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眼科 耳鼻咽喉科 口腔科

第四节 眼科 耳鼻咽喉科 口腔科



  一、眼科

  1981~1987年,省医院申尊茂、吕大光、方永山等完成了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治疗研究。本课题通过研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演变规律,对其病程进行了临床分期,并根据不同病期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措施,总结出手术近期、远期效果。至1987年已进行此类手术1 000例以上,在全国20余个地(市)及黑龙江省各市推广,此成果已被编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眼科治疗学》《青光眼》《青光眼讲座》等书中。1987年该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3~1986年,哈医大一院眼科徐宝翠,以多年眼屈光学研究为基础,完成了散光表的设计及使用方法的研究。该研究否认了过去认为看散光表线条均匀就没有散光存在的说法,确定了小瞳下如何正确决定凸柱镜的轴和度数的实用方法和原则。该项研究成果198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4~1986年,哈医大一院孟祥成等采用日本光电公司EM-310Ⅰ型肌电仪和丹麦Neuromatic200C型肌电仪, 双极同心电极对65例各类眼外肌疾病行相应的眼肌电图检查。结果发现,神经源性肌麻痹表现单个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 运动单位减少, 重收缩时失干扰相, 而肌源性麻痹运动单位不减少, 单个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 振幅降低。肌电检查还证实了神经末稍异常联系是眼球后退综合征成因的主要因素,并在其他眼外肌病中也存在末梢神经异常联系现象。从而得出结论:眼外肌肌电图检查, 有益于各类眼外肌病的鉴别诊断, 判定预后及指导治疗、眼外肌病的研究,从组织结构的层面揭示眼肌麻痹的原因。该项成果198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同期,哈医大一院眼科孟祥成等通过对216例共334眼的系统回顾分析,对滑车神经损害或先天性滑车神经核发育不良所致上斜肌麻痹是其致病原因的传统说法提出了质疑,并在“上、下斜肌肌力失平衡学说”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内转眼位— PIOOA发病机制的假说”,深化了对原发性下斜肌功能过强的认识,并且进行了传统手术方法的改进,简化了手术操作,使该手术的普及得以实现。该项成果198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1986~1988年,哈医大一院单扬等通过对32例单眼弱视病儿的双眼对比法视网膜电图和视觉诱发电位研究,首次提出了有关弱视发病的“竞争性抑制说”。该假说较传统的“中枢发生说”和“外周发生说”更进一步阐明了弱视的病机。而且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弱视治疗方法,即选择性压抑黄斑区外视网膜视杆细胞和选择性刺激黄斑区视网膜视锥细胞的有机结合, 也就是后像疗法和红闪烁光疗法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改观了儿童弱视眼的预后。该项成果198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0年,哈医大一院张雨春等选用医用硅胶材料, 制成长度为5毫米、宽4毫米的“T”字形的硅胶植入物,植入97眼血管机能不全性青光眼患者的前房中,引流房水降低眼内压,取到了良好的术后和远期治疗效果。该项成果199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1990~1992年,哈医大一院孟祥成等采用多导联视觉诱发脑电地形图仪对64例功能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病人进行了检测,并用30例斜视性弱视和40例正常儿童眼前加透镜造成实验性屈光参差的多导联视觉诱发脑电地形图仪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在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形成过程中, 立体视功能障碍而导致屈光参差眼废用是形成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该项成果199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角膜移植术是治疗角膜病盲的重要手段,而角膜材料的获得、保存是进行此手术的重要条件。为了探索角膜保存最适宜的冷冻保护剂、降温速率和复温方法,1994~1996年,哈医大一院刘平等通过对供体角膜活性材料深低温保存的研究,提出了“以二甲基亚矾加人血清白蛋白为冷冻保护剂,降温速率采用缓慢降温,先以1.5℃/分降至30℃,然后再以8~10℃/分降至-80℃,再将其置于-196℃液氮中保存,复温时则采用快速复温。”的角膜深低温保存方法。该研究还证实,用该方法保存3个月的角膜与新鲜角膜相比无明显差异,并达到了临床应用标准。该项成果199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青光眼是一种复杂而难治的疾病,是中国主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之一,缺乏可靠的预防方法。