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研机构 一、中直科研机构
1986年,在黑龙江省的中直科研机构共27个。1999年以后,其中的哈尔滨煤矿机械研究所、东煤公司煤田地质局哈尔滨科研所(后更名为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察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有色金属矿产地质研究所等4个中直科研机构先后划归黑龙江省管理,另一原中直科研机构黑龙江省邮电科学研究所脱离科研机构序列直接变为企业。2005年,在黑龙江省的中直科研机构有23个,分别是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九研究所、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园区)、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许继集团公司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院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糖业研究院(原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研究所,2000年并入哈工大)、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国家测绘局测绘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哈尔滨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科学技术研究所、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中心、哈尔滨铁路局信息技术研究所、哈尔滨铁路局计量管理研究所、黑龙江省电力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黑龙江水运科学研究所(2001年整建制划入哈尔滨工程大学)。部分中直科研机构简介如下:
(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始建于1952年,正式成立于1954年。最初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196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1970年受国家地震局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1984年改由国家地震局领导,1998年随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所名改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工程力学所)。主要从事地震工程和安全工程的研究。所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29号。2005年有职工190人,其中有谢礼立、廖振鹏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21人,研究员25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34人,中初级研究人员43人。设有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和岩土工程专业2个博士点;设有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等4个硕士点;设有1个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设有工程地震与强震动观测研究室、基础设施抗震研究室、城市与工程防灾研究室、信息技术与工程材料研究室、岩土工程研究室、结构工程研究室、测量仪器研究室等7个研究室。根据国际国内交流的需要,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开发区建立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中心。1978年至2005年共获科技成果奖308项,其中国家级奖19项,省部级奖136项。
(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始建于1948年6月。前身是东北行政委员会家畜防治所,1949年改名为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兽医研究所,1957年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1965年定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哈兽研)。所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427号。所区占地6.8万平方米,哈尔滨市近郊还有一个占地140万平方米的实验动物饲养场。哈兽研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防治技术。2005年有职工449人,科研人员28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19人,副研究员46人,助理研究员97人,初级技术职务研究人员117人。设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及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及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和博士后114人。下设国家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动物流感中心、畜禽疫病研究室、畜禽疫病诊断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动物饲养场、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公司等机构。
哈兽研在动物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学、诊断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兽医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自建所至2005年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22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科技星火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国家科委推广奖2项;省部级奖38项;陈嘉庚奖和何梁何利基金奖各1项。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与部分国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研制出120多种动物疫病诊断试剂和疫(菌)苗,直接应用于动物传染病的防制。哈兽研研制的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牛瘟绵羊化山羊化弱毒疫苗、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在中国工程院开展的中国20世纪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活动中被列为全国动物医学研究领域四大成就。
(三)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三研究所,建于1961年。主要从事船舶蒸汽动力、燃气动力、核动力二回路、后传动装置和工业用锅炉、汽轮机、燃气轮机、机械传动、自动控制以及电站、热能工程等应用研究、设计、生产和成套供货;从事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研究、建设工程总承包、科技咨询服务、技术转让、国内外贸易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等业务。所址在哈尔滨香坊区红旗大街。2005年全所职工942人,工程技术人员498人,其中研究员44人,高级工程师176人,工程师108人。研究所总部设有1个专业研究室、1个生产工厂,无锡分部设有2个专业研究室,上海设有工作组。全所拥有专业配套的30多座大型试验台架,其试验装备优良,测试技术先进,具备开发高新技术的基础条件。建所以来,研制成功多型舰船用锅炉、汽轮机、燃气轮机、传动、自动控制等方面的设备和装置。中国海军水面、水下大型主力舰艇的动力装置均由该所研制并提供部分装备。自建所至2005年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3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24项。
(四)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以下简称哈尔滨焊接所),建于1956年,原隶属于机械工业部,1999年7月随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转制为国家级大型科技企业,隶属于中央企业工委,2003年3月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该所是综合性焊接技术研究机构,专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包括金属材料可焊性和产品焊接、焊接行为物理和计算机模拟、焊接材料及制备技术、焊接工艺和焊接自动化装备、焊接机器人应用、表面涂敷材料和工艺、热切割、焊接检验及修复、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所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2005年,哈焊接所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12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尚扬,高级技术职务119人(正高级技术职务37人、副高级技术职务81人);博士2人、硕士28人。下设研发中心、国际合作处、研究部、产业总公司、物业中心、焊接学会、焊接协会、焊接标准化委员会、焊接杂志社、质量监督检验所、焊接技术发展中心等14个机构。至2003年底,焊接所共取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际和中国专利权、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内的科技成果6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哈尔滨焊接所不断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与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联合建立了哈尔滨巴顿焊接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中乌技术合作中心。与乌克兰巴顿电焊研究所、英国焊接研究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爱迪生焊接研究所、日本大阪大学焊接研究所、法国焊接研究所、德国BAM研究院、澳大利亚乌仑贡大学、韩国工业技术研究院等20余个国家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及合作关系。出版发行《焊接》《焊接学报》《焊接文摘》《CHINAWELDING》(中国焊接)4种权威性技术刊物。
