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村科普
第三节 农村科普
一、科普之冬活动
科普之冬活动是利用农闲季节开展以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为中心,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倡导科学、文化、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为目标,集实用技术培训、技术推广,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为一体的大型社会化活动。科普之冬活动是黑龙江省从黑龙江省冬季时间长的特点而创造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科普活动形式,成为黑龙江省科普工作的一项标志性品牌工程。这项活动一般每年1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4月末结束。
科普之冬活动始于1986年。1986年1月3日,省科协与省军区政治部、省民政厅联合在全省农村民兵、退伍军人中开展科普之冬活动。这次活动到4月1日结束,成为开展全省科普之冬活动的前奏。
1988年11月至1989年4月末,省科协、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省妇联和省军区政治部联合组织开展了全省首届科普之冬活动。全省有86个市(地)、县(市),16个省直单位,300多个厂矿企业,近1 000个学会、协会、研究会参加这次活动,参加人次达1 600多万,共举办科技培训班3.7万班次,4 533万人次接受培训。5月11日,省科协、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省妇联、省军区政治部联合召开“表彰1988年(冬)~1989年(春)黑龙江省首届科普之冬活动先进集体(金桥奖)、先进个人(播种奖)大会”。会议授予桦川县新城镇人民政府、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等225个科普之冬先进集体金桥奖;授予张喜文等357名科普之冬活动先进个人播种奖。省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刘公平到会讲话,对这项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和很高评价。
1989年11月~1990年4月,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公室、省军区政治部、省总工会、省科委、省农牧业厅、省教委、共青团省委、省妇联、省计生委、省文化厅、省机械委、省环保局、省财政厅、省森工总局、省林业厅、省工商银行、省农场总局驻哈尔滨办事处联合召开黑龙江省第二届科普之冬活动协调会议。会议成立了以副省长田凤山为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杨德彬、省科协副主席夏奎耀、省农牧业厅副厅长孙甲、省科委副主任冉秉利为副组长的黑龙江省第二届科普之冬活动协调指导小组,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协普及部。第二届科普之冬活动突出宣传普及推广与“科技兴省”“科技兴农”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在农村重点推广普及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和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的高产新技术、新品种、新经验。在城市工矿企业,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双增双节”活动,大力推广以节电为重点的节煤、节油、节水、节约原材料的新技术、新工艺,狠抓提质降耗;加强医疗保健、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按照国务院提出的“扫黄”、除“六害”的要求,继续开展“四提倡,四反对”的宣传教育,即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索要彩礼大操大办;提倡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的文化娱乐,反对聚众赌博恶习。通过放映科技电影、科技录像,举办科普大集、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科普报告,组织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服务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把广大群众吸引到科普之冬活动中来。1990年5月,省科普之冬领导小组对在第二届科普之冬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授予大庆市龙风区人民政府、尚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204个先进单位金桥奖;授予李桂芝、曹虹等355人播种奖。为推动科普之冬活动,同年9月23日,中国科协在哈尔滨市召开“科普之冬活动座谈会”。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青海省(区)科协的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重点听取黑龙江省开展科普之冬活动的经验,各省(区)交流了开展科普之冬活动的情况。
