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行业审计

第二节 行业审计



  一、外贸行业审计

  1986年3~9月,根据审计署对外贸行业实施审计的部署要求,省审计局组织48个地、市、县审计机关,对外贸系统黑龙江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中国土畜产品进出口总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所属107户企业1984、1985两个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共查出有问题资金4279万元,其中违反财经纪律金额1346万元。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经营管理不善,损失浪费严重;2.乱摊成本,乱列支出693万元;3.资金管理松散,不合理资金占用2935万元,致使2年多付银行利息84万元;4.截留转移收入,偷漏税收431万元;5.违反规定,挪用外汇额度等。审计机关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2.加强法制观念教育,认真遵守各项财经制度; 3.加强财务核算,建立健全各项制度;4.加强财会工作领导,搞好监督检查等。

  二、物资行业审计

  1986年4月,根据审计署(86)审工字第61号《关于在全国物资行业开展财务审计的安排》要求,省审计局和72个市、县审计局,组成109个审计组,投入240名审计人员,对全省物资系统机电、金属、燃料和木材等119个专业公司及部分主管局进行了行业审计,共查出有问题资金4407万元,其中违纪资金3779万元。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采取将平价物资转为议价销售,就地加价倒卖,乱收费等手段谋取非法收入;2.截留、隐瞒、转移国家收入和偷漏税收入2892.5万元;3.乱挤乱摊成本费用317.7万元;4.乱拉资金建住宅及其他基本建设支出190.5万元;5.化大公为小公,为集体让利等。各级审计机关按政策规定进行了处理:1.对违价问题,按照审计署关于物资行业审计的政策处理规定,没收其非法所得; 2.对隐瞒、截留利润、乱挤乱摊成本费用、偷税、漏税的违纪资金,按规定上缴财税部门;3. 对乱拉资金建家属宿舍和其他基本建设的,按正当资金渠道予以归还;4.对账目差错,进行账务调整,对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进行立案查处。在这次物资行业审计中,齐齐哈尔、佳木斯、宾县、依兰、黑河等市县发现了一些贪污、行贿受贿等大要案及一些重大经济问题线索,审计机关分别移交给了有关部门进行查处。审计机关提出以下建议:1.端正经营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2.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3.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4.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5.加强对物资企业的监督等。

  1992年3~7月末,根据审计署和全省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安排,省审计局组织各级审计机关,在对物资厅系统73户金属材料公司1991年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对73户金属材料公司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延伸审计,审计覆盖面达到95%。审计发现:73户企业在物资销售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利润却出现负增长,1991年实现利润比1990年下降22.4%。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是:1.金属材料市场秩序混乱;2.企业亏损严重;3.短期行为比较突出;4.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内控机制不健全;5.通过各种手段侵占国家收入等。审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对违纪违规问题进行了处理并提出218条建议,这些审计建议多数被企业采纳,被各级政府采纳17条。省审计局还对全省审计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加快企业内部改革步伐,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培育、发展、完善金属材料市场,建立统一的生产资料市场;集中精力抓好扭亏增盈工作三个方面提出11条审计建议,得到省物资厅党组的重视。

  三、酿酒行业审计

  1990年,根据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落实黑龙江省“科技兴省”的战略方针,在治理整顿中搞好产业调整,在宏观调控上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促进黑龙江省制酒企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省审计局组织各级审计机关,对全省98户以粮食为原料的国营预算内酿酒企业(其中: 白酒70户;啤酒28户)1989年生产经营状况进行了全面审计,查出违反财经纪律金额2687万元,违纪面达99%。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产业结构不合理,产销失调;2.技改资金投向不合理,效益差;3.企业“包袱”沉重,后劲不足;4.企业管理不善,损失浪费较大;5.企业的自控能力较差,违纪问题严重。审计机关依据相关的财经法规收缴违纪资金500余万元,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严格控制扩建和新建;2.整顿一些个体、小酒厂(坊);3.引导企业建立跨地区、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发挥一些企业技术、资金、产品的优势,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此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4.强化行业管理;5.进一步落实酒类专卖政策,理顺专卖机构的隶属关系,发挥其职能作用;6.对包袱重的企业实行扶持政策;7.广泛开展以“提质降耗”为内容的“双增双节”活动;8.加强对酿酒行业的审计监督等。