(五)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以下简称49所),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哈尔滨市公安局六处无线电修理部,后发展扩大为无线电修配厂。1963年该厂归属公安部直属单位,被命名为哈尔滨实验厂,由哈尔滨市公安局代管。1965年被国家计委、物资部确定为012单位,将哈尔滨实验工厂改为012单位829厂。1975年改为第四机械工业部一四四九研究所。1988年,更名为机械电子部第四十九研究所。1993年,改名为电子工业部第四十九研究所,1999年该所归属信息产业部。2002年更名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所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3号。在北京市通州区设有49所北京中敏测控有限公司。该所主要从事力、热、湿、气、磁、光、声等七大类敏感元件、传感器、显示仪表及微系统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同时还从事系统工程的开发、建设。产品广泛服务于航天、航空、电子、兵器、船舶、气象、石油、化工、医药等众多行业,服务网络遍及全国各地。通过国家传感器重点科技攻关支持,该所形成了国家气、湿敏传感器研发基地,开发的高分子湿度传感器、陶瓷湿度传感器、可燃性气体传感器批量生产供应于市场。“九五”“十五”期间,该所得到国防科工委及解放军总装备部传感器研发专项的支持,建成了铂薄膜热敏电阻器、硅—蓝宝石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贯军标线和型谱系列,批量装备国防武器系统。主导产品有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其中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占军用传感器的70%,遍及现代兵器的各系统。2005年,该所在一线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340人,其中从事军品科研和生产的280人,民品60人;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人,高级工程师80人,中级技术职务151人,初级技术职务96人。“八五”至“九五”期间,该所完成军品科研项目243项,“十五”前4年完成军品科研项目111项。1981~2005年共获省部科技进步奖72项。2003年,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授予的“载人航天工程中为神舟飞船和‘长二F’运载火箭的研制配套做出的贡献纪念奖”,2004年获信息产业部授予的“921工程元器件研制生产工作中成绩突出奖”,2005年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授予的“纪念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飞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配套做出贡献奖”。
(六)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以下简称哈玻院),创建于1960年,其前身是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玻璃钢研究室,1965年扩建为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1999年7月,哈尔滨玻璃钢所转制为国有独资的科技型企业,隶属于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2003年3月,更名为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是中国最早从事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也是国家树脂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的依托单位,一直承担着国家科研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工程配套项目等研究课题,技术实力雄厚,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哈玻院还是国家外经贸委和国家科委首批授予进出口权的100家科研院所之一。所址在哈尔滨市香坊区红旗大街。该院2005年有在职职工387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9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科研人员71名,国家级和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自建院至2005年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4项。哈玻院从国外引进多条具有国际水平的缠绕、拉挤、热熔预浸、RTM成型等生产线,自主开发、设计、制造球形缠绕机等多种成型设备,研制成功各种尺寸的筒形、球形、环形压力容器等缠绕制品,地铁轨道防护罩、防腐用平台等拉挤制品,SMC模压水箱、电表箱制品。为“神舟五号”飞船研制成功3件主承力结构件,其中推进舱承力截锥是当时国内航天主型号上使用的尺寸最大、开口最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也是国内外首次在载人飞船上使用的大开孔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
(七)许继集团公司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
许继集团公司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以下简称哈表所),前身是1958年经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在哈尔滨电器仪表厂设计科、产品实验室基础上组建的第一机械工业部电表研究室,职工总数68人,其中技术人员12人。1960年改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工仪表研究所,1978年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1985年更名为机械工业部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1988年改为机械电子工业部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1993年改为机械工业部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1999年7月1日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转为高新技术企业并整体进入许继集团公司。所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该所主要从事电磁测量、精密非电量电测、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电工仪器仪表、智能测控与通讯系统产品开发,以及电工仪器仪表行业技术、质量、工艺、标准、检测、信息、培训、规划等综合服务工作。该所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13和TC85的国内技术归口单位,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04、全国电工仪器仪表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磁测量信息处理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电工仪器仪表专业协会、IEC/TC85秘书处的负责单位。编辑出版《电测与仪表》《电工仪表与公用表计信息》杂志。2005年该所有职工262人,有科技人员155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3人,高级工程师41人,工程师36人。自建所至2005年,完成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多项重点攻关项目和基金项目,共取得70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0余项。
(八)中国林业科学院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院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哈林机所)建于1958年,原名林业部林业机械研究所,1965年从该所分出80人到黑龙江省伊春市成立林业部东北林业机械研究设计所,1970年划归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改名为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林业机械研究所,1980年划归林业部中国林业机械公司,改名为林业部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2001年划归中国林业科学院改名为中国林业科学院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主要从事林业机械、木工机械、人造板设备、计算机自控系统应用的研究与产品开发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承担本行业的技术服务和林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及林机产品标准制定。所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74号。2005年该所有职工229人,专业技术人员170名,其中高级技术职务人员60人(研究员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下设4个技术开发室、6个行业服务室、1个科技产业公司,中国林学会林业机械分会、全国林机科技信息网、全国林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林机协会营林机械和小型动力机械专业委员会、国家便携式林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林业局猎枪弹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林业机电工程实验室等6个全国性的行业服务团体、2个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和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设在哈林机所。自建所至2005年,哈林机所完成科研课题370项,取得科研成果210项,3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其中部分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编辑出版《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林业劳动安全》等5种科技刊物。
(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前身是1950年6月成立的原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哈尔滨水产试验站,这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淡水水产科研机构。1954年7月,随东北行政区的撤销,归黑龙江省领导。1958年10月,改为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78年11月上划原国家水产总局(隶属农业部)领导,并且以中国大水系“黑龙江”命名,改为国家水产总局黑龙江水产研究所。1981年10月,划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领导,更名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黑龙江水产所)。所址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河松街232号。
