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医学
第五章 中医学
中医学具有鲜明的特色,以其独立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自立于世界医林。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科学,它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显示着无限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临床疗效。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优势。
1986年9月18日,经省委常委会正式批准,成立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从而加强了对全省中医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全省中医药界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中医的医、教、研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有中医特色的各种专科不断建立和发展,新建立的针灸、推拿、肛肠、整骨等专科深受患者欢迎。1988年,黑龙江省中医机构发展到84所,中医病床6 630张,中医人员12 560人,中药人员6 200人。中医科研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2项,国家部级一等奖1项。至1990年,黑龙江省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肾病、妇科疾病、骨伤疾病、血液病、小儿急诊和中药剂型改革、中药抗病毒的研究等领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1992年,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和齐齐哈尔、大庆、宁安、勃利等市县中医院被列为国家级示范中医院。有9项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省中医研究院的“双黄连粉针剂的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2年全国中医建设重点工程之一的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程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使全省中医教研能力有了显著增强。1994年,为加强中医药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共评选出韩百灵等9位名老中医、于耀才等74位名中医。中医系统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黑龙江中医药学院的“中药越桔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和“中医扶正固本治则免疫学机理的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黑龙江中医药学院和省中医研究院开展了国际中医药业务培训工作,扩大了祖国医药学的国际影响。
1998年,全省有中医机构115家,中医医院床位9 780张,从事中医药工作人员5 670人。全省中医医疗机构专科专病重点科室已发展到226个。实施“科技工程”“人才工程”,加大了新科技开发和学科带头人及专业技术骨干的培养力度,促进了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中医医院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同年,全省有8项中医药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1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有18项通过了成果鉴定。全省中医药教育事业已发展成为专业齐备的新型体系。拥有18个硕士点、6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设置发展到 17个,基本上覆盖了中医药临床学科体系。全省各中医机构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活动,实施“百名人才工程”。
2003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药质量分析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省中医研究院的免疫实验室等2个实验室,批准为“国家三级实验室”。省二级实验室共17个:分别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3个、省中医研究院5个、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市中医医疗机构共9个。至2005年,全省中医机构107所,其中:中医医疗机构102所、中医药大学1所、学院中专部1所、科研机构2所、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所。
1986~2005年,黑龙江省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医药的法律地位、科学地位得以确立,中医医疗、教育、科研体系基本形成。全省中医药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13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150项,厅局级科技成果奖182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