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劳动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

第三节 劳动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



  一、劳动卫生学

  1986~1990年,哈医大公卫学院刚葆琪、张忠义、吴永会等完成职业性致癌因素的研究。其中镍工肺癌病因研究首次证实中国的镍冶炼工和熔炼工肺癌死亡危险超量,该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1991~1995年,张忠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镍与铜等的联合作用对镍工肺癌病因学意义的实验研究”,证实了镍冶炼烟尘中存在的多种金属成分对镍工肺癌发病的影响,为进一步阐述镍工肺癌病因提供了大量实验依据。在此基础上,张忠义赴挪威国家肿瘤研究所继续从事镍工肺癌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了肿瘤抑制基因改变在镍工肺癌发病中的地位,并在国外发表了研究论文,为开展镍工肺癌的生物监测以及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二、环境卫生学

  1986年,哈医大公卫学院张尤恩、王贤珍对3种不同类型北方城市大气污染与肺癌死因的回顾性调查、大气中飘尘和苯并(a)芘测定和飘尘提取物进行致突变试验,结果表明,肺癌死亡率与大气中飘尘、苯并(a)芘的浓度有关,提出不能忽视家庭炉灶的燃煤污染,应逐渐减少家庭用煤,保护居民健康的建议。1988年该项成果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1996年,哈医大公卫学院王贤珍、范春等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合作完成了“松花江有机污染与居民消化系统肿瘤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饮水污染是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1998年,范春与日本水俣协立病院合作完成了 “松花江肇源江段甲基汞污染对沿岸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发现自1982年上游停止排放含汞废水后,松花江汞污染有所改善,各江段江水、底泥和鱼体汞含量与1982年比较有明显降低,沿江居民的食鱼量也下降,体内汞蓄积减少,没有发现慢性甲基汞中毒的新患者。199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0~2005年,哈医大公卫学院刘家仁等与日本水俣协立病院合作调查了 松花江肇源江段甲基汞污染对沿岸居民健康影响。对松花江水的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松花江水有机污染物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与1994~1995年的检测结果相比有明显的变化,并建议尽快查出污染来源,加强对污水和废水的处理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改善松花江的生态环境。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故发生后,该院唐玄乐参加了国家环保总局“松花江重大污染事故特征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项目中的松花江污染人群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肇源段的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