该所主要面向黑龙江流域和北方寒冷地区淡水渔业生产,以北方主养鱼类和冷水性鱼类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事鱼类增养殖、遗传育种、水产生物技术及其开发应用、渔业资源调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公益性、应用基础性研究工作。设有鱼类养殖、资源增值等6个研究室,分子遗传育种、细胞遗传育种等12个实验室,下辖松浦水产试验场、渤海冷水性鱼试验站等5个实验与开发基地。黑龙江水产所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中国淡水渔业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之一。农业部北方鱼类生物工程与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级冷水性鱼类遗传育种中心、国家转基因水生生物检测与监测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冷水性鱼类增养殖生物学与鱼类生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学会鲑鳟鱼开发培训中心、农业部黑龙江流域环境监测站、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中国水产学会鲑鳟鱼业研究会均设在该所。2005年全所在职职工138人,专业技术人员97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40人,中级技术职务35人,有14人享受政府特贴,4人被农业部和黑龙江省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得黑龙江省政府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自20世纪80年代至2005年,黑龙江水产所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生物领域“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部省级等重大项目近500多项,获得科技进步奖10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科技进步奖50余项。
(十)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所
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所前身是哈尔滨铁路局技术改造指挥部,成立于1974年。1978年铁道部正式批准成立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中心,作为全路研究设计、生产、推广应用减速顶的单位。2005年6月更名为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所。主要从事铁路编组站溜放车辆速度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该中心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邮政街364号。2005年底有职工124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工程师25人,工程师54人。中心下设有特多佳、恒达、精达、维东、蓝色快车、金色快车6个公司。主要业务部门有综合技术部、经营开发部、配件销售部、国际开发部、生产计划部、产品开发部、系统技术部、控制开发部、电气工程部、检测质检和工程服务部等部门。截至2005年,共获国家级科技成果3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20项,局级科技成果38项,获中国专利权24项,国际专利权5项。该中心研制并推广应用了12大60多种减速顶调速设备,既可以内侧使用,也可以外侧使用。其中,可控减速顶、加速顶、停车顶、平板阀减速顶、单向顶、高速锁闭顶、双临界速度减速顶属于国内外首创。该所获部、省级奖8项,铁路局级奖15项。该中心先后在国内14个铁路局,27个省市区的冶金、矿山、电力、港口、化工等许多部门,184个编组站(厂)安装应用各类TDJ型调速设备40余万台,创产值4亿多元。中心自1987年起先后15次为波兰、俄罗斯、美国等国10个编组站安装各类减速顶、可控顶、停车顶近3万余台,创汇1 400万美元。2001年又同美国的奔森维尔、亨格尔、休斯敦、圣保罗站签订了TDJ减速顶、可控顶、停车顶8 000余台的出口合同。
二、省属科研机构
(一)省属科研机构数
1986年,黑龙江省省属科研机构共有112个。1995~2005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新建了作物营养实用技术研究所、谷物品质研究中心、农药应用研究中心、畜牧研究中心、食品加工研究所、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草业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并将盐碱地作物育种所更名为大庆分院、五常水稻实验站更名为五常水稻研究所、院试验农场更名为农村能源研究所、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更名为玉米研究所;哈尔滨煤矿机械研究所等4个中直科研机构划归黑龙江省管理;原黑龙江省分析测试中心于2003年2月划归黑龙江省技术监督管理局管理,2004年更名为黑龙江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 到2005年,黑龙江省省属科研机构增至136个,其中: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111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25个。
(二)省属科研机构选介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在原王岗农业试验场、东北农学院农学系、克山农业试验站、合江农业试验站、公主岭农业试验站的基础上组建而成。20世纪60年代,陆续在省内各主要生态区建立了地区农科所,80年代又调整扩建了一批专业研究所,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综合类农业科研机构。2005年,该院有在职职工2 200人,其中科技人员1 123人,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科研人员536人,博士23人,硕士8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2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的113名。院辖29个研究所(分院),其中在哈尔滨有17个研究所,其余12个分布在齐齐哈尔、黑河、佳木斯、牡丹江、大庆、绥化等不同生态区。设有作物育种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大豆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耕作栽培研究所、作物营养实用技术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谷物品质研究中心、遥感应用中心、农药应用研究中心、畜牧研究中心、食品加工研究所、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农村能源研究所、园艺分院、黑河农科所、合江农科所、绥化农科所、牡丹江农科所、克山农科所、嫩江农科所、水稻研究所、五常水稻研究所、浆果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所、草业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全院共设112个研究室,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拥有12个国家级中心和分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个博士后工作分站,具有国家农业工程设计咨询甲级资质。全院共有固定资产3.5亿元,实验耕地1 500公顷,有国家级品种资源中期保存库及国家马铃薯脱毒种薯试管苗保存中心(存品种资源3万多份),野生大豆、春小麦资源为中国特有,有大型仪器设备200多台件。1986~2005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972项,有541项科技成果获不同等级奖励,其中,国家级奖1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12项;厅局级奖312项。选育审定推广大豆、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等新品种300多个,成果应用面积占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以上,每年为黑龙江省多创造经济效益50多亿元。在大豆、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亚麻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十五”期间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0多项。
2.黑龙江省科学院
黑龙江省科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分院,是省政府直属厅级科技事业单位,是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综合性研究中心和实验基地。下设石油化学研究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技术物理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自然资源研究所、火山矿泉研究所6个研究院所,以及省对俄工业技术合作中心、省生物有机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公司。主要从事应用基础、战略高技术、公用技术、重点公益研究,向社会提供公共科技产品。自建院至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有8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名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上百名享受政府特殊冿贴的专家。设有1个国家级检测中心,1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中心和1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博士后产业基地,东北地区唯一集Co60电离辐射室、电子加速器、X-射线荧光分析仪于一体的大型实验装置,全省食用菌株保藏库。省科学院集多学科多专业于一体,具有跨领域跨行业的性质和综合性优势。
(1)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
