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企业与城市科普
第四节 企业与城市科普
一、企业科普
1987年6月18日,为落实中国科协、国家经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国厂矿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的通知》精神,省科协、省计委联合发出《关于在全省厂矿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科协、经委、各厂矿企业领导重视并支持开展这一活动,并把这项活动列入振兴企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佳木斯市从1987年9月开展这项活动,至1988年10月,全市参加竞赛活动的企业20多家,参赛的工程技术人员达7 500人,审批立项764项,已完成742项,提合理化建议6 203条,已被采纳4 627条,共创经济效益1.3亿元。哈尔滨市从1987年开展“讲、比”竞赛活动,至1998年127家企业、6万多名科技人员共提出合理化建议71 761条,被采纳7 189条,完成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技术引进和质量攻关等项目4 299个,共创经济效益1.8亿元。这项活动得到国家的奖励。1989年8月21日。哈尔滨市科协、市计委在哈尔滨科学宫召开全市“讲、比”竞赛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大会由哈尔滨市副市长洪企鹏主持,向39个先进集体,85个先进个人和14个优秀组织者颁发了证书;获奖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在大会交流了经验。省科协副主席张洪恩、市委副书记张德邻在会上讲了话。
1988年3月2~4日,中国科协、国家经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厂矿工程技术人员开展“讲、比”活动总结表彰大会。牡丹江桦林橡胶厂、哈尔滨轴承厂、佳木斯电机厂、哈尔滨化钎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南岔木材水解厂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佳木斯造纸厂高级工程师孙石麟、哈尔滨电机厂高级工程师石晏珍、建华机械厂工程师佟明儒、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工程师卢喜、牡丹江机车厂工程师李光熙、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技师宋国范被评为全国“讲、比”先进个人。会上,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党委副书记张文斌代表先进集体介绍了经验。会议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胡启立、宋健等领导接见了部分代表并讲话。4月19日,全省“讲、比”竞赛活动成果汇报会在哈尔滨科学宫举行。会上,传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全国“讲、比”竞赛活动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精神,总结了前段黑龙江省开展“讲、比”活动的成果和经验,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副省长邵奇惠到会并讲话。11月2日,省科协、省计经委、省人事局、省劳动局、省科技干部局、省财政厅联合下发《黑龙江省厂矿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讲、比”竞赛活动奖励暂行办法》。奖励暂行办法规定,在“讲、比”活动中获得国家和省先进集体的单位、先进工作者及优秀组织工作者称号的,除分别授予国家和省荣誉称号外,先进个人可晋升或浮动一级工资,并可破格申报评聘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1990年,企业的“讲、比”活动紧紧围绕技术攻关项目开展。如桦林橡胶厂科技人员踊跃参赛立项,参赛率达到80%以上,主要业务技术科室和科技人员集中的单位达到90%以上。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提合理化建议,参加技术攻关活动,每个科技人员至少完成1项科技成果,全厂共创经济效益1 500万元。哈尔滨铁路局全局参赛技术人员9 600人,提合理化建议2 080条,创经济效益1.24亿元。截至1990年末,全省累计389个厂矿企业、108万名科技人员参加“讲、比”活动,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16万条,实施29万条,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16万项,共创经济效益12.9亿元,有些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为了加强全省“讲、比”竞赛活动的领导,1991年3月20日,省委常委会议决定成立省工交系统“讲、比”竞赛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丛福奎(省政府副省长);副组长陈世军(省科协副主席)、于书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惠群(省经委副主任);成员王颖(团省委副书记)、刘淑琴(省劳动局副局长)、陈荣吉(省人事厅副厅长)、李俊华(省科委副主任)、赵锡林(省科协副主席)、唐景文(省总工会副主席)、谭广和(省财政厅副厅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协。
