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麻醉医学科 超声医学科 医学诊断科
第五节 麻醉医学科 超声医学科 医学诊断科
一、麻醉科
1987~1993年,哈医大二院麻醉科郑方、李文志、刘军、岳礼生、石震琪等研制出自动监测多功能麻醉机。该麻醉机自1993年7月至1994年3月临床应用安氟醚、七氟醚和异氟醚低流量麻醉160例,其中胸部68例、腹部31例、头部22例、颈部7例、脊柱四肢手术32例,皆为大手术,术中麻醉控制良好,未见麻醉故障和并发症。199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0~1991年,哈医大二院郑方、李恩友、刘军、贾晋太、张瑞芹等进行“紧闭法吸入麻醉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开发了封闭式吸入贮气麻醉通气系统,其优点是克服了国外研制的Mapleson A系统用于控制呼吸时需要很大的新鲜气流量,既浪费麻醉药和氧气,又增加气道阻力的缺点。封闭式吸入贮气麻醉通气系统,在自主呼吸和控制呼吸时均能选择性排除肺泡气,与常用的Bain系统控制呼吸时相比,在排除二氧化碳上效率更高,是最佳的麻醉半开放通气系统,应用于50余例小儿麻醉效果良好。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8年,哈医大二院刘金锋、刘军、林长赋、郑方、王秀云等研制多用电控高效能蒸发器。该蒸发器由单片机控制,可用于安氟醚、异氟醚和七氟醚。经实验室和临床应用证明,其性能稳定,不受手术室电器设备的电信号干扰,临床工作状态良好,输出精度高于已有专用蒸发器,具有断电药物输出浓度不变,重新加电后自动回零监测恢复原输出浓度,及输出流量锁定功能。此设备通过单片机控制蒸发器输出,提高了输出效能,达到8%。配有输出流量锁定功能,比单纯高效能蒸发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同时发挥了计算机信息存储量大的优势,可应用于多种吸入麻醉药,达到了一机多用节省医疗费用的目的。并且在单片机上预留多个输出输入端口,与麻醉药浓度、麻醉深度监测传感器等仪器连接后,可完成自动控制麻醉。该项成果200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二、超声科
1986~1988年,哈医大克山病研究所李英杰、李天福等利用二维超声心动图采样,借助自行设计研制的图像数字化电路与接口电路,将量化数据输入计算机,经过重组、样条插值、拟合运算等处理,形成三维超声心动图。1986年末在完成静态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基础上,经过1年的努力,完成了三维超声心动图,并在哈医大二院、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和解放军二一一医院150例人体上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该项研究解决了心脏疾病诊断中存在的不能显示左室三维结构,无法了解左室几何形,不能精确定量分析左室功能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提高诊断率提供精确的诊治指标,发现与探索心脏的新问题。该成果1989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哈医大二院超声科田家玮、李树林、李晔、于鹏飞、窦新颖等自1986年起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胎儿心脏病的临床研究,其内容包括高危孕妇胎儿心脏病与优生、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流行病学、先心病的遗传与优生。1994年以后开展了系列研究:①验证和发展已建立的胎儿超声心动图的方法学(胎儿定位、基本切面和特殊切面、多普勒测血流速度等);②正常胎儿心脏各房室腔和大血管及各瓣口血流测值;③胎儿心脏异常的检出(包括先天性心脏畸形及心律失常等);④经胎盘给药治疗胎儿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原则的研究;⑤对第一胎是先心病、第二胎的优生原则和再发风险的研究;⑥初探染色体22q11缺失(染色体22q1区1带微缺失)与胎儿先心病的关系等。通过上述研究降低围产期胎儿死亡率,达到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2002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5~1996年,省医院聂娅、姜武、刘慧等完成二维多普勒超声评价右室收缩功能与血液动力学对比研究。该研究应用超声技术对41例无心内分流肺动脉高压病人右室收缩功能进行测定,并与有创的右心导管检查进行对比,结合临床药物(硝普钠)试验进一步说明超声评价右室收缩功能的可行性、可靠性及实用性。研究结果证明,二维超声测算的右室射血分数(RVEF)与多普勒超声测算的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AT)、最大加速度(Amax)、速度时间积分(VTI)可用于评价右室收缩功能,且方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强,对人体无害,易于推广普及。该成果199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6~1997年,哈医大二院田家玮、杨惠、王素梅等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术前及术后心脏形态、心壁厚度、房室大小、射血分数及多种心功能参数及有无心包积液等均作了详细比较,并发现术后出现急性排异反应现象即右心急剧扩大,室壁增厚,心包积液突增等。心脏移植手术的技术很关键,但在术前适应证的选择及术后排异反应的观察及心功能的监测也至关重要。心导管检查及心肌活检虽是监测上述指标的可靠手段,但均具有创伤性和并发性,难以重复应用,为今后的心脏移植术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成果199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6~1999年,哈医大二院张一娜、孙尧、周萍、孙晓琪、孙枫等应用自控理论及图像处理技术开发出二维超声心动图节段心功能自动分析软件,该软件自动完成心脏超声图像心室内外膜的边缘检测,在此基础上确定质心、划分节段、选择参考轴及节段心功能指标的定量计算,根据对数据的定量分析判断节段室壁运动异常(RWMA)的部位。临床应用2 000例以上病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成果200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期,省医院姜洪、包礼杰、蔡崧等完成了乳腺摄影和立体定位穿刺诊断乳腺局灶性病变与组织学对比研究。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乳腺癌高危人群和因乳腺疾病就诊患者进行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对检出的乳腺局灶性病变,特别是临床触诊阴性的病变行立体定位穿刺活检,并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以探讨二者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并回顾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不同TNM分期乳腺癌的X线表现,以研究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分型与X线表现的关系及早期乳腺癌的影像学特征。