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其他临床医学
第六节 其他临床医学
一、神经科
1991年起哈医大二院神经内科王维治、孙家斌、王跃红、肖保国、闫晓波等进行神经系统免疫病γ干扰素分泌性T细胞的研究,2000年获中国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3~1995年,省医院高宏伟、张鹏儒、青松文完成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改变的临床应用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首次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人,通过研究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系统的规律,分析不同出血部位、出血量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能精确地反映脑干的功能,因此,通过监测患者的脑干功能,与CT及临床结合起来,有助于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作为一种最新方法评价手术治疗结果,为判定病人预后提供信息。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来反映脑干功能,是CT、MRI所不能比拟的。此项研究经100余例病人证实可广泛推广。1996年该项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5~1998年,省医院冯承善、高天臣、杜晓林在临床有效方剂基础上,进行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剂型的改革研究,认定通过直肠给药途径,研制了消栓直肠点滴剂。该制剂经毒理学试验、药效学试验,临床应用显示,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对抗血栓形成,延长凝血时间,促进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的恢复。临床疗效可靠,应用于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脑梗塞42例,显效率69.1%,总有效率90.5%,与对照药血塞通注射液疗效(显效率66%,总有效90%)相当,无显著性差异,且价廉,质量稳定,应用方便,是一种无创伤的治疗方式,为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给药途径。1999年该项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7~1999年,省医院陈波华、丁晓萍、商晓英等完成益脉灵治疗脑梗塞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该项研究结合中医经补阳还五汤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筛选出以黄芪、丹参配伍制成的复方注射液,充分发挥了复方中药相配伍后的协同作用,集抗凝、扩血管、活化脑细胞为一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其技术先进性在于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了新的复方制剂类型,在突出丹参、黄芪两药本身的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突出了两药配伍的协同作用、治疗作用。治疗作用较广泛,经临床观察对气虚血瘀的心脑血管疾病均有疗效,且毒副作用小,成本低廉,易于为广大患者接受。该项成果2000年获黑龙江省中医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2~2004年,省医院李宝春、宋雷凤、李国毅等对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治疗,该治疗技术安全、有效,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该成果获2005年获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二、儿科
为了提高该病手术的治愈率,防止并发症,哈医大二院儿外科冯家钧、胡佐民、陶文芳等进行了先天性髋关节脱臼手术治疗的系列新方法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临床研究和系统观察,并通过1 038例患儿手术,总结出一套新的系列手术方法。其主要内容:①防止先天性髋关节脱臼手术后再脱位;②对股骨颈过短提出新的手术方法;③提出股骨颈干角、前倾角增大的矫正与股骨短缩截骨术一次性手术的创新方法;④头臼不对称手术新方法;⑤多功能外展支架对先天性髋关节脱臼的应用。该项成果198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7~1990年,哈医大二院关庆润、马贤才、苏长林、余章凤、谢英志等参加了中国妇幼卫生示范县小儿佝偻病现况及防治研究。本研究内容包括佝偻病流行病学调查、早期综合防治、临床与实验研究3个部分:①通过对中国北、中、南6省区6个妇幼卫生示范县16乡218村13 977名0~3岁儿童整群抽样调查表明,婴幼儿佝偻病患病率春季为45.1%,秋季为31.5%,其中0~1岁儿童发病率为53.8%。应用病例对照及逻辑回归分析53个有关因素,其中13个为危险因素,并证明佝偻病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②在6个示范县通过胎儿期、婴儿期干预试验,日光照射预防监测及早期综合防治观察研究,使0~3岁儿童患病率降至8.2%,0~1岁儿童降至11.1%,比较治疗前分别下降了74.0%、79.4%。重症病例基本得到控制。③通过临床、维生素D代谢、25(OH)D3测定等项研究,为合理使用维生素提出了安全有效的方法,减少了用量,防止了中毒。对佝偻病早期诊断和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价提供了可靠方法和重要指标。该项成果1993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哈医大二院李昭铸、刘爱武、周显礼、孙岩、陶文芳等从1997年起进行先天性肾积水肾血流动力学与肾功能判定的综合研究。该研究在肾脏病理学研究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肾血流动力学及肾功能判定的方法,为肾积水的治疗提供了更先进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检测发现,肾积水SRA段的RI值为0.66±0.11,而正常小儿肾SRA段的RI值为0.57±0.04,二者比较,P<0.01,有极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不同于Platt的RI>0.7才有梗阻的结果。研究认为:①通过对积水肾脏血流动力学检测,尤其RI值的连续检测,可以判定肾积水有无梗阻存在,决定是否需手术治疗。这对出生前既发现肾积水者,生后是否需手术治疗提供了一项可靠的判断指标。