1992~1993年,在“讲、比”竞赛活动中,全省共有500多个厂矿企业、11万名科技人员参加了“讲、比”活动,采纳科技建议5万余条,完成技术攻关项目1.31万项,创经济效益14.7亿元。1994年3月30日,省科协与省计委、省经委联合发出文件,授予牡丹江桦林橡胶厂科协等15个单位为先进集体标兵,华洪渊等15人为先进个人标兵;授予大庆石油管理局钻井二公司科协等75个单位为先进集体,焦海龙等235人为先进个人,金法祥等84人优秀组织工作者。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五届“讲、比”经验交流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科协等7个集体和华洪渊等7人被评为全国“讲、比”先进集体和个人。
1994~1995年,在第五届“讲、比”竞赛活动中,全省有近500家企业、10万余名科技人员参加,被采纳的科技建议4.3万余条,完成技术攻关项目1.38万项,其中重大项目710项,共创经济效益9亿元。1996年8月28日,省科协、省计委、省经贸委联合发文,授予牡丹江桦林集团公司等80个单位为先进集体,强建华等186名为先进个人,胡剑唐等64人为优秀组织工作者。10月14日,中国科协、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发文表彰1994~1995年全国“讲、比”竞赛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齐齐哈尔车辆厂、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桦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林超、崔宝昌、马洪海、何礼君、董克宁受到表彰。
1996~1999年,在第七届“讲、比”竞赛活动中,有些企业设立了特别奖和奖励基金,如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设立了“总经理科技特别奖”,大庆采油三厂设立“油田成才奖励基金”,调动了科技人员参赛的积极性。在这届活动中,大庆石化总公司有30个基层科协、2 703名科技人员参加了“讲、比”活动,共立项748项。
1998年7月18日,经省科协、省计委、省经贸委研究决定:授予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科协等79个单位为全省第六届“讲、比”竞赛活动先进集体;张泰等155人为先进个人;麻晓范等68人为优秀组织工作者。
2000~2001年,第八届“讲、比”竞赛活动中有400多家企业的10万余名科技人员参赛,提出合理化建议1.6万余条,完成科技立项8 100余项;评选出“讲、比”先进集体76家,先进个人84名,优秀组织工作者146名。2000~2004年,全省500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30万人参加了“讲、比”竞赛和“金桥工程”“厂会协作”等活动,完成技术革新、技术攻关项目9 000项,实施合理化建议1.6万条。2003年,黑龙江省有4个“讲、比”活动先进集体和19名先进个人受到中国科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商业部的表彰。
二、科普车间
创建科普车间是省科协在全省厂矿企业中开展的一项群众性科普活动。这项活动是集企业科普组织、科普设施、科普手段、科普内容于一体,以厂矿企业的车间为单位,以广大职工为对象,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达到一定标准,经检查评比,命名为科普车间并挂牌。活动内容是把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科普组织、生产内容与科普内容相结合,面向企业广大职工开展科学普及、技术培训、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保证科普车间活动的质量。
创建科普车间活动是黑龙江省基层企业科协科普工作的一项创举。1986年初,大庆市科协在总结大庆油田采油五厂科协等一批企业科协以企业车间(队)为单位有组织有目标开展科普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厂矿企业中开展了创建科普车间活动。1989年2月24日,省科协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厂矿中开展创建科普车间活动的意见》,并在大庆召开现场会,在全省推广大庆创建科普车间活动经验,决定把这项活动作为省科协今后较长时间的一项重要工作。
1990年2月28日,省科协下发《黑龙江省科协开展创建科普车间(队)活动试行办法》,指出这一活动是今后一个时期城市科普工作重要活动之一。各级科协组织按照省科协的通知要求,创建科普车间活动迅速开展起来。6月13~15日,省科协召开创建科普车间活动齐齐哈尔现场会,及时总结和交流了齐齐哈尔市及其他市(地)创建科普车间活动的试点经验。