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东北石油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62年,1973年改名为黑龙江省石油化学研究所。1984年后隶属于黑龙江省科学院改名为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所,1998年更名为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该院是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以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和国防军工配套项目为主的综合开发类科研机构,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实力和工程化基础。2005年有在职职工206人,其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21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6人,其中研究员16人、副研究员50人。科研人员中有博士6人,硕士27人。研究院具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黑龙江省博士后产业基地和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该院在高分子结构粘接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密封材料、高分子表面涂层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基体树脂以及系列硫醇硫醚产品、聚酰亚胺材料聚合单体、医药中间体和系列工业用催化剂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在航空、航天、舰船、机械、石化、医药、电子、汽车、建筑等行业和领域,尤其是在军工配套各武器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该院已通过ISO9001:2000和国军标GJB9001A-2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国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并取得国家武器装备科研与生产许可证。自建院至200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630项,其中,获奖成果167项。在获奖成果中,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8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6项,地、市级奖93项,获专利权21件。已连续积累260种系列胶粘剂产品和58种化工产品。
(2)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
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9月9日,原名黑龙江生物研究所,隶属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分院。1962年划归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生物分所,1971年划归黑龙江省科学院,1984年更名为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该所在微生物资源多样性研究与前期开发、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育种和发酵工程技术、微生物检测、诊断与防治技术和环境微生物及污染物治理等方面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并已在黑龙江省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绿脓杆菌菌种保藏、生物质能源、废水微生物处理、固液综合配套发酵技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调节剂等领域形成了专业特色和技术优势。2005年,在职职工100人,科技人员70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29人,中级技术职务30人,初级技术职务11人。硕士以上学历科研人员37人。下设基因工程、微生物、资源微生物与医药开发4个研究室。中国医学细菌保藏中心绿脓假单胞菌专业实验室、黑龙江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省菌种保藏中心、省蕈菌中试基地、省微生物学会、省生物工程学会、省生物技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省食用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省食用菌协会、哈尔滨市道里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均设在该所。同时,该所还拥有微生物学和生物医药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博士后产业化基地,编辑出版《生物技术》杂志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86~2005年,共取得113项科技成果,其中1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52项科技成果获黑龙江省科学院等市厅局级奖。灵杆菌素、金葡菌素、复合氨基酸、多功能微生物有机复合肥、微生物农药、光合细菌系列产品、系列食用菌产品等40余项科技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3部。
3.黑龙江省大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大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成立于1988年,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隶属于黑龙江省科委。199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以该中心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为主体,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和三江食品公司联合组建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在吉林省设立分中心。1999年8月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同年10月正式批准挂牌。该中心(包括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2005年有科研人员138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66人(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博士8人、硕士32人。该中心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试基地、中试车间、亚泰设备实验厂、天源豆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部门,建立了集试验、示范、开发、研究、培训、推广、小试、中试、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完整体系。到2003年底,共承担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55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取得科研成果52项,其中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2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2项);研制新产品24个,推广重大科技成果7项,共创社会效益46.3亿元,出口创外汇465万美元,获直接经济效益1 819万元。
4.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是198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在1966年建立的原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基础上成立的,1986年由原所在地黑龙江省安达市搬迁至哈尔滨市,隶属黑龙江省轻工业厅。该中心是一所集乳制品科研、检验、培训、开发为一体的科研机构,自成立至1996年先后完成行业技术服务项目160余项、省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64项,其中21项获省部级奖励,有28项成果在全行业推广。1996年6月由国家科委正式批准,以乳品中心为技术依托单位组建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9年8月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2000年2月正式挂牌,是国内乳品行业唯一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重点进行乳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通过对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的集成示范,增强乳制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至2005年先后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2项,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该中心设黑龙江省乳品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黑龙江乳品设备成套安装工程公司、黑龙江省乳品工业培训中心。2005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乳品中心整体划拨给东北农业大学。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轻工部以该中心为基础,分别设立了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乳品标准化中心、全国乳品工业信息中心等三个国家级中心。国际乳品联合会(IDF)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也设在该中心。
5.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始建于1979年,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直属的多学科、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水稻、大豆、玉米、油菜、小麦、园艺、杂豆、牧草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种子及产后粮食处理、畜禽繁育饲养、胚胎移植、特种动物繁育饲养、特种植物培育种植、农业科技情报、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农业测试化验、绿色食品检测、产地环境监测、农机试验鉴定等方面的研究与咨询服务工作。2005年该院有在职职工1 45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28人,正高级技术职务34人,副高级技术职务7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2人(含离退休人员)。固定资产总值1.45亿元,拥有土地1.6万公顷,其中耕地5 300公顷,林地3 500公顷,草原、湿地及水面5 300公顷。在哈尔滨市和佳木斯市等地设有农作物开发研究所(国家级玉米种质资源库及旱作原种和原种繁育基地)、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原种及原种繁育基地)、农业工程研究所(全国CAD应用工程示范单位)、科技情报研究所、农畜产品综合利用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电子技术开发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特产研究所、测试化验中心(部级质检中心)等10个研究机构,拥有3个实验农场。同时承担着国家绿色农业北方研究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定点监测中心、无公害农产品定点检测机构,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大豆及大豆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干燥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省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二站,省农垦总局特种设备检测检验站、牧业机械设备检测中心、环境监测站,省农垦总局生产力促进中心、畜牧兽医总站等多项职能。自建院至2005年,共完成600多项科研项目,鉴定科研成果411项,共培育出农作物新品种131个,取得省农垦总局级以上科研成果23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4项,获专利权10项,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效益奖2项。