在第三届科普之冬活动(1990年11月~1991年4月)中,全省共举办科技培训班7.3万班(次),科普讲座、报告会24 291场(次),科普展览4 267场(次),科普知识竞赛4 989场(次),科普文艺活动1 226场(次),放映科教电影、录像3万场(次),印发科普资料381万份,累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2 382项(次)、工业新技术1 489项(次),参加这次活动总人数为1 392万人次,创经济效益1亿多元。在活动中,省科协普及部,召开多次协调和任务落实等方面会议,编辑印发《科普之冬活动简报》28期。
在第四届科普之冬活动(1991年11月~1992年2月)中,省科协会同省广播电视厅分别在省电台、省电视台开办了科普之冬专题节目,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讲座40余讲。各地也在广播、电视台开办了科普之冬专题节目。这些活动使全省上下,尤其是广大农村,形成了学习科技、应用科技、依靠科学技术奔小康的好势头。在第四届科普之冬活动中,全省共组织科技培训5.4万班次,举办科普讲座报告会1.8万场次,举办科普知识竞赛4 401场次,放映科技电影、录像5.8万场次,印发科普资料图片461.2万份,传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累计2 192项,推广工业新技术累计2 105项,参加人数达1 031.3万人次。1992年10月28日,省科普之冬活动领导小组对在第四届科普之冬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授予黄厚金等368名先进个人播种奖;授予中共依兰县委员会等223个先进集体金桥奖。12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以头条新闻播发了黑龙江省科普之冬活动取得的成就。
第五届科普之冬活动(1992年11月~1993年4月)以农村为重点,以“培训、推广、效益”为主题,共组织科技培训6.6万次,培训336万人,举办各种形式科普讲座、报告会1.2万班次,科普展览1 396次,放映科教电影、科普录相2.6万场次,观看人数达121万人次,印发科普资料、图片220余万份,累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4 020项次、工业新技术3 064项次,参加活动人数为610多万,创造经济效益2.1亿元。1993年11月,省科普之冬活动领导小组对第五届科普之冬活动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授予高尔瞻等348名为先进个人播种奖,授予中共兰西县委等209个为先进集体金桥奖。
1994年11月举行的第六届科普之冬活动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做出重要贡献。全省组织科技培训5.3万班(次),培训人数达321.6万人,其中,培训农村党员22万名,培训农村基层干部4.8万名,放映科技影视片1.6万场,举办各种形式科普讲座、报告会9 300次,科普展览1 381次,印发科普资料、图片183万份,累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59项、工业新技术42项,全省重点推广了16项农业实用技术。47个县(市)444个乡镇推广麦、米、豆、稻生产技术45.5万亩;69个县(市)788个乡(镇)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88.9万亩;69个县(市)443个乡(镇)采用了保护地栽培技术;69个县(市)473个乡(镇)普遍采用了禽、畜病防治技术;30个县(市)202个乡(镇)采用了生猪快速育肥和小尾寒羊养殖。1994年10月,省科普之冬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倪汉民等312名先进个人播种奖,授予哈尔滨市科协等183个先进集体金桥奖。
第七届(1994年11月~1995年4月)、第八届(1995年11月~1996年4月)全省科普之冬活动,在培训内容上,强调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推广农业10大技术;在形式上,不仅常办培训班、电视讲座等,还组织知识竞赛、高产大王大户讲师团等。在第八届科普之冬活动中,东北农业大学组织4 000名学生进行了“十县百乡千村”的培训活动。桦南县广泛开展了“服务之春、指导之夏、示范之秋、培训之冬”的“四季歌”活动。
1996年11月21日,第九届黑龙江省科普之冬活动动员大会在哈尔滨市东北农业大学召开。在动员大会上,副省长马淑洁作了重要讲话。省科委主任何琏和省科协副主席舒展等在会议上也作了讲话。第九届科普之冬活动由省科委,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等14个单位组成的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统一组织实施。这届科普之冬活动以农村为重点,以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及广大农民为主要对象,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市场经济知识培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这届活动中,全省组织科技培训6万班次,受培训者达380.7万人(次);举办各种形式科普讲座、报告会9 439次,参加者203.7万人(次);举办科普展览、科普大集、科普知识竞赛2 668次,197.6万人(次)参加;放映科技电影、录像2.9万场,观看人数达506.3万;印发科技、科普书籍、资料、图片168.9万份(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3 394项,推广工业新技术1 655项,创经济效益约13.4亿元。1997年4月15日,省科普之冬活动领导小组表彰了在第九届科普之冬活动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有202个单位获“金桥奖”,247名个人获“播种奖”。科普之冬活动给黑龙江省农民带来科技实惠。在前九届活动中,累计接受培训人次达4 200多万人,农民每100人中有77人得到了科普之冬的实惠。