②通过对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连续监测,以及对肾皮质厚度、积水量、肾面积等二维超声指标的检测,可以判定术后积水肾脏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手术效果。该项成果200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窒息仍为新生儿围生期重要课题,也是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1997~1999年,省医院的刘秀珉、刁淑华、赵雪妮等研究了新生儿窒息与微循环和自由基关系。该项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探讨窒息与微循环和自由基关系,为揭示窒息致脑损伤的发病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其治疗开拓新途径。窒息致自由基与微循环发生显著改变,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脑活素可减轻脑水肿,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促进脑细胞的功能恢复,起保护脑的作用。该项研究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空白,脑活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脑损伤。该成果200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2年,哈医大一院许芝林等在省内率先运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急性阑尾炎、肛门闭锁、隐睾等疾病取得了痊愈的效果。该成果2003年获黑龙江省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应用奖二等奖。
三、 妇产科
1981~1990年,省医院李凤珍、李建堂、戚秋藤等完成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研究。该项研究以坚持3个月以上治疗的,因输卵管疾病所至的女性不孕患者1 25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来诊病人首先进行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西医结合治疗。就其疗效作了对比分析,结果妊娠率为73.23%,其疗效比单纯采用西医和中医治疗的对照组提高了20%,证明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输卵管疾病所致不孕的最佳疗法。该课题研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疗法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在国际学术中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该项成果1990年获黑龙江省中医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5~1995年,省医院李凤珍、卢美松、高晓丽等完成宫腔镜结合中药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的研究。该项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方法,进行了大样本的资料总结,采用腔镜技术及中医的精华,使输卵管性不孕的治愈率达到了84.6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广大输卵管性不孕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从根本上改善了输卵管性不孕的预后,使不孕患者解除了烦恼。该成果199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哈医大一院韩向阳带领试管婴儿课题组自1993年开始,经过2年的研究准备工作,在1995年5月正式进入试管婴儿临床实验研究,截至1997年6月,共为20位不孕妇女做了24个周期的人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其中3位已经生化妊娠者,因流产、宫外孕等病因终止了妊娠。经过17次失败的试管婴儿课题组总结经验,继续攻关,1997年1月16日第18位接受临床实验的不孕妇女杨女士妊娠试验阳性,即确诊为生化妊娠,1997年2月6日,B超下可清晰看到已在杨女士子宫内的胎牙,预示新生命开始的血管搏动,1997年9月21日上午9时46分,一个体重3 740克的健壮男婴(壮壮)出生,宣告东北首例试管婴儿成功诞生,标志着黑龙江省在临床生殖医学和助孕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占中国人口5%的不孕妇女带来了做母亲的希望。该成果1998年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7~1998年,省医院卢美松、戚秋藤、黄元夕等研究ER、PR和EGF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该对8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ER、PR和EGF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情况,为临床预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了一个客观依据,199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四、肾脏科
1997~1999年,哈医大一院吴红赤等采用PCR-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研究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肾损害、肾实质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证明,ApoE基因I/D多态性与高血压发生无关,而与高血压的并发症呈明显相关,可能参与了肾损害的过程;D等位基因可能是黑龙江地区汉族人肾损害的遗传危险因素,但不能用ApoE 基因多态性来解释高血压。说明高血压并发尿毒症与尿毒症并发高血压存在不同的遗传基础,为高血压及肾损害病因筛查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成果2000年获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器官移植中移植物的灌注处理不当,可以出现灌注相关性损害,严重者可至手术失败。为了避免灌注相关性损害,自1991年起哈医大二院泌尿外科高治忠、祝青国、李翼飞、林欣、沈同举等进行了不灌洗法尸体睾丸保存及其移植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研究对不灌注的尸体睾丸进行超微结构及动物实验的系列探讨,结果说明此方法不存在灌注的相关性损害,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最大限度地减少热缺血损害。