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中药学

第二节 中药学



  1984~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与省中医研究院郭文勤等与16个单位合作根据古今治疗胸痹心痛的经验制定心痛气雾剂组方寒证与热证两种制剂。寒症由肉桂、川芎、香附组成,热症由丹皮、川芎、冰片组成。经临床851例冠心病心绞痛验证,3分钟内止痛,寒症心痛气雾剂占50.55%。热症心痛气雾剂占54.02%;经60例与美国硝酸甘油自身对照疗效相仿,无显著差异(P>0.05)与空白气雾剂自身对照疗效差异非常显著(P<0.01)。经24例中医辨证论证自身对照,疗效差异非常显著(P<0.01A),表明疗效与辨证关系密切。该成果1986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1988年,省中医研究院罗佳波主持完成葛根芩连微丸(抗炎Ⅰ号)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研究,该研究首次证实中药对轮状病毒的抑制作用,通过电镜(EM)和聚丙烯凝胶电泳(PACE)RNA基因分析方法,对患儿双份粪便进行检查,轮状病毒3天转阴率72.6%,疗效显著。同时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小圆病毒、腺病毒等肠道病毒显示强大的抑制作用。1988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6~1992年,省医院妇产科不孕症治疗室李凤珍、刘希智、孙更运完成“孕特灵”治疗不孕症的药效毒性实验及临床研究。该项研究对收治的由排卵功能障碍和子宫发育不良所致女性不孕患者,在中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了中药孕特灵的治疗。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加用孕特灵观察组685人,妊娠632人,治愈率92.26%;中西药对照组342人,治愈率48.53%,加用孕特灵的观察组比对照组疗效提高了近两倍。孕特灵对子宫发育不良和排卵功能障碍有显著疗效。经黑龙江省药品检验所药研室对孕特灵的主要药效及毒性实验研究,孕特灵粉作用缓和、无毒,其提取物作用强,孕特灵与HCG合用药效作用相互增强。该项研究成果199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3~1997年,哈医大药学部徐凯建、王跃红、姜伟世、孙考祥、胡君茹等进行了以下研究:①采用最新工艺研制、提取、筛选了最佳处方和药物含量,研制双黄连气雾剂,并通过急毒、长毒、呼吸道粘膜刺激等系列试验证明了本品的安全、无毒性。②建立了双黄连气雾剂和注射液的人体生物利用度试验的测定分析方法,其试验结果表明双黄连气雾剂的人体生物利用度与注射液无显著差异(P<0.05)。③药效学试验研究,证明本品的抑病毒、抑毒谱,证明试验所用23种细菌中,对21种有抑制作用(金色葡萄球菌最敏感);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Ⅱ、Ⅲ、Ⅳ型均有抑制作用。④免疫学研究,发现本品具有增强人体NK细胞活性及促进α-干扰素的生成作用,提出了调解免疫功能的用药机理。经3家大医院对492例有效病例观察,证明对早期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为主)的治疗,气雾剂优于注射液和口服液,总有效率达90%以上。进一步证明了其作用快速,病变局部药物浓度高,疗效确切的特点。该项成果1997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4年,省中药研究所刘晓放等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药物的缓、控释制剂研究,并与中国药科大学制剂研究室张均寿合作,开发了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1996年被批准为新药,填补国内空白。该产品特点:释放缓慢、长效,减少了患者的服药次数;避免了药物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缓释小丸制成的胶囊属单剂量分散型制剂,“崩释”现象极少,安全性高;对于夜间服药的患者、老年患者、儿童以及有服药障碍的患者具有很大的顺应性。该项成果1997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火炬计划项目。

