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药理学
第一节 药理学
1996~1998年,哈尔滨商业大学季宇彬等完成国家优秀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海嘧啶抗肿瘤作用的基础研究”。该项目对海嘧啶的组方、粉针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体内外实验对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海嘧啶可通过影响肿瘤细胞内Ca2+浓度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通过抑制癌基因表达和促进抑癌基因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的分化;通过促进荷瘤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是红细胞免疫功能在发挥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的同时发挥增效减毒作用,进而从整体上发挥强大的抗消化道肿瘤的作用。该成果199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期,哈尔滨商业大学季宇彬完成国家科技部重大医药攻关项目“复方仙酥胶囊合并化疗治疗胃癌的临床实验研究”。该项研究对抗癌新药复方仙酥胶囊的组方、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药理药效及毒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单独应用或合并化疗药物治疗胃癌的疗效进行了临床实验研究,其成果2000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8~2002年,哈尔滨商业大学赵瑛等完成“御风胶囊对脑缺血预防性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该研究首次提出抑制血栓形成与预防性神经保护兼顾的中风预防新思维,并总结了气虚在缺血性中风发生发展中的量变规律,完善和发展了中风病“气虚血瘀“学说,论证了益气活血法为缺血性中风预防的重要原则及中药复方预防缺血性中风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安全性。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轻者患者感到不适,严重者可以引起心房内血栓脱落、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哈医大药学院杨宝峰、王惠珍、董得利、焦军东、李宝馨等经过十几年的努力,2002年完成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研究,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假说。该假说认为心脏中存在许多离子通道靶点,正常情况下,这些靶点保持动态平衡;在病理情况下,该平衡失调,产生心律失常。这些靶点的强弱直接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而调控心律失常发生发展起主要作用的靶点就是最佳靶点(已鉴定出一些最佳靶点),一个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对最佳靶点有作用,疗效确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对心脏多个离子通道靶点有作用,而且是至少两种或两种以上。最佳靶点假说的提出,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制开发和药物评价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研究中,发现了心脏中存在一种M3受体介导的钾电流,首次命名为1KM3。进一步研究证实,人心肌细胞存在M3受体,发现M3/1KM3在心律失常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发现M3受体激动剂胆碱具有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并阐明了其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在心脏缺血时,心肌细胞发生凋亡、心肌细胞梗死和心律失常,而给予M3受体激动剂胆碱后明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率、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证明M3受体是一个重要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药物靶点。该项研究从离子通道角度揭示了药物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评价与研制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编著中国首部离子通道学专著《离子通道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研究”成果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3年, 哈医大药学院杜智敏、杨宝峰、周晋、孙建平、张波等完成IK1调节剂对改善心功能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青蒿素、小檗碱、RP58866、RP62719对缺血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的疗效,并对因缺血和心律失常造成的泵功能衰减有明显调节和改善作用。该研究采用先进的基因钳、膜片钳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理及改善泵功能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青蒿素、小檗碱、RP58866、RP62719对豚鼠、犬等动物IK1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是IK1有效的调节剂。IK1是一种内向整流钾电流,与心脏泵功能、心率、心肌收缩力、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高效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关键靶位,治疗心衰的潜在位点。该研究同时发现青蒿素、小檗碱、RP58866、RP62719除对IK1有调控作用外,对It0、Ik、INa亦有明显的影响。It0、Ik、INa、ICa和IK1共同调节膜的兴奋性、传导性、不应期,彼此协调、制约,共同调节心脏功能。该项研究成果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2~2004年,哈尔滨商业大学季宇彬等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羊栖菜多糖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该项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LSCM方法、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SLDT)方法、Northern印迹分析法和Western印记分析法,从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两个角度深入研究了羊栖菜多糖抗肿瘤的作用途径和机理,找出了羊栖菜多糖对肿瘤细胞基因表达的规律,为羊栖菜多糖作为抗肿瘤药物开发并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充分的基础理论依据。该成果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4年,哈医大药学院董德利、杨宝峰、朱大岭等完成肿瘤药理学研究,发现吲哒帕胺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并具有利尿、扩血管作用,为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研究表明,吲哒帕胺能够阻滞心肌细胞多种钾通道,而在肿瘤细胞中,钾通道又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吲哒帕胺可能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2005年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