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经济效益审计
第四节 经济效益审计
1987年,黑龙江省开展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至1990年,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对部分亏损企业和盈利下降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试点审计。
1987年2月,根据审计署的工作部署,省审计局组织部分审计机关,对哈尔滨北方橡胶厂、牡丹江电线电缆厂、富拉尔基纺织印染厂、佳木斯化学制药厂等17户工业企业盈亏大户1986年度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在这17户企业中,除了哈尔滨照相机厂、富拉尔基纺织印染厂等6户企业是盈利下降企业(与1985年相比,下降额为923.80万元)外,其余11户企业都是本行业的亏损大户,亏损额达1965.6万元,比1986年增亏929.1万元。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机关采取以下方法:按工艺流程,跟班实测,收集数据;联合审计;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承包制度,深化企业改革;帮助企业改善外部环境。审计共查出违纪金额834.5万元;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影响效益金额1795.1万元,其中生产性损失浪费740.03万元;政策性因素影响企业效益下降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其中仅原材料、燃料涨价及工资增长就影响效益1436万元。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有:1.领导不重视经济核算工作,各项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造成原材料浪费;2.市场需求信息不灵,盲目决策,生产出一些滞销产品等。针对上述问题,审计机关一方面帮助企业查找和分析原因,从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整改措施,另一方面帮助企业落实审计建议,并对10户企业进行了回访审计。经过这次审计后,17户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截止到9月末,亏损总额比上年同期减少698万元。
1988年,省审计局组织部分审计机关,对哈尔滨第二色织厂、齐齐哈尔锅炉厂、牡丹江阀门厂、佳木斯油漆化工总厂、大兴安岭啤酒厂等5户企业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审计查出5户企业亏损额112.8万元,发现各种违纪资金34.7万元。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1.产品销售量减少影响效益;2.主要产品质量下降影响效益;3.主要原材料消耗增大影响效益;4.主要原材料涨价影响效益。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是:1.财务管理基础薄弱,账账、账实严重不符;2.产品老化,质量差,不适销对路,造成大量积压;3.管理不善,损失浪费大;4.企业潜在亏损严重。审计结束后,审计机关帮助企业落实整改措施, 提高经济效益;协助企业对老产品进行更新改型,开拓新生之路;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深化企业改革。
1989年,省审计局在总结前两年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部分市、县审计机关,对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兴安岭、双城、嫩江等12个地、市、县、包括黑龙江玻璃厂、牡丹江电线电缆厂、佳木斯工农玻璃厂、双城酿酒厂、嫩江乳品厂在内的13户工业承包经营企业1988年度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查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资金826万元,其中违纪资金197万元。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是:1.产品不能适销对路,超消原材料过大,资金占用过多周转慢;2.主要原材料、燃料涨价,成本费用升高;3.财务管理混乱,经济核算水平低;4.经营管理不善,损失浪费严重等。审计机关提出了以下建议:1. 积极改善企业管理落后状况;2.各级审计部门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应协调财政、银行部门,帮助企业活化资金,摆脱目前企业资金死滞状况;3.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审计机关还协助企业落实整改措施,深入挖潜,进一步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从而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截至1989年9月末,13户企业共实现利润46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利245万元;有2户企业减亏,有7户企业增盈,共有9户企业审计后有了效果。
1990年,省审计局在总结前3年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基础上,组织27个市、县审计机关,对哈尔滨松江罐头厂、齐齐哈尔北大仓酒厂等30户企业1989年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是:1.主要原材料、燃料涨价,致使产品成本升高,经济效益下降;2.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差,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损失浪费严重;3.资金占用不合理,造成资金滞死,周转慢,影响企业正常生产;4.经营管理不善,损失浪费大;5.决策失误,投资无效益;6.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经费支出增大。在审计的同时, 审计机关帮助企业查找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参与企业决策,协助企业落实审计建议;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及时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截至1990年9月末,被审计的30户企业与上年同期相比,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可减少直接损失、增加效益647.2万元;有8户企业实现了减亏;有8户企业实现了增盈。
