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黑龙江省志·科学技术志(1986~2005)》(以下简称《科技志》)是根据省政府部署,由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统一规划编纂的。在省地方志办公室指导和省科技厅的领导下,经全体编纂人员11年的辛勤劳动,2015年10月完成了《科技志》编纂工作。
《科技志》的编纂工作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组织发动。2004年7月26日,省科技厅、省科协和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编纂〈黑龙江省志·科学技术志〉的通知》(黑科联发[2004]55号),正式启动《科技志》编纂工作。与此同时,省科技厅委托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承办《科技志》编纂工作。2004年11月,省科技厅召开《科技志》编纂工作会议,动员、部署编写《科技志》工作。2005年4月,成立由省科技厅牵头,省科协及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加的《科技志》编纂委员会,并召开了第一次编委会。为了提高编写人员的业务水平,编辑部先后举办4次、200余人参加的《科技志》编修讲座,培训编写人员。后又到每个编写单位落实编写任务,并具体讲解编写方法、行文规范及要求。第二阶段收集资料。《科技志》横陈百科,涉及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资料收集面广、量大、难度大。经过编纂人员8年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共收集到由330个单位提供的1 000多万字资料(志稿)。这些资料又经提供单位的2~3次增补、修改、核实,大部分达到了资料的基本要求。此外,编辑部又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黑龙江年鉴》(1986~2007年)、《中国机械工业年鉴》(1986~2006年)、《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公报》(1986~2006年)、《黑龙江百科全书》(2007年)、《黑龙江画报》(2009.9)以及一些企业的厂志(公司志)、科研院所志和年鉴、科技成果汇编、科技出版物等辅助资料1 000多万字。上述资料,为《科技志》的编纂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编写志稿。编辑部以收集到的资料为依据,经4年的努力编写出志稿。志稿形成后,大部分志稿又经相关单位的补充、修改、审定。根据多方面的反馈意见,编辑部再进行修改和编辑加工形成志书初稿。初稿形成后,从体例、内容、文字、政治等方面进行了总纂,力求精练、规范、平实。至此,形成了《科技志》评审稿。第四阶段评审。由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科技志》进行评审。大家认为,该志较全面地记述了20年来黑龙江省科技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资料丰富翔实,篇目设置合理,文字简洁,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鲜明,总体上符合新编地方志的质量要求。并希望在后续的审批程序中,进一步高屋建瓴,从严把关,剔除瑖疵、精益求精,使得书稿日臻完善。2014年11月6日,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召开了《科技志》评议会,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袁建勋,省直指导处处长、《科技志》责任副总编侯明,市县指导处处长刘树波、省直指导处贾宏斌和邹琳琳参加会议并进行了评议。会议认为,《科技志》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篇目比较合理、记述比较规范,基本上符合全省第二轮修志的总体要求和有关规定,并就存在的问题,诸如文前图片、概述、篇目调整、记述规范、篇章下序等提出了修改意见。编辑部根据省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和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将原第一篇和第二篇合并成第八篇,删减文前图片,重新编写概述,进一步规范志稿,补充篇章下序等,并对各篇章节进行了逐句、逐段的修改和总纂,形成终审稿。2016年1月8日,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召开了《科技志》终审会议。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隋岩、副主任袁建勋,省科技厅厅长杨廷双、副巡视员王双妹等参加会议,省地方志书终审专家龚强、宋洪军、张荣庆代表省地方志书终审委员会对《科技志》进行了点评。会议同意《科技志》通过省地方志书终审委员会终审。
《科技志》由概述,农林、林业科学技术,能源工业科学技术,工业科学技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社会公用事业科学技术,计量标准、测绘、气象科学技术,医学,科技机构、管理、服务8篇、35章、173节组成,正文150多万字(包括图片、表格)。本志与上届科技志(~1985年)相比,在编纂理念、篇目设置、内容、形式上都做了大的改进:一是根据省地方志办公室的安排,将科协部分内容并入本志。二是增设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篇(第四篇),而且在正文中增加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民营科技企业、科研基地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络、科技体制改革、国际科技合作等新的科技事业内容。三是对优势行业和特色装备,加以浓墨重彩地记述和反映,以突出地方特色、优势。四是站在全省的高度,反映了全省的科技进步,尤其重点记述企业的技术进步及其成果,以展示其在科技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资料收集难、年代久远、门类繁多、编写急促,特别是经验不足、水平有限,尽管做了很大努力,但粗识浅见、疏漏失当,仍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在11年编纂历程中,得到省地方志办公室的悉心指导和有关省直厅局、中省直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的关怀、支持、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
编 者
二○一六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