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审计调查
第三节 审计调查
一、“小钱柜”情况审计调查
1986年,根据国发[1986]13号文《国务院关于清理和整顿“小钱柜”的通知》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86]财综字第17号电报《关于“小钱柜”资金专户存储的若干规定》的精神,省审计局对齐齐哈尔市工商银行营业部和建华、龙沙、站前、富拉尔基4个办事处1984、1985两年“小钱柜”情况做了调查。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采取截留和隐瞒收入、乱收费和公款私存等手段,以科、室为单位私设“小钱柜”账户30个,累计存入资金63万元;2. 各科室自行支配、乱支乱用私设“小钱柜”47万元,用于发放奖金、实物、补贴、吃喝招待和夜餐补助费,以及购买控购商品和办公备品等;3.职工奖金超标准,漏缴奖金税款等。对上述问题,审计机关提出以下建议:1.按照国务院、财政部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现有“小钱柜”资金应立即存入地方清理整顿“小钱柜”资金专户,听候处理。今后不准再搞账外资金, 私设“小钱柜”;2.对超发的各种奖金,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补缴奖金税;3.省工商银行应抓紧对本系统各种收费和罚款等进行一次清理整顿,违背国家规定的要纠正,执行不一致的要作统一规定;3.强化内部监督,充分发挥管辖行和各职能部门的内部监督作用,健全和完善稽核检查制度。对违反国家规定,私设“小钱柜”,滥发、私分钱、物,有禁不止的单位,应追究其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公司支持本系统、本单位基本建设情况审计调查
1989年,根据审计署审电字[1989]101号明传电报要求,省审计局印发了黑审字[1989]第150号《关于下发〈关于对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公司支持本系统、本单位基本建设情况进行审计调查的方案〉的通知》。同年8~9月,省审计局组织各级审计机关,对全省地级市以上各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公司和保险投资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以投资形式为本系统搞基本建设;2.以发放贷款形式为本系统搞基本建设;3.以租赁形式为本系统购置固定资产。
三、金融保险机构资金分流情况审计调查
1993年7月,根据中发[1993]5号明传电报和审计署审金发[1993]192号通知精神, 配合黑龙江省整顿金融秩序,省审计局对省本级7个金融保险机构(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保险公司、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资金分流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同时还延伸到地市金融保险机构。省审计局组织这项审计调查打破分兵把口的习惯做法,领导实行分工统管,局长亲自抓,主管副局长协助抓,其他局领导配合抓,从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到审计综合汇总,一直参与,具体指导,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增强了领导力度。同时打破各处室界限,在全局抽调7名处科级干部参加,组成6个审计调查组,增强了审计力量。在审计内容上突出金融机构的资金分流问题,重点放在违章拆借资金和投资,违反利率政策;挪用信贷资金炒买炒卖房地产、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自办经济实体等方面。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1.违章拆借资金,包括向所属二级单位及实体拆借人民币10.37亿元;向非金融机构拆借人民币5829万元;超期限拆借资金人民币14.31亿元。2.二级单位及自办实体占用省级金融和保险机构资金14.5亿元。3.6个省级金融机构及所属实体占用信贷资金为本单位、本系统购建固定资产2.67亿元。4.用营运资金投资、入股、联营占款人民币1.87亿元,美元280万元。5.占用营运资金购买股票、债券2.58亿元。6.擅自提高利率。7.向所属经营房地产开发实体注入资金8630万元。8.绕规模发放贷款9689 万元。省审计局向省委、省政府作了专题汇报。省委领导听取汇报后说:“审计提供的情况非常说明问题,对银行系统的问题需要下点功夫,认真清理,要找出症结所在。”省委常委、副省长陈云林对审计工作予以肯定。省委办公厅领导在一次信息会议上说:“审计提供的信息为省委下决心整顿金融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四、银行系统减利、亏损、潜亏情况审计调查
1995年,根据审计署审办金发[1995]28号文件精神,省审计局对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全辖减利、亏损、潜亏进行了审计调查。调查发现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存在减利、亏损、潜亏情况。造成减利、亏损、潜亏的主要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粗放经营是形成亏损的主要原因;由于违规核算,导致亏损增加8345万元。客观原因方面:1.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直接影响银行的经济效益;2.负债结构变化,使成本提高;3.停息挂账, 影响收入;4.各项费用支出较上年增加;5.固定资产增加;6.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利息上调的因素影响。审计机关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信贷资金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2.优化负债结构,提高资金自给能力;3.加强对金融职工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职工中大家大业浪费点没啥的错误思想等。同年,根据审计署审办金发[1995]60号《关于审计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94年度资产、负债和损益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和省审计局1994年度审计计划安排,省审计局对全省建行系统减利、亏损、潜亏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建行系统存在减利、亏损、潜亏情况。