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第四节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一、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1986年以来,省委宣传部和各文化部门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城市以广场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农村以“金色田野”为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大力抢救民间文艺、提高具有本省特色的皮影戏和“二人转”。随着群众文艺活动的开展,全省业余文艺创作群体得到很大发展。
1991年2月,在省暨哈尔滨市春节文艺活动新闻发布会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单荣范要求各级党政领导要关心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帮助和引导广大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的春节,要特别注意活跃和丰富边远农村、林区、矿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反映社会安定、人民团结、安居乐业的景象。8月,配合抗洪救灾,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厅、黑龙江日报社、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省、市部门单位联合举办“情系黑土地”赈灾义演大型文艺晚会,弘扬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大无畏精神,宣传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筹措资金,深受群众好评。1992年,省、市各级文艺部门为丰富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总结和推广了企业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文化的典型经验,开展了“企业文化周”活动,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形式。指导和培育了民间文化,出现了一县一品的国画、版画、漫画、剪纸等文化群体,一些作品蜚声国内外,有的还在国际上获奖。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地开展了经贸与文化相结合的“节庆文化”活动,哈尔滨的冰雪节、齐齐哈尔的观鹤节、佳木斯的三江国际旅游节等,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为经济发展起到了辅路搭桥的作用。
1993年初,为配合边疆贸易、边境旅游的发展,省、市各主管部门及时指导各地开展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文艺调演活动。各边境市、县开展了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全省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表扬。
1995年初,按照省委繁荣文化艺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文化氛围的要求,省委宣传部会同文化部门在全省开展以“建设家乡、振兴龙江”为主题的征文、征歌、征书、征画和歌咏比赛。全省有10万人参加了创作活动,发表征文作品近千篇,征集到美术作品500余件,收集书法作品400余件,征歌活动共收到作品900多件,近百万人参加了歌咏活动,评选出优秀歌曲56首,其中《好一个黑龙江》等热情歌颂黑龙江、艺术水准较高的歌曲已开始被名家传唱。美术、书法展,歌咏比赛得到专家好评,受到群众喜爱。
1996年初,在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广泛开展了企业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等集体文化建设,重点放在基层农村,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组织大秧歌进城演出,展示东北大秧歌新貌,促进城乡文化交流。6月,在纪念建党75周年和红军长征60周年的日子里,省委宣传部与省文化厅组织省市文化艺术部门演出了《阳光、黑土、新世纪》和《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大型文艺晚会,热情歌颂了全省人民弘扬“四大精神”,建设家乡的精神风貌,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8月,省工商银行在哈尔滨举办的“沿江消夏晚会”,把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唱成了一个流动的大舞台。省委副书记单荣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光洪等同数万名群众一道,观赏了“沿江消夏晚会”,并慰问了演职人员。
1997年7月,省委宣传部协调省市文化部门举办了第二届沿江消夏晚会,10多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及业余戏院、音乐、曲艺爱好者在松花江畔十几个场地演出戏曲、杂技、曲艺、音乐等文艺节目,吸引了成千上万观众。1998年4月,举办了省暨哈尔滨市职工歌咏大赛及庆“五一”《五月的阳光》颁奖晚会。
1999年,为隆重庆祝建国50周年,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精心设计,周密安排,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唱响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掀起了爱国主义教育热潮、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热潮,为庆祝建国50周年营造了团结奋进、欢乐喜庆、昂扬向上的氛围。整个庆祝建国50周年宣传文化活动主题突出、思想精深、形式多样、艺术精湛、浓重热烈、制作精致,得到了各界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和一致好评。
2000年1月,全省宣传部长会议指出:日益广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是黑龙江省文艺工作的一大优势,也是文化艺术工作者宽阔的舞台,应该作为本年文艺工作的一个重点。要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发、支持和引导,使文艺真正为更多的人服务,真正发挥“时代号角”的作用;活动的主题要反映时代特征,积极健康,反映劳动人民优秀的品格、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活动的水平要不断提高,注意发挥专业文艺团体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增强吸引力;活动覆盖面要因地制宜,广为拓展,不仅要有广场文化,还要下功夫抓好村镇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努力形成浓郁的文化环境,使群众在参与中提升生活、文化品位和思想道德情操。从年初开始的“迎接新世纪,歌颂黑龙江”主题文艺系列活动在全省城乡全面展开,省直150多名艺术家深入基层采风,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改革开放和“二次创业”伟大实践的优秀作品;举办了群众性的征文征歌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新人新作;在有声有色的“金色田野”乡村文化活动中,全省有上百万人参与;各地本着重在普及、重在农村、重在活动、重在效果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种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了调动各级组织、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省委宣传部会同各文化部门开展了“全省群众文化组织工作奖”评选活动。11月,黑龙江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共演出4场89个文艺节目,获金奖的节目10个,另有银奖21个、铜奖27个和最佳组织奖5个、优秀组织奖9个。省委副书记杨光洪,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东辉等省领导向获奖的演员颁发了证书。
