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效益审计
第三节 经济效益审计
1986~1990年,黑龙江省在农业、林业和水利资金审计中,未开展独立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1991年3月,省审计局组织全省228名审计人员,对三江平原开发区域内28个市县、47个农场1988~1990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进行了资金使用效益审计,共审计了省、市、县主管部门63个、用款单位362个,实发检查工程项目1888处,审计总金额6.14亿元,共查出违纪资金1333万元。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立项方面:一是立项缺乏科学性,导致项目计划下达后无法完成;二是部分市、县为了争项目,申报计划时脱离实际,使得投资大、任务小;三是立项投资缺乏可行性,形成空头计划;四是部分工程投资大、工期长,开发任务不能按期完成。2.资金不落实,拨款不及时。截至1990年末,未到位资金15459万元,国投资金拨款欠拨5894万元,占计划的19.6%,影响一部分工程任务的完成。3.内控制度不够严密,财务管理不健全。4.挤占挪用三江开发资金848万元。5.决算不实、虚列支出344.7万元。6.其他违纪140.3万元。邵奇惠省长充分肯定了这次审计工作,孙魁文副省长及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听取了黑龙江省审计局关于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情况的报告。同年11月,省审计局委托牡丹江林业管理局审计处,对穆棱林业局1989~1990年两年经济效益进行了审计,查出违纪违规资金271.37万元。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可采资源少,全局现有可采资源仅有214.2万立方炎魔;2.生产设备老化,木材生产主要设备的利用率仅达62%;3.1990年末福利基金赤字已达449.9万元,社会性负担过重;4.成本提高、增支减利因素多;5.产品积压,资金危困严重;6.潜亏损失严重。同年11月,省审计局委托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牡丹江林管局审计处,对林口林业局1989~ 1990年两年经济效益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1.可采资源枯竭;2.资金危困严重;3.木材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4.木材综合利用产品积压,效益不佳;5.多种经营,偿还投资贷款无指望;6.1990年包干退库指标600万元,实际亏损803.6万元,超亏部分由专用基金弥补;7.违反财经法纪事项,乱挤乱摊成本。同年,省审计局对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所属部分林业局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审计。
1992~1993年,省审计局在农业、林业和水利资金的审计工作中,未开展独立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1994年,省审计局组织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对三江平原第二期、松嫩平原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进行了全面审计。审计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截至审计结束,全省共有未到位资金5850.47万元。2.违纪、违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同年10月,省审计局派出审计组, 对科教兴农启动资金的立项、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
1995年,省审计厅在农业、林业和水利资金审计工作中,未开展独立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1996年,省审计厅组织全省34个市、县(市)审计机关(省厅直接试点审计2个市),对国家确定的黑龙江省36个产粮大县1994~1995年两年发展经济贷款(以下简称贷款)计划的执行、使用、管理及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1994~1995年两年国家下达的贷款计划为7.12亿元。少投放8743万元,占计划的12.3%。2.自筹资金不足影响了项目建设。3.挤占挪用贷款2117万元。4.项目管理不规范,有22个县(市)自行变更项目54个、贷款额10680万元,分别占批复计划项目和贷款额的28.3%和15%。5.贷款约期和利率执行情况严重违背有关规定,影响了建设项目。6.有的项目经济效益较差,项目上马后,产品销路不畅,导致企业亏损394.3万元。1997年3月,省审计厅组织全省12个市(地)、61个县(市、区)审计机关,对黑龙江省1994~1996年度投入的农业综合开发(以下简称开发)资金匹配、投放、使用、管理及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部分县(市)匹配资金不到位;2.开发资金到位晚;3.挤占挪用等违纪违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4.银行贷款投放到位比例较低;5.财务管理、工程结算、质量管理还有薄弱环节。1998年,省审计厅组织部分审计机关,对黑龙江省水利厅、全省9个市(地)、47个县(市)及所属335个单位水利专项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管理和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审计调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水利建设基金征收不到位; 2.有7个市县3858万元匹配资金未及时到位;3.挤占挪用水利专项资金;4.工程后期管护有待加强。同年9月,省审计厅派出审计组,对海伦、林口、绥化、穆棱4个县(市)、大庆市和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下简称四县一市两所)1996~ 1998年上半年农业综合开发秸秆养畜、种子基地和良种科研推广项目计划执行、资金到位、管理、使用及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表明:国家投入资金和地方匹配资金已全部到位,建设前项目区内牛存栏49万头,当年出栏21万头。