在4℃HCA液中保存尸体睾丸的有效时限为80小时,为睾丸移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通过输精管动脉碳素墨水灌注及其注型用树脂的毛细血管的铸型实验研究,明确了输精管动脉的血液供应区域。证实在睾丸移植中同时吻合输精管动脉可促进睾丸的存活,且对精子的发育、活动力的增加有良好的影响,为解决睾丸移植术后精子活动力低下等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为外伤性无睾症、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并低睾酮血症的11例病人进行了不灌注法尸体睾丸移植术。除1例移植睾感染失败外,其余10例全部存活。该项成果199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膀胱癌膀胱全切尿路重建一种是尿流改道,另一种是尿流不改道。以往均存在尿液难以收集配带尿袋、尿失禁、输尿管逆流、肾功受损,术后影响生活和工作。为了解决上述弊端通过剖开肠管重新缝制新的膀胱,达到新膀胱内压低容量大,不挂尿袋,能接近正常生活的贮尿排尿。1993年起哈医大二院史沛清、张春影、祝青国,史东民、李翼飞等进行了低压肠膀胱成形术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通过基础研究达到减少肠蠕动及粘液分泌的可行办法。优选出适合中国的手术方法—体内贮尿型低压回结肠可控膀胱成形术:取一段回肠或回结肠,剖开肠管,缝制成球形膀胱与尿道吻合,术后仍从尿道排尿即尿流不改道;把结肠代膀胱的肠段,结肠带多处切断,使肠管蠕动减弱,内压降低,进行膀胱成形术,术后结果满意。该成果199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3年,省医院陈美琳等完成清热活血滋肾冲剂治疗IgA肾病临床及药理研究。该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IgA肾病发病机理进行研究,根据中药一药多能、复杂、微妙的药理特性,充分发挥中药间协同作用,该冲剂科学配方,现代化提纯制成冲剂,经临床20例病人3个月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0%。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4年,哈医大一院解汝娟、邹春波等完成了咪唑啉受体激动剂对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影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应用交感神经抑制剂—莫索尼定对大鼠阿霉素肾病进行干预,结果发现莫索尼定不仅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同时减少蛋白尿,减轻肾脏损害的形态学指标,具有明显的肾保护作用。该项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应用奖一等奖。
五、重症医学科
为了缩短各种复杂手术和严重创伤病人的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的负担,1999~2001,哈医大一院于凯江、赵鸣雁等开展了基因重组生长激素在术后呼吸衰竭中应用的研究,60 例外科术后病人随机分为生长激素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ICU 标准支持治疗。生长激素治疗组肌肉注射生长激素(思真,瑞士雪兰诺公司)4~8 IU/ d ,成功脱离呼吸机后思真治疗停止。记录生长激素的治疗持续时间和与之相关的并发症,测量比较生长激素治疗前和治疗期间血清白蛋白、肌酐、尿素、总胆红素、钙、葡萄糖的峰值及胰岛素的用量。在开始使用生长激素时,回顾性计算Apache Ⅱ评分以预测死亡率,将实际死亡率与预测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需机械通气支持治疗的复杂手术后病人和严重创伤病人,尤其是常规停用呼吸机失败的外科危重病人,生长激素能够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最终使病人成功脱离机械通气,死亡率显著降低。该成果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0~2001年,哈医大一院赵鸣雁、于凯江等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病人采用吸入外源性一氧化氮 (NO)治疗引起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的改变。该研究观察到,吸入NO能明显降低ARDS患者的肺动脉压,但中心静脉压及体循环血压不受影响;吸入NO后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均有明显升高,且肺内分流率显著下降,表明吸入NO能选择性的降低肺动脉压,同时改善气体交换功能,对治疗ARDS有较好的疗效。该成果获2002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0~2002年,哈医大一院于凯江、赵鸣雁、高岩研究了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 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治疗中的作用。将19 例MODS 患者,随机选择10 例行HVHF,另9 例行常规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 。于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2小时、4小时、8小时动脉采血,检测血气、血肌酐、尿素氮、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6 的变化。研究表明,CVVH 可清除相对分子量为10 000~50 000的炎症介质,可改善MODS患者的预后。该成果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1年,哈医大一院高岩等进行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分析。观察综合性ICU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119例入住ICU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入ICU后根据24小时内各项监护指标及血常规﹑血气分析及肝肾功能检查,进行APACHE2评分,观察肠内营养量﹑速度﹑血清白蛋白(Alb)及肠内营养的耐受情况。总结各种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显示,随APACHE2评分的增加,肠内营养耐受的最大维持量降低,达最大维持量的时间延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腹泻发生与Alb水平呈负相关,与APACHE2评分呈正相关;肠内营养并发症中以腹泻最为常见;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与疾病严重程度、血清蛋白水平等因素相关,一些危重患者无法过渡到完全肠内营养(TEN),而需以静脉营养(PN)+肠内营养(EN)形式实现营养支持。该成果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六、烧伤科