二、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1995年12月,省委宣传部、省农业委员会、省文化厅等8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组织文化下乡通知》,要求在冬春之际集中开展一次组织文化下乡活动。《通知》指出,这项活动是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宣传部、农业部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步骤,也是推动全省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步伐的重要措施。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努力改变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的状况,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反对赌博、算命、巫术等社会陋习和迷信活动,逐步改变农村社会风气,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知》强调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宣传、农业、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共青团、妇联、科协等有关部门共同负责,齐抓共管,把文化下乡工作长期坚持下去。之后,各地各部门分为5个方面内容陆续开展起来,其中组织戏剧下乡是一个主要方面,各类专业剧团把剧目送到农村、送到边远的地区为农民群众演出,在元旦春节期间,形成下乡演出高潮。各级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组织一批农业科教、科技影片和受农民欢迎的节目到农村放映,电台、电视台增加了面向农村的节目,推进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
1996年10月,省委宣传部协同省直13个部门起草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的通知》,并举行了省直文化艺术团体送文艺下乡出发式,召开了有省直12个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对开展“三下乡”活动作出具体安排部署。年底,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宣传文化部门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文化扶贫工作,以实际行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精神。根据《通知》精神,全省各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各级图书馆和新华书店、各级电影公司和大中城市电影院在文化下乡方面都积极行动起来,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切实加强了对文化下乡及秧歌进城的领导,报社、电台、电视台加强了对文化下乡活动的宣传报道。
1997年1月,省委举行省直文化下乡出发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光洪在出发式上讲话说:省委提出干部、文化、科技、卫生、商品“五下乡”,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文明程度的有力措施,也是加快翻两番奔小康,力争与全国同步进入21世纪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作为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了解民情,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丰富创作源泉,促进全省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杨光洪把写有“省直文化下乡服务团”字样的队旗交给服务团成员。他说,大家肩负重要使命,分期分批奔赴广阔的农村,奔赴改革开放的第一线,了解人民的疾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体现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怀。在这次文化下乡活动中,省直和各市地专业文艺团体深入厂矿、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巡回演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8月,省委宣传部协同省文化厅举办了县级剧团调演和20年歌坛回顾大奖赛,加大了文化建设先进县和边疆文化长廊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积极配合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大庆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协同省文化厅举办了“庆十一奔向新世纪”大型文艺晚会。继续坚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到年底送戏下乡2万多场,送图书100万册,送春联6万多幅,送电影40余万场(其中科普电影10万多场次)。12月,省委宣传部、省科委、省农牧渔业厅、省扶贫办、省文化厅、省广电厅、省卫生厅、省计生委、省新闻出版局、团省委、省科协、省供销社联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省继续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强调开展“三下乡”活动要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贯彻省委建设农业强省的战略目标,紧扣奔小康主题,为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服务。通知要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摆位要高,力度要大,措施要实,要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1998年1月,中央宣传部等10部委联合召开表彰“三下乡”先进电视电话会议。五常市文化局、肇东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和省科委张立杰、团省委张学会被评为全国“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7月,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委、团省委、省学联共同组织了“黑龙江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具体内容是:大中学生志愿者支教扫盲行动,大学生业余文艺演出队下乡演出,再建一批乡村图书站,农业技术服务队到乡村传技,乡镇企业促进行动,百名博士百企行,农村发展规划讲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乡村卫生常识普及等。7月以后,围绕抗洪抢险斗争,省委宣传部和省直文艺部门动员文化艺术工作者组织10个小分队,奔赴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佳木斯等10多个市县、20多个乡镇慰问演出100多场,观众达5万余人。协同有关部门举办了“军民团结、奋战洪水”、“真情满龙江”两次大型义演,为支援灾区做出贡献。组织40多名作家、艺术家深入灾区,行程3000多公里,创作了《98黑龙江抗洪纪实》等一批文学艺术作品。
1999年11月,全省“三下乡”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迅速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三下乡”活动的高潮。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东辉在会上就下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三下乡”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他说,文化下乡要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引导群众文化消费,用健康有益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11月,刘东辉在全国“三下乡”电视电话会议上代表黑龙江省作了典型发言,全面介绍了黑龙江省近年来开展“三下乡”活动的情况和主要做法,受到中央宣传部等10部委的肯定和好评。12月,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等12部委办厅局转发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11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通知》,要求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采取多种形式搞好活动,集中力量组织开展效果好、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大型活动,特别是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并在冬春之际掀起高潮。
2000年1月28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东辉在肇东考察“三下乡”工作时强调,要切实把“三下乡”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精心组织实施,务必抓出实效。“三下乡”活动要在提高农民素质上下功夫,通过向农民送文化、送科技、送医药,进一步树立在农村讲科学、讲卫生的风尚。大力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技建设,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牢固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这一年,文化下乡取得显著成果。到年底,全省各级剧团下乡演出3000余场,创作反映了农村生活新貌的各类优秀剧(节)目200多个;文化馆下乡演出2700多场,培训各类文艺骨干2800人次;放映电影65000多场,送图书1000万册;发布科技信息20多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