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节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1985年以后,统战工作进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崭新阶段。全省各级统战部门积极推动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非党知识分子,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开拓经济领域统战工作新局面。省政府机关党委统战部在政府部门中开展党外人士提合理化建议活动,仅1987年就提出加强管理、增加效益、改进工作等建议4755条,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的2,540条,推广运用新技术167项。民进黑龙江省委、省工商联提出为少数民族地区振兴经济服务的工作目标,共派出54批、196人(次)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对68个企业的87个项目、200多个品种进行专题调研、技术咨询,每年可增经济效益300多万元。到1987年底,全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人民团体协助有关部门和企业引进技术、设备63项,引进资金3.64亿元。1987年12月,省委统战部召开了全省经济统战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提出统一战线工作在经济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团结协调、咨询论证、广泛联系和“智力库”4个方面的作用。
  1989年1月,省委统战部转发中央统战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经济领域统战工作新局面的意见》,要求各地认真组织学习,并根据中央提出的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工作范围和对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落实措施和办法。
  199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批转了中央统战部制定的《九十年代统一战线部门工作纲要》,突出强调了统战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省委统战部向省委提出《关于统战工作加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见》的报告,就统战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发挥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优势作出工作部署。
  在中共黑龙江省委的支持和推动下,全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组织广大成员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了大量的咨询服务、智力支边、科技扶贫、办班办学和“三引进”(即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等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工作。据1992年底统计,组织下乡医疗队29,094人(次),免费送药23万元,诊治患者22,999人,免费手术200多例;面向社会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培训班,使受教育者达48,681人(次);开展智力支边、科技扶贫、义演等活动1,500多次,近9,000人(次)参加,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省委统战部还指导各级统战部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和帮助党外人士在各自岗位上多做贡献,在党外人士中先后开展了“岗位建功立业”、“爱、献、比”(爱岗位、献计策、比贡献)、“五个一”(写一封信、献一条计策、引一笔资金、引一个项目、传一条信息)、扶贫帮困、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等各具特色的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1995年1月,召开全省统战系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表彰动员大会,会议交流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人民团体开展咨询服务、智力支边、科技扶贫和“三引进”方面的经验,表彰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和统战部门的先进集体85个,单项先进集体36个,先进个人287人。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4年到2000年底,全省统一战线组织和广大成员直接或间接引进外资折合人民币80多亿元,签订经贸、科技合作合同8,000多份,引进项目1,800多个,引进设备3,700多套,引进人才1,100多人,开办三资企业3,000个,接受海外捐赠折合人民币2.8亿多元。
  1998年7月,省委统战部转发了中央统战部《关于积极参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统战系统积极帮助党和政府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工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人民团体发挥组织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各尽所能,同心协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参与安排下岗职工,力争利用自身力量解决本组织成员出现的下岗职工,以减少社会压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根据各自企业的实力、规模和行业特点,通过规范的兼并、收购、租赁、合作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缓解再就业压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扩大企业规模,积极安置吸纳下岗职工。到1999年6月,全省共有639个非公有制企业以租赁、承包、买断、兼并等不同形式参与国企改革,吸纳安置下岗职工261.9万名,占全省下岗职工再就业安置总数的80%。
  1998年,黑龙江省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水灾害,各民主党派组织积极参加抗洪抢险斗争,民主党派成员捐款达1,480余万元,衣物6,600件,慰问子弟兵70多次,参加义诊60多次,诊治灾民万余人。因抗洪抢险事业突出,民进黑龙江省委被授予1998年黑龙江省抗洪抢险先进单位称号。

  二、推动光彩事业发展

  光彩事业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自觉自愿、互惠互利原则下,以帮助贫困地区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为主要内容的一项扶贫活动。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与贫困地区共谋发展、共享成果的一种经济行为;同时也是充满感情的惠及百姓、功在千秋的道德行为。光彩事业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消除两极分化,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一条重要民间渠道。
  为切实加强对光彩事业工作的组织领导,中央统战部1994年8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动光彩事业的意见》。1995年4月,省委统战部决定成立“黑龙江省光彩事业推动委员会”。委员会由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领导同志和热心扶贫事业、在全省有影响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组成,下设办事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全省的光彩事业的推动、实施、宣传、联络和服务工作。此后,14个市地相继成立了光彩事业推动委员会。