1996~1997年,省医院韩素珍、丁月明、范玉琴等完成了关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出现部位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该项研究将视网膜分为上下颞侧网膜,视野缺损部位分为上半视野、下半视野,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低眼压性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的出现部位,视野缺损的出现部位,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和视野缺损之间的对应关系,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低眼压性青光眼的神经损害形式比较进行了研究,为青光眼早期视神经损害的出现部位的研究,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个客观依据。1998年获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7~2000年,哈医大二院齐艳华、谷静芝、任丽红、林浑、张铁英等利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对屈光手术术前的角膜散光诊断、早期圆锥角膜诊断、戴角膜接触镜患者的屈光变化以及术后角膜形态和屈光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388例准分子角膜切削术前患者的角膜地形图检查和点状检影镜法验光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角膜地形图检查可以作为验光时散光轴位确定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152例要求作准分子角膜切削手术的患者术前检查分析,发现4例圆锥角膜,结果显示角膜地形图检查在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40例戴角膜接触镜患者进行角膜地形图分析,发现停戴角膜接触镜后2~8周角膜形态恢复正常;通过对312例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患者进行分析,评价术后偏心状况以及中心岛对最佳矫正视力的影响。该项成果200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传统弱视定义即Bangerter定义将弱视表述为眼部本身无器质性病变, 视力达不到0.9,眼镜不能矫正为弱视。1999~2001年,哈医大一院崔浩等在实践中发现这一传统弱视定义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和误区, 因为有些疾病不是弱视但也符合这个定义标准,如大脑枕叶视皮质的肿瘤、炎症、脱髓鞘、变性、出血、血栓等破坏了视中枢的疾病及癔病性视力障碍等;有些生理发育的正常状态也符合这一定义与标准,如视力尚未发育完全的1~3岁儿童。为了防止因这个定义的失误而产生的不必要的误诊,崔浩等将弱视重新定义为:弱视是视觉系统发育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剥夺与抑制而未能得到适宜的视觉刺激, 在微观水平与分子水平深刻变化基础上形成的发育障碍,同时还进一步提出新的弱视诊断标准。该项成果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0~2001年,哈医大一院刘平等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 系统分析了65 例91 眼超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随访6~36个月, 平均19.6个月。术后视力≥0.4眼, 占46.15%。术后视力恢复较好,并发症较少。影响术后视力主要原因为超高度近视导致的眼底病变。该项成果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后囊膜混浊是儿童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几乎为100%,严重的后囊膜混浊甚至造成剥夺性弱视,且无特效的药物防治方法。2000~2002年,哈医大一院刘平等率先开展儿童白内障的晶状体软核及皮质注吸、I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对其中年龄>2岁的患者一期囊袋内植入5.5毫米直径的PMMA人工晶状体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减少后发障的发生和对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术后平均随访0.9 年, 89.4 % 的患儿中央视轴区保持透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该项成果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0~2002年,哈医大二院彭绍民、孙考祥、孙大卫、王绍伟、常曼丽等研制0.05%双氯灭痛滴(diclofenac)眼剂和0.1%双氯灭痛滴眼剂、双氯灭痛眼膏,并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此药水和药膏的质量标准、稳定性、毒理学和药物在眼部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用药观察。经观察证实其对眼部炎症性疾病及免疫性疾病均有疗效,而且可抑制所有眼组织损伤(包括内眼各种手术)引起的前列腺素的释放,从而减轻了眼损伤和手术所产生的炎症反应。药水和药膏在眼部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该项成果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期,哈医大一院崔浩等通过系列研究对交感性眼炎传统理论进行全面修正,并最终提出对诱发眼的摘除要更为慎重的观点,改变了临床医生对诱发眼的治疗理念,改观了患者的预后。该项成果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为了进一步改良术式、提高疗效,2002~2004年,哈医大一院傅少颖等首次选用羊膜作为透明质酸钠凝胶的替代物并取得了更好的疗效,治疗费用也相应地降低,使非穿透小梁切除术(NPTS)从此得以大范围推广使用。