6.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始建于1960年5月,1978年7月林业部将该院命名为中国林业科学院黑龙江分院。现已建成专业齐全、布局合理的以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为辅的综合性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有专业技术人员390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146人(正高级技术职务39人、副高级技术职务107人),博士后2人、博士8人、硕士22人。下设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木材采运研究所、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研究所、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拥有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丽林、江山娇、肇东实验林场及平山野生动物实验林场等5个实验基地,实验施业区总面积4.8万公顷;建立森林保护学、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业经济管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木材科学与技术6个省级重点学科及国家林业局制材实验室、黑龙江省木材综合利用实验室 2个重点实验室。另设有中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原木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和省级原木锯材产品质检站、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站、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研究会、森工节能监测站、林业能源检测站、林业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等一批行业技术检(监)测机构。建院45年以来,全院先后完成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重点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取得科研成果1 000项,其中获国家、省部级奖269项(国家级奖励112项,部级奖励77项,省级奖励80项),获专利权33项,制(修)订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96项,有80%以上的科研成果在林业生产中得到了转化和应用,为全省及周边地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院已建成一批示范基地和名优产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黑龙江省林木良种繁育基地,龙牙楤木、刺五加、北五味子经济林培育科技示范基地,以花尾榛鸡和斑翅山鹑为主的规模化良种繁育基地,木材干燥全自动控制系统,集成材家具,森林防火装备,鹿鞭酒、鹿胎膏系列产品,以及获部、省级产品奖的山野菜软罐头和黑木耳块等绿色食品。
7.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前身是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1992年12月17日,更名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隶属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该院为黑龙江省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提供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工程技术和高新技术装备及产品。2001年4月,经省科技厅批准,组建了黑龙江省种植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9年3月,经黑龙江省人事厅批准成立省级重点学科——耕作机械。2003年8月,经哈尔滨市科技局批准成立了哈尔滨市现代农业科技创业中心,为企业提供科研、生产、创新基地。2005年,全院在职职工287人,科技人员 202人,其中正高级技术职务10人,副高级技术职务68人,中级技术职务55人,初级技术职务69人。有26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全院设有7个研究所、3个高科技产业化公司、1个物业管理中心、黑龙江省种植业工程中心、省级中试产品加工基地、哈尔滨现代农业科技创业中心。1986~2005年,该院先后完成了国家部委、省级及本系统科研课题48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317项。共有185项科技成果获各级奖励,其中,部级三等奖以上奖12项,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上31项。获国家专利权的科研成果74项。列为国家级和省级新产品重点推广计划16项,发表学术论文409篇。建有国内外规模最大的耕作试验室和全国一流的排种器试验台。1992~1995年连续3年获黑龙江省振兴经济奖。
8.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所,1993年改称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自建所至2005年,完成了农田灌溉排水、季节冻土区水工建筑物抗冻技术、农业节水机械、灌溉渠首工程设计新技术、水工新材料、农村饮水安全、水资源与水环境、盐碱土治理与生态修复等领域180余项课题研究及技术推广工作,64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厅局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6项,省长特别奖2项。特别是在季节冻土区水工建筑物抗冻技术研究、灌溉渠首工程设计新技术研究、节水灌溉机具与配套技术研发、盐碱土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解决了水利工程、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该院配置了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实验设备300余台(套),建有季节冻土区工程冻土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水土工程实验室、水利新技术试验室、土工试验室及水工材料试验室等4个,试验、示范基地43公顷,以及农田水利技术、工程冻土2个省级重点学科。
9.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
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畜牧业综合性研究机构,围绕畜禽品种资源、遗传育种、繁殖技术、营养与饲料、饲草饲料作物育种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等研究工作。2005年该所有科研人员62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17人、助理研究员13人,初级技术职务25人。1986~2005年,该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2项,地市局级奖52项。
10.黑龙江省计算中心
该中心始建于1985年,由原黑龙江省计算中心、哈尔滨精密仪器研究所、黑龙江省应用数学研究所合并成立了黑龙江省计算机应用开发研究中心,1998年更名为黑龙江省计算中心。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软件、智能化设备与仪器仪表、工业过程控制、机电一体化研究、技术防范工程设计、计算机系统集成和人工智能等。2004年,该中心有职工223人,其中大部分为软件开发人员,具有正高级技术职务10人,副高级技术职务25人,中级技术职务42人,初级技术职务69人。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完成了大量由国家下达的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至2005年,共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项。由该中心开发的“龙之星”系列软件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品牌软件。该中心设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工业过程控制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在自动控制、过程仿真、系统优化等方面为黑龙江省石化、精细化工、生物发酵、制药等工业的技术改造发挥了重要作用。黑龙江省软件工程中心、工业过程控制仿真实验室、省计算机软件研究中心、哈尔滨龙计电子技术创业中心、黑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办公室和黑龙江省计算机用户协会等挂靠于该中心。2003年黑龙江省计算中心被省经贸委、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等单位推荐为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软件服务单位。
11.黑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的前身是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979年经省编委批准,在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研究所的基础上又成立了省低温机电研究所,实行两个机构一套领导班子。1993年经省编委批准将二所合并更名为黑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院。该院设有省包装食品机械公司、包装食品机械研究所、旋转设备研究所、粉末冶金技术研究所、铸造技术研究室、微机应用与自动化研究室、标准化研究室、表面技术研究室、信息情报研究室、《机械工程师》杂志社、新技术推广中心等。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动力科技创业中心、黑龙江省机械工业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黑龙江省粉末冶金中试基地、黑龙江省包装食品机械工程中心、黑龙江省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一站等单位依托该院。还有省包装食品机械行业协会、省刀模具协会、省铸造技术协会、省粉末冶金学会、省金属表面防腐技术学会等机构和社会团体挂靠该院。为了加速改革和发展,2003年该院投资建立了汽轮机叶片加工中心。该院创办的黑龙江省包装食品机械公司享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代理全国包装食品机械、制药企业设备,不定期在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举办包装食品机械展览会,把国内成套设备及包装材料推向国际市场。1986~2005年,该所取得科研成果30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奖和厅局级科技成果奖200余项,专利权19项。曾获黑龙江省首届科技振兴经济一等奖、第三届振兴经济奖。
