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造就北疆文艺劲旅
第二节 造就北疆文艺劲旅
一、深化文艺体制改革
1986年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近两年来剧团的全面改革工作,讨论修订了《全省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主要是解决现行的体制同艺术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种种弊端,合理调整剧团的布局和剧种的设置,精简25%至30%富余人员,改革剧团的领导体制,扩大自主权,改革和完善管理制度,为加速培养人才,为创作和演出更多更好的剧目,提供有利的条件。3月,省委办公厅转发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省文化厅、省文联《关于加强和改进我省文艺人才工作的意见》。省委宣传部重点抓了难度较大的省直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制定了有利于调动富余人员积极性的政策,调整了省直及市、地、县级剧团的结构布局,精减人员。全省共裁减剧团24个,精减人员2,291名。
1988年初,省委宣传部提出并经省委批准《落实我省文艺发展目标的总体设想和实施方案》,按照“双轨制”的原则,推进文艺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办文艺事业的新格局。此后,文艺团体的改革工作逐步深入。
1992年,按照省委造就“北疆文艺劲旅”的战略目标,省委宣传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文艺经济政策的调研和新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化经济政策实施意见,在省直文化部门进行了改革试点。5月,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座谈会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单荣范讲话中说,各级文艺部门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文艺体制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增强文艺自我发展的新路子。6月,省委办公厅转发省委宣传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文联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指出,1.要充分认识文联的性质、任务和作用;2.要深化改革,增强文联自身的发展能力;3.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文联的建设;4.要积极为文联开展工作创造条件;5.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联工作的领导。《通知》要求各市、地、县委、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党组、党委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1993年10月,省作家协会召开体制改革会议,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光洪到会讲话,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新聘任的22位合同制作家表示热烈祝贺,希望这一新的举措,能调动全省作家的积极性,促进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创作更多的文学艺术精品。1995年上半年,省委宣传部召开了全省戏剧演出经验交流会暨哈尔滨市儿童艺术剧院现场会,总结推广了哈儿艺、佳木斯话剧团等6个单位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创作表演水平,积极开拓演出市场的经验。
2000年1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东辉在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文化艺术工作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重点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改革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上有所突破;在推行表演团体独立法人地位上,在团体内部人事制度改革上有所深化。部分文艺团体要积极探索实行联营制、股份制等新的所有制形式,增强文艺院团的生机与活力,逐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二、加强文艺队伍建设
从1987年初开始,省委宣传部建立了包括文艺工作者在内的宣传系统拔尖人才档案,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和使用,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防止我省文艺人才外流的意见》和《黑龙江省文艺创作特殊贡献奖励细则》。为稳定文艺队伍、提高文艺队伍的素质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1989年4月,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我省文艺发展总体规划,提出要抓紧建立健全发展我省文艺事业的保障系统;尽快制定文艺经济繁荣和保护、吸引文艺人才的各项政策;加速文学艺术院校建设,加强和改进文艺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强文艺队伍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艺术素质;搞好文艺队伍的团结,求大同、存小异,把精力集中到出成果、出人才上来。
为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县级文联组织陆续建立,到1990年,全省就有58个县建立了文联组织,全省文艺创作群体已发展到300多个,共有1.2万人。其中分布在29个市县较有影响的创作群体56个,其作品均在国内外发表和展出过,群体创作的艺术门类涉及到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戏剧、音乐、舞蹈等各界。当年9月,省委召开了全省县(市)文联首次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基层文艺工作情况和经验,促进了全省文艺队伍的建设和文艺活动的开展。1991年4月,省委书记孙维本在全省文学创作座谈会和作家座谈会上讲话说,所谓造就北疆文艺劲旅,就是要在普及全省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群众性文学艺术创作水平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和形成一支质量较高、造诣较深、创作较丰的专群结合的作家、艺术家、评论家队伍。为了造就这支劲旅,多年来省委、省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培养队伍、鼓励创作的政策,并采取措施尽可能地改善作家艺术家工作和生活条件,切实加强了队伍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从而出现了队伍稳定,人心思进,集中精力搞创作的局面。下半年,省委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举办了全省知名作家、艺术家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读书班,进一步坚定创作方向,推进了文艺精品的生产。
1994年初,省委下发了“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全省“五个一工程”表彰大会,增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大胆实践、勤奋进行艺术生产的信心和决心。这一年,省委、省政府为了落实文化经济政策,扶持高雅艺术,促进文艺精品生产,决定设立省级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
1996年初,省委对“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的作者和组织者进行表彰奖励,号召文艺创作工作人员、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广泛开展文化采风活动,努力创作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点的精品。
1997年5月,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作协联合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5周年座谈会,希望作家、文艺家们经常不断地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创作出一批大作、力作,奉献给黑龙江人民。
1998年10月,省委书记徐有芳在欢迎省赴京津文艺慰问演出团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希望:把坚持“二为”方向,更好地落实到鼓舞人们克服困难的坚强斗志上;继续深入实际、深入生活之中,汲取更多的文艺营养;继续开展好文艺“下农村、下灾区、下基层”活动,为我们省灾区重建家园,完成今年各项任务作贡献;继续抓好自身建设,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队伍。11月,全省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提出,目前黑龙江省文艺评论队伍不稳定,必须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跨世纪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队伍。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文艺评论工作的方向、重点提出要求。
2000年2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东辉在省文联四届三次全会上讲话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当前文艺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要以“迎接新世纪、歌颂黑龙江”为主题,集中力量抓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要积极发挥文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建设边疆文化大省要求的文艺队伍。5月,刘东辉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召开的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8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对文化艺术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二次创业”、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无愧于新时代的文艺精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月,省委宣传部召开了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表彰大会,表彰奖励了为全省文艺事业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德艺双馨文艺家。他们是画家于志学,广播剧导演王磊,作家阿城,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舞蹈艺术家乔良,作曲家刘锡津,影视导演李文岐,戏剧编剧杨立民,话剧导演、演员杨树田,画家郑艺,书法家、篆刻家赵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