  1994~2002年,省中药研究所植化研究室于喜水、周兴东、朴奉花等完成省科委重点攻关科研项目“纤维素酶在部分中草药提取工艺中的应用”,初步考察了纤维素酶对苦参、茶条槭、北豆根等药材的最佳水解条件,控制纤维素酶水解植物细胞壁程度不致增加杂质的最佳条件。对不同有效成分的提取的适用性与传统工艺进行了对比实验。1996年底,确定了纤维素酶对苦参、茶条槭、北豆根等药材中有效成分提取的最佳条件。2000年4月,该研究所于喜水、马桔云、王有志等完成纤维素酶在黄连、金银花、厚朴、穿山龙、葛根、穿心莲、补骨脂、苦参、益母草、山楂、茶条槭、牡丹皮、甘草、大黄、五味子、黄芩、北豆根等提取工艺中的应用。该成果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4年,省医院冯承善、赵福芹、何成华等以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素为指标,设立高压液相色谱法对丹参体内药代谢动力学及体内药物分布进行研究,为中药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和方法。该方法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对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993年获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5年,省中医研究院王孝莹等研制和血祛瘀、益气复元的五加生化胶囊。复元胶囊对人工流产后并发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该药获得国家三类新药的批准证书。同年,省中医研究院于翔龙等与河北承德友谊药厂合作研制山玫胶囊。该药为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的治疗心脑血管药物,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并获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河北省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雷公藤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1995年,省医院的何心、廉大萌、石春伟等研制0.5%的雷公藤眼膏,将药物直接用于病灶区,这样既可增加药物疗效,减少雷公藤口服后产生的一系列副作用,又可以替代激素类药物,避免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产生。用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作为定性、定量的方法。制得的眼膏稳定性好,各项检验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眼用制剂项下要求,可直接用于色素膜炎等眼科疾病的治疗。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雷公藤眼膏与醋酸可的松无显著性差异。经50例患者色素膜炎的临床治疗结果表明,雷公藤眼膏可以代替皮质类固醇治疗各种类型色素膜炎,是一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新制剂,可以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199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5~1996年,省医院何心、霍晓明、冯毅等选择临床应用多年,抗高血压十分有效的经验方剂,用水提醇沉法,将临床多年使用的汤剂改制成口服液。用薄层层析法进行定性鉴别,通过二阶导数紫外光谱法测定口服液中天麻素平均含量,制得的口服液稳定性好,相对密度、pH值、微生物限度检查等均符合药典口服液项下的规定。毒理学实验结果表明,口服液安全、无明显毒性。药理学实验结果表明,口服液与牛黄降压丸同效均有非常明显的降压作用,降压速度比牛黄降压丸快。经43例患者经1个月的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表明,治疗有效率略高于牛黄降压丸,并能使46.67 %显示缺血性变化的患者静息心电图有所改善,在改善心肌供氧上明显优于牛黄降压丸,在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是一安全有效的高血压中药制剂。该成果199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5~2000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李廷利、孙晖、程伟、刘一民等完成中药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施。该项研究等在茵陈蒿汤的生物学研究、在东北红豆杉的有效部位研究、越桔茎叶中治疗急慢性呼吸系感染的有效成分研究、远志镇静安神有效成分的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含药血清处理方法、血清中成分分析方法、代谢产物分析方法、复方药动力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给药后血清中的中药移行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的分析、分离及鉴定,确定中药及复方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并通过药效相关性研究及代谢动力学研究,阐明中药及复方的真正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体内动态机制,是全新的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通过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血清中的成分,可快速准确地确定药效物质基础,定向快速地分离制备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以此建立规范化的被国际认可的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同时,还可以通过血中移行成分含量的经时变化监测,阐明中药的体内动态,解释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实现中药临床给药方案的科学化。该成果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缓慢性心律失常在临床发病率较高,在治疗上存在困难。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以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素等缓解症状以及行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但前者仅能在应急抢救的情况下使用,治标不治本,且有较大毒副作用,限制了应用范围。后者则属于侵入性有创性治疗,费用昂贵,患者不易接受。1996~1997年,省医院刘文娟、秦燕、黄乙穹等完成增效胶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实验研究。增效胶囊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代谢改善窦房结及房室传导从而提高心率,标本兼治取得满意疗效。199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1998年,哈尔滨商业大学张翠等完成“消红散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消红散通过直接兴奋RBC上的C3b受体来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并且使C3b受体的数目增加,促使红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从而缓解炎症或CIC介导的病理过程。实验组34例,完全缓解9例占26.47%,基本缓解14例, 占41.18%, 好转7例占20.59%,无效4例,占11.76%,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29例, 完全缓解6例占20.69%,基本缓解9例, 占31.03%,好转3例占10.34%,无效11例,占37.93%,总有效率62.07%。该项成果1999年获全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8~1999年,省中医研究院张晓昀等运用刺五加多糖进行了协同恶性肿瘤化疗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刺五加多糖可协助化疗药物抑制实验动物肿瘤细胞增殖,延长其作用时间,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抗癌和扶正双重作用。2000年该研究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老年性便秘是常见的疾病,中药“通必舒贴剂”有润肠通便作用,并有补气养肠的辅助作用,达到标本兼治,不易产生耐药性。1999年,省医院关国跃、娄杰、孙卓艳等完成通必舒贴剂治疗老年性便秘的研究。经临床研究观察,对轻、中度老年性便秘有效率92.85%,重度老年性便秘有效率47.05%。经皮肤刺激试验和临床观察,无毒副作用,作用迅速温和,持久、使用方便,每日一贴,采用贴脐方法,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可长期使用,克服了口服给药或注射方法导泄的不良后果和依赖性。199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9~2001年,省医院何心、张艳秋、于仲青等进行了双黄连粉针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表明:黄芩甙和绿原酸单体静脉给药后,在大白鼠体内均呈二室开放模型,黄芩甙和绿原酸在动物体内代谢消除极快,双黄连粉针中黄芩甙和绿原酸体内药物代谢消除也很快。但单体给药和粉针给药在二组分药代动力学参数上还有一定的差异。临床应用结果表明:通过治疗239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证明该药每日二次给药的疗效优于每日一次给药。研究成果为临床更加安全、合理、有效地应用双黄连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200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9~2002年,省中医研究院王伟明等完成芩百清肺浓缩丸(祖研薄膜微丸)治疗支原体肺炎的实验及作用机理研究。该项目是在古方基础上化裁,用于治疗支原体肺炎的纯中药制剂,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96.67%。与治疗作用相关的药效学实验证明,其体外及动物体内抗支原体作用显著,体外抗支原体MIC100毫克(相当于红霉素3.125微克)小鼠体内抗支原体作用小剂量与红霉素相近,大中剂量优于红霉素。并有明显的止咳、祛痰、解热、平喘、抗炎、提高免疫力作用,与严迪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对药效成分黄芩甙进行了家兔体内代谢实验,首次证实了中药的抗支原体作用。该项成果200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0年,省中医研究院张佩青等采用腺嘌呤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颗粒剂可改善腺嘌呤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可以补脾益肾,可明显延缓早、中期CRF进展,保护残存肾单位,推迟透析开始时间。该研究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0~2003年,省中药研究所刘晓放、王瑞红等研制美愈缓释胶囊。2004年6月获得药物临床研究批件,其研究工艺及制备方法,2005年取得专利权。省中药研究所于喜水、王有志等通过对苦参的研究,发现苦参总碱对肝炎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据此对苦参总碱进行了抗肝炎病毒、药效、毒理的研究,2001年二类新药乙肝灵注射液的研究被列入省科技厅重点攻关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