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流行病学

第二节 流行病学



  1986~1987年,哈医大公卫学院周昆等通过对黑龙江省13个地、市、县的25所不同类型医院1年间发生的35 146例新生儿的监测,摸清了黑龙江省各种出生缺陷的出生情况及分布特征和有关影响因素。该研究对危害严重的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畸形的发病、分布特征及病因学进行了重点研究,首次报告了脑积水的分布特征及发现父亲饮酒与发生此类畸形有关,还首次运用免疫遗传学技术,发现神经管缺陷及脑积水的发生与双亲HLA抗原的某种类型有关。198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为了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1991~1992年,哈医大公卫学院余章凤等选取黑龙江、武汉、贵州、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宫颈癌标本172例、宫颈炎症标本17例、正常宫颈上皮标本12例,均经病理诊断,进行了宫颈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Southern Blot分析证明,HPV-16 DNA已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进而证明HPV-16在宫颈癌的发生中是一个极重要的危险因素。1993年该项研究成果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属于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为推动中国血友病防治研究工作的进展,按全国血友病协助设计方案,1991~1992年,哈医大公卫学院魏启珍等对黑龙江省宾县等7个乡203 938人口进行了血友病患病率调查,得出了血友病的患病率、标化率等,还调查了血友病伴随色盲存在的状况,结果表明,血友病与色盲两个基因是处在染色体上的两个不同位点。1993年该项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4年,哈医大公卫学院王滨有、周昆等参加了中国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及高危高发出生缺陷的病因学探讨研究。此项目是全国协作项目。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对全国29省(市、区)945所医院、妇幼保健院(所)的1 243 284例围产儿进行了为期1年的出生缺陷监测,摸清了中国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种类、顺位及其领域、人群和季节的分布,建立健全了全国出生缺陷三级监测网络。该成果1996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9年,哈医大公卫学院王滨有等对263例孕妇于分娩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宫颈分泌物中人巨细胞病毒DNA(HCMV-DNA),以了解孕妇感染HCMV-DNA的危险因素。受检孕妇的HCMV-DNA阳性率为22.81%(60/263),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孕妇的文化程度低、既往妊娠史、妊娠次数、流产史、死产史、妇科疾病史和第一次性接触年龄较低均能增加孕妇HCMV感染的风险。经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妊娠次数、死产史和第一次性接触年龄较低为引起孕妇HCM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该项研究成果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四等奖。同年,哈医大公卫学院赵景波进行了Graves病危险因素及免疫类型研究。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是甲亢中最常见的一种。在门诊同位素科进行Graves病1:2 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吸烟、感染、工作事件、家庭事件是Graves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吸烟、家庭事件、感染是Graves病的危险因素, 但以家庭事件与Graves病关联强度最大(OR=7.07),提示减少家庭生活事件可能减少Graves病的发生。遗传因素分析结果: 病例组一级亲属患病比例为6/71,对照组比例为1/142。该研究成果获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为了解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流动妇女对性病、艾滋病认知和感染的危险情况,并对该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以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发生与蔓延。2000~2001年,哈医大公卫学院王滨有、张叶莉、彭崇、苑金英、马亚娜等对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的哈尔滨、绥化、牡丹江、大庆、黑河市的服务场所,包括洗浴中心、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的女服务人员 393人做了调查,并进行了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干预,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干预效果。多数被调查者对艾滋病、性病虽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经过干预,不仅普遍提高了这些人群对性病、艾滋病危害的认识,并使他们学习懂得如何进行自我保护不受这些疾病的侵害,也不成为主要传播者,增强了她们的防护意识和预防能力。2002年获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