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
第四节 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
1984年,省中医研究院张缙等完成对古典医籍《针灸大成》的整理研究,据此编著《针灸大成校译》,同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共校释610处,注释2 999条,语译345段,并在重要的章、节和段上加了提要132条、按语337条。在校译过程中,引用书目293种,最后研究编写成91.7万字的该书稿。通过对30篇医史、地方志及针灸文献的考证,澄清了该书编者是杨继洲,选集校正者是靳贤,出版者为赵文炳;还查清了该书47种版本的概况和5种较佳版本的情况,并对该书的目录进行了研究。该书1989年获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2年获国家出版总署古籍整理研究奖三等奖。
1986~1990年,省中医研究院张晋主持完成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该课题通过1 000例大样本观察,证明循经感传具有普遍性、潜在性、趋病性、效应性、可激性、可控性、循环性、变异性的规律。循经感传客观存在,循传阳性率为60.2%。经络腧穴声、电阻、温度三方面实验研究结果证明,隐性感传的客观存在,与经线重合率为71.02%,据此课题组创造了电鍉针接力激发循经感传的方法,使阴性转化为显性感传,提高了感传阳性率、气至病率、效应率,发现并证实了感传的可激性、可控性。应用感传的趋病性、效应规律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循经感传治疗冠心病、脑梗塞、风湿病408例,有效率为97.05%,明显优于针灸对照组及常规药物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经过心电、心功、心钠素等28项观察证明,循经感传在人体的效应规律,就是机能调整作用。该项成果1991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0~2001年,省中医研究院王顺等完成的“头部电针透穴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总有效率75%,优于口服西药美多巴,针刺对震颤、肌强直、上肢协同动作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改善尤为明显。该项研究首次提出了头部电针透穴治疗帕金森病的新疗法,突破了传统的选穴方法,并提出了EMG作为观测帕金森病客观生理指标。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0~2002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高维滨等采用脊髓病变部位上下各一节段的夹脊穴针刺后用电麻仪通电,观察夹脊电针对脊髓性截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89.7%,是治疗脊髓性截瘫的一种有效方法。夹脊电针治疗法,以现代解剖学为依据,从生化角度探明了疗效机理与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有关。从损伤脊髓的总钙量、脊髓形态的观察和神经轴突计数上观测疗效,由此证明了夹脊电针可以使脊髓神经纤维再生。运用诱发电位仪来检测脊髓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肯定了电针治疗脊髓病变时采用密波治疗疗效优于采用疏波治疗,解决了当前临床上医生在治疗时选择波形无所适从的问题。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脊髓病变引起的截瘫。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1~1997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高维滨等完成项针疗法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研究。根据针刺治疗疾病近部取穴的原则,在项颈部原有腧穴的基础上,又依据局部解剖,提出了“供血”“吞咽”“发音”三个新穴,解决了重症假性延髓麻痹需要插鼻饲维持生命的问题,并使轻症患者疗程由二周缩短至一周,其成果199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4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东贵荣等在临床建立了一整套头穴透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方法,证实头穴透刺治疗急性中风,尤其是对急性脑出血特异疗效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并从形态学和生理学角度探讨了其疗效的机理。通过对进针部位、方法与手法的系统研究,证实百会至太阳穴是治疗偏瘫的最佳刺激区。课题组提出,针刺头部腧穴可改变神经细胞兴奋性,使被出血刺激或者血肿压迫而受到抑制的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逆转,抑制性泛化作用解除,使处于休克或者休眠状态下的脑神经细胞觉醒,脑代偿功能加强,大脑的机能得到改善。这一研究打破了急性脑出血禁针,尤其头针禁针的说法,为急性脑出血头针治疗奠定基础,199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5~1999年,哈医大一院针灸科于彭等完成头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及其脑电、脑地形图分析,对针灸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平定进行了分析,该项成果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6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任利民等从神经机制的调节、脑血流量、免疫系统、脑细胞凋亡、抑制自由基生成、调节NO和ET、保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方面阐释了针灸对急性期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可能机理,提出了当时针灸在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该成果199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6~1999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高维滨、唐强、孟庆钢、李同军、高金立等依据10余年的临床经验,以人体解剖学和中医腧穴、针刺理论为指导,在配穴方法上依据中医针灸的近部取穴原理,针刺颈部3个新穴治疗真性延髓麻痹,临床对照观察患者的吞咽、言语功能提高到三级以上,治疗延髓麻痹总有效率达96%,疗程已缩短至2周,从根本上结束了真性延髓麻痹不能治愈的历史。针刺手法上依据历代医家所强调的“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病重宜深刺”,故针刺的方向刺向咽喉部,取穴深度普遍打破一般常规而深达1.5寸。并运用现代神经电生理的最新仪器—诱发电位仪来判定神经传导和吞咽,构音功能的恢复,充分证明针刺疗法可以治疗危重症。“针刺项颈部腧穴治疗真性延髓麻痹的临床应用研究”成果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2~2004年,哈医大一院针灸科周凌云等完成眼部内刺与透刺法与药物治疗眼运动神经麻痹症。该项目研究了眼运动神经麻痹所引起的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斜视、复视、瞳孔麻痹性散大等症状眼运动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上睑下垂, 睑裂变窄, 眼球运动障碍, 复视, 瞳孔散大及光反应消失等症。针刺对神经损伤具有很好的康复治疗作用,但眼肌结构复杂,眼部进针风险很大,很容易损伤眼球和眼内动脉造成医疗事故。单纯传统医学理论和循经取穴方法也很难刺激到损伤的眼外肌,达到最佳疗效,且尚缺乏科学的技术指标来检测眼神经康复情况。该项研究将传统的针刺与西医解剖、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历经无数次的试验确立了眼外肌穴,总结出针对不同眼外肌麻痹和复视情况的进针操作方法“眼部内刺与透刺法”,并找出了安全有效的眼部电刺激参数。经过对临床近3000余例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有效率达82.3%,痊愈率56.7%。该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3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东贵荣等采用胶原酶/肝素联合注入法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给以百会透太阳穴电针治疗,结果针刺在多时间点对GLUT1均有治疗作用,能延长治疗时间窗,减轻病变程度且早期作用明显。另外,采用自身动脉血注入法,复制Wistar大鼠急性脑出血模型后,头穴针刺可使左尾核及左束旁核注血组在注血后各时间窗内痛兴奋神经元放电与注血前相比潜伏期延长,净增值减少(P<0.05,P<0.01),痛抑制神经元放电与注血前相比抑制时程延长,净增值减少(P<0.01),并有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的趋势。实验证实了头穴针刺可以促进脑内血肿的吸收,提高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处于抑制状态的神经元细胞“觉醒”。该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年,省中医研究院王顺等完成“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共济失调临床疗效的研究与评价”研究,该项目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通过对224例中风后小脑共济失调患者3个月系统观察及随访,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比较研究,证明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共济失调疗效显著。治疗组基本治愈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5.24%、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18.63%、77.45%)且各中心组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该项研究确立了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共济失调的针刺操作规范、诊断标准、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适应证和禁忌证等。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