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中医内科

第二节 中医内科



  1985~1986年,黑龙江中医药学院包福助等通过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在临床、免疫、药理、生化等方面探讨了自制中药复方冲剂—扩冠Ⅰ、Ⅱ号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综合疗效及作用机理。其结果表明,扩冠冲剂具有抗心绞痛、改善心电图、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能降低心肌组织中过氧化脂质含量,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等,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1;可降低血栓烷A2、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增加前列环素;能调整T细胞亚群,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亢进的体液免疫功能;具有增加心脏有效灌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作用;可使家兔实验性动脉硬化斑块缩小、变薄,使脂肪滴层次及密度减低,电镜下巨噬细胞溶酶体丰富、伪足大而长;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毒性实验结果证明无毒性作用。在临床上对冠心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该成果198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5~1988年,省中医研究院张琳等完成胃癌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该项研究以益气养阴治本、清热化瘀以治标的治疗原则,自拟协定处方经2年的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8.3%,胃镜、病理、胃电有效率分别为85.4%、67.37%、72.9%,通过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环核苷酸、微量元素、胃内幽门弯曲杆菌等检验观察,揭示了本病实质并验证了益气化瘀治疗的合理性。该项成果198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1989年,张琳等又完成“幽门弯曲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及中草药对其防治的研究”,针对在70%以上胃炎病人胃粘膜中找到幽门弯曲菌,经大量病理形态学研究从扫描镜下观察到活的幽门弯曲菌的动态变化,证明了幽门弯曲菌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致病菌,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及其发病原理的细菌感染说,199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1988年,省中医研究院何秀芬等完成了化瘀利湿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运用中医辨证施治规律依据行瘀、利湿法为主,清热为辅的治法,自制清静栓汤,在取得较好疗效基础上又不断地改革剂型,提取药物有效成分,先后制成丸、冲剂、胶囊等,通过75例临床预试验获得了较显著疗效。最后以胶囊剂型观察了35例,临床治愈、显效率达97%,无效病例,随访优良级占随访例数的95%,疗效可信。该法配伍与辨证符合中医辨证施治规律,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越性。对该病的诊断,除临床体征外,还用静脉阻抗血流图,尤其采用最可靠的X线静脉造影手段,使人信服。通过药理实验研究,证实有溶栓、袪聚、消炎等作用。198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9~1991年,黑龙江中医药学院栗德林等通过对单侧输尿管不全梗阻膀胱注射大肠杆菌等方法,建立小鼠实验性大肠杆菌逆行性单侧慢性肾盂肾炎动物模型。采用病理学、免疫学、细菌学等多学科手段,对肾盂肾炎急性感染到慢性萎缩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的观察研究。提出了本病慢性阶段肾组织的广泛破坏,主要不是细菌的直接作用,而是菌体抗原导致的免疫损伤,这是本病慢性进展乃至最终肾脏萎缩的根本原因,为新的防治措施提供了可靠理论依据。所研制的“益肾康”制剂,可有效地控制免疫病理损伤,为防治慢性肾盂肾炎的有效药物,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1992年该项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1~1993年,黑龙江中医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王刚等对中药越桔的有效成分、呼吸系统药理作用、毒理学特征及其对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越桔及其制剂具有显著的镇咳、祛痰、平喘和解热、抗炎作用,而且还有抗菌、抗病毒等多方面药理作用,对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既有对症(咳、痰、喘、炎)作用,又有治本(抗菌、抗病毒)作用,获得较满意的疗效。越桔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从中分离、提取四种单体化合物,为研究越桔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提供科学依据。199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3~1994年,哈医大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初洁秋等进行了解毒活血法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及免疫性血管炎的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尚无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特效药物的情况下,依该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所见进行微观辨证,认为属中医的毒热血瘀证,治法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筛选出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丹参、白花蛇舌草等6味中药配方,并制成针剂,命名“脉炎消”,用于临床治疗急性或慢性炎症期病人,在不用激素前提下,有效率达97.43%,其中临床治愈率和显效率占87.18%,无毒副作用。并完成了“脉炎消”的急性毒性试验及药理作用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药无毒性(LD50无法求出);具有优于对照组的很强的抗炎作用,高浓度时有抑菌、抗凝作用,特别是能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含量,对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1995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5~2004年,省中医研究院王伟明等研制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新药“芩百清肺浓缩丸”,历经10年攻关,完成新药Ⅱ期临床观察研究,并进行Ⅲ期临床观察研究。该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准字号中药新药。