1999~2000年,省审计厅在农业、林业和水利资金的审计工作中,未开展独立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2001年9月,省审计厅派出审计组,对鸡西矿务局1998~2000年10月末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揭示的问题主要有:1.资产质量低下,流失较大。2000年10月末,会计报表反映资产总额65.6亿元,审计认定资产总额59.6亿元,虚增资产6亿元,不良资产和流失资产36.3亿元。2.负债沉重,净资产已成空壳。2000年10月末,会计报表反映负债总额62.6亿元,审计认定负债总额64.7亿元,虚减负债2.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109%,负债大于资产5亿元,已经资不抵债。2000年10月末,会计报表反映所有者权益总额3亿元,审计认定为负5.1亿元,虚报所有者权益8.1亿元,净资产已成空壳。2000年10 月末,会计报表反映累计亏损总额13.4亿元,审计认定实际亏损总额27.6亿元,少体现亏损14.2亿元,其中2000年1~10月发生亏损3亿元,在生产经营中出现了较大的亏损空洞。3.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根据审计调查,鸡西矿务局现有35所大、中、小学校,20所医院和法庭、派出所、居民委等机构,1999年支出费用总额达1.22亿元,占用资产总额2.48 亿元。
2002~2003年,省审计厅在农业、林业和水利资金的审计工作中,未开展独立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2004年,省审计厅对望奎县人民政府2001年农业综合开发东郊小区马铃薯基地项目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如下:1.项目基本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要求及原则,符合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2.基本实现了扩初设计的效益指标;3.按照扩初设计,完成了提纯、优化品种,深松、深翻,实施节水灌溉,增产增收的目标。审计组对项目单位提出了三点审计建议。2005年3月,黑龙江省审计厅组织全省市(地)审计机关,在15个县(市)选择了2001~2002年度建成的开发效益相对较好的15 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15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6199.00 万元。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如下:1.15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基本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开发任务要求,符合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2.绝大部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开发效果基本达到扩初设计规定的效益指标;3.大部分项目完成了扩初设计规定的建设内容。同年,省审计厅组织全省各市(地)审计机关对市(地)及所属部分县(市)2003~2004年度省财政预算内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发展资金和绿色食品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两项资金”)的投入、拨付、使用、管理及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调查金额1.96亿元,查出违纪违规问题金额5315.62万元。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 1.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发展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3个县(区)财政部门滞拨、抵扣、截留专项资金180.00万元。二是向不符合省级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条件的单位发放贷款贴息799.00万元。三是龙头企业发展资金损失226.00万元。四是有3户企业违规将省级龙头企业发展资金160.00万元转入企业当期损益及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挂账。2.绿色食品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绿色食品发展专项资金当年拨付不及时和不到位资金1030.00万元。二是滞留绿色食品发展专项资金。三是挤占、挪用绿色食品发展专项资金237.92万元。四是向13户未取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或有机食品标志使用证书和使用证书失效的单位投放绿色食品发展专项资金540.00万元。五是异地项目技术改造和流动资金贷款享受财政扶持绿色食品发展专项资金和龙头企业贷款贴息210万元。六是有2户企业套用其他项目单位绿色食品证书,获得财政扶持绿色食品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3.“两项资金”均是无偿投入到民营企业,规模效益没有充分显现。同年7月,省审计厅对黑龙江省畜牧局2003年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进行了效益审计, 审计金额4920万元。审计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8个项目区匹配资金不到位,项目建设未能按计划完成,影响项目建设的效益;2.5个项目区串项使用资金,影响工程量和效益; 3.部分项目区落实“五制”不到位,疏于管理,造成损失;4.个别项目区缺乏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论证,导致国家资金滞留财政部门,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