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医外科 妇科 儿科 肿瘤科
第三节 中医外科 妇科 儿科 肿瘤科
一、中医外科
1984~1986年,黑龙江中医药学院黄殿栋等对2 000多例腰痛病人进行了普查,系统地研究了第三腰椎横突症的发病机理,设计并实施了新的小切口手术治疗方法和中药注射液应用于局部注射的疗法,治愈率达80%以上,研究成果属国内首创。1985~1986年,黑龙江中医学院黄殿栋等为了减少通常手术造成的体表瘢痕和痛苦,设计并实施了“闭式针锯截骨术”治疗膝内外翻畸形。这种手术可以在局麻下完成,术中将自制的直径为3毫米的针锯经下肢外侧皮肤斜行贯穿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部位的骨干中间,持专用锯弓先后按前上和后上方向截断骨骼,矫正下肢力线后施加外固定,术程仅15~20分钟。该术法操作简便、安全,经162例(206条腿)平均随访16个月观察,均达矫形要求,疗效优良率达98.5%,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内外翻畸形提供一个新的可靠方法。198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1987年,黑龙江中医药学院黄殿栋等对踝部骨折传统的单纯夹板和石膏外固定,进行了大胆改进与创新,扬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把二者合理地配合使用,克服了单纯使用之不足。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方法、新成就。经长期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证实了该法的可行性、可靠性、有效性和优越性。夹板和石膏合理配合,把患足有效地固定在内翻背伸位,是取得最佳效果的重要前提;大小压垫的合理使用,防止胫骨下端跳起、内踝张嘴,是该疗法的中心环节;拆除外固定后的中药熏洗、有效练功,是恢复关节功能的重要保证。该固定法具有安全、简易、有效等特点,便于推广应用;夹板与石膏之优点集于一体,符合踝部生理形态和生物力学原理,固定效果可靠,无再移位之顾虑,近、远期临床优良率分别达96.7%和96%,创伤性关节炎发病率减少到11.5%,实践证明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该成果198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9~2002年,省中医研究院韩冰虹等根据名老中医高永祥从风、热组方“化斑颗粒剂”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初发急性期,经多年临床应用取得较好疗效。首次建立过敏性紫癜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化斑颗粒剂对模型鼠的影响。实验表明:该方可以明显提高实验模型鼠的网状内皮系统(RES)功能和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可以降低IC的肾脏局部沉积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该方剂的早期全程给药,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实验鼠肾脏的病变程度,中西药(非糖皮质激素)联合短期内给药可能存在着协同作用,中西医合参治疗HSP会取得更好的疗效。总之,化斑颗粒剂治疗HSP的药效学特点,可能就在于对HSP的免疫调节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治疗HSP和防治HSP肾损伤的关键。该成果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中医妇科
1983~1985年,省中医研究院李维贤等通过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油煎散”的研究,研制“更年女宝”。由刺五加、当归、赤芍、丹皮为主方组成,具有补脾肾、调阴阳、和血、凉肝之功效。对126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显效率为71.4%,总有效率100%。同时选择26例患者对FSH与LH分泌量进行测定比较,治疗前后血液中的FSH和LH含量明显改变,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该药诱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病理失调趋向生理平衡方面改变的功能,从而证明更年女宝确有良好的调节女性更年期阴阳失衡的治疗作用。该成果1986年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1994~1995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守范以消炎痛栓为对照组,观察痛经停栓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副反应发生率。用酶免法测定治疗前后月经血PGF含量,及外周血黄体中期雌激素、孕激素含量。测定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观察痛经停栓及对照组(消炎痛栓)对各项指标的影响。实验证明痛经停栓可以降低黄体中期雌激素水平,提高孕激素水平,对照组则无此功效,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痛经停栓可以降低痛经患者月经血中过高的PGF,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痛经停栓治疗原发性痛经与消炎痛栓相比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治愈率痛经停栓优于消炎痛栓,二者有显著差异。痛经停栓治疗原发性痛以无任何副作用,而消炎痛栓副反应达30﹪,二者有显著差异。该成果199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4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秀霞以坤宁安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200例临床病例验证,其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有显著提高E2水平,增强患者IL-2活性,尤其对发病率为70%~75%的肝肾阴虚病人有效率达88.7%。大鼠模型研究表明,坤宁安可提高围绝经期大鼠体内NO水平;通过抑制Bax、Fas、Caspase-3基因蛋白及其mRNA的阳性表达,上调Bcl-2基因蛋白及其mRNA的阳性表达,起到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作用。该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三、中医儿科
1986年,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焦义成等将72例儿童多动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应用西药利他林治疗,治疗组5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多动宁胶囊治疗,疗程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54例,显效39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对照组18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7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证明,多动宁胶囊结合西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疗效高,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98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7年,哈尔滨市中医医院王玉兰等总结出一整套治疗小儿肌性斜、颈行之有效的中医推拿治疗方法“按、揉、牵”。具有疗效高、无痛苦、无副作用的特点,治愈率达98%,总有效率达100%,199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2~2004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有鹏等用抗支口服液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依据随机对照的原则选择120例MPP患儿,观察其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应用放免分析方法,对42例MP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进行测定,其结果:抗支口服液组痊愈率为66.1%,总有效率为98.3%;西药对照组痊愈率为42.6%,总有效率为86.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证明,抗支口服液治疗MPP的临床疗效优于红霉素,抗支口服液可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sIL-2R水平,使其相互协调作用,共同完成机体清除病原的功能,纠正机体的过度炎症反应状态。该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四、中医肿瘤科
1986~1987年,省中医研究院高奎滨等根据临床疗效较好的青龙衣酒剂开发出复方青龙衣新剂型并对不稳定成分通过光谱分析手段鉴定。青龙衣中核桃萘醌、鞣花酸均有明显抗肿癌作用,核桃多糖具有扶正固本作用,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青核桃的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198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1996~2004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于英君对树舌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生药学鉴定、活性成分筛选、给药途径与剂量筛选、安全性实验、基因水平树舌多糖抗肿瘤机制、树舌多糖注射液对CTX的增效减毒作用、树舌多糖注射液协同环磷酰胺治疗肝癌机制。2005年获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2~2004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吴勃岩等进行了龙牙楤木叶总皂甙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龙牙楤木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对抑癌基因p53、Ras 癌基因表达、细胞凋亡、细胞因子均有影响。2005年获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