1991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精神和全省审计工作计划, 省审计局组织各地审计机关,在全省范围内对医药系统部分企业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这次共审计177户大中型企业,占医药系统预算内总数的51%。审计查出违纪违规资金3680万元。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医药市场混乱,市场管理失控,行业内部销售渠道失控;2.资金大量沉积,潜亏严重,177户企业超期结算资金占用达到4.3亿元,亏损及财产损失等挂账达到2085.2万元;3.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内控机制不够健全,承包经营责任落实不到位;4.人员配备不尽合理,人员过剩、管理人员比例过大、技术力量不足、临时工过多;5.部分中小工业企业效益低下。针对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从加强市场整顿、改进企业管理、调整产品结构,解决资金不合理占用,支持医药企业发展,强化医药企业审计监督等6 个方面提出建议598条,在被企业采纳的同时,还被各级政府采纳53条。审计期间,审计机关还为企业办了37件实事,为企业直接增加效益413.7万元,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好评。同年3~10月,为了帮助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省审计局对省和平糖厂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这次审计的重点是:柠檬酸生产;产品销售;甜菜收购;大宗材料和辅助材料采购;财务管理;企业各项经济合同管理。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对柠檬酸生产进行全面审计分析;从经营意识,经营战略,经营手段上对销售中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审计分析;对甜菜收购管理存在的漏洞进行审计分析;从财务管理上查找和分析制约经济效益的问题;对大宗材料、辅助材料的经济合同进行审计。通过检查账目,召开座谈会、审计分析会,深入生产车间和各甜菜收购站调查等审帮结合的形式,查出企业供应、生产、销售、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等方面的问题55项。审计机关提出停止柠檬酸生产、加强销售供应管理、改善原材料收购管理、加强财务管理等建议33条。企业全部采纳审计建议后,仅柠檬酸生产停产整顿一项建议,就使企业减亏近百万元,当年实现利润27.9万元。同年,齐齐哈尔市审计局对齐齐哈尔啤酒厂1990年经济效益进行了审计,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分析: 1.受市场制约,产量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2.资金占用不合理。百元产值占用资金由1989 年的118元上升到1990年的150元;3.销售管理制度不健全,手续不完备。表现在产品出库与会计记账凭证不一致,发出产品账目设置不合理,产品销售缺少合同制约等。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局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帮助该厂建账建制,清仓利库,清理回收贷款。齐齐哈尔市审计局就齐齐哈尔啤酒厂经济效益审计,对加强全市啤酒行业宏观调控提出4点建议:1.实行规模效益战略,扶持培植税利大户;2.进一步整顿啤酒市场。建议对保留的市、县啤酒厂在市县之间销售啤酒纳入统一管理员;3.建议啤酒厂利用糖酒公司网点、供销社网点经营啤酒批发部;4.恢复啤酒瓶箱押金制度。
1992年,省审计局在1991年审计的基础上,再次对省和平糖厂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这次审计将重点放在帮助企业改进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整章建制上。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审计内容向生产、管理、核算三个方面深化;审计方法实行“五个结合”,即审计与调查结合; 审计与专题分析结合;审计与调查内控制度结合;审计与整改结合;外审与内审结合。审计发现企业在财务核算、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审计机关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运输管理;2.加快销售和贷款回收,减少资金占压;3.检修石灰窑车间、提高产品优质品率;4.严密车间之间责任制,提高干粕出粕率等。审计活动取得了成果,企业采纳审计建议:1.加强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建立了三级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工作明显加强;2.检修石灰窑车间,使优质品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3.明确了糖车间和干粕车间的责任制,出粕率达到了5.60%,符合国家标准;4.通过多装、多运、严密责任制和修高站台等措施,改善了运输管理,节约运费30多万元;5.制定奖励措施,加快货款回收,截至年末,货款收回90%,减少利息支出100多万元。审计机关还帮助企业建立了《原料管理规程》和《三级核算制度》, 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年省审计局与省轻工厅、糖业集团联合召开了省直十大糖厂参加的加强原料管理研讨会,推广和平糖厂做法,尤其是审计机关帮助和平糖厂制定的《原料经营管理规程》,受到省轻工厅和各糖厂的好评。省审计局对和平糖厂连续两年的审计, 得到了省政府的重视,邵奇惠省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省政府《参阅文件》转发了审计报告。省政府号召经济监督部门向审计机关学习,为企业扭亏增盈做贡献。同年,根据审计署和省审计局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对黑龙江省物资厅系统73户金属材料公司1991年企业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企业内部管理薄弱,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具体表现为资金管理失控、会计制度执行不严格、分配机制不健全;2.企业潜亏问题严重,具体表现为潜亏数额大、潜亏面广、少数企业已资不抵债、潜亏额度具有增加的趋势;3.金属材料市场秩序混乱;4.企业短期行为突出;5.违反财经纪律现象普遍。审计机关提出以下建议:1.各级主管部门要按省政府要求,对金属材料系统潜亏问题进行一次认真清理;2.建立定期检查和审计报送等制度;3.各级财政、税务、物价、银行等监控部门,帮助企业制定潜亏处理方案和目标,促使企业在2至3年内把潜亏包袱卸掉。省审计局编发了《我省实行经营承包的金属材料企业潜亏问题相当严重》简报。省政府《当日信息》第230期转发了简报,邵奇惠省长做了重要批示。