  四、烟草行业审计

  1990年,按照全省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各地、市、县审计机关对108户烟草销售企业进行了审计,省审计局对部分专项问题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共查出违纪资金1774万元。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截留应交国家收入和偷漏各种税款302.9万元;2.乱挤乱摊成本或虚列费用231.7万元;3.挤占、挪用流动资金533.8万元;4.在基本建设过程中乱拉资金257.6万元;5.拖欠烟农烤烟扶持费;6.工效挂钩基数核定的不尽合理等。审计机关提出如下建议:1.各级烟草主管部门把加强财经法纪观念纳入工作日程,加强财经法纪教育;2. 各级经济监督部门充分发挥监控作用;3.各级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要加强对烟草行业的审计监督;4.对不符合国家税前还贷规定,进行税前还贷的或“无贷还贷”的,由省烟草公司通过调整会计结算,予以纠正,补缴应缴国家收入等。

  五、粮食行业审计

  1990年,按照审计署的部署,省审计局组织47个地、市、县审计局,对93户粮食企业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企业亏损逐年增加;2.有问题资金占压过大;3.财经违纪5066万元,其中:侵占国家收入514万元;4.挤占挪用流动资金和专项资金2758万元;5.乱挤乱摊成本费用542万元;6.钻双轨价格和评议价格交叉经营的空子,形成不合理收益265.3万元;7.损失浪费严重等。审计机关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财经法纪教育;2. 加强宏观调控,使粮食企业在减亏增盈上即有压力又有内在动力;3.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经营管理,挖掘粮食企业内部潜力;4.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向中央反映,尽快解决粮食管理体制和价格体系中存在的弊端等。

  六、乳品行业审计

  1991年,省审计局组织39个地、市、县审计机关,对全省预算内39户乳品加工企业1990年度财务收支、承包经营和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39户企业中,有9户企业亏损,亏损面占23.19%,亏损额达446万元。审计查出违纪资金374万元,影响经济效益资金4161万元。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奶源不足,远不能发挥生产能力;2.深加工程度不够,品种单一;3.产品质量差,销售价格偏低;4.物资消耗大,损失浪费严重;5.大量资金被不合理占用,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宏观统一规划和管理;经营观念落后;科研和生产相互脱节;奶牛发展不稳定,拖了加工的后腿;管理水平低。各级审计机关向各级政府提出宏观调控建议75条,被采纳38条;向企业提出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建议138条,被采纳84条。

  七、纺织行业审计

  1992年,省审计局组织各级审计机关,以扭亏增盈为重点,对全省纺织行业中的75户全民所有制企业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企业亏损面达85.30%,净亏损6465万元,比1990年减少利润1.08亿元;债权债务相抵已负债29.91亿元,比1990年增加20.5%,资不抵债3.68亿元,“空壳”企业达到52户,占被审户数的69%。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 产销比例失调;2.资金积压、沉淀死滞;3.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2289万元;4.技改投资效益较差;5.生产与市场脱节;6.隐瞒截留转移国家各项收入、偷漏国家税款、乱计乱摊成本、多提专用基金、挪用各项基金等违反财经纪律金额达9211万元。上述问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机关提出5点建议:1.加强对纺织行业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合理规划发展方向和速度;2.关停扭亏无望的企业,进行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3.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步伐;4.把“限产压库”促销落到实处;5.强化企业管理,减少损失浪费等。

  八、石油销售公司审计

  1992年3~9月,省审计局组织各级审计机关,对省直及地(市)县所属58个石油销售公司、采购供应站及油库1991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一些地(市)县还开展了经济效益和内控制度的延伸审计,共查出违纪金额1628.4万元。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 隐瞒、截留国家收入,漏缴各种税款影响国家收入224.78万元,漏缴税款5.97万元;2.乱挤乱摊成本费用154.1万元;3.牟取非法收入106.8万元;4.挤占挪用流动资金957.1万元;5.多支销售款,转移资金;6.重经营、轻管理,导致结算资金占用额度过大;7.潜亏现象严重等。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财经法纪观念淡薄;2.内控制度在落实和具体实施中缺少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3.基层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工作薄弱;4.有关方面监督不力等。审计机关提出如下建议:石油销售行业要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石油销售总公司要进一步改革和加强行业内部制约机制,以适应石油行业整体战略转移的需要等。

  九、煤炭行业审计

  1993年,省审计局组织部分市、县审计机关,对25户预算内重点煤炭企业(占全省预算内重点煤炭企业户数的69.40%,其中省直煤矿7户,市、县煤矿18户)1992年和1993年上半年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盈亏不实金额达1762万元;2. 盈利下降,亏损增加;3.煤炭积压造成损失;4.发出商品越压越多,债务链日益沉重;5.潜亏和各种挂账形成包袱1.56亿元。审计机关提出以下建议:1.企业与铁路部门协调好,保证煤矿车皮计划兑现率;2.与当地铁路部门协作,搞好当地煤炭发运站台的清理整顿工作; 3.实行由煤炭部门直接掌握运煤车皮计划分配权;4.调整产业结构和建设布局;5.主管部门集中企业的基金要足额安排下发,不准挪用等。