1997年11月28日,全省第十届科普之冬动员大会在哈尔滨市召开。副省长马淑洁到会并讲话。这届科普之冬重在务实。望奎县采取教学、实际操作、解难答疑等方式,根据农机操作人员现有水平不同和文化程度不同的特点,分别培训,共同提高,重点向科技含量高的农机门类转移,秸秆根茬粉碎还田、深松联合整地、精量播种、玉米机播机覆膜、水稻机械插秧、机械施肥、收获等成为科普之冬的主要培训内容。第十届科普之冬活动有近700万人参加,举办各类培训班11.9万次,培训420万人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698次,37.7万人次参加;举办流动课堂近1万次,培训45万人;举办科普文艺活动、放映科普录像6.4万场,受教育者达32.5万人次;印发科普资料、图书等300万份(册);宣传推广工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2 120项,传播科技信息10万余条。1998年11月11日,省科普之冬领导小组在省电视台召开第十届科普之冬活动表彰奖励暨第十一届科普之冬活动动员大会。副省长马淑洁到会讲话。会上表彰了哈尔滨市科协等177个先进集体“金桥奖”、荣杰等260名先进个人“播种奖”。
1998年,黑龙江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面临着抗灾自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发展经济的任务。为此,第十一届科普之冬活动围绕这个任务普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活动内容主要有调动各行各业专家献计献策,传播科技知识;针对灾后生活环境、生产条件的变化情况,普及和推广洪涝地区农田综合治理、农畜产品综合利用、人畜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的预防等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村镇建设和医教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开展市场经济知识培训,提高农民闯市场的实际能力;开展以反对伪科学、破除愚昧迷信等为内容的科普宣传活动。这次活动创造了流动课堂、“科技扶贫千里行”等一些新形式,特别是备春耕期间,各市(地)抓住本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为农村春种和灾区抗灾自救恢复生产送去了大量实用图书、技术资料。1999年10月,省科普之冬活动领导小组对第十一届科普之冬活动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授予哈尔滨市科协等178个先进集体金桥奖,授予于增库等264名先进个人播种奖。
第十二届科普之冬活动(1999年11月~2000年4月)重点结合全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要求,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质增效、发展绿色农业为宗旨,普及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全省累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97项,总受益人数为755万人次。自第十二届科普之冬活动起,突出了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揭露批判“法轮功”、封建迷信及各种假科学、伪科学等内容。随着科普之冬活动的深入发展,黑龙江省各有部门、群众团体和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规模不断壮大,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创新。在全省第十二届科普之冬活动开展之际,全省第十二届农村青年科普之冬活动也拉开帷幕。1999年11月24日,中国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在东北农业大学举行省级农村青年星火科技带头人培训班开班,就此科普之冬活动启动。全省农村科普之冬历经11届,以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新技术、传播健康文明方式、增强农村青年科技意识为宗旨,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村青年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技文化素质,激发了青年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