1994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加速边贸战略升级的工作部署,省审计局组织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对省市(地)县三级83户边贸企业1993年度盈亏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企业亏损面大。审计的83户企业中,有58户企业亏损,亏损额达2279.3万元。2.经营成果不真实。审计的83户企业中,有80户企业经营成果不实,占审计单位总数的96.5%,共调整盈亏额1365万元。3.潜亏金额较大。潜亏金额达1.14亿元。4.费用增长过猛。审计的83户企业费用支出总额达1.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1%,仅当年涉外费支出就达1346.8万元,占费用总额9%。5.损失浪费严重。83户企业损失浪费金额达978.2万元,其中投资损失420万元,受骗损失143.2万元,浪费损失385万元,其他损失30 万元。6.违纪问题普遍。审计的83户企业违纪违规面达100%,违纪金额4637万元,其中截留国家收入,漏缴税费680.8万元;挤占挪用流动资金562.6万元;乱挤乱摊成本费用277.1万元。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俄方政局不稳,经贸政策、企业隶属关系经济法人多变,使经贸合同难以履行;2.黑龙江省边贸经营秩序混乱,相应的法规、制度建设滞后;3.企业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突出;4.企业经营意识淡薄,出现“抓一把”的短期行为,造成出口商品假、伪、劣,使企业信誉下降。审计机关提出6点建议:1.转变观念,调整边贸工作思路,发挥黑龙江省资源丰富的地理优势;2.进一步整顿边贸经营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3.建议有关立法部门尽快制定全省边贸企业易货贸易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以便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盈亏成果;4.边贸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要把抓企业经营管理,作为提高企业素质的重点,向管理要效益;5.结合企业清产核资,在清仓查库的基础上,搞好积压滞销商品的调剂销售工作;6.加强对企业法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监督。
1996年4~6月,为了推动省委省政府粮食精深加工战略目标的落实,促进黑政办发[1995]64号文件《关于实现水稻加工增值增效工作方案》的实施,省审计厅组织各级审计机关,对全省58户国营制米企业1995年加工增值增效情况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审计发现影响国营制米企业实现增值增效的主要问题是:1.设备陈旧、科技含量低。58户企业中有40户企业加工设备依然是80年代以前的机器,甚至还有使用50年代设备的。这些设备只能搞粗加工,出品率低。2.粗加工比重大,增值增效低。3.营销手段单一,市场占有率低。58户企业中,有30户企业仍然是坐店等客式经营,没有走出厂门、县门去开拓市场, 占审计总数的51.7%。有些企业虽然走出省门、国门搞营销,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推销点少,销量小,至今未能站稳脚跟。4.名牌意识不强,整体开发不够。尽管有3户企业开创了名牌米,但整体开发效益不高。5.上级粮食主管部门挤占、挪用国营制米企业的有限生产资金,既影响加工生产,也增加了贷款利息的支出。6.省定水稻加工量目标脱离国营制米企业实际加工能力,省定目标可能落空;7.违纪违规4878万元。其中不提少提设备折旧额259万元;漏缴税费411万元;体外循环资金1107万元;虚盈实亏498万元;其他违纪违规2603万元。审计还分析了影响国营制米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1.对加工增值增效战略认识不足。多数企业满足于加工平价粮的补贴和倒卖议价粮现得利的习惯做法,进而没有真正确定企业发展的目标。2.择优扶持投入技改资金比重不大。1995年安排了8户米厂设备更新资金1410万元,仅占当年应投入更改基金的18%。3.加强内部管理,降耗增值的典型经验推广不够,亏损企业难以走出困境。在58户企业中,亏损企业18户,占31%。其他企业也属于靠平价粮加工创收的微利企业。还没有一户企业能发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审计机关提出以下建议:1.各级粮食主管部门对省定方案认真调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2.将技改资金投放到优质水稻精深加工的国营制米企业上,形成优质水稻的整体开发;3.以名牌为依托,以扩大销售网络为重点,在占领省内市场的同时,加大外销的力度,扩大占领市场的比重;4.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国营、乡镇和私人制米厂的清理整顿,限制粗加工浪费原粮的加工设备的继续使用;5.加强国营制米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各项制度等。
1997~2002年间,审计机关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财务收支审计和资产、负债及损益审计开展的。
2003年8~11月,省审计厅对西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00~2003年6月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影响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是:1.企业厂址偏僻,原材料、辅助材料运输费用居高不下,影响企业经济效益4895万元;2.炼铁高炉和炼钢转炉生产能力不匹配,使企业少实现利润1227万元;3.炼钢电炉原料不足和原料配比不合理,每年使企业少实现利润4031万元;4.炼铁精矿粉外购数量大,品位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平均每年影响企业效益2855万元;5.自产焦炭能力不足,外购焦炭价格高,平均每年影响企业效益344万元;6. 逾期银行贷款多,多承担银行贷款利息1620万元;7.库存积压物资占压资金问题仍然突出,清仓利库、消化积压物资仍有潜力可挖;8.煤炭品种储备结构不合理,满足生产需要的保证程度不足。审计机关提出如下建议:1.填平补齐,增强生产设备的协调配套性;2.解决炼铁高炉和炼钢转炉生产能力不匹配影响企业效益问题;3.解决炼钢电炉原料不足和原料配比不合理,影响企业效益问题;4.尽快解决设备技术改造项目资金缺口问题;5.解决企业煤炭品种储备结构不合理和物资超储积压,满足生产需要的保证程度不足问题等。
2004~2005年,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将经济效益审计同企业财务收支等审计结合起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