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大骨节病防治

第二节 大骨节病防治



  1980~1985年,哈医大地方病研究大骨节病防治研究所(以下简称哈医大大骨节病研究所)杨建伯、奚光争、高本、孟宪清研究了大骨节病体液生化类型与早期诊断方法。对大骨节病区7~13岁儿童1 987人次的体液生化检查,发现大骨节病儿童具有特殊的生化类型。检查项目包括碱性磷酸酶(ALK)、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PK)、γ-谷氨酰转肽酶(GGT)、α-羟基丁酸酶(α—HBDH)、血清磷、血清钙、尿肌酐、尿肌酸、尿粘多糖、尿羟脯氨酸、尿类卟啉、尿总硫等15项指标。经过用判别分析方法筛选,构造了血清酶谱与尿液生化两个判别方程组,用于对个案做生化类型划分和诊断亚临床病例,亦可先于X线改变预测点区病情的动态。199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世界上只有中国、俄罗斯和朝鲜北部少数地区有大骨节病。中国病区主要分布在从川藏到东北的狭长地带,处于东南沿海温暖、潮湿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寒冷内陆的交界线上,反映出病区的气候、气象学的特征。但作为病区的充分条件还须有其他许多因素起作用。哈医大大骨节病研究所杨建伯等经过20多年的研究,1992年确定了大骨节病病因。实验结果表明,大骨节病致病因子通过病区生产的小麦、玉米进入人体,大米不传病。病区小麦、玉米受镰刀菌污染严重可检出多量的T—2毒素(全距2.0~1 549.4微克/克),非常显著地高过对照点;用病区谷物分离的镰刀菌接种于非病区玉米,制成菌粮按10%比例加入正常饲料喂养雏鸡,或者用T—2纯品按100ug/ks·d投与雏鸡,5周即可出现膝关节骺板软骨深层带状坏死,类似人类大骨节病的早期改变。由此确定谷物镰刀菌产生的T—2毒素是大骨节病的原因,它的流行受制于自然、社会、生产的多种因素。据此,提出了中国大骨节病防治策略:①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将病区居民主食面粉、玉米中T—2毒素含量降到100微克/克以下,最多不应超过300微克/克;②将防制措施与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如种水田主食大米,改种经济作物,改进耕作制度;③坚持实行严格的病因、病情监测,及时调整防制工作的进程、步骤、重点。1996年该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9年,哈医大大骨节病研究所杨建伯、王志武、高本、刘运起等提出了1990~1999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10年工作总结报告,主要内容:①报告充分吸收了中国大骨节病研究成就,严密、合理;②对全国大骨节病时间、空间分布与发展变动做了如实的报告、分析、预测;③经过10年观察证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东北、华北病区7~12岁儿童X 线阳性检出率均低于10% ,接近控制水平;活跃重病区主要发现在青海、陕西等地,检出率在30% ~40% 之间,个别点可达60% 以上;④对大部分病区病情的稳定、快速下降的合理解释,是农业联产承包制,彻底改变了生产方式,促进食粮卫生学质量的改进,任何局部的技术性措施,均不能与之相比拟。该成果2001年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