2000年2月25~29日,省科协、省农业办公室、省科委等18个省直单位联合在省博览中心举行了“首届北方科普之冬农业博览会”。会上,进行了科技成果展示交流、优质产品展销、招商引资等项活动,并邀请省农业技术协会到会交流成果和经验。12月5日,中国北方暨第十三届黑龙江省科普之冬活动动员会在尚志市举行。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庆和主持,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台和副省长马淑洁出席仪式并讲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东辉,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人生、省政协副主席欧阳吟、哈尔滨市副市长王世华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国科协普及部、省和哈尔滨市科协、省直有关厅局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在这次活动中,中国科协向尚志市赠送1台科普车,省科技厅、省农委等部门向尚志市赠送了科普设备。省农科院、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及尚志市有关部门共设了70多个展位,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专家们现场进行科技咨询活动,向农民发放科普资料,举办大型科普图片展等。在第十三届科普之冬活动中,全省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6.1万多班(次),受训农民和基层干部580万人次,举办科普展览2 000多次,放映科教影片1.3万多场,发放各类科普挂图、丛书、图片300多万份(套),推广农业技术150多项。
2001年11月~2002年4月,开展第十四届科普之冬活动,全省共计举办科技培训班4.2万期(次),培训人数317.52万人次,举办科普大集68次,举办科普讲座1.7万场次,放映科教影视片1万场次,累计推广工农业实用新技术197项,参加人数达755.95万人次。2002年11月21日,省科普之冬活动领导小组主持召开了第十四届科普之冬活动表彰暨第十五届科普之冬活动动员大会。省科普之冬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副省长马淑洁到会并讲话。
在前14 届科普之冬活动中,全省累计举办科技培训班84.3万班次,培训人数达1.15亿人次;举办科普讲座27.1万场次;放映科教影视片47.1万场次;印发科普资料、图片4 579.7万份;推广工农业实用新技术1.9万项;举办各级各类科普大集1.6万次,参加人数达1.36亿人次。
第十五届科普之冬活动突出帮助农民群众了解、掌握WTO有关规则及有关市场经济知识,引导农民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省共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5万班次,培训农民506万人次,累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67项。
在第十六届科普之冬活动(2003年11月~2004年4月)中,大庆市以广大养殖户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和实施了“科技兴牧六个一”工程,即组织畜牧科技人员到每个养殖户巡访1次,送1份养殖科技新资料,以乡镇行政村为单位给每个养殖户上1次科技课,给每个村屯培养1名科技养殖明白人、1户科技养殖示范户,帮助每个养殖户学会1项新技术。“科技兴牧六个一”工程把畜牧养殖科技培训作为重要内容,请省、市畜牧专家讲座,搞好技术骨干培训;根据各地畜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抓好专项技术培训,杜蒙县、肇源县、大庆市让胡路区以奶牛高产,肉牛、羊育肥新技术为培训重点,肇州县以生猪直线育肥技术为重点,林甸以养禽技术为重点,大庆市大同区以大鹅养殖技术为重点进行科技培训;为使养殖户简便快捷地掌握科学养殖技术,开展了培训课堂进农家活动。大同区组织畜牧养殖大户帮助8 000多名农民致富选项并进行为期1个月入户讲解养殖实用技术。共青团大庆市委成立了4支由全省青年星火科技带头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农村青年进行养殖重点培训。在这届科普之冬活动期间,全市共举办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256次,培训科技畜牧人员、农村干部及各类养殖带头人等1 964名,以行政村为单位为全市4.5万多户养殖户上科技课2 543期,听课人数达到9.6万人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班和种植技术讲座556期,培训乡镇干部17期,受益群众达12.5万人。举办大型科技下乡、科普大集32次,参加人员达11万人(次)。
第十七届科普之冬活动(2004年11月~2005年4月),全面开展了以县(市)为单位的“百名科技致富大王进万家”携手致富活动,发挥了科技能人引导农民共同走致富之路的带动作用。2005年1月16日,绥化市科协在北林区津河镇举办了全市“百名大王进万家”科技下乡活动启动仪式。仪式结束后,市级大王走进农户,与农户面对面进行经验交流和技术指导,发放“大王联系卡”,与他们结成科技对子。据统计,全市各级科协共组织省、市、县级农民科技致富大王171名,举办各类培训班529场次,创业报告演讲79场次,座谈会180场次,入户1.5万户,提供实用技术咨询近5万人次,结成“科技对子”300多个,受益群众达14.3万人。
2005年11月,在全省各地开展第十八届科普之冬活动。这届活动紧紧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实现“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战略目标,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核心,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11月15日,由肇东市科协和向阳乡党委、政府牵头召开全市农民经纪人经验交流暨瓜菜生产技术培训、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大会。此次培训大会,吉林省榆树市西瓜研究所所长孙会东、美国杜邦公司农科所所长刘喜鹏、齐齐哈尔市瓜菜经纪人任大鹏、孙彬等专家及“营销大王”分别讲解了西瓜标准化栽培、无公害蔬菜种植、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农业应用新技术和市场营销新理念。在这次培训大会上,市科协还向农民发放农村实用技术科普资料2 000多份。同时,现场还展示各类瓜果实物20多种,当场签订瓜菜生产订单3份,合同金额100多万元。
