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支持知识分子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第一节 支持知识分子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1986年以后,为适应领导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需要,省委、省政府设立科技顾问委员会,一方面具体参与省委、省政府有关重大问题的决策,一方面组织协调优秀专家和知识分子更好地发挥作用。各地成立拔尖人才协会13个,发挥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在各项决策中的参谋和智囊作用。
  1988年初,省委召开全省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领域主战场会议。强调要把捆在科技人员身上的束缚解开,使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人员在事业上有用武之地,政治上得到荣誉,经济上得到实惠,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同年,为使知识分子工作更好地为“科技兴省”战略服务,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放活科技人员若干政策的规定》。《规定》提出:允许科技人员租赁企业,领办或创办企业,鼓励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到年底,全省有19027名科技人员通过各种形式进入了经济建设主战场。其中,在职进行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的13002人,业余兼职的4607人,调离、辞职、停薪留职的1418人。
  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进一步发挥了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单位的20多名专家被安达市聘请,帮助研究了牛胚胎移植、甜菜高产高糖、盐碱地种水稻等16个农业课题,开发出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卵磷脂等15个工业产品,当年增产粮食7000万公斤,农业增收6000万元,工业增产值735万元,增加利润108万元,增收税金54万元。黑龙江省药检所和沈阳药学院等单位的20多名专家被伊春林业制药厂聘请后,帮助该厂研制新产品,改造生产工具,培训技术人员和工人,1992年完成产值416万元,实现利润26万元,超额完成计划。
  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了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制定了“以校办区(科技园区),以区补校,区校结合,一校两制”,超常规发展,进入国家教委“211”工程,跨入全国高等院校先进行列的发展战略;黑龙江大学制定了综合改革方案和11项实施细则。全省校办产业由40多家发展到230家,固定资金净值达到1.4亿元,实现产值2亿元。
  1992年7月,为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黑龙江省经济更好地上台阶,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共36条。主要内容是: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兴办符合产业政策的各类经济实体,实行科工贸一体化;组织科技人员以承包、领办、参股、租赁、兼并等形式,扶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搞好科技成果有偿转让和技术出口创汇;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经批准可以调离、辞职、停薪留职到企业工作或领办、创办、承包、租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到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从事各种技术服务,也可以在不侵犯本单位技术经济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技术咨询、服务、开发、转让活动,收入全部归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单位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保证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单位同意可以利用工作时间从事第二职业或兼职工作,收入分成由所在单位和个人商定;鼓励和支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创办民办科技机构和技工贸经济实体;对辞职到省内外资企业、民办科技机构、乡镇企业、开发区等单位就职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为其保管档案,保留干部身份,并妥善解决他们的工资、职称、出国政审、工作调转等问题。到1993年末统计,全省有22770名科技人员到基层和乡镇企业承包、领办企业,有19722人兼职或从事“四技”活动。科技人员领办、创办、承包、租赁企业4836个,其中国营企业2378个,集体企业1490个,新增产值6.09亿元,新增利税7769.88万元;承包土地2563.6万亩,水面141.89万亩,实现产值42.3亿元。
  1994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发展非国有经济服务的若干政策》(试行),给知识分子在为发展非国有经济服务方面提供了优惠政策。
  1996年,为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经济领域的作用,省委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了科技对接现场会。1997年又在广泛进行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分区域组织3次科技对接现场会,对接成功项目21个。1998年和1999年继续组织科技人员与企业搞好技术和项目对接,共收集需求项目247项,达成合作项目15项。通过科技对接活动,使科技人员找到了用武之地,也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科技意识,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