  黑龙江省实施光彩事业主要形式有:兴办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种植“光彩田”、“光彩林”;兴修水利设施,改造中低产田;与贫困户“联姻”合作开办项目;启动国有和集体企业闲置厂房、车间、设备,帮助贫困群众致富;兴办教育及社会福利事业。到1996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参与光彩事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已有1,600多名,投资兴办项目近300个(其中160多个项目已经投产),协议投资总额15亿元。开发利用了土地、水利、矿产、建材、旅游、林产、劳动力等多种资源,为贫困地区培训服装加工、养殖种植、建筑装饰、机械加工、汽车修理、微机、财会、烹饪等职业技工9000多人,光彩事业项目安排就业2000余人,直接扶持400多户脱贫致富。1997年1月,省委副书记单荣范在全省统战部长会议上指出:“光彩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各级党委要满腔热忱地给予大力支持,把“光彩事业”列入当地统一的扶贫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动,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
  1997年4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事业推动委员会在哈尔滨召开全省光彩事业总结表彰大会。会上,鸡西、宁安市委介绍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政策保障、切实推动光彩事业发展的经验,哈尔滨市、绥化地区、佳木斯市、饶河县等地党委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事业推动委员会介绍了广泛动员、积极组织、努力协调、竭诚服务光彩事业的基本做法;何况、刘小刚、刘安丽、刘庆亮、王新文等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介绍了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努力铸就光彩人生的事迹。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郑万通,省委副书记单荣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吉成,省政协副主席谭方之、吴鼎和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会议表彰了58个光彩企业和光彩企业家,会议还提出“三年帮十方(面),扶百村,济万户”的脱贫工作目标。
  第一次全省光彩事业表彰奖励会议后,各地党委、政府加强对光彩事业的领导力度,各级党委统战部、工商联积极开展组织动员工作,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涌跃参与,社会各界也给予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使全省光彩事业又上了新台阶。截至1997年10月底,投身光彩事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达1.1万人,已办项目328个,投产259个,在建69个,投资到位金额4.6亿元。光彩事业项目实现利润7011.5万元,贫困方获利1110万元,上缴税金3773.8万元。安排就业23,000多人,免费或免半费技术培训25,000多人次,兴办光彩(希望)中小学或捐资办学28所,直接投资355万元。
  1998年7月,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要求,省光彩事业推动委员会更名为省光彩事业促进委员会。
  1998年夏,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全省各级统战部门、工商联、光彩事业促进会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把抗洪抢险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紧迫感,广泛动员、引导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投入抗洪抢险和扶贫救灾斗争,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1998年8月19日,在由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慈善总会联合组织的“工商联会员抗洪救灾捐赠仪式”上,东方集团总裁张宏伟、亿阳集团董事长邓伟、黑天鹅集团董事长曹滨顺等带头分别捐款捐物共计500万元、106万元和101万元。
  在抗洪救灾期间,大庆宏伟集团董事长王新文亲自率领500名员工、10余辆运输车,昼夜坚持在抗洪前线,公司因停工等造成损失达1,000余万元。灾后他又捐献300多万元,为杜蒙灾区新建一个示范村。大庆振富企业集团董事长高振富身先士卒,亲自带10万元现金并抽派60名员工到杜蒙马场大堤支援抗洪抢险。灾后,他又捐出330万元,为林甸县建一个示范村和一所中学。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1998年抗洪救灾中捐款物共计5,200多万元。全省共有东方集团、光明集团、宏伟集团、振富集团、中植企业集团等22个非公有制企业和曹滨顺、邓伟、王新文等51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分别受到中央统战部,省委、省政府及省工商联的表彰,分别被授予抗洪抢险先进集体、标兵和模范称号。
  经过各级统战部门、工商联和光彩事业促进会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积极参与,全省的光彩事业无论是实施的领域、落实的项目、参与的人数还是开展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丰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1999年9月,全省投身光彩事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已达到5,000多人,实施项目704个,累计到位投资额近8亿元,为贫困地区培训各类人员25万人次,光彩事业项目企业安排近9万人就业,扶持5,000多户脱贫,捐建了47所光彩希望中小学,资助贫困生1,000多名,向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共捐资9,000多万元。为了把光彩事业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1999年10月召开了第二届全省光彩事业总结表彰大会。会上,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表彰了81名在光彩事业中作出突出成绩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及企业,授予他们黑龙江省“光彩企业家”及“光彩企业”荣誉称号。王东华副省长在讲话中提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光彩事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独特作用,并突出抓好“四个结合”:即把发展光彩事业同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把发展光彩事业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发展光彩事业同实施下岗再就业工程结合起来;把发展光彩事业同国企改革、改造结合起来。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领导,搞好服务,促进光彩事业健康发展,为黑龙江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大民营企业家为捐资助学、扶危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东方集团总裁张宏伟把原准备用于集团20周年庆祝活动的100万元,捐给呼兰县建4所希望小学、1所希望中学;集团员工还与这5所学校的贫困生结成一帮一对子,资助贫困学生完成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大庆龙庆集团董事长赵国林先后捐款捐物735万元,在林甸、肇源、杜蒙捐建了6所中小学。哈尔滨市顺迈集团和金马集团分别出资300万和80万元,捐建10所希望小学。亿阳集团总裁邓伟先后出资120万元创立了“现代园丁奖”,专项奖励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出资200万元创立“亿阳教育专项基金”,奖励全国的杰出教师;出资500万元创立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亿阳基金,奖励科技创新杰出青年。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12月,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用于捐资助学等各种公益事业的捐款达3800多万元。1999年,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事业促进会推荐6名光彩企业家,在省第二届扶贫贡献奖表彰大会上荣获“全省十大扶贫状元”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