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地方性氟与砷中毒防治

第三节 地方性氟与砷中毒防治



  1986~1989年,哈医大地方病中心地方性氟中毒研究所(以下简称哈医大地方性氟中毒研究所)孙玉富、孙殿军等参加长江三峡地区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居民健康状况及流行病学调查,主要负责完成课题中的环境流行病学、病区健康状况调查、环境及生物样品监测,至1990年3月按计划完成对四川省黔安县、巫山县,湖北省的巴东县、秭归县和重病区建始县,以及黑龙江省饮水型病区的安达市等48个村屯的调查任务,总结并提出调查报告,为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①煤烟污染型氟中毒主要是落后的燃煤方式造成的严重氟污染所致,预防关键是改用有排烟设备的合理炉灶;②病区住宅除氟污染外,还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污染严重,居民除氟中毒外,中耳炎及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较高;③燃煤扬尘提取物中有移码型和碱基置换型突变物,特别是燃煤熏烤过的辣椒上的附尘有较强的致癌突变物;④尿、血、唾液、毛发等各种生物材料氟与摄氟量和病情呈正相关;⑤轻病区、中等病区人群血清酶中ALP、LDH、GPT、酮氧化酶、胆碱酯酶等均显示不同程度降低,重病区有不同程度增高,呈现“氟中毒的马鞍型生化象”;⑥高氟环境对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白细胞吞菌功能)有一定影响;⑦证明病区人体内氟与锰、镁、钙、铁等元素的吸收、利用、排泄及毒性作用相互影响;⑧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情与摄氟量有直接关系,氟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呼吸道,摄入量多少取决于主要膳食成分玉米被污染程度;⑨病区居民热量、蛋白质、钙、磷、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严重不足;⑩单纯凭氟斑牙检出率,不能作为燃煤污染型病区划分标准。还有摄氟量相同的燃煤型与饮水型病区人群X线改变不同,燃煤型地区X线氟骨症检出率高、骨关节改变阳性率高,骨质改变较水型细密,软化型氟骨症少见。长江三峡地区燃煤污染型中毒病区居民健康状况及流行型病调查成果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燃煤型氟中毒分布在中国14个省、自治区,多发生在老、少、边、穷地区,危害严重,影响生产。1987~1989年,由卫生部牵头,会同农业部并与有关省协商,在三峡地区开展以改灶降氟为主的防治试点工作。哈医大地方性氟中毒研究所曹守仁、汤瑞奇、孙玉富等完成了长江三峡燃煤型氟中毒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1986~2005年,哈医大地方性氟中毒研究所孙殿军等主要负责全国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的病情监测、技术指导、预防和控制策略研究;协助卫生部组织协调全国地方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考核评估、技术攻关与协作;承担全国地氟病、地砷病等防治研究工作。20年来完成了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牵头制定了地方性氟中毒国家或行业标准11项,规范和指导了全国地氟病的防治工作,发表了120余篇论文和多部学术论著,主编专著5部。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