  十、百货批发站行业审计

  1993年,按照全省审计工作计划安排,省审计局组织部分地市县审计机关,对全省60 个市县百货批发站行业的65户百货批发站(二级站2户三级站63户)1992年度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情况进行了审计和调查。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经济效益差。在被审计的65户企业中,处于基本停摆看摊或只有少量经营并亏损日增的达到54户、关停4户、破产1 户,占被审计单位总数的91%;2.亏损挂账6987万元;3.潜亏预计1.03亿元;4.存在待清理结算资金4.37亿元,占流动资金占用总额的53%,相当于银行贷款总额;5.财经违纪金额7853万元;6.65户企业累计负债7.07亿元,实有资产5.92亿元,资不抵债额1.15亿元。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领导经营思想观念还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二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迟缓;三是企业经营管理混乱。审计机关提出以下建议:1.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对全省各级百货站分类排队,区别情况,采取措施;2.摆脱老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按多种所有制形式构造批发企业,促进百货批发企业经营发展等。

  十一、边境贸易行业审计

  1994年,按照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加速边贸战略升级的工作部署,省审计局组织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对省市(地)县三级83户边贸企业1993年度的盈亏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83户企业都存在违纪违规行为,企业违纪违规面达100%,违纪金额4637万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企业亏损面大,亏损企业占被审单位总数的69.9%,亏损额达2279.3万元; 2.经营成果不真实企业占被审单位总数96.5%,共调整盈亏额1365万元;3.潜亏1.14亿元;4.费用增长过猛;5.损失浪费978.2万元;6.截留国家收入,漏缴税费680.8万元;7. 挤占挪用流动资金562.6万元;8.乱挤乱摊成本费用277.1万元;9.资金体外循环,坐收坐支,白条顶库存等。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俄方政局不稳,经贸政策、企业隶属关系、经济法人多变,使经贸合同难以履行;2.黑龙江省边贸经营秩序混乱,相应的法规、制度建设滞后;3.企业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突出;4.企业经营意识淡薄,出现“抓一把”的短期行为,造成出口商品假、伪、劣,使企业信誉下降。审计机关提出以下建议:1.转变观念, 调整边贸工作思路,发挥本省资源丰富的地理优势,发展多元化市场和乡镇企业,争取多出口创汇;2.整顿边贸经营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3.有关立法部门尽快制定全省边贸企业易货贸易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以便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盈亏成果;4.边贸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要把抓企业经营管理,作为提高企业素质的重点,向管理要效益;5.结合企业清产核资,在清仓查库的基础上,搞好积压滞销商品的调剂销售工作;6.加强对企业法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监督等。审计结束后,审计机关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回访。

  十二、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审计

  1995年,根据审计署关于对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进行行业审计的工作安排,省审计局组织全省63个审计机关,对省、地市、县53户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以下简称农资公司)1994~1995年3月化肥经营情况进行了就地审计,并通过对化肥经营诸环节追踪调查, 了解151个有关部门,深入35个乡76个村,走访310户农民,摸清黑龙江省化肥供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审计共查出违纪资金1827万元,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省调控储备化肥不足,肥源紧张,供需失衡;2.化肥价格涨幅大;3.政府职能落实不到位,使企业增加的亏损没有得到补偿;4.价格管理不适应,多收的化肥预交款难以退还农民;5.淡季化肥储备不足;6.行政调控手段难以奏效;7.化肥主营渠道能力减弱;8.截留收入、隐瞒利润111.7万元;9.乱挤乱摊成本和乱列费用397.5万元;10.自行提价牟取利润155.9万元;11.挪用挤占经营资金和专项资金1080万元等。审计机关提出向国家争取对商品粮基地省份给予政策倾斜,加强化肥经营市场和价格管理,保证肥源供应;进一步发挥农资公司的化肥经营主渠道作用;加强农资公司的经营管理等建议。