1988~2005年,黑龙江省成功举办了17届科普之冬活动,2005年11月开展第十八届科普之冬活动。各届科普之冬活动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工作,不断丰富内容,年年有创新,岁岁有惊喜,如同芝麻开花“层层”高。科普之冬活动适合中国北方特点,成效显著,成为黑龙江省科普工作的一项标志性品牌工程。
二、农民科技致富大王竞赛
农民科技致富大王竞赛,是由省科协联合省农委共同在全省广大农民中开展的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评奖竞赛活动,是专家和科技人员指导,参赛农民学技术、用技术,比产量、比效益、比贡献,共同依靠科学技术致富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竞赛项目主要有种植业和养殖业等20多项。竞赛每年度举办1次,省考评委员会评出各个项目的第一名,命名为“省级农民科技致富大王”,被授予年度“大王”荣誉称号,颁发科技致富奖。在评选省级“大王”的同时,各市(地)、县(市)、乡(镇)也分别评选市(地)、县、乡级“大王”。
为响应省委提出的“粮豆薯总产量稳住150亿千克,力争再增一成”的号召,1984年5月15日,省科协会同省农牧渔业厅发出《关于在全省农村科技户、专业户中开展科学致富奖竞赛活动的通知》。当年参赛范围是农村科技户、专业户,竞赛项目只有13项。
1986年,全省各级科协组织开展了多层次的科学致富高产大王竞赛活动,当年全省评出省级“高产大王”28名,为致富树立了标兵。农民学有榜样,“高产大王”也把自己科学致富的经验传授给农民,走共同致富的道路。1987年3月18日,省科协和省农牧渔业厅在哈尔滨市联合召开1986年农村科学致富高产大王竞赛活动总结表彰会议。在会议期间,专家与高产大王们进行了座谈。省委常委王玉生、副省长王连铮参加了座谈会。
为了进一步规范高产大王竞赛活动,1989年5月22日,省科协、省农牧渔业厅重新印发《农村科学致富奖竞赛活动评选标准》,并新增加了竞赛项目。新增加的竞赛项目有高粱大王、地膜茄子大王、大棚青椒大王、人参大王、黑木耳大王、菇类大王。修改的部分标准是在原来规模大、产量高的基础上增加了产品质量优、成本低、纯效益高的标准。这次新修订的标准更加注重了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了全面的技术水平,避免了单纯追求某一项指标而带来的弊病。1990年2月5日,省科协、省农牧渔业厅联合举行表彰会,向获得23个项目的29名高产大王和6名省级高产能手颁发了证书;交流了各地开展科学致富高产竞赛活动的经验。省政府副秘书长杨德彬,省科协副主席张洪恩、赵锡林,省农牧渔业厅副厅长孙甲出席会议。从1984年竞赛活动开展至1990年,全省共有158人次获得省级农业高产大王或高产能手称号,有2万多人被评为县(市)级农业高产大王高产能手。1984年全省共评出各级高产大王210名,其中省级大王13名;1987年猛增至6 577名,省级28名;以后每年稳定在6 000余名。这项活动的开展,使农村掀起了科学种田的热潮,一大批农民走上了科学致富的道路。全省6 000余名各级高产大王每年都带动50多万农户学习、应用高产技术,有80%的乡镇推广了高产大王的高产技术经验,都不同程度地获得高产。
为了推动全省科学致富创高产竞赛活动更全面地、健康地深入发展,1990年3月10日,省科协印发《黑龙江省农村科学致富创高产竞赛活动暂行管理条例》和《关于重新颁发科学致富创高产竞赛活动评选标准》的通知。通知中对29个项目的评选标准进行修订,并提出参加评比的具体要求。1991年,全省各级科协按照省科协提出的具体要求,组织了71万户农民参加竞赛活动,地、市、县、乡评出高产大王2.45万名,在各级高产大王帮助指导下,有24.8万农民普遍掌握和应用了2~3项高产新技术,扶持和带动了6.4万户农民脱了贫。绥化地区开展了高产大王“一带十,十带百”的传帮带活动。穆棱县河西县河西乡普兴村农民朴三德,种植水稻采用良种、抛秧、两肥、化学灭草、稻田养鱼等先进技术,亩产达到845.02千克。他的先进经验也在当地的三乡六镇得到普及。
1992年,全省有各方面高产能手1万名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传播技术,使全省掌握2~3项高产农业技术的农户达到38.6万多户,创造经济效益1.07亿元。1993年,全省各市(地)共评出农业高产大王、高产能手1.67万名;举办各级大王经验传授班5 200期,培训农民100多万名;有87万户农民已经掌握了2~3项新技术,高产大王、能手创造的丰富经验带来经济效益1.2亿元。同年4月4日,省科协在黑龙江电视合《当代舞台》节目举办了表彰农业高产大王及优秀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文艺晚会,对1992年度高产大王及高产能手进行了表彰。省委副书记马国良,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汉武,副省长马淑洁、孙魁文,省政协副主席戴漠安等出席晚会,并为农业高产大王、高产能手、优秀研究会代表颁奖。此后全省每年都有80多万农户参赛,产生省、市(地)、县、乡四级农业高产大王近2 000名,组织5000多期大王技术传授班,近百万农民参加培训,不仅对科技兴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实现丰收计划的一项重要措施。评选出的大王、能手带动一批科技示范户、专业户增产、增收、增效益,走上了科技致富路。