研究采用数字化技术,利用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和高频钼靶乳腺机对2110例乳腺癌高危人群进行普查,对期中的62例病变的进行了立体定位穿刺活检。该研究成果为乳腺癌,尤其是隐匿性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明显降低了乳腺癌的死亡率,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减少良好病变手术活检的数量,节约医疗资源,同时明显降低患者所受X线剂量。200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7~2000年,哈医大一院李素梅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探查II型糖尿病病人的下肢动脉内结构,通过技术指标判断血管内病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总结出血管内结构改变的特点,并筛选出导致损害发生及发展的相关因素,2002年获黑龙江省进步科技奖一等奖同期,哈医大一院初银珠等制作不同程度兔肾动脉狭窄模型,测量肾内外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肾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初银珠等通过测量肝硬化患者肝段下腔静脉的内径及其随呼吸的变化,为临床诊断肝硬化提供定量依据,提高了肝硬化的诊断率,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8~2000年,哈医大一院肖竹影、吴长君等完成房颤病人除颤前后左心耳功能的TEE研究课题。通过经食道超声检测房颤病人左心耳功能的前后对照,明确房颤病人左心耳血栓形成的机制。本项课题通过TEE对左心耳功能的临床研究,为房颤病人除颤治疗的选择提供了客观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期,哈医大一院郑敏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方法将PCR-RFLP技术对高度可以胰腺癌患者胰腺及其邻近器官细针穿刺标本进行c-ki-ras第一密码子突变应用于临床诊断。此项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超声诊断开创了新领域,2005年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9~2000年,哈医大一院郑敏等完成RET基因与甲状腺癌关系研究。采用与甲状腺癌有特异性相关的RET癌基因作为分子标志物,用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取材进行基因诊断,从分子水平上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甲状腺癌,为甲状腺癌的诊断准确及预后判断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2001年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省医院王爱林、刘丽、刘军等1999年引进超声消融术,用于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获得较好疗效。1999 ~2000年对36例下肢静脉闭塞症患者进行了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36例中有34例成功消融了动脉硬化斑块和血栓,在已完全闭塞的动脉内重新建立了血流。超声消融前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内狭窄程度为100%,部分呈完全闭塞。超声消融2分钟后造影显示闭塞的动脉内出现一条狭窄的通道,超声消融4~12分钟时动脉管腔平均扩张达70%,消融血管闭塞长度10~30厘米,平均16厘米。消融后造影检查可见远端血运明显改善,治疗4小时后患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患肢温度平均提高3℃,皮肤颜色改善,有2例2个月后发生动脉再闭塞,总有效率90%,开辟了一条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新途径。该成果200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1年,哈医大一院吴长君等应用超声心动图对房颤病人转复前后心房功能进行研究,分析各种因素对心房功能恢复的影响,明确各种影响心房功能恢复的因素,为临床医生判断转复成功率、确定转复后抗凝时间长短等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了帮助。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2~2000年,哈医大一院超声科在省内首先开展了实时三维超声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其中:吴长君完成实时三维超声成像对胆囊隆起型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2004年获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奖一等奖;李春梅完成实时三维超声在胆囊隆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2004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医疗新技术成果奖一等奖;郑敏完成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基因诊断胰腺癌, 2005年获黑龙江省卫生厅新技术应用成果奖一等奖;石惠杰、吴长君完成实时三维超声成像对膀胱肿瘤术前分期的应用研究, 2005年获黑龙江省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应用奖一等奖。
2004年,哈医大一院刘莉等完成应用彩超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保护作用的试验研究,此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同年,省医院姜洪完成低场磁共振HASTE-MRCP与ERCP诊断胰胆管疾病对照研究。本研究为应用低场磁共振诊断胰胆管疾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可客观的反映生理状态下的胰胆管管径大小,显示胰胆管的解剖,明确梗阻病变的部位、程度和原因,为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依据。该项目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三、医学诊断科