12. 黑龙江省化工研究院
黑龙江省化工研究院始建于1953年,是黑龙江省最早成立的工业研究所,其前身为工业试验所,隶属于黑龙江省工业厅。1975年2月,更名为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隶属于黑龙江省石油化学工业厅,1993年更名为黑龙江省化工研究院。1986~2005年,该院取得了2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包括新中国第一块单晶硅,第一台半导体、第一根尼龙丝等重大科研成果。2005年末,该院有职工14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70%以上,中高级技术职务者占50%。设有高分子研究所、磁流体工程中心、农药研究所、新材料研究所、麻纺助剂研究所及汽车化学品中心等6个技术研发机构, 以及黑龙江省农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高分子材料设计与改性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及黑龙江省合成材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黑龙江省油化工厂、黑龙江省尼龙厂、省化工设计院等。该院有2个生产基地和一个办公研发中心,在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有科研、中试生产基地,占地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包括一个实验楼和6个生产车间;在大庆分公司建有1万平方米厂区,2 000余平方米生产车间。该院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国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并取得国家武器装备科研与生产许可证。拥有6个专业武器科研许可证、6个品种军工配套定型产品资格。该院下辖的黑龙江省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承担全省范围内的有机、无机化工原料及产品、化学试剂、农药 、化肥和食品添加剂等产品的检验及业务范围内的质量仲裁、产品质量认证、新产品鉴定、委托检验等产品质量检验工作。2005年经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主席团和黑龙江省科技厅共同批准,在该院所属龙徽公司成立黑龙江省中国—白俄罗斯化工与新材料技术合作中心。
13.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建设部确定的全国唯一从事寒冷地区建筑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省属科研机构,1993年更名为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科研—设计—施工”“开发—生产—销售”2个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国内外建筑及建筑科研领域具有较大影响。2005年,全院职工147人,其中科技人员118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8人,高级工程师36人,中级以下专业技术职务74人)。下设科研、设计、施工、生产与技术服务机构10个,省寒地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省建设厅科技信息中心等省级中心机构依托或挂靠在该院,建有国家级节能建筑能效测评中心,下设科研、设计、施工、生产与技术服务机构14个,1986~2005年,该院完成了1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14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奖励102项。主持或参加了3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和8项省级标准的编制工作。1995年12月经省科委批准,建立黑龙江省寒地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12月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4.黑龙江省轻工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省轻工科学研究院前身是黑龙江省食品工业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1961年改为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1998年11月18日,更名为黑龙江省轻工科学研究院,隶属于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2005年全院在职职工96人,科技人员72人,其中正高级技术职务8人,副高级技术职务27人,中级技术职务26人,初级技术职务24人。有11人(包括10名退休人员)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设有酿造研究所、日用化工研究所、食品发酵研究所,以及国家轻工业牙膏蜡制品质量检测中心、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黑龙江分站(东北地区唯一保藏管理中心)、黑龙江省食品质量监督检测站、黑龙江省日化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黑龙江省轻工业科技信息中心、2个不同专业功能的中试基地。编辑出版《酿酒》(双月刊)和《牙膏工业》杂志。1986~2005年,该院先后承担国家部委、省级及本系统科研课题26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16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开发优秀成果1项;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银奖1项;中国轻工业优秀新产品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四等奖1项;获得专利权1项。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新产品重点推广计划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连续多年获得黑龙江省振兴经济奖。
15.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1985年更名为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1995年经省编委批准又加挂了黑龙江省中医医院的牌子。2005年,该院有职工54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464人,占职工总人数的84.67%,主任医师28人,研究员6人,副主任医师113人,中级技术职务以下人员317人。编制床位300张,实际开放床位335张。医疗方面设内、外、妇、产、儿、骨、针灸、推拿、皮肤、肛肠、急症等一级临床科室14个,肾病、心病、脾胃、呼吸、脑病等二级专业分科12个,中风、风湿、结石、心肌炎等专病诊室17个,一大批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基本可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拥有中医、中药和针灸3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通过了三级甲等医院验收。1999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全国中医肾病治疗中心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剂型改革基地验收。心血管科成为黑龙江省中医心病治疗中心,针灸、脾胃病成为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九五”期间,该院连续3年荣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振兴经济三等奖。
16.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直属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已发展成为科技信息资源丰富、研究咨询力量雄厚、信息技术先进、服务功能多样化的综合性科技文献服务中心、科技情报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信息咨询服务中心。2005年,在职职工76人,其中正高级技术职务3人、副高级技术职务15人、中级技术职务21人、初级技术职务19人。1998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黑龙江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与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2000年该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设有科技文献馆、战略研究中心、生产力发展研究室、科技查新咨询中心、科技声像室、《中国急救医学》编辑部、《农村实用科技信息》编辑部等业务科室。2003年,黑龙江科技情报所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至2005年,该所完成黑龙江省科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4项,国家科技部牵头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研究项目3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项等。1986~2005年,该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委科技情报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项、四等奖2项。
三、市(地)属研究开发机构
1985年,黑龙江省市(地)属研究开发机构共有140个,1990年有107个,1994年有101个。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地)属研究开发机构经过调整、撤并,至2005年只有53个。
四、县(市)属技术开发机构
1987年,黑龙江省市(县)级政府部门属研究开发机构共有28个,1990年增至72个、职工总数895人,1998年43个、职工总数649人,2000年减至35个、职工总数581人。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县(市)级政府部门研究开发机构经过调整、撤并,到2005年减少到16个,职工总数252人。
五、高等院校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
1991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理工农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有89个、研究与发展人员1 741人,1995年有241个、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2 916人,2001年增加到139个、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6 552人,2005年减至86个、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增至8 191人。
六、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
(一)发展规模
