴上开一个12×2厘米的骨窗,通过特制的横向骨搬称装置,使骨块以每天1毫米的速度向外缓慢搬移,伴随着骨组织的搬移,搬移所产生的缺损区(简称搬移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生血管按应力方向长入,使局部侧支循环建立,血运得到改善,达到了保全肢体,避免截肢的目的。2005年获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年,哈尔滨市五院于志国主持完成医用整骨机器人的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将传统的中医手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人类的智能机器人对骨折的整复。该课题研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骨折整复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2005年获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年,哈尔滨市五院孙鉴主持完成外伤后进行性脊髓软化脊髓病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动物实验基础上,对该病采取瘢痕及栓系松解、硬膜成形、架桥分流等手术方法,解决了脊髓的病变,已推广至哈市的一些大中型医院,2005年获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