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基础医学
第一节 中医基础医学
1986~1988年,省中医研究院采用临床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以病证为基础,在整理研究病例的同时,对某些专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阐明了张琪老中医学术思想体系和特点。医案精选验案96例,包括内、妇、儿常见病、多发病、急重症、疑难症等30余个病种,并用按语形式深入分析,点其精要;专题研究部分,对胸痹心痛、中风、胃脘痛、劳淋、血尿、痹证、神志病、西医诊断不明之发热、心律失常、肝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脑脊髓疾病等12个专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辨证论治规律。“著名老中医张琪研究员学术经验的整理研究” 1989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1990年,省中医研究院张琪等系统研究、整理了张琪治疗肾病的经验。首次提出了劳淋源于气阴两虚,气虚本病反复发作的关键,为病之本;湿热之邪蕴结于下焦为本病缠绵难愈之主要因素,为病之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本病的病机特点。项目组利用OKT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劳淋病人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提出了免疫功能低下是劳淋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对具有益气养阴兼清利湿热的代表方药“泌炎康冲剂”进行了抑菌及抑制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黏附于尿道上皮细胞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泌炎康冲剂”不但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且具有抑制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尿路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该成果199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7~1993年,黑龙江中医药学院张德山等研究了中医扶正固本治则免疫学机理,以免疫功能低下动物模型探讨补益类中药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较为系统的研究中医扶正固本治则免疫学机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该成果1993年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黑龙江中医药学院栗德林等认为,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气阴两虚是贯穿糖尿病全过程的根本病理变化,益气养阴法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大法。1992~1995年,经用“消渴停胶囊”治疗数百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并与消渴丸组对照观察,结果表明,消渴停胶囊具有明显消除及改善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及降血脂作用,其疗效优于消渴丸。该药对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大鼠均有明显的降糖作用,临床有效率为87.5%;能刺激正常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胰岛B细胞的损伤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可提高肝糖原含量,表明其降糖机制是“胰内”和“胰外”的综合调节作用;能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微循环,对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减轻胰岛素抵抗具有重要意义。该药已在临床应用数年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199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3~1995年,省中医研究院张琪等以舒肝健脾、活血软坚、清热利湿为大法拟定方药肝纤康,并通过症状、体征及实验指标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室肝纤康对大鼠实验性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研究及体外分离培养大鼠 贮脂细胞DNA、胶原合成影响的研究,为揭示肝纤康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机理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获1995年度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7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栗德林等提出脾胃虚弱、阳气不升是溃结反复发作关键,为病之本;湿热留滞大肠是久治难愈要害,为病之标。本虚标实相互影响是本病难根治证结所在。首拟补中升阳兼清热化湿法,研制出“肠炎宁胶囊”,治疗120例溃结,并与柳氮碘胺吡啶60例对照观察,炎性水肿有效率为95.8%,肠粘膜糜烂有效率为84.7%,溃疡修复率为81.8%,粘膜粗糙有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6.67%(其中治愈率为5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71.6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经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溃结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体液免疫功能亢进的病理现象,本法不仅能抑制亢进的体液免疫反应而且还可使低下的细胞免疫恢复正常。在基础研究方面,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检测了本法对溃结大鼠多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溃结大鼠存在着腹腔M产生IL-l、TNF水平和结肠组织细胞中产生NO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脾淋巴细胞产生IL-2水平也降低。本法不仅能使溃结大鼠异常活化的腹腔M产生IL-1、TNF水平和结肠组织细胞中产生NO含量降低,还能使脾淋巴细胞产生IL-2恢复正常。