癌灵1号是哈医大一院于1971年自主研制的抗肿瘤的中药制剂,1972年应用于临床治疗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效果最佳。1993年,哈医大一院徐敬肃等,回顾性分析了1973~1993年在该院服用癌灵1号的患者,分析显示患者最长的生存率是20年,在反复服用癌灵1号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用药后偶尔出现指趾末端疼痛,但停药后该症状消失。该研究对后来的白血病诊断和治疗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该成果于1994年获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5~1996年,哈医大一院辛晓敏等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SIL-2R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α受体)。检测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细胞减少,SIL-2Rα水平也逐渐降低,复发后SIL-2Rα水平可迅速升高,SIL-2Rα的测定对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肿瘤细胞的负荷判断、预后及治疗中进行监测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指标。该成果199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期,省医院任旭、吴芳莲、张昌秋完成经内镜组织学和纯胰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胰腺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通过对超声和CT诊断胰腺癌或慢性胰腺炎困难者进行经内镜胰管活检、刷检及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联合经造影导管直接吸引法抽取纯胰液检测肿瘤标志物,并与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相结合,鉴别胰腺良恶性病变,使诊断正确率达98%以上,为鉴别胰腺良恶性病变提供了重要的病理学依据。造影导管直接吸引法取胰液亦优于国外使用促胰液素的胰液提取法。本课题内容属国内领先水平。该成果199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7年,省医院张沛怡、杜明、陈序吾在国内率先开展端粒酶活性(TA)、端粒酶RNA模版(hTR))和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RT)检测。这项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TRT表达阳性率高,结果准确,特别对于活组织标本的阳性率高于病理学结果。TA及hTRT检测是国内外最有前途的肿瘤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之一,因其适用于各种恶性肿瘤及癌前期病变,可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并补充病理学诊断的不足。该成果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5~1997年,省医院张昌秋、张雅娟、孙巍等完成IRMA检测异位ACTH对肺癌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该项研究对249例肺癌、90例肺良性疾病和50例正常人分别进行测定,通过测定结果,确定了ACTH>55微克/升为阳性指标,肺癌组异位ACTH明显高于肺良性病人组,其灵敏度为61.4%,特异性98.9%,准确率71.4%,是肺CT、X线早期诊断不可比拟的一个指标。对异位ACTH值的检测不仅作为肺癌早期诊断的一个有特异性的检测指标,也可作为体检、肺癌筛选的一个指标,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检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推广普及。临床上通过观察24例肺癌患者化疗、放疗前后血浆ACTH水平的改变,提示异位ACTH的测定,不仅是诊断肺癌的参考指标,还可以作为判定治疗效果和术后的指标,可对此值的动态观察来作为判定肿瘤是否复发的一个指标,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该成果199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9~2002年,哈医大一院辛晓敏等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24、48小时7个时间点,APTT、F1+2、TAT、AT-III、TT、Fg、D-D 等8个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影响血液内凝血、抗凝、纤溶三大系统的活性改变,实验室指标的动态观察结果呈规律性变化;Fg、D-D、F1+2、TAT、PT、APTT、AT-Ⅲ、TT均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辅助诊断价值;Fg、D-D是观察溶栓效果的较好指标;观察凝血系统活性,F1+2优于TAT,TAT又优于PT、APTT;PT、APTT、TT、Fg检测方法简单快捷,可用于粗略地了解凝血、抗凝及纤溶情况,对监测出血及药物治疗有意义;AT-Ⅲ在单纯溶栓治疗上监测意义不大;D-D、F1+2、TAT对溶栓后观察病情、判断药物疗效、指导应用抗凝药物、避免出血及再梗都有监测意义,因此尿激酶溶栓治疗监测D-D、F1+2、TAT最有价值。该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9~2003年,省医院王冬梅、陈利、李秀伟、孙丽芳等完成性激素水平对不同类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作用的研究。其结果显示,HPV6.11型阳性数与血清雌二醇E2↓水平呈显著正相关,HPV16.18↓型阳性数与血清孕酮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睾酮T无明显相关;可为HPV不同型别感染的病因分析和临床应用抗雌激素辅助治疗HPV感染相关病变提供理论依据。2004年该项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酶法测定使用的酶和辅酶极不稳定,无法长期保存,无法作为商品大面积使用。哈医大一院于永光、李晓光等1993年开始了酶法试剂盒研究,采用稳定技术﹑防腐技术﹑低温冷冻、干燥技术等制成试剂盒,提高了试剂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有效期达1年以上,产品具有特异性高、微量、快迅、准确特点,每测一项检测只需3分钟,适合于手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批量测定,无须特殊设备。该项成果1996年获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2004年获得发明专利权,2005年获国家发明奖铜奖。
