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推进工业发展

第三节 推进工业发展


  一、调整工业结构

  1986年8月,省委召开工业问题研讨会,要求在进一步落实企业自主权的同时,积极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按照省委的部署,全省一方面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增加名优产品和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调整工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原材料工业、石化工业、纺织工业,努力向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转变。1988年,根据省委提出的依靠科技进步,深度开发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全省实施了“延伸、加快”的工业结构调整方针,努力实现从石油基地向化工业基地延伸,从煤炭生产向煤炭化工、煤电和煤钢基地延伸,从木材生产基地向林产品和造纸工业基地延伸;加快轻工业发展,促进工业结构由重型结构向轻型结构转变。1989年,省委总结齐齐哈尔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搞活企业闲置资产,把闲置技术、人才、设备、资金扩散到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小企业的经验,在全省推行了国有企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这一经验的推广,使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因地制宜地盘活了存量资产,实现了资源、技术、设备、人才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全省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1994年,省委提出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的战略,对工业实施以发展精深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培育优势支柱产业的结构调整方针。1996年1月,省委七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的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的纲要中,把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九五”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出要建设电站成套设备、大重型机械设备、建材等十大基地,培育汽车、电子、石化、医药、食品五大新兴支柱产业。“九五”期间,全省军工企业进一步认真贯彻“军民结合”战略,扩大民品生产,加大军转民的力度,军工企业民品产值由1991年的158亿元增长到1998年的514亿元,年均增长18.31%;民品产值比重也由1991年的76%上升到1998年的85%,以哈飞集团公司、东安集团公司等为骨干的全省军工企业,进一步优化民品结构,形成了以微型汽车、微型汽车发动机、工程机械、系列改装车、汽车电子产品、精细化工为支柱的民品体系。1998年4月,省第八次党代会强调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要用高新技术改造石化、机械和食品三大传统产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领域培植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1999年12月,省委八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工业结构调整要以发展壮大优势企业和创名牌产品为主攻方向,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构建能够充分发挥黑龙江省优势的现代化工业新格局。经过努力,全省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已经形成了以石化、煤炭、食品、机械、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产业结构。

  二、工业技术改造

  1986年12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要求全省依靠科学技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发展壮大支柱产业。1989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若干规定》和《加强技术改造管理的暂行规定》等文件,提出了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的要求,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了制度保障。“七五”时期,全省全民所有制工业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43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90.3%,这期间,国家把哈尔滨三大动力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的技术改造列入全国10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之一,总投资近3亿元,相当于当时企业全部固定资产的1/3,经过改造,哈尔滨三大动力厂年生产能力从原来的140万千瓦增加到300万千瓦,产品水平由60年代一步跃入80年代。1991年,省委、省政府要求,今后地方工业产值不再作为工业工作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工业工作重心转移到调整产品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上。1993年5月,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点项目建设,重振老工业基地的雄风。按照省委的部署,“八五”时期,全省仅地方石油化工完成技术改造项目就达61个,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1.3亿元,比“七五”时期分别增长17%和67%,1998年,省委决定把国有企业技术改造作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全省当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06亿元,1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达到259个,由此新增销售收入85亿元,利税15亿元。“九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27亿元,是“八五”时期的1.39倍。2000年,全省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30.3亿元,同比增长57.5%,技术改造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扩大了生产能力,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步伐,为全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

  三、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黑龙江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多建立于国家“一五”计划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不能适应经济体制转变和市场的竞争,加之企业生产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低,造成资产负债率高,经济效益下滑,企业发展走入困境。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受历史和客观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仍然没有摆脱困境。
  1994年1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岳岐峰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用新思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讲话,提出了打一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攻坚战的10点意见:1.跳出单就国有企业抓国有企业的局限,大力开辟经济发展的“第二战场”,从国民经济全局上支持好国有大中型企业;2.突破国有国营的旧体制,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上,探索国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3.改变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发展的格局,推进国有企业的调整改组和配套改造;4.改革传统的经营模式,从多种经营、开放经营、集约经营方面,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5.克服转机建制与解决企业现实困难脱节的倾向,帮助企业卸包袱;6.解决有“婆婆”没“老板”的问题,在机构改革中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探索放开企业,管好资产的新机制;7.走出破产影响稳定,造成损失的认识误区,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优胜劣汰机制;8.解决管理粗放问题,在加强管理、挖潜增效上下功夫;9.改进党管企业干部的方法,搞活企业经营者,建立企业家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10.改变一刀切、一般化的领导方法,实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要求,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1997年12月,省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根据中央精神,讨论修改了《黑龙江省三年搞好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在3年内,使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按照省委的部署,全省确定了地方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脱困的目标规划,并把列入规划的脱困企业逐户分解到地市和有关部门,建立了脱困工作责任制,制定了有关脱困的具体措施。列入规划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积极行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担结构、减轻企业社会负担,同时做好减员增效、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经过努力,到1998年底,全省有80户地方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扭亏为盈或大幅度减亏,脱困率达到26.2%,1999年,按照中央关于在社会负担重的国有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的改革要求,黑龙江省23户企业被列入国家债转股企业名单。同时,全省积极调整国有大中型企业布局,对制糖、轻工等亏损行业实施压缩,关停一些扭亏无望的企业。煤矿、军工等一些行业,实行三三制分流(三分之一的人从事主业,三分之一的人从事多种经营,三分之一的人从事农业)和精干主体、分流两翼、分散经营、委托经营、拍卖转制、分散突围的改革办法,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等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加快发展。1999年12月,省委八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搞活国有企业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以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进一步实施集团化战略,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会议还通过了《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为国有企业3年脱困工作指明了方向。到1999年底,全省扭亏脱困的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累计达到161户,占3年规划目标的89.4%。
  200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2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十几年来增幅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纳入扭亏增盈考核范围的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比1997年减亏77.6%;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1.16亿元,比1999年下降22.9%,比1997年下降57.6%,全省纺织行业实现了整体扭亏,煤炭、森工、制糖、军工等行业的扭亏脱困工作也取得很大成效。

  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经省委批准,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庆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别于1988和1991年建立,后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991年12月,省委六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把推进科技兴工、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为建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黑龙江省还下发了《关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和《关于黑龙江省高新技术园区的实施意见》。到1992年底,两个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近400家。199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办了黑龙江省第一个大学高新科技园区,进一步提高了全省高新技术研究水平,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1993年12月,省委七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要求,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为重点,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和经济一体化进程。1994年11月,省委七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要放手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以发展精深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具有地方优势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努力,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逐步带动了开发区内国有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和节能五大支柱产业;大庆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初步探索出利用优势、发展替代产业之路,形成了石油深加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精细化工为主的新兴产业。1995年,省委在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机器人、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促进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迈进。1997年,全省最大的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电子通讯设备生产基地,哈尔滨双太电子城竣工。1998年4月,省第八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面对以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密集化和产业信息化为代表的知识经济,要使科学技术成为全省由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主要牵动力量,实现全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过程中,全省进一步加强了哈尔滨、大庆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增强为各类企业转化高新技术提供服务的功能,通过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当好先导和支撑。
  “九五”期间,全省贯彻省委关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部署,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使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由1995年的4%上升到2000年的11%,2000年,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0亿元,利税19亿元;大庆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6亿元,利税6.5亿元。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全省建立了哈尔滨南岗、牡丹江阳明和大庆让湖路3个国家级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4600多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