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发展对外贸易
第四节 发展对外贸易
一、恢复和发展对苏贸易
黑龙江省1982年正式恢复对苏边境贸易。1988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黑龙江省开展对苏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有关问题的报告》,赋予了8条优惠政策,如可自行审批对苏劳务合作项目和劳务人员出国手续、可自行审批对苏贸易机构、“三来一补”和进料加工以及合资企业进口的物资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减免税收的优惠待遇等。5月,省第六次党代表大会提出,要在“立足长远,着眼当前,重点突破,先易后难,积极主动,稳步发展”的原则基础上,积极扩大对苏贸易。要把国家给的政策用足用活,同时省里也要向下放权,放宽政策,推动全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省里制定了24条政策,审批了第一批对苏边贸企业,并批准成立了边境贸易管理局,拟定了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合资经营、合作生产和技术合作等五个暂行规定。另外,还组织有关部门到黑河、绥芬河等边境市县和苏联进行实地考察。这一年,对苏贸易有了很大发展。
1989年7月,省委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要抓住中苏关系全面正常化的有利时机,把对苏贸易推向一个新阶段。抓紧制定对苏经贸战略规划,继续搞好全省边贸公司的清理整顿,走联合之路。同时要不断提高对外经贸工作人员的素质,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研究和制定优惠政策。此后,为加强对苏边境经济贸易的协调管理和健康发展,省政府制发了《黑龙江省对苏边境经济贸易管理暂行办法》、《黑龙江省对苏工程承包暂行规定》、《黑龙江省对苏劳务输出暂行规定》等文件。
1990年,由于外贸工作遇到一些不利因素,黑龙江省采取三方面措施防止出口下滑:一是在计划上采取“三补”的办法。即:中央商品计划减少部分由地方自营商品补;大贸出口计划减少由边贸地贸补;计划内商品减少由计划外商品补。二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工业制成品和地方自营商品出口比重。三是扩大成交,狠抓产品质量和合同履约率。6月,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贸易洽谈会”上,黑龙江省成交额达14.2亿瑞士法郎,占全部成交额的78.9%,这一年,全省出口创汇10.86余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居全国第12位。
1991年1月,省委六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把扩大边境贸易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对策,继续加强和扩大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同时进一步拓展对苏联以及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贸关系。1992年,闽、粤、苏、川、京、深等15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的代表团纷纷前来考察洽谈,共签订联合发展边境贸易协议900多项。这一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实现28.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5%,居全国第8位。
1994年,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再加上汇率并轨、税制变化,边贸企业税负增加,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出现了滑坡。针对这种情况,3月,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简化手续,为对外贸易大开绿灯,对克服边贸滑坡问题起了一定作用。
二、改革外贸体制
1986年,黑龙江省进出口公司正式对外开展业务。随后,一些地区和行业相继成立了外贸公司。
1988年5月,省第六次党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要以沿海地区为跳板,进一步开拓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领域,扩大同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之后,省委制定了《关于加快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规定》,要求省各外贸、工贸公司全面推行承包责任制,各外贸公司全部实行经理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在牡丹江、齐齐哈尔、佳木斯三市和省农场总局(简称“三市一局”)进行外贸经营切块承包试点。1989年,全省进一步完善了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外贸出口供货双轨承包,“三市一局”有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
1991年,省委决定组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综合管理全省进出口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经济开发区建设方面的工作。还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外贸出口由国家补贴转变为外贸企业实行真正的自负盈亏。
1992年6月,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外贸工作要把那些没有完全放下去的权力迅速放下去,把那些已经决定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工作迅速开展起来,把那些仍然循着旧轨道运转的做法扭转到新轨道上来。此后,下放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权、简化审批手续、组建投资集团公司、招聘专业人才等工作有了很大进展。11月,省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又提出,要加快由商品性互补贸易向全面经济技术合作、由中转型贸易向出口加工型贸易、由中介性贸易公司为主体向实业型企业为主体、由对俄双边经贸合作为主向多边经贸合作、由沿边开放前沿地位向确立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位延伸,以发挥连接欧亚的国际经贸大通道作用。
为推动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发展,1997年,省委提出,要继续扩大外贸市场。这一年,本省对外贸易在继续巩固日本、韩国、东南亚、港澳地区和俄远东地区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向俄罗斯腹地延伸,向独联体其他国家和东欧国家拓展,向非洲、南美洲和中东地区拓展。
三、推进外贸战略升级
1993年12月,省委七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要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为重点,推动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引导外贸企业向工贸结合方向发展,壮大外经外贸主体;二是着力调整对外经贸方式,增强边贸、地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三是着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1998年4月,省第八次党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要以扩大外贸出口为重点,实现由一般贸易向全面经济技术合作升级,由主要面向亚洲市场向整个国际市场扩展,由大量“原字号”、低附加值产品向出口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开拓大市场、建设大基地、构筑大通道,加快辟建和发展边境民间互市贸易区。在黑河、绥芬河、东宁、抚远、同江、饶河等地积极筹建跨国经济技术合作区。12月,省委八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又提出,要进一步办好哈洽会,组织参加国内外展销会,扩大本省外贸市场空间和份额。争取在森林采伐、农业种植养植、食品和日用品、石油化工等行业或领域建成一批见效快、效益好的对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到这年底,全省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达1058家。
1999年12月,省委八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要办好黑河、绥芬河两个互市贸易区,尽快启动东宁互市贸易区和抚远乌苏里镇口岸,大力发展边境贸易。2000年,省里加快了黑河、绥芬河、东宁3个互市贸易区的建设,大力发展了边境贸易、加工贸易、旅游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转口贸易;加强了出口基地建设;巩固和扩大了对亚洲、欧洲、北美的出口份额,开拓了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市场;调整了出口产品结构,加大贸易体制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对外经贸主体多元化,推动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进出口贸易。这一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达到29.9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36.3%。其中,地方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12.35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47.87%,对俄出口增长了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