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项目开发与实施

项目开发与实施


  国家在黑龙江省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来,省农业开发办认真研究国家农发部门有关政策,多渠道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专项,农发资金投入又有新增长。努力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黑龙江省共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利用亚行贷款实施项目16个,使用亚行贷款0.79亿元。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在省级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落实省级配套资金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同时,督促各县市农发部门按政策要求落实配套资金1.04亿元。切实加大自筹资金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养殖、蔬菜、食用菌等项目自筹资金力度,项目区农民、企业及合作社共自筹资金17.23亿元,是上年的4.3倍。农发资金的大幅增长,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
  深入基层调研 农发工作思路谋求新拓展。农发办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先后5次深入7个市(地)28个县(市、区),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工作部署、“两大平原”改革试验主要任务、全省财政中心工作开展调研,认真总结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提出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集中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打造全产业链经济等构想,进一步拓展了农业综合开发思路,为省委、省政府和厅、办党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在办领导带动下,全办处级干部大下基层,深入调研,面对面指导工作,全年完成调研报告42篇,同比增长31%。
  整合农发资金 现代示范项目呈现新亮点。按照“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原则,大力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集中支持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建设。集中资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大项目,项目安排比上年减少576个,单个项目资金额比上年增加5倍以上,投入3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就有37个,投入规模加大。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以国内先进、省内一流为标准,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实行田、水、林、路、山综合治理,种植、养殖与加工紧密结合。采取高标准农田与农机合作社配套、粮食烘干及仓储库建设配套、育秧大棚与催芽浸种车间配套、温室大棚与蔬菜保鲜储藏配套、规模养殖与饲料基地和粪污处理配套等措施,项目建设档次明显提升。紧紧围绕当地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解决产业链条中急需完善的环节给予立项支持,完善产业环节,延长产业链条。每个项目区都有市场或龙头企业拉动,确保种植、养殖与龙头和市场紧密衔接。甘南、庆安、北林、绥棱、林甸等县(市、区)重点围绕水稻产业集中建设高标准水田;呼兰、克山、望奎等县(市、区)分别围绕玉米、马铃薯产业集中建设旱作农业高产示范基地;宾县、克东、富裕、安达、龙江和肇东围绕宾西、飞鹤、光明、贝因美、元盛和大庄园等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奶牛、肉牛养殖基地和饲草饲料基地;双城、大庆大同、绥化宝山围绕蔬菜产业集中建设棚室蔬菜生产基地海林、富锦、汤原、东宁重点围绕食用菌产业,建设菌包生产车间及生产基地。2014年,在项目区综合组装节水灌溉、农机农艺、信息管理、物联网等现代农业先进技术,提升科技水平,体现示范作用。林甸县农业综合开发采用的水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新技术比渠道衬砌技术节水30%、节地10%,1万亩水田可节水200万立方米、节省耕地580亩,而且输水快、用工少、使用寿命长、方便机械化作业,技术示范作用强。
  培育新型主体 农业经营机制实现新转变。农业综合开发转变过去习惯于政府组织实施农发项目的机制,着力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作为立项首要条件,积极支持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申报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年项目区共扶持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4个,流转土地52万亩,项目区全部实现农民土地入股或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租赁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支持庆安县东禾金谷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中省专项资金2046万元,建立农机合作社、水稻浸种催芽车间和55个大型水稻智能晾晒仓,龙头企业为农民合作社搭建了农资、融资、生产和收购四个服务平台,为农民免费收割、保底收购、保值存放,在银行抵押500万元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并及时有效地提供科技指导和信息服务。通过四个服务平台,东禾金谷公司共为农民节支增收1166.2万元。

(张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