1987年,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共有225个,1995年331个。2005年,减至184个,设有技术研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大中型企业的24.3%。有7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有65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有些企业成立了企业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一重集团公司等企业组建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已成为国内同行业中最具实力的研发中心。
(二)研发机构选介
1.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1964年4月正式成立。2005年该院有专业技术人员1 064人,其中以“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杨继良和“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9人、高级工程师357人、工程师453人,博士57人、硕士164人。经过41年的发展,该院形成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计算机应用3大技术系列,油气勘探地质、油气勘探评价、油气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开发地质、油气藏工程、三次采油和计算机应用9大技术学科,是中国石油系统规模较大、学科齐全、技术配套、装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该院设计的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3#,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六分四清”综合调整技术、多油层分层开采技术、表外储层开发技术、三低油藏有效开发技术、高含水期结构调整技术、聚驱三采技术、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技术,支撑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使之登上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巅峰。自建院至2005年,累计完成研究课题3 000多项,取得科研成果2 72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6项(含特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7项;1991年被国家授予“全国地质勘察功勋单位称号”,1995年被全国科技大会授予“先进科技集体”称号,1998年、1999年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兴省成果单位”和“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2. 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
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始建于1959年,是中国发电设备产品开发的重要科研基地。主要从事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水泵、抽水蓄能机组、大型汽轮发电机、大型交直流电机的研究与试验,并承担上述产品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及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工作。2005年该所有职工320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180人。设有水力机械、电机、强度、绝缘、金属材料、计算中心6个专业科室和1个试验装置加工车间。该所拥有各类试验装置500多台套,其中有100米高水头水力机械试验台、150米高水头双工位水力机械通用试验台、3 000吨推力轴承试验台、回流式风洞试验台、700MW蒸发冷却试验台、300/300千伏安工频试验台和AG-250KN计算机控制万能材料试验机、2台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等。自建所至2005年,该所完成科研项目2 200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8项。获国家、机械部及省、市科技进步奖共150项,其中,葛洲坝水电站125MW水电机组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大型轴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所与美国、德国、法国、瑞士、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国动力设备制造公司和科研机构有着多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七、民营科技企业
(一)发展概况
黑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兴起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1983年哈尔滨市慢性病防治所成立,主要研究治疗乙型肝炎、胃溃疡、妇女子宫出血病等,研究所有5名科技人员,这是黑龙江省成立的第一个民办科研机构。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允许集体和个人建立科学研究或技术服务机构,地方政府要对他们进行管理,给予指导和帮助”,为黑龙江省民营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至1985年底黑龙江省成立民办科研机构15个,1986年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到18个。1987年,哈尔滨市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民办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协会,民办科研机构有了一个互通信息、交流经验、获得服务和维护自身权益的组织。到20世纪90年代初,民营科技企业一直被称为民办科研机构。1993年6月,国家科委和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做出决定,将民办科研机构改称为民营科技企业。
20世纪90年代中期,省委、省政府根据黑龙江省国有经济比重大,资源型、初加工等传统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缓慢的实际情况,提出调整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开辟经济发展的“第二战场”,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并把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作为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新的经济增长点。1994年9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决定》(黑政办发[1994]100号文),将此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并确定了黑龙江省今后一个时期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方针和总体部署。10月,省科委、黑龙江省体制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等9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黑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实施意见》(黑科联发[1994]89号文),进一步明确了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加速发展做好全程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哈尔滨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相继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决定》。到1994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3 000个左右,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产值4亿多元,利税1亿元。1995年8月2日,黑龙江省委七届四次全委会(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放手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第二战场”上发挥主力军作用。1995~1996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数量以年平均15%以上的速度增加,产值和利税更以近乎翻番的速度增长。
为了引导和带动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1995年,省政府批准建立省内第一个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哈尔滨南岗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1996年被国家科委确定为重点联系民营园区。1996年,省政府批准建立牡丹江阳明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1997年被国家科委确定为重点联系民营园区。1997年6月,黑龙江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黑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条例》,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并由此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1998年,大庆市政府批准建立了让胡路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在上述3个示范区的带动下,全省民营科技企业的数量、规模、经济效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到2000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4 272余家,固定职工166 819人,资产总额426亿元,总收入266.9亿元,净利润17.9亿元,纳税总额16.1亿元。技工贸总收入和利税比1995年的15亿元和3亿元分别增长了16.8倍和10.3倍。总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31户,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881户,进入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的企业1 646户。2001年,齐齐哈尔市政府批准建立了富拉尔基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从此,黑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企业发展速度保持在20%~30%。2002年哈尔滨南岗民营企业示范区被评为“全国十佳科技园区”。