1998年4月,经省农村科学致富创高产竞赛活动考评委员会评审,评选出25名1997年度省级农业高产大王。1998年,全省推广高产大王技术18项。1999年6月9日,省科协、省农牧渔业厅授予单欣涛等24名“1998年度省级农业高产大王”称号,授予贾志宏“1998年度省级农业高产能手”称号。2001年,全省有20多万农户参加了农业高产大王竞赛,评选出市、县级高产大王400多名。同年6月12日,省科协与省农委联合作出决定,授予王喜军等24名同志2000年度省级农业高产大王称号。2002年,经省农村致富创高产竞赛活动考评委评审,评选出省级高产大王24名。在评选省级农业高产大王的同时,各地农业高产大王竞赛活动也非常活跃,对评选出的大王纷纷给以表彰。1984~2004年,全省参赛户由最初的0.2万户增加到34.6万户,共产生各级大王1万名,省级大王近500名。
2005年,省科协组织开展了“百户高产大王进万家携手致富”活动,把高产大王竞赛活动与科技扶贫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大王的“传帮带”作用,由此,全省出现了1万多名各级各业高产大王与百万农民结成对子的局面。
三、科普示范乡(镇)、村
乡镇科协是科协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由在农村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科技致富能手、科技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群众团体,是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经常性、日常性科普活动和振兴农村经济、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和助手,是县(市、区)科协的组成部分。创建科普示范乡(镇),就是做好科学普及各方面的示范工作,搞好科技培训,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服务,发展农技协,兴办科普服务实体,健全科普网络和制度等。科普示范村是一种以乡镇的自然村为主体,以科普为特色的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示范单位和科普形式。科普示范乡(镇)、科普示范村,简称科普乡镇、科普村。
黑龙江省创建科普乡(镇)和科普村始于1982年。1987年3月16日,省科协转发省科协研究室、普及部和松花江地区科协《关于巴彦县科协建设科普村情况的调查》的通知,要求各市(地)、县科协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建设科普村的活动。
各级科协组织按照省科协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创建科普村、科普乡镇的活动。1987年,全省建成科普村1 123个,占全省村总数的8%;建成科普乡(镇)32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3%。1988年,各地区的科普乡(镇)、科普村创建由试点转向全面推开,建成53个科普乡(镇)、1 022个科普村。1989年3月10~12日,省科协在省科学会堂召开全省科普工作座谈会。会议期间,103个先进科普村、30个先进科普乡(镇)受到表彰。
为了促进科普乡(镇)、科普村建设的健康地、迅速地发展,1990年2月28日,省科协印发《关于黑龙江省科协开展创建科普村、科普乡(镇)活动试行办法》。按照这个通知要求,1990年全省创建科普村650个、科普乡(镇)250个。中国科协将北安市列为全国科普村、科普乡(镇)建设的五个试点县之一。
1991年,科普村、科普乡(镇)建设有新的发展。全省农民基本形成了以县科协和农业部门为枢纽、以乡(镇)科普协会(专业技术研究会)为基础,以各学会、院校和研究单位为依托的农村科普网络。全省已建成科普村3 237 个、科普乡(镇)301个。科普村组建的专业技术研究会达1.3万个,会员22万人,懂得2~3项农业高产技术的农户24.8万户,创经济效益2 470万元。同年,省科协授予龙江县杏山乡东业村等105个科普村为省级先进科普村的光荣称号,授予北安市海星镇等35个乡(镇)为省级先进科普乡的光荣称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黑龙江省科普村、科普乡(镇)建设进行了报道。黑龙江省科普乡(镇)、科普村的建设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中国科协的肯定。在1992年5月9日~13日,中宣部、中国科协在湖北省宜城县召开“全国农村讲、比、建活动经验交流会”。在这次会上,北安市委介绍了经验。
1993年,在巩固和提高的原则下,全省科普村、科普乡(镇)建设稳步发展,建设科普村4 554个、科普乡(镇)410个。6月7日,省科协对先进科普村和先进科普乡(镇)进行表彰,授予克东县双庆乡永胜村等93个科普村为省级先进科普村光荣称号,授予尚志市一面坡镇等30个乡(镇)为省级先进科普乡(镇)光荣称号。
各级科协重视科普乡(镇)的建设。1998年,省科协抓了4个科普乡(镇)的建设;1998~2001年,市(地)科协累计建立129个科普示范乡(镇);1996年至2001年,县(市)科协累计建立3 393个科普示范乡(镇)。
2000年后,全省乡(镇)进行了调整合并,乡(镇)数量有所减少。截至2005年,全省有科普乡(镇)300多个,科普村2 046个。
四、科普大集
1999年3月18日,在中国科协大力支持下,作为中国科协万场科普大集活动之一,省科协会同省委宣传部首次举办了绥棱科普大集。由此,每年备耕时节都举行科普大集,成为科普之冬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次科普大集在绥棱县城及上集镇、靠山乡和新曙光乡同时举行。参加大集活动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1.5万余人,参加培训的县、乡级干部450人,参加培训的农村技术骨干1 000多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亲赴大集,采取大集宣传和专家下乡相结合,授课和走访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等形式,深入农户,送知识, 送技术、送科技图书。