重点对芩百清肺浓缩丸新药进行了抗肺炎支原体作用机理和血清药理学抗病毒实验研究,从免疫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该项研究在国内率先从组织、细胞到分子水平系统地探讨了中医药制剂治疗肺炎支原体的作用机理,为揭示中药作用内在基础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该药对SARS病毒及多种呼吸道病毒有一定的预防作用。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1998年,省中医研究院张琪等通过95例慢性乙型肝炎在症状、体征、肝功、乙肝五项等方面疗前疗后临床观察(其中肝舒康冲剂组54例、对照组41例),证明肝舒康冲剂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6.29%,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方具有良好的消除症状、改善体征及肝功、消除肝脾肿大、抗病毒的作用。临床表明,该方可明显地降低血清HA、PCⅢ、IV.C、LN水平,证明该方有良好的抗纤维化作用。采用DMN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通过生化及病理学光镜、电镜等指标观察,证明该方可护肝消炎、抑制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解,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该项目首次用Narthern杂交结合储脂细胞无血清培养技术研究中药抗肝纤维化机理,证明肝舒康冲剂可抑制传代储脂细胞a(Ⅰ)、a(Ⅱ)前胶原mRNA表达。199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8~1999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栗德林等从基础、临床与新药几方面,深入研究了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该病的病因为素体脾胃虚弱,饮食失宜及情志所伤;病机的脾胃升降失调,中焦气机不利,寒热错杂为主,据此制定了健脾和胃、寒热平调、散结除痞之法,并在继承经方精髓基础上,发挥临床经验优势,以半夏泻心汤化裁制成延参健胃胶囊,治疗CAG取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为90%。200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2000年,省中医研究院张佩青等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抓住慢性肾功衰竭早、中期以脾肾两虚为主这一关键问题,拟定补脾肾、扶正为主的参芪地黄颗粒剂,并进行了临床与实验研究。实验证明,该药可以明显改善慢性肾功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的浓度,促进血浆一氧化氮的合成,治疗总有效率85.2%,明显优于对照组(尿毒清组)(P<0.05),同时能纠正脂代谢紊乱,改善贫血状态。200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9~2001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伟正等在验证补肾生血中药补髓生血冲剂治疗慢性再障疗效的基础上,对造血细胞DNA,裂解指数、琼脂糖凝胶蛋白电泳、透射电镜、凋亡细胞PI值、造血细胞内Ca+内流、骨髓CD34+、CD34+Fas、CD34+mP53表达、造血细胞相关基因C-myc、Bax表达、血清可溶性Fas/Apo-l、Bcl-2、IFN-γ、TNF-α、IL-2和IL-3水平等造血细胞凋亡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在国内外首次较系统地揭示了CAA患者存在着造血细胞凋亡现象。使用补髓生血冲剂治疗后显示,该冲剂对抑制CAA患者造血细胞凋亡有明显作用,大部分凋亡相关指标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亚滨等提出人类的衰老是从40岁左右开始,衰老发生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气滞血瘀,并提出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法防治衰老。在此基础上组成中药复方,采用转基因动物模型SAM-P/8快速老化小鼠及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小鼠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药物具有较明确的抗衰老作用;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该药物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良好的疗效。表明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法可有效的防止衰老的发生、发展。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1~2004年,省中医研究院迟继铭等完成“参芪保肾颗粒防治肾小管—间质损害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研究”。以60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期的患者进行随即对照观察,并进行实验研究,明确脾肾两虚是该病早、中期的主要表现,补脾益肾为主要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法。该药具有可明显降低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蛋白尿,减轻患者贫血状态,并通过降低蛋白尿、减轻肾小管—间质损伤,减轻肾脏负荷,延长肾存活时间,以达到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目的。实验证实该药明显下调肾病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上调纤溶酶原激活物在肾脏组织内的表达。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2~2004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谢宁等在D-半乳糖(D-gal)致大鼠亚急性衰老的基础上,双侧迈内基底核(Meynert)定向注射鹅膏蕈氨酸(IBO)建立AD动物模型,观察地黄饮子和喜得镇的对照治疗作用。运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TNF-α、IL- 1α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地黄饮子能改善痴呆大鼠空间探索记忆能力,低剂量组已经显效,高剂量组效果更为明显。地黄饮子治疗组IL-1α、TNF-α含量显著下降,且具有剂量差别。证明地黄饮子对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空间探索能力有改善作用及能有效抑制海马神经元炎性反应,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地黄饮子抑制海马神经元TNF-α、IL-1α蛋白,抑制小胶质细胞活性进而减轻海马神经元的炎症损伤有关。地黄饮子能明显提高AD模型大鼠脑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降低单胺氧化酶(MAO)的含量,同时可以提高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神经元损伤的程度,提高脑内生长抑素(SS)的表达。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