该项成果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1~2004年,哈医大一院张晓梅建立白兔眼光动力反应模型,利用微透析技术、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长期连续观察白兔玻璃体中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形态学观察视网膜组织的改变。进而发现维生素C可以对光动力反应性视网膜损伤有明显的防护作用。为防治视网膜病变和保护视神经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该项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弱视儿童长时间接受枯燥的传统弱视训练,极易产生不配合心理,使治疗效果明显受限。2001~2004年,哈医大一院刘娅娜、崔浩等研制的Ⅲ型全息视力增进仪解决了这个难题,它寓治于乐,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弱视治疗,应用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项发明2005年获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2~2004年,哈医大一院刘平等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改良深层巩膜咬切术(即三联手术),通过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组对比,发现三联手术治疗轻度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患者可与小梁切除术同样达到良好控制眼压的效果,还可以迅速恢复视力,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缩短治疗周期,避免了二次手术的风险,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该项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同期,哈医大一院李雪等首先观察了大鼠角膜烧伤后差异基因表达情况,然后克隆目的基因片段并了解其同源性,检测有无新基因产生,最后从分子角度阐明角膜烧伤后变性蛋白产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结果发现,在烧伤2周的大鼠的角膜内有1条分子量为630bp的差异基因产生,该基因与大鼠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亚单位Ⅰ、Ⅱ、Ⅲ的基因具有部分同源性。该差异基因的产生可能与角膜烧伤后超氧自由基的作用有关,为防治角膜烧伤病变提供了理论依据。该项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同期,哈医大二院原慧萍、张水华、付锦、曲巍、聂丹瑶等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不同条件下体外原代培养了室管膜下区细胞,分别用特异性抗体对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观察了不同培养条件下神经干细胞生长分化情况;用特异性抗体对不同培养条件下培养的细胞和分化的细胞进行了鉴定,证实室管膜下区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在体外存活,并且表现出神经干细胞的特征。研究证明,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室管膜下区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生长特性不同,未分化的室管膜下区细胞呈Nestin阳性反应,已分化的室管膜下细胞呈GFAP及NSE阳性反应;视网膜神经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在体外存活并生长,并呈Thy-1.1阳性反应;视网膜神经细胞诱导分化液可以诱导室管膜下区细胞分化为视网膜神经细胞样细胞,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呈Thy-1.1阳性反应,而Thy-1.1抗原是视网膜神经细胞的特异性标志。该项研究为探索促进受损的视神经再生修复,从而实现神经性复明,达到重建视功能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手段,对青光眼、视神经挫伤﹑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眼科疾病的治疗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该项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期,哈医大二院齐艳华、林辉、谷敬芝、贾红艳、苏红等人对一个四代遗传的常染色体显性核性白内障家系的14个人进行外周静脉血的分析。选取候选基因附近的短串连重复序列多态性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对提示连锁的染色体区域内的候选基因测序,寻找突变。结果该家系致病基因定位在17q11.-12约11.78CM的范围内,并在候选基因晶体蛋白βA1基因的外显子4发现一个密码子缺失(G91)与家系患者共分离,在正常人群中没有检测到。通过研究发现,该家系的核性先天性白内障系由CRYBA1基因外显子4的缺失突变△G 91引起,这对研究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又增添了新的数据,也可以通过产前诊断的方法结束一个家族疾病的遗传。该项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期,省医院唐杰完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因研究。该项研究揭示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基础。结果表明,视网膜内过量糖的积累,反应了视网膜组织细胞内糖代谢将失去平衡,引起细胞内生化异常,加重了视网膜微血管的病变。该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二、耳鼻咽喉科