形成减利、亏损、潜亏的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方面:1.银行各基层行、处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利润指标和自身以后年度的利润,人为地加大亏损,多采取当年实现的利息收入不并入当年损益,挤占成本费用支出,调减利润。2.现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特点是对经营实行规模和资金双向控制,使一些基层行注重用足贷款规模而轻视资金运用,重贷轻收,出现了违规放贷、贷新收旧、放贷收息等问题。3.银行内部利润分配不合理,经营利润基本上缴,所需经费由上级行按人头核定拨给,经营成果大小,盈亏与否同自身利益没有关系,贷款风险的高低和资金损失多少对经营行来说无足轻重,影响了贷款本息的清收,从而加大了银行的亏损。客观原因方面:1.资产质量差、经济效率低;2.资金成本高,费用开支大; 3.行政干预造成经济损失。审计机关提出以下建议:1.监督银行按照新的财务制度规定, 正确核算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催收贷款的利息收入,加强对贷款回收管理和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2.积极促进建设银行按照国有商业银行的要求强化管理,推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的进程,建立起责、权、利明确的运营机构,大力组织企业存款和活期存款,优化贷款结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
五、银行系统消费基金增长情况审计调查
1995年,根据审计署审办金发[1995]28号《对中国银行1994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的实施方案》要求,全省各级审计机关从3月初开始,历经2个月时间,在对中行系统1994 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的同时,对1993、1994年两年度消费基金增长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调查发现:1993年消费性支出1172万元,1994年消费性支出4986万元。1994 年比1993年增长3.3倍。消费基金增长,超前消费势必会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挤占成本减少利润;二是账外固定资产增加。消费基金增长过快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1.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损失浪费较大;2.行政经费、业务费支出缺少计划,与企业效益挂钩不紧,职工根本不关心企业成本的高低,损失与浪费和职工关系不大; 3.银行企业“铁饭碗、大锅饭”现象比较严重,缺少勤俭办企业的思想和敬业精神。客观因素:1.中行由原来的工资制度改为新的行员等级工资制,个人工资普遍增长;2.银行职工福利待遇、各种津贴普遍高于地方,多于地方;3.黑龙江省的中行起步较晚,开支较大;4. 新旧会计财务制度接轨,旧制度严,新制度宽,带来了个人消费和集团消费增加。审计机关提出以下建议:1.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2.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思想,并与职工利益挂钩;3.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克服为商业银行转轨做物质准备“打家底” 的短期行为,压缩各项消费支出,使消费支出增长纳入适应利润增长良性循环的轨道等。同年,根据审计署1995年度金融审计工作安排和审办金发[1995]60号《审计署办公厅关于印发审计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94年度资产、负债和损益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审计机关从4月初开始,利用2个月的时间,对全省建设银行系统1993、1994年度消费基金增长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发现:1993年消费性支出2758万元,1994年消费性支出7933万元,比1993年增长188%。全省建设银行系统消费基金增长过快主要表现在:工资增长幅度超过银行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集团性消费支出呈明显增长趋势。审计机关分析了消费基金过快增长的原因:1.受行业利益的影响;2.受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3.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等。
六、农村信用合作社营运情况审计调查
1996年,按照全省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安排,结合黑龙江省农业银行1995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省审计厅对农业银行所属63家信用联社和364家信用社营运情况实施了审计调查,覆盖面达30%。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1.信用社的特性和法人自主权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内外监督乏力,底子薄、基础差、发展乏力。2.信贷管理存在漏洞,经营管理粗放。3.违反国家信贷政策和财经纪律问题普遍。4.固定资产购建已形成潜在危机。审计机关提出以下建议:1.农村信用社应在整顿规范、清产核资和股权评估基础上纳入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体系;2.各级政府及人民银行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切实加强对信用社的管理,有条件的要帮助信用社建立、健全内外部监督机制,杜绝违纪和将违纪问题转信用社承担现象的再次发生;健全自身服务功能,尽快将信用社银行纳入政府监管领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