该项研究分子水平揭示溃结的发病机理,填补了溃结发病机理领域的一项空白,同时从分子水平揭示补中升阳兼清热化湿法治疗溃结的作用机理,199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8~1999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栗德林等在全面系统研究古代医家有关消渴病病名的论述基础上,首次提出规范消渴病名的学术观点,并认为消渴病即西医的糖尿病。首创“奇恒柔弱,内热熏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的消渴病机学说,增设益气养阴清热为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发明新药消渴停胶囊,解决了既往中药降血糖和缓解症状缓慢的难题,并通过链脲佐菌素所致实验性DM大鼠在分子水平上对消渴停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该成果200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9~2000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曹洪欣等将治疗大量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基础上确立的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法则温阳益心法,用于治疗胸痹。并根据这一法则筛选出的具有温阳益心功效的有效中医药复方制剂温心胶囊。基础实验研究证明,温阳益心法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从而防治AS。该实验将72只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及温阳益心复方低、中、高剂量组,采用高脂饲料喂饲及腹腔注射维生素D方法建立大鼠AS模型,制模成功后给予相应的药物6周,分别测定各组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RP和IL-6均明显升高(P<0.001),温阳益心复方高剂量组血清CRP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证明温阳益心法可能通过抗炎机制,发挥抑制AS的作用。该成果200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0~2002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李冀等提出,对“消渴”应从心论治。李冀整理了从虚、从瘀解除“消渴”的理论历程,同时对古今大量相关方剂加以总结,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古方,通过拆方配伍和动物实验,阐明了益气养阴法与活血法治疗“消渴”气阴两虚型合并高脂血症的内在联系。将“消渴”与心的辩证关系分为七型,并分别从症状、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及方义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消渴”从心论治建立了基础理论框架。李冀等还收录古代医家创制的黄芪汤、肾沥散、降心汤、平补丸等经典方剂30多个,对其进行随症加减、拆方设计及动物实验。同时研制胶囊、汤剂、丸剂、片剂等多个剂型,用药多投以人参、黄芪、山药、生地、川芎、丹参等,并按拆方分析法将上述药物分成活血药组、益气养阴药组、益气养阴与活血药组。研究结果表明,益气养阴药与活血药的比例为2:1时,对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疗效最佳;单纯益气养阴法或活血法难以实现降血糖、降血脂、降血黏度的目的;单用活血药不能降低血糖,反而使之升高,而与益气养阴药按比例组合后,其降糖、降脂、降黏的疗效均显著增强;益气养阴药与活血药伍用后,同样对“三降”起到增强的作用。由此提示,对糖尿病与高脂血症合并者的辨证施治,应采用益气养阴法与活血法相结合,且以益气养阴法为主,以活血药的使用为辅。尤其要把握活血药的用量,不能不用,更不能替代全方,这就从客观上否定了活血法通治“消渴”之说。在此原则指导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将益气养阴活血法作为“消渴”的治疗大法,特别是对临床症状呈气短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小便次数增多及通过实验室检查有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从心辨治取得了显著效果。该项成果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2~2004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针对病毒性心肌炎证候分类不全、临床疗效不高的现状,开展了病毒性心肌炎大气下陷证与益气升陷法的应用及作用机理研究。通过对820例病毒性心肌炎证候分类及演变规律的研究,证实大气下陷与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气下陷证出现频率占41.1%,首次提出并证实了大气下陷证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证候。在此基础上对791例病毒性心肌炎进行深入研究,首次提出咽中拘急或心前坠胀是病毒性心肌炎大气下陷证的证候特征,确立了益气升陷基本治疗法则。并对照观察益气升陷法治疗474例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总显效率76.1%,总有效率97.1%,疗效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的其他治疗方法和药物,充分体现了益气升陷法的治疗优势,丰富了病毒性心肌炎的证治内容。新的证候与治法的提出,在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方面均有创新,2004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课题组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证实了益气升陷法具有抗心律失常、减轻炎症反应及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控制疾病向心肌病演变的作用。阐明了益气升陷法对心室肌细胞膜离子通道钠电流、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瞬时外向钾通道电流的抑制和对钙电流的激活,使心肌动作电位在多个环节延长,是抗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通过调控c-myc、Bcl-2、INOS基因表达及抑制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6、r干扰素炎性介质释放,达到抗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炎性反应与心肌损伤作用;益气升陷法能逐渐清除柯萨奇病毒核酸,改善柯萨奇病毒核酸在心肌内形成的持续感染状态,防止疾病向慢性期乃至心肌病演变;通过抑制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间质胶原纤维增殖、改善心室重构及心功能,延缓心功能不全的发生与进展。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开辟了新领域,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