  1985年,哈医大一院乌可杰等以日本著名头颈外科专家天津睦郎研究的气管食道瘘发音重建术为蓝本,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具有发音重建术并应用于临床手术中,一年来为35例喉癌患者实施了手术,取得了80%成功率的成绩,使喉癌患者摆脱了无喉者的语言功能障碍,为提高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创造了机会。该成果198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年,哈医大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王晓红等开展了皮肤点刺试验、贴敷试验、鼻腔激发试验等变态反应疾病诊断技术的研究,为大量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进行了减敏(脱敏)治疗,198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哈医大一院乌可杰、李彬、李慧军等在全国首批引进了国外耳鼻咽喉针状内窥镜诊疗设备和技术,实施了内镜下鼻窦囊肿切除术等内镜雏形手术,获黑龙江省卫生厅新技术二等奖。

  同年,哈医大一院孙克敏等开展的同种异体鼻中隔软骨听骨链重建术,获黑龙江省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应用奖二等奖。

  1994~1995年,哈医大二院叶京英、史历、李晓丹、董春梅、张颖、徐秀玉等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喉鳞癌裸鼠移植瘤株HLC14,鼠间传代25代,历时2年多,生长稳定,潜伏期短,鼠间移植成功率达100%,光镜和电镜下形态与原发瘤相似,染色体分析显示人类肿瘤染色体特点,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内角蛋白反应阳性显示为上皮来源的肿瘤,并应用该瘤株进行抗癌药物的研究,获满意结果,解决了过去多年依靠国外人喉鳞癌细胞株引进的难题,建立了国人喉癌肿瘤贮存库,为深入开展喉癌的防治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应用该瘤株可进行新抗癌药物及疗法的开发及研究,内容和方法均达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哈医大一院李云川等使用该科1997年从国外引进的鼻内镜手术系统,在省内独家开展了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在此后的3年内完成了3 000余例手术,在国内也堪称手术例数最多。1999年由李云川主编《功能性鼻内窥镜外科》一书,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8年,哈医大一院李慧军等开展了喉狭窄的内镜下扩张治疗、保留喉功能的喉下咽癌治疗等,获黑龙江省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应用奖一等奖。1999~2000年,哈医大一院李慧军等开展了咽旁隙肿瘤切除术,前颅凹底及中颅凹底肿瘤切除术,气管食道瘘发音重建术(Ⅱ型)等难新手术。其中气管食道瘘发音重建术(Ⅱ型),获黑龙江省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应用奖一等奖。

  三、口腔科

  1995~1996年,省医院冉维志、倪少杰、范希明等完成逆行上唇动脉岛状鼻唇沟皮瓣解剖学及临床应用研究。在国内所有教科书在述及上唇动脉解剖时,均认为上唇动脉没有伴行静脉,故上唇动脉流经区域不能制成带有知名血管的岛状皮瓣。该项研究在尸体解剖上,行上唇动脉有色颜料灌注并未出现有去不回现象,说明上唇动脉周围有细小不为肉眼所见之伴行静脉。在此基础上,在临床设计了“逆行上唇动脉鼻唇沟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获成功,在临床已应用20余例,1998年获黑龙江省卫生厅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牙齿脱色和美容修复日益引起口腔医学界的关注,对氟斑牙的脱色治疗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药物表面漂白法,牙面覆盖法等,但是由于操作复杂或疗效不稳定,均未能在临床大量应用。

  1995~1997年,省医院栾桂琴、边晓燕、于清华等进行了脱色氟斑牙再矿化的临床及组织学研究。该研究从脱色及矿化前后的牙髓变化、釉质厚度的改变,釉质表面结构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通过牙髓活力测定仪测定脱色及矿化前后的牙髓变化,证实牙齿脱色后的脱矿现象对牙髓是否有害,在电镜下观察脱色及矿化前后的牙齿表面结构的变化,从微观上找出再矿化机理的理论依据及最佳矿化方法,在国内首次提出脱色后用氟离子或局部涂氟,促进再矿化修复,此法简单、时间短、疗效快,对牙齿无任何损害,在临床上易于推广应用,1998年获黑龙江省卫生厅技术进奖步一等奖。