2000年3月17日,省委宣传部、省科协、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哈尔滨市科协共同主办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科普大集。省市领导刘东辉、马淑洁、王乃谦、王华放、陈云来、董月勤及主办单位和呼兰县领导出席开集仪式。来自省、市、县的40多个单位设立了展台,科协组织有关专家为呼兰镇、双井镇农民讲了农业技术课。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于4月6日中午新闻时间对此作了报道。12月5日,省科协与中国科协联合举办了尚志科普大集。这次大集成为中国北方暨第十三届黑龙江省科普之冬活动的启动仪式。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台出席启动仪式并发表讲话。
2002年3月12日,省委宣传部和省科协在肇东市举办了“黑龙江省肇东科普大集”。省领导刘东辉、王人生、迟建福等参加开幕式。肇东科普大集活动以“新世纪—与科普同行” 为主题,开动科普大车行千里路,播撒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在广大农村营造科技氛围,宣传普及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和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成品、新品种。大集共设5个展示区、56个科普展台,参展单位53个,共展出实物270种、1.3万余件;发放科普资料10万余册(份);免费发放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值10万余元;省、市专家学者做科普报告2场,举办实用培训班3场。现场咨询服务1 300多人次,大集签订销售合同100多份,成交金额达200余万元。来自全省各地的120名农协会会长、高产致富大王和当地2万多群众参加了科普大集活动。这次大集还举办了“高产大王峰会”和“农技协论坛”。“农业高产大王峰会”是黑龙江省开展农村科技致富创高产竞赛活动十几年来举办的首届会议,是黑龙江省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农业高产大王云集的科普会议,针对发展质量效益型的科技农业、优质高效的新型农业技术等问题组织研讨。“农技协论坛”活动在黑龙江省尚属首创。本次论坛活动围绕入世后农村工作的改革与农业经济发展这一主题,交流、讨论农民技术协会如何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带领广大农民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之路,在农村农业产业机构调整中发挥自身作用。
2003年3月5日,省委宣传部和省科协在安达市举办了“黑龙江省安达科普大集”。安达科普大集活动的主题是“科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普大集由科普集市和科普讲座两部分组成。在科普集市上,来自省城和绥化市、安达市有关涉农部门的500多名科技人员在设立的100多个展位上向农民群众展示农业科技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省科协通过科普大篷车对参观者进行直观、形象化科普教育。在科普培训活动中,从日本学成归来的潘军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向农民朋友传授国际最先进的奶牛、肉牛饲养管理技术及畜牧业发展趋势;东北农业大学姜嘉明介绍了21世纪畜牧科技走向、最新国际动态、黑龙江省加入世贸组织后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等。
2004年2月25日,省委宣部、省科协、省科技厅和哈尔滨市科协共同在方正县举行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科普大集”活动。这次活动以“科普与‘努力快发展、全面奔小康’同行”为主题,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任务,以系列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技咨询、走访农户为主要形式,面向广大农民宣传和普及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及农业科技新成果、新产品、新品种,促进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技能向科技化方向发展,为黑龙江省农村春耕生产和农民增收服务。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启文在开集仪式上作了讲话。省、市领导向广大农民赠送了科普资料和图书。在科普集市上,共有500多名科技人员,通过26个展台、100多个展位向广大群众展示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县城所在地近2 000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活动,受到了一次生动形象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教育。方正及周边延寿、通河、依兰、尚志、佳木斯、牡丹江市的1万多名群众参加了本次大集活动。本次科普大集向农民群众发放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各种资料3 000多套,《黑龙江科技报》1万余份,科普挂图5 000张,反邪教宣传单2万份,高致病禽流感等方面的科普宣传材料3 000多份。