2002年6月13日,黑龙江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黑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条例〉的决定》。同年,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组团,赴浙江、福建两省,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学习考察,并在全省开展了“学浙闽、找差距、快发展”的大讨论。由此,黑龙江省掀起了新一轮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高潮。为了借鉴浙闽经验,进一步加快黑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同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民营科技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确定了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出实施民营科技“巨星”企业计划。根据这一精神,2003年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黑龙江省“巨星”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计划实施方案》(黑科联发[2003]55号文),12月与7个厅局联合发出《关于下发黑龙江省“巨星”和“巨星种子”民营科技企业名单的通知》,确定了12户企业为“巨星”民营科技企业,23户为“巨星种子”民营科技企业,要求各部门要形成合力,对上述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做好政策、资金立项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帮助这些企业加快发展,力争在3~5年内,“巨星”民营科技企业年均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巨星种子”民营科技企业年均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
至2004年,在原有的4个示范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哈尔滨市香坊区和鸡西市鸡冠区两个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使全省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总数达到6个。进入示范区的企业数量由2000年的1 150户增加到2004年的2 334户;技工贸总收入也由2000年的40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10亿元。2004年,全省共有民营科技企业7 886户,资产总额716.32亿元;技工贸总收入612.3亿元,技工贸总收入占GDP比重为11.6%,上缴税金42.6亿元,职工总数达到327 460人。民营科技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总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001年仅有31户,到2004年已达97户,有7户企业总收入超过10亿元。2005年,黑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数达到8 174户,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 182.25亿元,实现总产值733.5亿元、总收入755.5亿元、利税109.2亿元。
(二)民营科技企业选介
1.哈尔滨光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哈尔滨光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固定型阀控密封式铅酸电池生产基地。公司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拥有国内12家子公司,多家海外机构(美国、俄罗斯、东南亚地区、欧洲等),近1 000个营销服务网点,是以开发生产电源产品为主的多元化产业集团,是全国第17届、18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一。集团自行研制的光宇牌GFMZ和GFMD两大系列产品,年生产能力达50万KVAh,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应用于电信、UPS电源、电力操作系统等,国内市场占有率20%以上。产品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获得了邮电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设备入网证和俄罗斯通信入网证。引进日本最先进的全自动生产设备及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生产的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日本同类产品水平,为国内外多家品牌手机生产企业提供配套;生产的汽车起动型铅酸蓄电池(免维护蓄电池),为红旗、奥迪、捷达牌轿车配套,并销往俄罗斯和东南亚地区;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生产的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等系列产品及大功率智能高频开关电源等几十种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网络遍布全国各地。由光宇华夏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创建的“北极星电力电信网站”(http://www.iodestar.com.cn),是国内首家为电力电信及相关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个性化技术信息服务的网站。
2.亿阳集团
亿阳集团是以电信、交通、金融、石油石化等行业计算机应用为主,以交通工程和国际贸易为互动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创建于1998年。集团总部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2004年员工总数2 000多人,资产总额28亿元。同年,全集团实现总收入15.22亿元,利润总额2.1亿元,上缴税金8 700万元。同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在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4年中国独立软件开发企业最大规模前30家企业名单》中哈尔滨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名列第16位。集团核心企业作为中国信息产业重要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商和应用系统集成商,在电信、交通等领域的多项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也是黑龙江省首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首批公布的520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之一。
3.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九洲电气)成立于2000年,注册于哈尔滨高科技产业开发区,是以“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为核心技术,以“高效节能、新型能源”为产品发展方向,从事电力电子成套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公司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高压电机调速产品,主要包括高压变频器、高压软起动器等;第二类为直流电源产品,主要包括高频开关直流电源、各类电力电子功率模块等;第三类为电气控制及自动化产品,主要包括高低压开关柜、旁路柜等。九洲电气是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项目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拥有原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电气产品检测中心。科技研发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居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公司主持、参与了数十项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该公司积极与国际顶级电气制造商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公司在生产管理能力、制造工艺水平、生产装备、工艺设计、品质控制等方面接近或达到了当今世界先进电气制造商水平。该公司开发出应用灵活、独具特色、适合国情的电气成套设备系统解决方案,被广泛应用于诸如三峡输电、国家电网、大庆油田、宝钢、鞍钢、武钢、神华集团、五大发电集团、北京国际机场、天津城铁、武广高铁、哈尔滨地铁、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等5 000余个国家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了国家免检产品、国家“重合同、守信用”、国家3A级信用企业、中国民营科技百强企业、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全国诚信守法企业称号。2005年,本公司与全球著名的自动化公司罗克韦尔公司结成合作关系,成为罗克韦尔公司高压变频器产品的合同制造商(Contract Manufacturer)。通过与罗克韦尔公司的合作,提升公司的生产管理能力,引进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使公司在生产制造、工艺设计、机械加工、品质控制、管理水平等方面逐步接近或达到当今世界先进生产制造商水平。
4.哈尔滨四海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哈尔滨四海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2000年10月完成了现代股份制改造,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科研开发体系、生产体系及销售网络,形成了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规范、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管理体制。该公司是从事数控切割、焊接设备、数控机床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形成以数控自动化核心技术支持的新型建筑材料(钢结构)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以三维立体切割为龙头的数控割焊设备产品系列族;以大型数控钻铣镗割加工中心为龙头的数控专用机床系列;以现代化立体仓库为中心的仓储物流系列产品等四大产品格局,并具备批量生产能力,成为中国数控切割、焊接设备与数控生产线的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至2005年,该公司总资产3.8亿元,实现产值3亿元。有职工758人,银行信誉度AA级。分别于1997年和2005年在同行业率先通过ISO9001和ISO2000质量体系认证。荣获BID国际质量金星奖、中国机械工业管理进步示范企业、东北三省先进民营科技企业、黑龙江省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等称号。2001年被认定为软件企业。2003年被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评定为民营科技“巨星种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