  哈医大二院焦晓辉、李春明、李晓南、王晓峰、姒壮等从1996年开始采用去大脑猫以一定的机械压刺激舌背及腭黏膜,记录了腭帆提肌对刺激产生的反射性应答。肌肉活动变化应用背景频率(Background activity,BGA)和反射应答(reflex response, RR)等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口腔机能是通过口腔内的不同部位的感觉传导,通过这些接触形式对软腭上提运动进行控制,并提出了中枢神经系统尚存在逆转水平的新理论。同时自行研制开发了非侵害性表面电极装置,对健康人和腭裂术后患者进行检测,建立了腭咽闭合功能评价的新方法,临床使用证明所开发的产品既方便又可靠,为深入研究腭咽闭合功能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该项成果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7~2002年,哈医大口腔医院牛玉梅等对龋病的患者实行充填术。为使牙髓免受充填材料的刺激,中龋以上的活髓牙用玻璃离子粘固剂(GIC)进行垫底处理。GIC是第三代牙体修复材料,虽然其性质不稳定,耐磨性差,而且是脆性材料易折断,但是它与牙体间具有化学性结合,边缘密封性好,还能缓解释放氟离子,具有防龋作用。本研究提高了充填效果,降低了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在多家医院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该成果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8~2003年,哈医大口腔医院张苗苗、邵玶等人以12例恒牙初期Angal II1↑错颌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用Tip-Edge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第一期矫治,使得前牙基本对刃。通过对矫治前后患者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Tip-Edge矫治技术第一期打开咬合的机制。研究发现,在矫治第一期中上下前牙的抗力中心点均被压低,上下磨牙均发生伸长,其中下磨牙的伸长量大于上磨牙,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见Tip-Edge矫治技术打开咬合的机制同Begg细丝弓矫治技术基本一致。该技术可通过使用镍钛弓丝或同轴前牙排齐辅弓使前牙排齐,而不会使主弓发生弯曲。常用于治疗末期的前牙转矩辅弓可减少对主弓有害的力干扰,使主弓能够维持对颊舌向和垂直向的控制,使矫正不仅快,而且可达到理想的程度。该项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2~2004年,哈医大口腔医院的焦晓辉等进行了腭咽闭合功能调控机制神经生理学研究。研究发现,口腔机能是通过口腔内的不同部位的感觉传导,通过这些接触形式对软腭上提运动进行控制,并提出了中枢神经系统尚存在逆转水平(reversal level)的新理论,为腭咽闭合功能的神经生理性调节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研制开发非侵害性表面电极装置对健康人和腭裂术后患者进行检测,可无损伤检测软腭肌肉运动,有效客观地评价腭咽闭合功能,有助于构音障碍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客观评价。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方法方便又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节省了患者的不必要开支。此项研究建立了腭咽闭合功能评价的新方法,填补了国内在腭咽闭合功能生理学研究方面的空白,对腭裂患儿术后功能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该成果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2年,哈医大口腔医院毛立民等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抑制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提示,BB-94不仅在体外能抑制腺样囊性癌的粘附及侵袭重组基底膜,还能限制腺样囊性癌的侵袭与转移。如果同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地杀死癌细胞,防止单独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容易引起的耐药和反弹现象,为癌侵袭转移治疗带来了希望。该成果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3~2004年,哈医大口腔医院史久慧进行了诱导成骨技术及软组织成型术在种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口腔种植患者常由于外伤、严重的拔牙损伤、缺失牙时间过长、可摘义齿基托压迫等因素引起种植区骨量不足的情况。种植区骨量不足,尤其在上颌前牙区唇侧,降低了种植修复的成功率,限制了种植义齿的使用范围。引导骨再生技术,利用可吸收骨胶原膜封闭了软组织与骨组织,利用具有骨诱导作用的人工组织骨在骨缺损处形成支架,创造出骨组织优势生长的环境,从而诱导缺损处自体骨再生。对于诱导成骨术或其他某些病例,种植后存在软组织不足、缝合张力过大等问题,而软组织成型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缝合张力大的问题,而且提高了种植义齿牙龈的美观程度。该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