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述概况 2014年,全省农业部门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统领,以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为主线,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重点,着力加强基础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农业和农村经济稳中有升、持续发展。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坚持注重质量,推进规范发展,全省农民合作社达到6.9万个,家庭农场(大户)达到10.5万个,分别新增2万多个和4000多个;新组建现代农机合作社245个,总数达1161个,新命名农机规范社50个,农机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和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农机合作社自主经营土地面积1773.8万亩,平均每个合作社1.53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加快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全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5971万亩,比上年增长17.1%。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55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2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和9.3%。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扩大。13个市(地)分别至少确定—个乡(镇)开展试点,全省确权登记试点县(市、区)达到42个。制定《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操作规程》和《关于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的通知》,促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试点有序开展。完成克山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围绕土地规模经营制度建设三年改革试验任务。农业金融保险不断创新,与金融部门配合,推广克山经验,全省47个县(市)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若干意见》,取消30%免赔率,在肇东、富锦等县(市)探索开展了“农业保险投保入股合作”和“农业保险互助合作社”试点。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落实《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现代农业服务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规定》,全省26个县(市)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24个县(市)搭建了农村产权及土地流转平台,35个县(市、区)建立了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络,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加快发展。
粮食生产 全力抓好抢农时、强管理、防灾害、促早熟等措施落实,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全省粮食种植面积21396.7万亩,其中玉米、水稻两大高产作物分别为10615万亩和6121.7万亩。国家统计局认定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为1248.4亿斤,比上年增加47.6亿斤,增量占全国粮食增量的46.1%,总产占全国1/10强。绿色食品生产加快发展,扩大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提升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水平。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7209万亩,其中国家级基地面积5905万亩,占全国近50%。完成绿色(有机)食品实物总量3650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9%和6.94%。特色产业全面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增强,全省蔬菜总播种面积404.8万亩,比上年增加5.3万亩。蚕蜂产品总产量13.4万吨,比上年增长4.13%。渔业放养面积898.3万亩,其中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372.4万亩,比上年分别增长11.4%和10.7%。增值放流1.3亿尾,同比增长10%。特色产业“一品村”发展到1800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7个。外向型农业持续发展,全省境外农业开发合作面积发展到780万亩、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面积达到320万亩,比上年分别增长4%和23%。蔬菜出口数量、贸易额快速增长,分别达到29.1万吨和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和35.7%。在农业丰收和各优势特色产业强力带动下,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大关,达到10752元。
农业基础设施 全面实施“全价购机、定额补贴、先购后补、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农机购置补贴方式,下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亿元,补贴购置农机装备1.98万台套,新建农机合作社的农机装备基本到位并投入生产。水稻育秧设施加快建设,整合资金6.4亿多元,新建2.78万栋高标准水稻育秧大棚和200个小型水稻智能化催芽车间,全省水稻育秧大棚总数达到84.8万栋,智能化催芽车间总数达到1023个。土壤肥力建设不断深入。84个县(市、区)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标准化验室和测土配方区域配肥站分别达到84个和235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9500万亩。12个县(市、区)实施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通过鼓励和扶持农民秸秆还田,减缓了耕地质量下降速度。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得到提升,全省稻瘟病监测网点总数达到600个,有28个市、县建设信息接收管理平台,监测预警水平和能力全国领先。首次在农村大范围开展飞机航化作业防控稻瘟病,稻瘟病、玉米螟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到33%。
技术创新推广 通过国家级审定大豆品种6个、小麦品种1个,省级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11个。审定通过的早熟玉米品种克玉17、CS5101填补黑龙江省第五积温带缺少自育品种空白。良种对粮食增产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认真落实“—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在74个县(市、区)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项目绩效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增强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功能。继续开展玉米“双增二百”、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和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推广五大粮食作物模式化栽培面积1.8亿亩。在五常市王家屯现代农机合作社开展有机水稻种植试验,在双城市开展中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在杜蒙自治县、林甸县开展盐碱地种稻试验,分别取得较好成效。全省共培训农机各类人员35.8万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由4个扩到14个,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8万名。分专业培训科技示范户19.9万人次。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依托13个现代农技培训基地培训农技人员49621人次。
农业重点产业发展 引导和督促六个园区投入6.7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增强农机产业园区吸引力,新落户园区企业5家。全省新落地项目20个,全年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农机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5.9亿元,农机装备制造业稳步发展。开展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引导合作社从事加工经营,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化重组、技改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运行。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实现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制定《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展了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和第七批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工作,实行省级龙头企业动态管理,提升了企业整体素质。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850家,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同比增加95家和增长8.6%。
质量安全监管 制定修订38项农业地方标准,开展标准化示范县乡创建活动,对创建的3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进行考核验收,提高了农业标准化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市、县两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持续开展农药和农药使用、水产品违法添加禁用物质、农资打假专项治理三项整治工作。逐步完善省市县乡四级检测体系,重点对果蔬、食用菌、水产品和水稻等品种进行监测,加强风险预警和管控。在国家和省级四次例行监测中,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推行统一产地证明、统一生产记录、统一刻制村级产地证明专用印章,省市县三级分别建立大中小型“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信息档案。探索实行质量追溯制度,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并开始试运行。
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国家级牡丹江东宁木耳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场现代化水平和服务功能,年交易额实现11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木耳集散贸易和信息中心。继续推进黑龙江绿色食品外埠市场建设,新建深圳、南京、无锡、宁波4个区域性绿色食品营销中心和30家绿色食品专卖店,在北京全国农展馆建立了350平方米的黑龙江绿色食品销售中心。全年共举办各类产销对接活动四次,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331项,参加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0余家,是历年对接活动合作社参加数量最多的一年,进一步稳定和扩大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在华东、华南、西南、华中地区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完成600个村级信息站选址和双城、方正118个村级站建设。进一步扩大12316短信覆盖面,成功与农业部12316短信平台对接,全年发送农业服务短信31万条次。与省联通公司共同开发农业电子商务平台,进驻企业80余家。
(张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