2000~2002年,哈医大一院检验科林春艳、王颖等完成VEGF反义核酸治疗肺癌的临床试验研究。为探讨VEGF反义核酸治疗肺癌的可行性,制作了C57BL/6小鼠肺癌模型,设计合成了VEGF反义核酸。实验组肿瘤原位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VEGF反义脱氧核苷酸(ASODN)及正义脱氧核苷酸(SODN),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肿瘤局部抑制及远处转移情况、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采用RT-PCR方法检测VEGF mRNA表达。ASODN比较稳定,在体内外不易降解,成本相对较低,作用方式独特,能明确封闭靶基因,为基因治疗肺癌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该项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血氨在血液中含量低,容易被污染,现有试剂盒的不稳定,一直是准确测定血氨令人困扰的问题,哈医大一院李晓光、于永光等自2002年开始研究酶法测定血氨试剂盒,解决了试剂盒中酶和辅酶的稳定性和抗干扰问题、防腐技术,重复性、准确性、稳定性能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其有效期可达1年左右,2004年获发明专利权。
2002年,哈医大一院检验科金英玉、辛晓敏、付璐等完成同型半胱氨酸在脑梗死疾病方面的应用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种含硫的氨基酸,是蛋氨酸的代谢产物。开展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采用高压液相法测定,通过分析上千例患者的资料发现,大面积的脑梗死患者,其血浆HCY浓度明显升高,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血浓度升高与卒中并发症之间存在着独立相关性。年轻的卒中患者其血浆HCY浓度升高尤为多见。该研究成果2003年获黑龙江省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应用奖一等奖。
2002~2003年,哈医大一院关秀茹等研究了Fas系统介导的细胞凋亡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关系。运用流式细胞仪、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及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测定24例桥本氏甲状腺炎(HT)、26例Graves(GD)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FAS抗原表达情况、血浆中sFAS水平及甲状腺细胞FAS和FASL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T组甲状腺细胞FAS和FASL表达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sFA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GD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HT和GD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FAS抗原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该研究从甲状腺细胞表面的FAS和FASL表达情况,血浆中sFAS含量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FAS表达水平几个方面研究FAS系统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的关系,探索FAS系统在AITD发病中的作用,有助于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通过调控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为临床免疫干预治疗AITD提供理论基础。该项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2~2004年,哈医大一院检验科李洁、辛晓敏、刘亚娜等研究了蛋白C及蛋白S测定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对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血浆蛋白C和蛋白S活性水平进行了测试、研究,探讨了二者对DVT患者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研究表明:血栓症患者检测PC和PS不仅可以分析判断导致血栓形成的根本原因,而且有针对性地进行病因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原则和方案,也能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和生命质量。在青年血栓症患者中联合检测PS、PC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敏感性、特异性比较高,可以对临床进行有针对性病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在研究PC、PS在血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基础上,侧重研究了它在治疗中的价值。该项成果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4~2005年,哈医大一院王颖、张云平、李洁等采用等电聚焦电泳技术,进行了脑脊液寡克隆检测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为了提高MS的检出率,王颖等采用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将非浓缩脑脊液和血清中的蛋白质分离后与酶免疫标记技术相结合,再与特异性的IgG抗体进行免疫固定反应,使检验的灵敏度大大提高,为多发性硬化症的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脑脊液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具有敏感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快速、方便等优点。该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应用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