  十三、邮电行业审计

  1995年3~6月,根据审计署《邮电通信企业行业审计方案》要求,省审计局组织本级及10个地市审计机关,对省邮电管理局及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绥化行署5市和北安、密山、萝北、集贤、尚志5县邮电局及部分直属企业1994年财务收支及各项通信建设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共查出违纪违规资金8712万元。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 1.隐瞒业务收入558万元;2.隐瞒、截留利润72万元;3.挤列业务成本费用及营业外支出176万元;4.截留、挪用市话初装费513万元;5.多经企业侵占主业收入、利润、资产,以及向主业提供消费基金986万元;6.少列成本费用996万元;7.占用生产折旧基金建职工宿舍2627万元;8.违规收费1501万元;9.基本建设超计划支出375万元;10.小金库等其他违纪322万元;11.会计核算工作不够规范;12.邮电行业“工效挂钩”方法有待改进;13.企业盈亏不实,潜亏挂账较多等。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审计机关对违纪违规款项8712万元进行了处理,应收缴的款项按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按预算级次分别缴入国库。各级审计机关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审计建议104条,98条得到落实,促进企业增加效益108万元。

  十四、石油化工行业审计

  1998年3月,根据审计署办公厅《关于印发1998年石油化工行业审计方案的通知》要求,省审计厅对中国石化哈尔滨炼油厂、中国石化林源炼油厂,牡丹江石油化工厂1997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中采取审计与调查相结合、内外相结合、上下相结合、全面审计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共查出违纪违规资金5026万元。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少缴各种税费159.8万元;2.多缴所得税、增值税及附加9.03万元;3.少提安全生产保证基金97.6万元;4.低转产品销售成本2881.4万元;5.多提折旧;6.收入未及时入账;7.资金占用不合理;8.长期投资收益低;9.个别项目长期闲置;10.企业负担较重等。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规对违纪违规问题进行了处理。按照帮促相结合的原则,向企业提出审计建议11条。

  十五、工商行政管理审计




  2000年,省审计厅组织全省55个市、地、县审计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工商行政管理局1999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覆盖面占全省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总数的66.3%。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历史挂账数额大;2.人员超编严重; 3.固定资产管理不够完善;4.欠缴税金;5.超标准收费等。各级审计机关在分析产生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整改的意见和建议,上报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等审计资料117篇,被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采用9篇。这次审计对促进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深化改革、加强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十六、旅游行业审计

  2001年4~9月,根据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快建设旅游强省,把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思路,省审计厅组织开展了对全省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审计和调查。全省共审计省、市、县三级旅游行业主管部门35个,其中:省级1个,地市级9个,县级25个。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旅游企业整体效益不佳;2.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3.省级国有旅游企业龙头作用发挥得不够;4.企业多头管理,体制不顺;5.违纪违规问题普遍存在, 违纪违规资金达4861万元。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违纪违规行为予以了纠正和处理,并提出以下建议:1.搞好旅游发展计划和项目规划,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管好、用好政府投入旅游产业的导向性资金;2.政府主导,企业跟进,加大宣传营销力度;3.多渠道筹措发展旅游资金,加大有效投入力度;4.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等。宋法棠省长对审计机关提报的《制约我省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应固定场地》两篇信息,作了批示,认为“所提意见很好”,并请相关领导参阅。信息中提出的黑龙江省旅游业负债应加大政府“导向”性资金投入建议得到及时落实,当年省政府就投入3000万元,作为黑龙江省首批旅游发展基金。

  十七、粮食购销企业审计




  2004年7~11月,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省审计厅组织各级审计机关共计4200多人,分成712个审计组,对全省712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1998年6月1日~2004年6月30日的财务挂账和资产、负债、损益及所有者权益情况进行了清理审计,对1998年5月31日以前的老财务挂账处理情况进行了统计。为提高清理审计工作效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中使用了《审计计算机辅助作业系统》《审计业务档案管理系统》《易通计算机审计软件》《审计法规查询系统》等计算机应用辅助审计手段。经审计后确认:1.企业资产总额637亿元,负债总额826 亿元,资产负债率为129.67%,所有者权益为负189 亿元。2.1998年6月1日~2004 年6月30日,累计亏损216亿元;1998年6月1日~2004年6 月30日,新增财务挂账277.13 亿元;1998年5月31日之前未处理的老财务挂账186.82亿元。3.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累计财务挂账463.95亿元。审计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有:1.经营成果失真,其中企业账面资产失真率18.65%、企业账面所有者权益失真率509.68%、企业账面亏损总额失真率272.41%;2.骗取和虚报国家财政补贴1.93亿元;3.挤占挪用粮食收购贷款9.72亿元;4.资金体外循环1.07亿元;5.偷逃税金8214万元。在这次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大要案线索26件,移交企业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13件,涉嫌违法金额3970多万元。审计人员研究开发了《粮食清理审计报表软件》《粮食清理审计报表汇总软件》《粮食清理审计报表检查比对软件》等审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