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


  圆满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检工作,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质大幅提升。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启动北十六道街、新一地区和二商店3个棚改项目,总面积达146万平方米,其中新一地区防汛排涝避险搬迁是哈尔滨市近年来规模最大的集中搬迁改造项目,仅用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6370户居民的搬迁工作;积极推进江堤小区等7个棚改建设项目,建设回迁安置房3656套、面积25.4万平方米;安置回迁居民1529户,面积10.2万平方米。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高质量完成6条区管市政道路大中修和197条道路日常维修养护作业;新建改建水冲公厕7座,完成40座公厕设施维修无障碍改造;提高机械化作业能力,机扫水洗街路面积首次突破50%;严格执行“绿色清雪”规定,战胜50年一遇暴雪。城市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实施绿化彩化工程,种植树木、花卉25种130余万株,彩化面积55万平方米。改造维修道台府广场、景阳广场等12处广场,建设大方里、哈东2处兼具生态效果和艺术品位的街心公园。对873个小区庭院、5800余个单元楼道实施墙体粉刷,工作经验和创新做法在全市推广。依法拆除各类违建1175处、面积10.8万平方米;开展乱贴乱画、牌匾立面、街面秩序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市“乱贴乱画”整治工作现场会在道外区召开。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农业农村实现新的跨越。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以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5%,全年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积极扶持大庄园肉业、顶大食品、味丹脱水蔬菜、哥俩好品牌系列干果等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东巨路沿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民主露地蔬菜园区年产蔬菜3万吨、农民增收1900万元,永源节水增粮园区玉米新型种植技术亩产达1700公斤,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到1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38个,天通农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民主镇胜利村都市村庄二期工程累计投资1.5亿元,主体工程全部完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团结镇红光村通村公路和巨源镇创业桥、通巨桥、永源镇跃进水库桥改建工程竣工通车。投资510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有效解决21个屯7500人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启动东风沟清淤和水毁工程修复工作,综合整治天恒大街两侧及沿线6个村屯环境,团结镇东新村成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加快推进新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建设,完成节能评估、可研编制和专家论证工作。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面积分别达8.2万亩和7.1万亩。加强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有序推进。
  至2014年末,共有区级道路315条,总长170.17千米。其中,二类街路30条、32.16千米,三类街路181条、99.1千米,四类街路104条、38.46千米。县级公路2条、24.101千米,乡级公路23条、140.882千米。全年新建改造桥梁3座。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2014年环保投资指数0.077%,各种污染物削减指标完成良好,COD削减177.6吨,氨氮化物排放量同比上年削减8.3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上年削减6.8吨,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上年削减5.5吨。污水处理厂3个,其中在建1家。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242天。
  至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31所,在校学生23077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在校生2362人;小学29所(同时拥有教学点32所),在校生2237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初中毕业生合格率100%。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1.7%,当年考入重点高中1954人,升学率60.46%。高考录取1074人,录取率60.51%。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2663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数299人,小学专任教师数1767人。年末,全区共有民营科技企业115户,共实施市级技术创新项目8项,从市财政争取科技发展基金360万元。全年专利授权数514件。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开展三下乡活动,为小山村送图书4000册,丰富社区、部队精神文化生活,为太平公园、森林教导队捐书800册,为乡村少年宫捐书200册。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完成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市场专项整治,全年共出动检查人员4548人次,检查单位1030家,下达整改通知78份,扣押电脑等物件98台,音像制品1000余盘,共处罚网吧、游戏厅78家。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新建和完善121个街道综合文化和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室,组织文化演出500余场。全区旅游业有序发展。新创哈尔滨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滨江湿地旅游风景区和道外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成为哈尔滨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首选景区。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55个,床位5682张,其中,医院34所,个体诊所1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1所,工厂卫生所11所,农村卫生所(室)43所。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486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34人,注册护士2656人,其中护师813人。全区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个,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63人;妇幼卫生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9人;农村有卫生院4个,床位390张,卫生技术人员90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区44家村级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节省农民医疗费用30余万元,中西医结合医院被评为二甲医院。积极开展体育惠民工作,至年末,围绕10分钟健身圈,全区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1个;新农村体育示范点1个;乒乓球园区2个;羽毛球园区2个;棋牌类园区1个。于2014年3月和11月分别开展公共健身器材巡检维修月活动,对破损情况进行统计,并及时联系厂家维修,总计维修30余处、90余件。积极组队参加市体育局举办的各项少儿运动会比赛,获奖牌186块,其中金牌82块,银牌61块,铜牌43块。积极组织“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荣获省级先进集体称号。
  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年初确定的20个惠民项目全部落实,城乡居民收入领跑经济发展速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489元和12926元,同比增长10%和12%。积极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发放保障性住房补贴1384万元,全年改造泥草房215户、面积1.3万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区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91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2485张。全区有敬老院91家,其中,连锁57家,老年公寓32家(为社会办养老机构),得到国家集体供养孤老弱残53人。新改建社会养老机构3家,新增床位150张。有福利院2家,至年末全区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270张,收养人员53人,救助孤困儿童31人。年末全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7116人,下降16%;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873人,下降19%,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243人,下降6%;农村五保户供养对象379人,下降4%。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政策,举办招聘会174场,城镇新增就业19461人,公共职业介绍登记45312人次,介绍下岗失业人员29601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527人,培训创业人员755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灵活就业补贴3584万元。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1亿元。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新增失业保险参保人员11480人,医疗保险续接476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参保6.88万人,城乡居民(原新农保)新参加养老保险1524人,参保率和养老金发放率分别达92.5%和100%。强化社会救助工作,发放补贴救助资金6200万元。稳步开展残疾人惠民工程,240余名贫困肢体残疾人享受康复进家庭服务。完成49处老旧住宅维修改造,涉及住宅48.8万平方米,惠及居民7975户。加快推进小锅炉撤并和老旧管网改造工作,拆并小锅炉35处51台,并网面积48万平方米,改造老旧管网89千米,惠及群众1.5万户。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3‰,连续12年荣获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荣誉称号。劳动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维护。至年末,全区共受理劳动争议287起,涉及人数287人,其中不予受理61起,立案处理226起(涉及农民工57人),时效期内应结案203起,实际结案203起,结案率100%,调解率45%。与城建、公安等八部门组成联合行动组,共检查用人单位1565个,接待投诉举报案件174件,涉及劳动者241人,讨要工资款及抵押金等款项108万元,案件时效期结案率100%。

(李宏伟)