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第一节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986~1995年,哈医大公卫学院刘志诚、于守阳、陈丙卿等完成植物蛋白、微量元素、食物结构与特定保健功能的营养学研究;以农药、致癌物等分子生物学机理和防治与检测为基本内容的食品卫生食品毒理学;以卫生法学与食品卫生法制监督为中心的食品法研究。其中用稳定性同位素活化手段研究铁、锌在动物与人体的生物利用率,大豆加工与其营养价值的探讨,成人与儿童锌需要量,胃癌高发区食物中致癌原的研究,食物某些烹调方法与杂环胺致癌物的产生等达到了国际水平。中国食品卫生法的起草与讨论,人群IDA与缺锌的诊断指标与有效预防的研究,保健食品概念理论、资源与质量控制的研究,食品中农药残留量标准与检测方法,食物器皿包装材料卫生标准的研究等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共获科研成果奖33项。
1996,哈医大公卫学院吴坤、孙长颢等完成食物中肿瘤化学预防剂的分子机制研究。食物中肿瘤化学预防剂的特色在于其只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损害作用。199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8~1999年,哈医大公卫学院吴坤、孙长颢等完成食物中生物活性成分及其作用研究。膳食中除存在传统的营养素外还有一大类具有生物活性作用的物质,如酚类、皂甙类、黄酮与类黄酮及萜类化合物等,它们对许多慢性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食物中活性成分姜黄素、芹菜素、d-萜烯类、叶绿素、麦绿素、大豆皂甙、大豆异黄酮等进行系统研究并取得成果。199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哈医大公卫学院吴坤、孙长颢等在国内最早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活化手段研究了铁、锌在体内的代谢,为修订中国人膳食中微量元素DRIs及评价国人营养状况提供重要科学依据,199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9~2000年,哈医大公卫学院孙长颢、吴坤等完成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营养学研究。营养相关疾病均是在多基因遗传基础上的营养代谢失调所致,因此研究着眼点放在饮食与基因的相互作用方面。200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哈医大公卫学院孙长颢、吴坤等完成了营养相关疾病的营养流行病学及分子机制研究。通过营养相关疾病危险因素与营养因素相互作用以及与炎症因子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为膳食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提供新的概念与方法,200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0~2004年,哈医大公卫学院孙长颢、吴坤等研究食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尤其是植物化学物对营养相关疾病的干预,阐明其量效关系、作用机制。在进行安全性及功能性评价基础上,开发出结构明确、量效关系清楚、作用机制确切的防治营养相关疾病的功能食品。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期,哈医大公卫学院孙长颢、吴坤等完成食品安全应急与检测预警技术研究,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检测的方法;建立食品污染的数据库并对关键食品污染物进行风险评估;预防食品污染、保证食品安全的新技术研究等。探讨食品污染物对机体损伤的早期生物标志物以及多种污染物联合作用的生物标志物,为重新评价食品污染物的安全性及重新修订污染物的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