1994年,中国科协确定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为中国科协创建科普车间活动试点市,11月在大庆市召开了大庆、齐齐哈尔两市创建车间活动理论研讨会,把创建科普车间活动推向全国。12月,省科协举办了全省第二批省级先进科普车间(单位)评选活动,评选出省级先进科普车间(单位)60个。同年,全省有203个企业开展创建科普车间活动,新建科普车间197个。
1996年,省科协举办了全省第三批省级先进科普车间(单位)评选活动,评选出黑龙江北方工具厂石油链条分厂等省级先进科普车间(单位)55个。截至1996年,全省厂矿企业已建科普车间1 409个,其中省级科普车间120个。
1996年,大庆市省级科普车间达50个,市级科普车间155个,厂级“科普车间”202个。至1997年,全市共成立技术攻关小组120个,完成技术攻关964项,技术革新840项,技术改造1 620项,创经济效益约5 400万元。1998年,大庆市成为全国开展科普车间活动的示范城市之一。1999~2004年,黑河市评选出市级科普车间40个,2005年对市级40个先进科普车间进行检查验收,对创建活动开展好的32个科普车间(单位)重新命名挂牌。
截至2004年底,全省有300多个企业参加了创建科普车间活动,共建成各级科普车间(单位)1 200余个,达到省级科普车间标准的有267个。全省平均每年在创建科普车间活动中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科技讲座7 000余期,各类知识竞赛2 000余次,推广普及新技术4 000余项。
三、城市社区科普
随着城市社区迅速发展,社区科普逐渐成为城市科普的主体。1999年10月,中国科协召开了全国城市科普工作研讨会,正式推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市的工作。同年,国家科技部在沈阳市召开了部分城市科普经验交流会,以典型示范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社区科普。在这些全国会议的精神指导下,全省各地科协结合社区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创建科普文明街区(社区)、科普文化广场、科普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并将科普活动同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佳木斯市科协结合当地实际,在“科教进社区”活动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积极开展创建科普商业街、科普文化广场、科普公园、科普小区和科普家庭的活动,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哈尔滨市科协选择市民最为关心的、与他们的生活最密切的内容,广泛开展了以“百块科技展板、百个科技咨询服务台、百场科技报告会进社区”为主题的“三百进社区”活动,同时又大力开展以“读一本科普书、听一次科普讲座 、参观一次科普展览、提出一项科普建议、参加一次科普实践活动”为主题的“五个一行动”。大庆市红岗区针对社区居民的不同群众特点,在辖区街道上普遍设立宣教点,并长年面向广大群众开办“图书角”,举办培训班,开展科技讲座,极大地丰富当地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2003年,省科协提出了以开展“城市社区科普文化广场”活动带动城市科普工作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构想,并与省委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了“城市社区科普文化广场”活动试行方案。
2004年6月27日,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省精神文明办公室和哈尔滨市科协等8个单位共同在哈尔滨市防洪纪念塔广场举办了纪念《科普法》颁布实施二周年暨黑龙江省城市社区科普文化广场活动启动仪式。由此,社区科普文化广场活动成为推进城市科普工作的一个新的品牌活动。当日,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红星休闲广场、 福乐湾社区等开展了健康运动进社区、百块科普知识展板进社区等活动。齐齐哈尔、牡丹江、双鸭山、大庆、鸡西等市也开展了科普工作进社区大型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全国科普日等大型系列科普活动。
城市社区科普与全国科普日、纪念《科普法》等活动相结合,丰富了活动内容。中国科协做出决定,从2005年开始,将每年9月的第三周公休日作为全国科普日。2005年9月17日是全国科普日,全省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同一天,第二届黑龙江省城市社区科普文化广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哈尔滨市文化公园区中心广场举行,在广场上设立了300多块科普挂图,省、市有关学会和企业等20多个单位设立科普咨询台,现场为群众进行科普咨询和答疑。
为推进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哈尔滨市科协创办了社区科普大学。2005年,黑龙江省又有120个街道办事处组建了科普协会,860个居民委员会成立了科普小组,城市社区科普组织系统初步形成。科普进社区活动是城市科普工作新的载体,成为黑龙江省城市科普工作新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