1990~1997年,省医院刘久春、田福泉、于治洲等针对烧伤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技术。一是对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病人进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手术、机械通气以及在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吸或钳出堵塞气道脱落的坏死粘膜,从而防治了气道梗阻及乏氧给病人带来的致命性损害。二是众所周知,每小时尿量是烧伤病人休克期的重要监护标准。传统公式均以30~50毫升/小时尿量作为成人标准。通过各年代对50%以上大面积烧伤病人休克期渡过情况所吸取的正反两面经验,证明30~50毫升/小时或0.5~1.0毫升/千克/小时尿量作为标准偏低,因此以60~100毫升/小时或1.0~1.5毫升/千克/小时尿量作为成人标准。三是大面积三度烧伤病人的切痂植皮手术时机,覆盖创面的异体皮来源及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治疗是手术后病人生死攸关的问题。因此选择休克期过后,病人一般状态较好的情况下,备好新鲜的死婴皮或双亲皮以及参照Currei公式通过鼻饲和静脉给予足够热卡及蛋白质等条件下实施手术,以确保手术成功。对严重影响病人身心健康,关节功能以及久治不愈的残余创面,一直采用局部或全身水疗,以减轻病人换药时的痛苦,促进创面尽早愈合,缩短病人住院时间,改善病人生活质量。该医院自1963~1997年共收治6 220例烧伤病人,烧伤病人的死亡率已从20世纪60~80年代的4.5%~5.52%降至20世纪90年代的1.51%;50%死亡率的烧伤总面积、三度面积(LA50)从前20世纪60~80年代的67%~78.5%、31%~60%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的97.74%。该成果200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2年,省医院祁峰、于治洲、戴连途等研制一种新型烧伤创面细菌定量自动取样器,基本解决了现有取样方法存在的问题。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单位面积细菌检出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变异系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1992年底将取样器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以评价烧伤外用药疗效及水浴疗法引流效果等。1992~1996年共取样36个创面102个部位,均获良好取样效果。烧伤创面表面细菌定量取样方法较多,该取样器的优点是采用了机械及整套电子自控装置,保证了取样全过程的定时、定量及冲洗力恒定,加之其取样面积等大,故能达到使创面表面细菌取样方法更加规范化目的,是当时较理想的烧伤创面表面细菌定量取样新工具。该成果199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省医院孙海宁、李贵、李建秋等自1993年开始应用美国VPM型多功能光导显微镜系统,对大面积烧伤病人外周血中细菌数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血液细菌数量检测技术。在2万倍高放大率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血液标本中的活菌,并可清晰分辨杆菌与球菌形态。通过特定的计数方式,观察外周血液标本中细菌数量的变化,快速有效的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指标,特别是在大面积烧伤治疗早期,创面尚未发现感染,通过vPm检测可以准确观察到血液中出现的细菌及数量变化。vPm的动态监测对临床抗生素应用后的效果评价及判断病情的转归具有实用价值。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取标本后10分钟出结果),数据准确。该技术填补了细菌学检测的一项空白,199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7~1999年,省医院祁峰、王滨福、戴连途完成烧伤植皮、外用药与创面单位面积细菌相关性的研究。祁峰等研制的自动细菌取样器,采用电子自控装置,保证了取材全过程量化指标稳定,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较先进实验手段,为本项目深入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本项研究发现,当创基细菌数量低于103cfu/cm2时,植皮成活率最高,植皮成活可达到95%的界定标准。且无种菌间差异(P>0.05),实验菌液的浓度>103cfu/cm2时,植皮成活率依实验菌液浓度不同而显现差异(X2=142.6,P<0.01),植皮成活未达到95%的界定标准。据此首倡将创基细菌数量103cfu/cm2作为判定创面植皮能否成活的创基菌量的参考阈值,从而为烧伤感染创面外用药的选择、应用及预示感染植皮能否成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该研究基于实验研究提出了“植皮术前刮除水肿肉芽组织及应用敏感外用药物使基底部菌量降至阈值以下植皮”的观点,应用此改良方法使植皮成活率平均提高近9.5%。临床应用表明,达到了提高感染创面植皮成活率的目的。该成果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4年,哈尔滨市五院李宗瑜主持完成真皮、脂肪穹隆结构与增生性瘢痕形成关系的研究。该课题为“973”计划项目“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与组织修复基础研究”中的一部分内容,是由项目承担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烧伤研究所委托的三级子课题。该项研究从临床研究角度阐明了真皮成分缺乏和脂肪穹窿结构破坏和增生性疤痕形成的正相关性,从一个侧面为其在组织修复中疤痕过度增生方面有关学说的成立提供了支撑点。提高临床医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注重脂肪结构破坏与否可能对形成增生性疤痕影响,在烧伤创面削痂时尽可能保留真皮层,减少脂肪层,特别是脂肪穹窿结构的损伤;提示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对伤及真皮、脂肪穹窿结构界面的烧伤或创伤及早做出愈后可能发生增生性疤痕的判断,并尽早争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该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