2005年3月25日,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共同在绥棱县举办了“黑龙江省绥棱科普大集”。大集开展了百名农业科技高产大王进万家携手致富活动。来自省城、绥化市和绥棱县的400多名科技人员通过70多个展位,以科普图片展、农业科技成果展、发放科普资料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展销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文明健康生活、反对邪教等方面的科技宣传与咨询。这次科普大集发放各种科普资料3万份,发放《科普之冬农民致富宝典》《黑龙江科技报》、科普挂图、反邪教宣传单、科学生活、关爱健康等方面科普宣传材料12万份。
截至2005年,省、市(地)、县(市)共举办科普大集活动100余次,收益人数达200万人。
五、农村致富技术函授教育
1986年9月6日,经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以下简称中国农函大)批准,建立中国农函大黑龙江分校。11月13日,中国农函大黑龙江分校在哈尔滨市举行开学典礼。省顾委副主任王路明、副省长王连铮、中国农函大领导等出席会议。首届1.05万名学员是由基层推荐选拔的扶贫对象,他们分别参加种植、养殖、加工、乡镇企业管理等4 个系7个专业学习,学期1年。
1987年6月15日~19日,中国科协在哈尔滨市召开中国农函大分校工作会议暨黑龙江省科技扶贫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科协、民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代表231人。与会代表认为,黑龙江省科协和省民政厅密切合作,以开办农函大的形式进行智力开发,走出了一条科技培训和科技扶贫的路子。同年,中国农函大黑龙江分校扩大招生9 589人,在校生共2万余人。农函大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办学方针,学用结合,认真辅导,一大批贫困户学员很快脱贫致富。从首届万名学员情况看,收入达1万元以上117户,达5 000元以上809户,达1 000元以上5 737户,脱贫率70.8%。
1988年3月10日,中国农函大黑龙江分校召开首届1.06万名学员结业式。在结业式上,学校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县科辅站、优秀辅导教师、优秀学员进行了表彰。学员们经过1年的学习,有4 984名学生达到农民技术员水平,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骨干力量。1988年4月,在中国农函大3周年校庆暨工作会议上,中国农函大黑龙江分校的58名教师(包括工作人员)、62名学员、8个科辅站、28个科辅班受到表彰。
1988~1989年,中国农函大黑龙江分校办学3年间,结业2万名学员,脱贫率为75%。学员收入由入学前的平均255元增加到结业后的平均416元,收入达1万元的有339户。这个学校以“为贫困户服务,开发贫困户智力,使贫困户掌握一二项实用技术,迅速脱贫致富”为办学宗旨,采取技术培训与资金扶持相结合,函授与辅导相结合,开门办学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的方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使贫困户 走上了致富路。
1990年1月,中国农函大黑龙江分校第三期1万名学员结业。在4月5日中国科协召开的第九次全国农村科普会议上,中国农函大黑龙江分校被授予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6月,在中国农函大五周年校庆暨工作会议上,中国农函大黑龙江分校和克东县等9个县科技扶贫辅导站被中国科协授予先进单位称号;么新怀等37名工作人员、喻繁荣等51名学员被分别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学员称号。
1991年5月,来自省内19个县(市)的8 394名第四届中国农函大黑龙江分校学员完成学业并通过考试。第五届中国农函大黑龙江分校招收学员4 020名,学员来自穆棱、克山等9个县(市)。他们参加5个系20个专业的学习。
1992年4月2~3日,省科协在哈尔滨市召开中国农函大黑龙江分校第六届自费生招生会议。各市、地及部分省科协主席共50余人参加会议。这届农函大黑龙江分校招生 2万人,其中公费1.5万人,自费5 000人。1994年4~9月,中国农函大黑龙江分校第七届1万名贫困户学员分3批开学,1995年7月至11月完成学业。经过1年的学习,大部分学员掌握了1~2项实用致富技术,脱贫率74%。
1995年2~3月,中国农函大黑龙江分校招收由省民政厅补助学费的第八届学员1万名。4月,省科协副主席李剑慧等4人参加了“中国农函大校庆10周年暨95′中国农函大工作会议”。车剑慧、廖勇、朱兴滨等被中国科协授予中国农函大先进工作者,获培训奖。7月,第八届中国农函大黑龙江分校1万名贫困户学员分二批开学。学员们经过1年的实用技术培训和生产扶持,结业率达85%,脱贫致富率达76%。1万名农函大学员还带动近6万名邻里乡亲走上科技致富之路。
中国农函大黑龙江分校坚持实用实效办学方向,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中国科协普及部和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05年9月汇总的黑龙江省83个县(市)的“科协农村科普工作状况调查数据表”显示:县级农函大分校有53个,乡镇农函大辅导站有204个,村级农函大办学点969个;农函大教师1 217人,其中专职144人,兼职1 073人;在1 217名教师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有109人,中级技术职务的有653人,初级及以下的45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